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任,这是IBM公司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作为上司,不但要知人善任,还需要有用人的气魄。这里所说的用人气魄包含的两层意思:一是说要能善于和人求同存异,搞好上下左右的团结,使大家同心同德;二是说要把工作的成绩、利益、荣誉和自己的下属同享,千万不能把功劳都归于自己,把错误都归于别人,有了这种精神,没有搞不好的企业。
102.注意人才的"类聚"特征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众多选拔人才、重用人才的宝贵经验。正如古代哲人所说:求得人才的最佳方法是"以类相求,以气相引"。这就是说首先我们要有求贤若渴的精神,必须像战国时代的巨商白生做生意那样善于经营,或者像凶猛迅捷的雄鹰猎取食物那样勇敢顽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其次要准备好迎接人才的条件。铸造铜钱,首先要有模子,捕捉野雉首先要驯养雏雉作为媒鸟,要想得到人才,自己首先要有个重视人才,爱护人才的好名声,这样才有可能吸引人才来到身边。
清代的一个著名将领胡林翼认为:"人才借助于爱才者的智慧和赏识而生,也要由用才者的分量而出。"作为求才者,由于对人的需求方向不同,因而选拔人才的方法和标准也就不拘一格。他以当时清代士兵的选拔制度为例,指出当选拔湘军一个营的长官时,他要求这个人才必须有智慧,有统帅经验;当选择一个哨官(相当于连长)时,要求他勇敢廉洁,有带领士兵向前冲的勇敢精神和不克扣士兵军饷的诚实作风;当选拔一个什长(相当于班长)时,则要求他善于团结,敢打敢拼。如果什长选不好,则士兵中至少会有10个人不够骁勇;如果哨官选不好,则影响一哨的士气:如果营官选不好,则一营人马皆成废物,而不可能依托这支军队去建功立业。这充分说明,好的下级要用好的上级去吸引、去领导,否则纵然的好的人才也未必会取得好的结果。
胡林翼在自己选拔人才时还特别知道应当先求将而后选兵。当将才树立后,他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去选择属下,或用自己的德行去影响属下,这样必须使上下步调和谐一致,对敌则无往而不胜,若是本末倒置,那就好比想抖落衣服上灰尘的人,不提衣服的领子,反而揪住它的一部分,这样做的结果不是在保护衣服,反而是在损坏衣服,其结果是必将自毙。
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拔人才的方法中最不可取的方法是以利相诱,这样会造成应聘者的动机不纯,使你不能了解其真实面目,当你觉得他可以放心时,他却不定何时反戈一击,投向给他更多利益的人。所以,以利相诱是一种短视行为,但这与前面所说的为人才准备良好的条件并不矛盾。选拔人才是为了使用。善待人才,这是我们首先应该为人才想到的天经地义的事情。
103.发挥人才的群体效应
在一个企业内,是不是高级人才越多越好?在一个专业群体中,是不是同一专业的人才越多越好?都不是。研究证明,在一个企业中,均有大量不同知识结构和不同档次的人才,并把他们组合成合理的人才群落结构是发挥人才最佳的群体效应的关键。
鉴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总趋势,以及科技发展过程中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个国家人才的培养和布局应该保证重点,兼顾全面,即各类学科和专业的人才,应有恰当的比例,重点保证具有带头意义的学科和重点技术领域,积极扶植重要意义的新兴学科和发展国民经济迫切需要的专业。
因此,一个企业、一个研究所或研究室的科研人员,也需要有一个合理的专业结构。例如,著名的美国贝尔实验室,建所50多年来。平均每天出一项专利,先后有7人获得诺贝尔奖金。这个实验室取得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人员的专业结构比较合理。这个实验室有学位的科技人员中,主体专业--电子工程和通讯工程的专业人员只占40%左右。其他各类专业的人员占60%左右,其中包括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商业、法学、外事、管理、财务、心理以及有关文科专业等。由于专业结构合理,各类人员互相配合,能更好地发挥科研人员的群体效应,提高科研劳动效率。对科研人员本人来说,在这种结构中通过智能互补,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创造出更多的成果。这也是近些年来,一些双学位人才和一些具有双专业人才在企业招募中格外吃香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企业用人还有一个新的趋势,那就是多学科人才以及跨学科复合人才尤其受到企业的欢迎,他们在人才群体中往往起到重要的领导和纽带式作用,他们是人才群落最佳效益创造者之一。
104.老乡关系用人术
中国的老乡关系是一种很重要的人际关系。中国人有着强烈的乡土观念,其表现之一就是对同乡人有一种天生的热情,尤其是到外地上学或谋生之时,这种同乡感情就愈发强烈。老乡的判断标准就是从地域来分的,一个村、一个乡、一个镇,大到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都可以称之为"老乡"。既然是老乡,就必然有共同的特点存在双方之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乡音"。
