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用人术
2378900000017

第17章 智慧品德用人术(1)

67.用人者的胸襟要宽广

无论在何时何代,用人者都必须具备一个明显的优点,那就是要有宽广的胸襟和情怀。早在古代,荀子对领导者提出过很严格的要求,他要求作为领袖的人,不仅要有学问,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品德,这种品德须长年不断地自我修养才能达到。因此,要有活的学问加上自修而来的品德,才算具备担任领袖的条件。一个出任重要职位的人必须具备:实用的才学、谦虚的做人态度和高尚的品德。

用人者的高尚品德包括哪些内容呢?其一是要用人之长,宽恕之短。人有所长,必有所短,正因为其短处才显现出其长处,因此不能忌讳人的长处而只看重人的短处。

其二是要奖励人的长处,要容忍人的短处,使人能尽自己的力量;反之,如果不使用人的朝气,摒弃人的暮气就不能使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不使人的长处和短处各得其所,就不能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从古代用人的经典上,我们看到"任贤使能"是用人的一个最高法则。这一法则语出《吴子·料敌》:"陈功居列,任贤使能。"大意是,根据功绩来任官职,重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宋代王安石《兴贤》又说:"国以行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就是说,国家重用有德的人就能兴盛,舍弃贤才而独断专横就会衰亡。这个道理说起来可大可小,一个国家如果不重用人才就会走向衰亡,一个军队如果不重用人才就会战败,同样,一个企业如果不重用人才就难以兴旺发达。

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赢得了人才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商战中取得胜利,必须要有一流的企业家来制定正确的决策,一流的科技人才开发尖端产品,一流的管理人才进行监督生产,一流的销售大军来推销产品。

海容乃大,广纳百川。"任贤使能",还需要企业家有宽广的胸襟。凡是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人,事业上没有不成功的。反之,妒贤忌能,任人唯亲,企业就会失去战斗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一败涂地。

68.忠义也要两全

用人要有过人的胆略,更要有领率万马千军的气魄。对于忠义之才,一定要大胆使用,放心使用。三国时的刘备就很有用人之胆。他既有知人之明,又有善用之量,正如陈寿所说:"先主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以久战沙场20余年的老将,枉屈盛情,三请躬耕于野、后俟27岁的青年诸葛亮于隆中草庐。从而赢得了"千兵易得,一将难逢"的军师,可谓慧眼识英雄;北方角逐期间,他识拔下级军吏赵云,任之为主将。北征汉中,他擢拔部曲出身的"猛将魏延于卒伍",出任汉中太守,而"一军尽惊"(《三国志·魏延传》)。还有庞统、法正、张飞、关羽、李恢、马超、黄忠等,刘备都把他们放到足以发挥才能的岗位,量才器使,让他们为蜀汉政权建立和巩固作出更大的贡献;所有这些,都堪称我国历史上识拔人才,使用人才的佳话。

在用人问题上,刘备是最有成功经验的。刘备强调忠义,争取各个阶层和各个阶段的人才。刘备出身下层,自难赢得上层官僚地主集团和地方强大割据势力的支持。他说他"靖匡汉室、翦除国贼曹操"是"忠义奋的",他以勤王汉室的"忠",争取上层集团的同情和支持,并在董卓、袁绍、公孙瓒、吕布、曹操等群雄混战的隙缝中,求得生存,发展自身势力。更重要的还以"仗义疏财"、"舍身取义"的"义",招揽下层民众,团结和收揽各阶段、各阶层的人才。刘备集团的人才,较之孙曹集团的一个明显特征,便是出身微贱,来自社会下层。关羽张飞是游民,糜竺张世平是商人,魏延是部曲,赵云是下级军吏;诸葛亮自称是布衣,住草庐,耕陇亩,但这些人在一个"忠义"思想的团结下,终于依靠人气旺盛,而三分天下,这是由于刘备的忠义用人策略运用得当的结果。刘备重信义,因而众士仰慕,患难相随,"若水之归海";刘备就是以忠义思想教育部众,招揽人才,终于逐步由小而大、由弱而强,如此才能凝聚起一支散而复聚、败而再起的兴复汉室、与孙曹抗衡的坚强队伍。

