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2386500000018

第18章 心理疾病的预防(1)

消除惧怕心理

惧怕的外部表现是十分显著的,往往给人以“可怕”的印象。根据生理心理学家的实验报告,以及生活经验的观察,人在惧怕时,由于所惧怕的刺激物的强度不同,每个人的体质和性格特点的不同,因而外部表现也不尽相同。不过,一般讲来,普通寻常的惧怕,几乎都表现为:(1)随意筋肉变得疲软,有时会产生痉挛,语音变粗,张口结舌或说不出话来;(2)口干舌燥,出冷汗虚汗,还可能使乳汁暂停分泌,月经和唾液的增多,皮肤生粗粒(俗称生鸡皮疙瘩),毛发耸立,呼吸困难或暂时中断;(3)外周血管收缩、忽急忽慢,战栗不已,心猛跳,面色变白。

人在惧怕时之所以脸色苍白(通常所谓的“脸没血色”“面无人色”),是因为惧怕时除心脏外,各处都亏血,由于心跳几乎停顿,输入面部的血液顿少或减少了的缘故;而惧怕时会战栗不已,有人说是由于全身血液容易变冷,战栗可以产生热力,使血液温暖。

如果引起惧怕的刺激过强,那么在极端惧怕状态时,甚至可以使人全身软瘫,手足失措,寸步难行,“呆若木鸡”。

以上这些惧怕时的外部表现,我们可能程度不同地都体验过,因为这是正常惧怕的正常的外部表现。

正常的惧怕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正常的态度,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它对于每一个正常的人说来,可以说是不可免除的、正当需要的惧怕,因为这种惧怕对于身心的正常的、健康的发展是必要的。

但是,也还有和正常的惧怕相反的另外一种不正常的惧怕。这种惧怕是指怕一般正常人不怕的怕,以及怕一般正常人不那么怕的怕。这种正常人不怕、而有些人却怕的怕,正常人稍怕而有些人却怕得很厉害的怕,就是不正常的反常的惧怕。每个人都应当极力地设法消除这种不正常的惧怕心理,因为这种惧怕危害身心的正常的、健康的发展。我们这里要谈的“怎样消除惧怕心理”,主要就是谈怎样消除这种不正常的惧怕心理。

那么,应该怎样消除不正常的惧怕心理呢?这在前面已经涉及到了一些。如象扩大知识面,增强信心,解放思想,加强学习,改变心理状态,树立革命人生观等等。下面,再进一步做一些补充和归纳。

(1)“实践疗法”。消除惧怕心理的最有成效的治疗方法是“实践疗法”。实践疗法亦可称之为“行动疗法”。我们要有迎着上的心理攻力,要坚持在实践行动中消除你所怕的惧怕心理。比如说,你如果怕在大庭广众下讲话,那你就得下决心,坚持练习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本领;你想学会游泳吗?那你就只能在游泳中练会游泳,手持《游泳指导》一类书,在床上练游泳是练不会的。初学游泳喝几口水是免不了的,但却不要因怕喝水而放弃练习的机会,使自己不自觉地产生惧怕心理。

临床实践和生活经验都已证实,行动疗法比起“劝说脱离”惧怕的方法,要有效得多。因为行动疗法可以使人适应、习惯,比如,惊涛骇浪可以使旅客胆战心惊,但船长却处之坦然。

(2)增长知识。很多惧怕是由于不良环境的影响和训练所人为造成的。比如,在一间小黑屋子里对儿童进行威吓,就往往造成这个儿童对任何黑暗的地方都惧怕的病态心理;及至年长之后,许多惧怕都可能由和这一情境相类似的不愉快联想而引起。

有些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过分保护,也会促使他们形成胆小怕事的惧怕心理。比如,父母对于子女离开自己,独自一个人出外旅游、以至穿过马路或夜晚回家过迟等等,总是放心不下,提心吊胆,唯恐他们会遇到什么危险、发生什么差错,于是对子女千叮咛、万嘱咐。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长大的青年,他们在父母的这种态度、情绪的间接影响下,怎能勇敢起来而不养成惧怕的心理呢?

怎样解除由于不良环境的影响和训练而产生的惧怕心理呢?那就要依靠知识,因为很多惧怕,是由于人们对自己所惧怕的事物缺乏必要的知识所引起的。因而,为了解除惧怕心理,就要增加和这些所惧怕的事物有关的知识。例如,当人们分析研究了有关地震的起因、规律以及预测、防备等基础知识后,人们对地震就不会在震前恐惶万状,在震时慌乱一团了。同样地,当人们分析研究了有关黑暗、旅游等等的知识后,也就不会再盲目地、无根据地惧怕这些事物了。

这里,还须注意:一个人如果惧怕惯了,就往往会形成性格上过于胆怯和羞涩,从而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可能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和工作上,常常会表现得随大流,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而当他们逐渐地意识到惧怕和胆怯是造成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失败的原因时,也可能会养成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用来“克服”和“解除”他们的惧怕。具有“自我中心态度”的青少年,往往会表现为易于顶撞、冒犯和侵害他人的不良行为。

(3)“对症下药”。对于惧怕成性的人来说,可以从个人经历上追溯根源,查找在他(她)的既往生活史上,有无受惧怕刺激的经历。俗话说得好,“解铃还需系铃人”。追根挖底,查清原因后,可教导以有关知识,解除他(她)的惧怕心理;或者让他(她)参加实际活动,习惯于接触他(她)所认为的“有害刺激”,直到不再产生敏感或病态反应。这是解除惧怕心理的一个治本方法。