乡音是很特殊但又普通的一种声音,而它在处理老乡关系上却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关系比较密切,相互比较了解,因而比较信得过。早在古代,刘邦就善用这手。汉高祖刘邦是沛县人,他任用的亲信中有许多是他的同乡,如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尤其是萧何,他在沛县当主吏时,常常暗中帮助还在当亭长的刘邦。所以,"刘邦用萧何,不仅是因为萧何有才,更因为他政治上可靠。
在一个地区中,出过一个显赫人物,往往就会带出一大帮。到了近代,这种现象似乎特别明显。大批的同乡做了官,形成一定的势力圈之后,这个地方自然要被说成是"人杰地灵",因而善用老乡之情的也不再少数。阎锡山是山西五台人,当时山西就流传出一句话:"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挂";韩德勒是江苏洋河人,他当江苏省省主席时,那里的百姓则说:"会说洋河话,就把洋刀挂。"
阎锡山重用五台同乡,山西省政府的重要位置,大多用五台人去占据。陈炯明是广东海丰人,他做了广东都督后,大用海丰人。省政府里到处都听到海丰话。孔祥熙是山西人,他在他的金融系统重用山西人,理由则是"只有山西人会理财"……
蒋介石是奉化人,他倒并不在乎别人讥他重用奉化人。他的侍卫长多用奉化人,如俞济时、蒋孝先等;而侍卫官则几乎一律是奉化人,因为在他眼中,奉化人是最可靠的;他的秘书中,有9任是奉化人,是不是只有奉化人的文章最好,可能连他自己也不相信,但是奉化同乡可信;奉化并不出武夫,也不是国民革命的中心区,但国民党军界里,奉化出过55位将军(其中中将以上20人),这种"人杰地灵",与蒋介石的拔擢不无关系。
105.人人为我有窍门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善于用人的高手不但能着眼于人的共同点,而且能够着眼于人的不同点。
当我们走出家门,看见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语言与他们交谈,也许在这交谈之中,你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和聪明的人说话,须凭见闻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须凭辨析能力;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要轩昂;与有钱的人说话,言辞要豪爽;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利;与地位低下的人说话,要谦逊有礼;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能稍显怯懦;与愚笨的人说话,可以锋芒毕露。与上司说话,须用奇特的事打动他;与下属说话,须用切身利益说服他。
例如知识高深的对象,对知识性的东西抱有极大的兴趣,不屑听肤浅、通俗的话,你就应充分显示你的博学多才、多作抽象推理、致力于各种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对于文化低浅的对象,听不懂高深的理论,你就应多举明显的事例;对于刚愎自用的对象,不宜循循善诱时,可以用激将法;对于爱好夸大的对象,不能用表里如一的话使他接受,不妨用诱兵之计。
对于脾气急躁的对象,讨厌喋喋不休的长篇说理,用语须简要直接;对于性格沉默的对象,要多挑逗他说话,不然你将在云里雾中;对于头脑顽固的对象,对他硬攻,容易形成僵局,造成顶牛之势,应看准对方最感兴趣之点,进行转化。
对男性,需要采取较强有力的劝说语言;对女性,则可以温和一些。对年轻人,应采用煽动的语言;对中年人,应讲明利害,供他们斟酌;对老年人,应以商量的口吻,尽量表示尊重的态度。
对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所采用的劝说方式也应有所差别。比如,对于我国北方人,可采用粗犷的态度;对于南方人,则应细腻一些;不论遇到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要运用与对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关联较紧的语言与之交谈,对方对你的信任感就大大增加了。
若对方性格豪爽,便可以单刀直入;若对方性格迟缓,则要"慢工出细活";若对方生性多疑,切忌处处表白,应该不动生色,使其疑惑自消等等。一般来说,对文化程度低的人所采用的方法应简单明确,多使用一些具体的数字和例子;对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则可以采取抽象的说理方法。
凡是有兴趣爱好的人,当你谈起有关他的爱好这方面的事情来,对方都会兴致盎然,同时,对你无形中也产生好感。因此,如果你能从此人手,就会为下一步的游说打下良好的基础。
106.使用人才不能笼统