69.任人唯贤

古人指出,贤明的统治者能够举贤任能,不避亲疏,不拘前后,在这样以德用人的明主旗下,一定能够招揽天下的英才,成就霸业。

三国时,刘备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刘备是汉室后裔,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是孙曹政治上致命的弱点。在正统观念几成为社会普遍政治信仰的封建时代,刘备打出这一旗号,自较孙曹更易取得民心,招揽人才。刘备常说:"每与曹操反,事乃可成。"刘备靠这一点起家,也是靠这一点收揽各地区、各阶段的人才。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几乎无不打上这种反曹正统观念的烙印。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在刘备南下荆州时加入刘备集团的,赤壁战后,双双表封左右军师,才加入刘备集团的。而名将黄忠原是曹魏的裨将军,归附刘备后,定军山一役,勇冠三军,擢为后将军。军师诸葛亮,早在汝南就学名师曲玖时,就曾骂"操为国贼",表示"决不北向,委身曹氏";刘备手下主将赵云,也称"国贼曹操也"!另一军师庞统,年青时,誉称"荆楚儒学高俊",他骂北方军阀和曹操混战是"雅道陵迟,恶人多而善人少"。法正、费中、黄忠等也都出于"尊奖王室",又慕刘备英才盖世,尔后才加入刘备集团。这些堪称三国时期不可多得的文武英才。他们加入刘备集团,然后成为核心人物;时间地点不一,最初的动机也不尽相同,但带着强烈的反曹正统观念,则是他们的共同点。刘备打着这样的政治旗号,南征北战,左冲右突,从而收揽了面北人才,发展了自己势力,由于刘备能够举贤任才,所以天下人才纷至,使刘备的实力得到空前壮大,终于拉起一支鼎足三分的反曹队伍。

除此之外,刘备还懂得化敌为友则我益强敌益弱的道理,能够化敌为友,壮大自己削弱敌人。他善于收容对方、敌方人才,并予以信任培养,刘备集团中不少核心人物,都来自敌方。例如法正,时称"奇有智术,著见成败",原是刘璋的军议校尉;战将马超,在往奔汉中时,闻刘备英名,"密书请降";还有如董和、许靖、刘巴、李恢、杨洪等著名文武官员,原先也都是曹操、刘表、刘璋的部属。在他们归降之后,都得到了刘备充分的信任和培养,壮大了刘备集团的力量,为刘备创建和巩固蜀汉政权,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70.用人要以信待人

用人之道,不仅在于重视用人,而且在于讲究信用。重视人才知人善任与讲究信用都是成功事业的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如果不能重视人才和知人善任,人才本身再有能量,也难以发挥。既要用,又对人家不放心,不信任,那么纵然有九牛二虎之力,有诸葛孔明之智,也无法使其才华施展。

聪明领导对于长期在本公司工作的人,根据他们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就给他们晋升或加薪;对于那些从别的单位吸收进来的人员,亦根据他们的技能予以重用,没有歧视表现。如此才能使全体员工产生归属感,并为本公司效力。

楚汉相争时,楚人季布,行侠仗义,在楚很有名气。有个名叫曹邱的人,常借权重获取钱财,季布很看不起他。曹邱拜访季布,季布不理他。曹邱便说:"楚人常言"得黄金百两,不如季布一诺"。你在梁、楚一带名声如此之大,这都是我替你到处宣扬的结果啊!而你为何却要拒绝我呢?"季布听了,非常高兴,便把他当做上宾来招待。临走时,季布还送了一份厚礼。后来曹邱继续替季布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

"一诺千金"就是由此而来的。作为一种赢得被统御者信任的艺术,它在统御谋略中应有重要位置。战国时,商鞅采用一诺千金的办法招揽人才,并在诸侯中树立了威信,使国家日益强大,这就是一诺千金则众望所归的例子。

71.品德比才能更重要

从用人的角度来说,德与才是不可分割的。对于水来讲,德使它温和柔润,这样才可以行船载物或灌溉良田,无德之水会泛滥成灾,殃害百姓。对于木来讲,德使它能曲能直,这样才可以造船做桨,或作为栋梁椽檩,无德之木逢强则曲,遭曲则折,只能做引火之用,永远成不了大气候。所以,以德服人是最好的统治方法。

古人指出,德行与所负的重任不相称,那么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灾祸;能力与所居的职位不相称,那么必然会造成极大的祸害。所以用人要尽量处理好德、才的关系,使德与才能够相互助长。

汉代陈是,平心待物,乡里人有争论,有是非,都来求他判定。陈是于是告诉他们的对错,以至诚之心对待,时人日:"宁可受刑罚,再也不希望被陈是先生瞧不起。"有一年庄稼收成不好,百姓贫穷,盗贼夜晚来了,停歇在梁上。陈是训示说:"做人宜当自勉,不善的人,他的本性不坏,是迫于饥寒。时间长了就行为不正,像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盗贼大惊,跳到地上,对陈是叩头请罪。陈是说:"看你的相貌,不像作恶的人,应当克制自己,重新做好人。"于是,送给小偷两匹布,让他回去了。从此,颖川城没有盗贼。

