书城励志心态决定成败
2377900000023

第23章 坏牌不一定输(4)

无奈之下,老板常常亲自出马推销。有一次,当他到酒店推销塑料桶时,与推销白铁桶的李嘉诚不期而遇。竞争的结果,这家酒店最终选择了塑料桶,为此他们不惜废掉购进白铁桶的口头协议。在推销中,李嘉诚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李嘉诚不轻易言败,但这一次他感到的是彻底的失败,而且败得毫无还手之力。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这位塑料公司老板慧眼识英才,十分赏识这位17岁少年的推销才能。

这位老板真诚地对李嘉诚说:“这确实是一场遭遇战,你是我平生遇到的最强硬的对手。虽然最终你输给了我,但这并不是你的推销技术火候欠佳,而是塑料桶赢了白铁桶。”

这位老板为人爽快真诚,直率地提出想与李嘉诚交朋友,约他去喝晚茶,并竭力劝说他加盟自己的塑料公司。

言谈中,李嘉诚也表现出了对新行业的浓厚兴趣,但依然不忍心弃五金厂老板而去,他说:“老大(老板)还算蛮器重我,我在他的厂里做事没多久就走,恐怕不太好吧。”

“晚走不如早走,你总不会一辈子埋在小小的五金厂吧?看这形势,五金难得有大前途。”塑料厂老板快人快语,一语中的。

望着塑料厂老板热忱而期盼的目光,李嘉诚毅然决定加盟塑料公司,进入前景一派生机的塑料行业。

这一前瞻性的眼光,奠定了李嘉诚后来在塑料业成功的基石。假如没有这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改变,李嘉诚的商业历史也许就会改写。在这里,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成功人士在关键时刻必须有善于调试自己目标的能力和气魄。

其实,李嘉诚成立长江塑料厂,也是经过反复考察验证得出的结果。并且宣布,塑料花将作为长江塑料厂的拳头产品。

下定决心后,李嘉诚争时间,赶速度,一面进行香港的市场调查,一面加紧开发研制。一个多月后,第一批样品研制成功。李嘉诚在香港抢占先机,快人一步研制出塑料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

按理说,物以稀为贵,卖高价在情理之中。但是李嘉诚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塑料花工艺并不复杂,因此,长江厂的塑料花一面市,其他塑料厂势必会在极短时间内跟着模仿上市。本来,批量生产的塑料花,成本也并不高。价格一高,问津者必少。其他厂家再一拥而上,长江厂的市场地位就难得稳定。

李嘉诚认定,倒不如在人无我有、独家推出的极短的第一时间内,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的所有塑料花市场,一举打出长江厂的旗号。这样,即使效颦者风涌,长江厂也早已站稳了脚跟,长江厂的塑料花也深深植入了消费者心中。在长江塑料厂批量生产的产品即将大规模上市的前两天,意大利塑料花进入了香港市场,由连卡佛百货集团公司经销。

连卡佛是老牌英资洋行,走的是高档路线。意产塑料花价格不菲,让许多收入不高的人望尘莫及。李嘉诚深知长江厂的塑料花质量目前还比不上意产塑料花,同走高档路线,不是对手。因此,李嘉诚更坚定了原来的思路。

由于李嘉诚正确而精到的决策,几乎在数周之内,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就摆满了长江厂出品的塑料花。寻常百姓家,大小公司的写字楼,甚至汽车驾驶室都能看到长江厂出品的塑料花的倩影。对此,老一辈的香港人至今记忆犹新。

李嘉诚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料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料业界。

长江塑料厂在李嘉诚的英明指挥下,借塑料花一炮而红。但是,正如李嘉诚所预见的那样,很快,香港就冒出数家塑料花专业厂,其后更像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以长江塑料厂的实力而言,无法保证其在同业中的龙头地位。因此,李嘉诚接着考虑的就是要扩大长江厂的规模,添置设备,扩充实力。

此时,李嘉诚感觉到私家企业财单力薄,发展缓慢。他将目光聚焦到股份制企业。

李嘉诚仔细分析了自身的优劣,决定了两步走策略:第一步,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发展到相当规模时,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有限公司。

1957年岁末,长江塑料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生产塑料玩具,另一处生产塑料花。

钱能生钱,这是一个常识。借别人的钱做生意,扩大自己的实力,这是商家的精明之处。商界有这么一种颇有道理的说法:衡量一个成功商人的能内,不仅看他拥有多少钱,更要看他能调动和使用多少钱。

在塑料花成功抢滩香港市场之后,李嘉诚将目光瞄准了当时世界最大的欧美市场。

要进入欧美市场,一般都要通过香港当地的洋行代理。李嘉诚开始也接受过一些本地洋行的订单。但是,李嘉诚在交易过程中,深深感到被人牵着鼻子走,十分被动,自己不能主宰。他决意抛开中间商,直接与欧美的客商交易。

于是,李嘉诚一方面派出得力的营销干将前往欧美,积极联络批发商来港与自己合作;另一方面,他时刻关注着香港的商业动向,一旦得知有境外批发商来到香港,就马上寻找机会与他们直接洽谈,给他们看样品,与他们签合同。

经过这样双管齐下的努力,李嘉诚终于把中间商给甩开了,自己牢牢地掌握了主动权。不但直接从欧美批发商的手里接到了大批订单,还有许多订单从境外直接飞来。

绕过了中间商,双方都得到了价格上的实惠,节约了交易成本,增加了利润。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李嘉诚从此之后便彻底摆脱了洋行的控制。

在商战中,争取主动权很重要,这样才能按自己的思路经营企业。如果失去主动权,就好比国家丧失主权一样,只能成为别国的附庸,这当然是任何一个怀有大志者不希望出现的结果。