你也许正领导着一个大的公司,面对公司上下几百号人,你是否了解他们呢?他们属于哪一类人?你会区别地使用他们吗?西方现代研究理论认为,下属们的表现因为性格气质类型的不同,常会趋向于如下几种类型,你不妨了解一下,看看有无道理:
(1)驯服型下属。这种人精于工作,也有知识、技术和才华,能得到一些同事的喜爱与尊重。但由于工作性质或人事结构,使你的知识、才能得不到发挥。对这种境遇,你早就不满,也早就想找个能证明自己的地方或工作,但你不能大胆陈述、努力捍卫,而只是拐弯抹角地讲一讲,信息得不到传达,或根本被上司忽视了。一切全因为你像一只鸽子那样温顺驯服,不知明天的自我在哪里,一切等别人来使之变化。
(2)狂妄型下属。这种人不能说不自信,甚至是自信过了头。在工作上能干,表现也很不错,但却看不起同事,用不愉快、敌视的态度跟人相处,与每个人都有点意见冲突。行为上太放肆,干涉、骚扰别人。大家对这种人"恨而远之"。你的好办法,好成绩,人家也全不理会。
(3)心不在焉型下属。你可能心不在焉地工作,时常迟到早退、拖延工作或者东游西荡打发工作时间。毛病不在于你做不好工作。在你用心时,你的工作是第一流的,只是因为你并不促使自己恰如其分地工作,所以你根本就没有发挥你的潜能。起初,上司或许也有点失望和惋惜,可到了后来也不寄什么希望了。上司总是想方设法把这种人打发走,或者调到无足轻重的岗位上去。
(4)抱怨型下属。一边埋头工作,一边对工作不满意;一边在完成任务,一边愁眉苦脸。让人总觉得你消极、被动,而上司认为你是个干扰工作、爱说牢骚话的人,只知道对工作环境和同事的工作发牢骚,泄怨愤。也许你希望工作和环境秩序好一点,却不能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认真提出来,而只一味地抱怨。同事认为你难相处,上司认为你不顺手。结果升级、加薪的机会却被别人得去了,你只有"天真"的牢骚。
(5)水牛型下属。对任何请求,都笑脸迎纳。别人请你帮忙,你总是放下本分工作去支援,自己手头落下的工作只有另外加班。你为别人的牺牲不少,但很少得到别人与上司的赏识,背后还说你是无用的"无实"。对自己的权利、利益从来不知道去维护,也不敢去争辩。在领导面前不会说"不",把许许多多不能完成的工作都压到自己身上,全然不知道向上司提出来。到头来心中感到委屈、不好受,只能到家中向妻儿发"脾气"。
107.造大声势的窍门
纵观用人的全过程,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现象,一些有权的人在初出茅庐时都采用任人惟亲的方法来壮大声势,而在其羽翼丰满之后就采用任人惟贤的方法来巩固局势。阎锡山和蒋介石都是这样的人。
在近代,阎锡山的用人规则与蒋介石的用人规则有一定相通的地方。蒋介石用人要过问是不是黄埔系,是不是浙江籍;阎锡山用人也大量选用他的家乡五台人。
阎锡山善于提拔安排自己的心腹,这些心腹对他十分忠诚。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后,阎逃到大连隐居。山西被张学良接管,张学良对山西进行"整编缩军"。阎召集徐永昌、商震、傅作义等晋军将领到天津商讨"整编"方案。这些晋军将领虽然接受了张学良的命令,但又在暗地里接受了阎锡山的操纵和遥控。山西的一切变更,包括人事安排,确定政策等,都必须向阎锡山汇报后才能决定。1931年8月,阎锡山潜回到山西后,晋军将领直接受其指挥。他与亲信定下计谋,驱逐了蒋在山西的势力--国民党山西省党部,东山再起,重握山西大权。
阎锡山安排亲信有他的特点,政府的官位有限,军队的官位也有限,他就成立各种组织,这些组织由他直接领导,这样,具体的负责人不必受另外上级的约束,直通阎锡山。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便于阎锡山控制,二是负责人感到荣幸,因而会死心塌地地为阎卖命,这种任人惟亲方法对于阎锡山壮大声势、培植势力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任人唯亲使用最多的关系无非是老乡、同学、亲戚等,作为要出人头地的许多下层人士来说,走这条路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早在清代时,李莲英为了追求荣华富贵,出人头地要做太监,可在当时,有这种目的的并不只有李莲英一个人,若没有一点关系的还真进不去。
李莲英个子瘦小,若以当时清朝宫廷太监的标准来衡量,他是根本不够资格的。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莲英听说在宫廷中有一个太监是他老乡,且是同一村的。于是李莲英大胆地去找了这个老乡。
李莲英当时很穷,没有钱买东西去送礼。他想出一个办法,一天他瞅准了正是这位老乡出来当值时,他才去报名,然后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说出了自己的姓名与籍贯。李莲英的这位老乡听了这声音,身体不由抖了一下,遂抬头看了看眼前的这位小老乡,心里暗暗记了下来。
后来,在这位老乡的帮助下,李莲英做了慈禧太后梳头屋里的太监,以梳得一头好发型深得慈禧宠爱,最后成了慈禧太后面前的大红人。
李莲英只说了几句话,就博取了对方的注意与好感,但要注意的是。这几句话是家乡话,是乡音,而对方也恰巧是同乡人,且又同处异乡,在这种情况下,李莲英轻而易举地争到了一个名额就不足为奇了。后来,李莲英有那样的威风,与他懂得投靠老乡利用关系这一小道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