宋代的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对德和才的关系,有过深刻的分析。他认为,德是才的统帅,才是德的凭借。一个人的才力,必须受品德的统领;只有好的品德,才能更好地引导人,使他的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否则,一个道德低下的人,他的才能,只会把他引导到错误的道路上去。同样,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只有以自己的才能为凭借,才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他认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这就是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他的才能越大、技术越高,他必然会用他的才能和技术来更好地为人民、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而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也就能更加和谐融洽了;相反,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他必然会以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和才能来谋取自己的私利,损害他人的利益,而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也就必然更加恶化了。今天看来,司马光强调"德"对"才"的统帅作用,认为在才与德的关系上,德占有重要的地位的思想,还是有重要意义的。

古人认为,"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再楫栋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患人,才而无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世人多不甘以愚人自居,故自命每愿为有才者,世人多不欲与小人为缘,故观人每好取有德者,大较然也。二者既不可缘,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自修之方,观人之术,皆以此为衡可矣。"

毫无疑问,德与才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德像水的源流,水要活起来要靠才的推动,德才具备则清波荡漾、川流不息,永远有前进之势。德又像树木的根,只有它深深植于沃壤之中,才的枝叶才会繁茂。德才相济则万倾林涛,勃勃生机,永葆其生命的旺盛。纵观天下成功的事例,都是德才相济的典范。

72.贵在真诚用人术

在企业经营中,如何识才,如何用才?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个企业家来说尤为重要。可以这样讲,以诚求才和用才者--必胜。

纵观古今中外,以诚求才的领导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经验,他们的做法也大同小异,都是围绕着一个"诚"字做文章。

(1)人与人之间需要以诚相待,领导与部属之间也需要心与心的交流。要了解一个人的心,并不是仅凭读几本心理学教科书就能做到的。学习心理学固然有必要,但那毕竟只是些表面文章,人们只能从中借鉴一些与人相处的方法。拿着心理学教科书去与人打交道,无论你把对方的心理分析得多么透彻对方也绝不会向你敞开心扉。你也许会问长问短,甚至不惜逢迎。

(2)要做一个好领导,就要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人与人相处,总要有一方先打开胸襟,诚心诚意地接纳他人。如果彼此间等待对方先有所表示,那么别指望会有互相理解、彼此合作的那一天了。领导与部属之间要想保持良好的关系,老板就应该去做先打开胸襟的人,主动向部属表示友好,用自己的诚意去换取部属的真诚。

(3)有的人意志坚强、性格倔强、不惧怕困难,领导就应不断地表扬他们、鼓励他们;而有的人性格比较脆弱,一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畏惧不前,对于这样的人,领导单说两句鼓励的话是不够的,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设身处地能够理解他的苦恼,然后再帮助他解除苦恼。

"三顾茅庐",出自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这是一个脍炙人口、传颂千古的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听说诸葛亮极有才能,便恭恭敬敬地亲自去寻访。诸葛亮当时隐居在隆中,人称"卧龙先生",并称住处一带的高冈为卧龙岗,他就住在冈前的茅庐里。刘备经徐庶介绍,曾先后三次专程拜访他。头两次诸葛亮故意避而不见,最后一次才见了面。刘备苦口婆心地请求了半天,诸葛亮才答应出山相助。从此,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出了许多奇谋妙策,打了许多胜仗,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因为刘备当时访求贤才,是那样的虔诚,所以后人比喻多次登门拜访,叫"三顾茅庐"。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三"字在这里并非只是代表次数,而是包含着更深一层的意思--真诚。

例如美国的时装大王戴维·史华兹的成功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美国有5千多家大服装公司,竞争异常激烈残酷,几乎每天都有服装公司破产倒闭。在这个充满"血腥味"的战场里,史华兹的服装公司却能由小变大,后来居上。其成功奥秘就在于:他具有刘备那样宽阔真诚的胸襟和求贤若渴的精"神,他以真诚之心所聘请的杰出人才使他的企业充满生命力。

73.以德用人方能成功

在中国历代,统治者的道德与他们统治的政绩有着密切的关系,唐朝时唐太宗以公德治天下,自己勤俭持政,为天下人作出表率,所以便有了"贞观之治"这样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而比他早执政数十年的隋炀帝却荒淫无度,所以天下一片混乱,暴动骚乱不止,这两个人的执政结果就足以说明德行治天下的道理。晚清时,天下处于纷争的乱世,太平天国和捻军此起彼伏,此时曾国藩高举道德治天下的大旗,带动一批士人扑救危火,终于使清朝又多维持了几十年的江山。所以后人在评价曾国藩时说道:

"满清之所以中兴,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者,盖非人才消长之故,而实德业隆替之征也。波洪杨石李陈韦之才略,岂不能比拟于曾胡左李之清臣?然而曾氏标榜道德,身体躬形,以为一世,但其结果竞能变易风俗,换回颓靡,吾姑不论其当时就应之手段,思想之新旧,成败之过程如何,而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益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由此可见,在危难之世,道德的号召力是巨大的,成功的领导人能够巧妙的运用道德的力量,一举改变天下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