李嘉诚的这个事例充分告诉我们,要想成就伟业、实现梦想,就要不断调试心态,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十三、保持积极心态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保持积极心态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长期保持积极心态能让你积极乐观地对待一切事物,让你抓住更多的机会,更好地发展并取得成功。

人生处处需要积极心态,我们不止要对关注的事情保持积极心态,同时对于其他生活细节也需要保持这种心态。因为保持积极心态,可以激发无穷的潜能。保持积极心态,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颇负盛名、人称传奇教练的伍登,执教全美篮球联赛12年,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赢得10次全国总冠军。如此辉煌的成绩,使伍登成为大家公认的有史以来最受欢迎、最称职的篮球教练之一。

曾经有记者问他:“伍登教练,请问你是如何保持这种积极的心态的?”

伍登很愉快地回答:“每天我在睡觉以前,都会提起精神告诉自己:我今天的表现非常好,而且明天的表现会更好。”

“就只有这么简短的一句话吗?”记者有些不敢相信。

伍登坚定地回答:“简短的一句话?这句话我可是坚持了20年之久!这和简短与否没关系,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持续去做,如果无法持之以恒,就算是长篇大论也没有帮助。”

伍登具有超乎常人的积极性,不单只是对篮球的执著,对于其他的生活细节也是保持这种精神。有一次他与朋友开车到市中心,面对一辆接一辆、拥挤不堪的车潮,朋友感到不满,继而频频抱怨,但伍登却欣喜地说:“这里真是个热闹的城市。”

朋友好奇地问:“为什么你的想法总是异于常人?”

伍登回答说:“一点都不奇怪,我是用心里所想的事情来看待,不管是悲是喜,我的生活中永远都充满机会,这些机会的出现不会因为我的悲或喜而改变,只要不断地让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我就可以掌握机会,激发更多的潜在力量。”

拥有积极的心态,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积极的心态,能够使人上进,能够激发人潜在的力量。

二十五、立刻行动起来

时光如流水,匆匆而过。我们要珍惜时间,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绝不要等将来回首时惋惜错失的时光,所以,立刻行动起来吧。如果你昨天消极,那么没关系,从现在开始积极进取就可以了,这样你就不至于失去今天的美好时光。

这里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寓言。

埃斯特·卡西拉买了一幢豪华的别墅,他每天下班回来,总看见有个人从他的花园里扛走一只箱子,装上卡车拉走。

他还来不及叫喊,那人就走了。这一天他决定开车去追。那辆卡车走得很慢,最后停在城郊的峡谷旁。

卡西拉下山后,发现陌生人把箱子卸下来扔进了山谷。山谷里已经堆满了箱子,规格式样都差不多。

他走过去问:“刚才我看见您从我家扛走一只箱子,箱子里装的是什么?这一堆箱子又是干什么用的?”

那人打量了他一眼,微微一笑说:“您家还有许多箱子要运走,您不知道?这些箱子都是您虚度的日子。”

“什么日子?”

“您虚度的日子。”

“我虚度的日子?”

“对。您白白浪费掉的时光、虚度的年华。您曾盼望美好的时光,但美好时光到来后,您又干了些什么呢?您根本没有去珍惜,您过来瞧瞧,它们个个完美无缺,根本没有用过,不过现在……”

卡西拉走过来,顺手打开一个箱子。

箱子里有一条暮秋时节的道路。他的未婚妻格拉兹正在慢慢走着。

他打开第二个箱子,里面是一间病房。他弟弟约翰躺在病床上在等他归来。

他打开第三个箱子,原来是他那所老房子。他那条忠实的狗杜克卧在栅栏门口等他。它等了他两年,已经骨瘦如柴。

卡西拉感到心口被什么东西夹了一个,绞疼起来。陌生人像审判官一样,一动不动地站在一旁。

卡西拉说:“先生,请您让我取回这三只箱子,我求求您。起码再给我3天吧。我有钱,您要多少都行。”

陌生人做了个根本不可能的手势,意思是说,太迟了,已经无法挽回。说罢,那人和箱子一起消失了。

夜幕悄悄降临,把大地笼罩在黑暗之中。

过去的时光已经流走,未来还是那么遥远,只有现在是属于你自己的。请你积极主动地把握今天,立马开始行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努力吧!

二十六、大学生的择业心态

由于连年的扩招,如今的大学生愈来愈多,大学生就业,也就成了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常出现这样的状况:有些工作大家争破了头要得到,有些工作却乏人问津。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其实,对自己过高的估计,会给自己造成一些人为的痛苦。

有一位毕业两年的大学生,直到现在还未定下工作。曾经有一家公司答应要他,可他没去。他说“那是个老国企,1个月才挣1000多块钱,在北京根本就不够花。”“北京实在留不下,就去上海、去广州,我绝不回老家。来北京念了4年书再回去,也未必能找到像样的工作。”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教育部的一项专门调查显示:32.37%的大学生将上海作为第一就业目的地;其次是北京,占27.67%;再次是深圳,占12.13%;三者加在一起,达到了72.17%。

对此,华南某大学的一位老师说:“学生们不愿下基层,看不上小企业。一些学生对‘蓝领工作’不屑一顾,学机械的不愿下车间,学建筑的不愿跑工地,学管理的不愿跑市场,大家都想在大城市,在好单位,哪有那么多的好单位,好职位,这样就业能不难吗?”某轻工公司人事处处长说:“大学生不愿来我们这儿,嫌工资低。就是来了,也不安心。我们每年招百十来名大学生,能留下50%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