经人介绍我结识了一位见水就晕的“怪人”。他只能在专用的脸盆里放少半盆水洗脸或擦身,他从来不敢躺进有水的浴缸里或淋浴。后来熟识后,他信任地对我谈起他童年的一段经历。原来他童年时期在白洋淀旁的家乡,和隔壁一个他喜欢的女孩,曾经一块下河游泳,他不慎踩了一块苔石,冲进靠近漩涡的区域,几乎丧命,在女孩帮助下挣扎好久才得救。他把这段往日不愉快的经历深埋在心底,认为是“毕生的奇耻大辱”,在喜欢的女孩面前丢尽了脸面,又和险些丧命的恐惧交织在一起,成为复合的“情绪”,也就是精神创伤体验的“症结”,于是慢慢地得了畏水的病态心理。他和我经过几次诚恳、坦率、信任的交谈后,逐渐消除了惧怕心理,后来成为一名游泳健将。

这个事例说明,用心理疗法中的“打扫烟筒”的办法(也就是“排泄疏导法”),“对症下药”,使堵塞了的心理通道经过清扫后,畅通无阻,解掉他们心里的疙瘩,是可以治愈某些惧怕心理的。

已逝的意大利心理学家莫索,曾经询问过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你平生最怕的是什么?”这位将军回答说:“我已七十岁,一生大半时间都在战场上度过,出生人死地和敌人周旋,所遇危险不可历数,但都比不上我在某一次经过某一个深山的孤庙时,所体验到的惧怕。因为我在幼儿时曾在这所庙里见到一具被杀的男尸,不久以后的一天因为我淘气,家中女仆人恐吓我,要把我和那具尸体一起关闭在这所庙里。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想不到还是这样的害怕!”莫索所引证的这个实例有力地说明,治疗惧怕的心理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深入了解惧怕是由什么样的刺激因素所引起的。另外,也说明了很多神经质的重大惧怕,往往可以探查出幼年时期有精神伤创的“症结”。那么,采用“寻根”的办法,协助他们追忆起在幼年期心理发育过程中,被潜抑在心底深处中的那些伤创体验,分析这些惧怕的性质,指明形成惧怕的原因很多是荒唐可笑的、没有什么意义的,因而是“不值得”惧怕,也就是说,完全没有必要惧怕的。经过这样的“医治”后,惧怕的心理就可以逐渐地消除了。

感到记忆力在急剧减退

青年朋友们,你也许没有机会看过美国好莱坞制作的、连续达十九部的电影《人猿泰山》吧?解放前,在我年轻的时候,曾经被美国人约翰尼·韦斯摩勒主演的《人猿泰山》的精彩表演所吸引。他那精湛的游泳技术和美妙的游泳姿态;他那魁梧的身材,翩翩的风度;以及大肆宣传他保持六十七项自由泳世界纪录,1924年和1928年奥运会上获得五块金牌的广告说明,等等,确实扣人心弦、轰动一时。

但是,被认为“人猿泰山”的韦斯摩勒,晚年经济困窘,沦为游泳池售票员,后来心脏病发作后,身体彻底垮下来,精神错乱。他不分白天或黑夜,不时地突然发出他主演的人猿泰山的吼叫声。1984年1月21日这位名噪一时的游泳健将死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由于他心身尽瘁,脑子长期衰退,到最后,他只能对来看望他的人说,他曾经是最伟大的“人猿泰山”,而一切往事,都忘却得一干二净了。

资本主义社会吞噬毁掉了多少出类拔萃的人物,暂且不去谈论;韦斯摩勒的个人遭遇和结局,说明了心理上失去常态的人,记忆力往往会急剧减退。

一个人的记忆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讲来,“老年多忘事”,老年人的记忆力比起青年人来相对地较差。有些学者认为这可能和记忆的物质基础——人脑内核糖核酸的供体减少有关。有些青年人忘性大,他们记不住不久前发生的事情,经常会丢三落四地遗忘东西,有些人靠一个小本子来记录要做的事情,有些人要靠别人的提醒,才能够想起他计划要做的事情等等。这些都属于记忆差,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还够不上什么反常的、病态心理。

但是,如果记忆力明显地一天天坏下去,轻则对于刚刚发生的事情、激动人心的非常事件、重复发生的事情都记不牢,重则会重复地购买相同的物品,迷失方向走不回自己已经居住了多年的家,以至于象韦斯摩勒那样,把一切往事都忘得一干二净等等,这种记忆力急剧减退的现象,说明已经走向病态心理的边缘,或者说,这已经是病态心理了。

记忆心理学上有所谓的“健忘症”,或称之为“遗忘症”。它是人们的意识与现实的联系由于来自某些内心刺激的干扰,而接触不良或暂时中断所形成的。健忘症患者“丧失”记忆力,常常表现为愈是他们希望回忆的事情,愈是回忆不起来。他们当中有的在较短的时期内可以恢复记忆,而有的则要持续很久。

健忘症的病因,是由于心理上的强烈冲突而引起记忆历程(包括对各种信息的输入、储存和输出)的障碍。比如,不愉快的心理威胁压力或者痛苦的威胁压力,经过过度的压抑后,患者对于现实和自我联系的理解能力发生障碍,因而会对过去已获得的信息资料,尤其是意识上想极力摆脱、不愿接受储存的信息资料,忘掉一部分或忘掉了全部。一个离婚的人,或者失恋的人,或者丧偶、丧亲、丧子的人,由于经受不住过分痛苦不快的心理压力,就可能对某些过去的经历变成一片空白。这就说明,健忘症的人多半是由于对痛苦经验压抑的结果所造成的。他们企图把痛苦的经验从记忆中排除掉,结果连带地遗忘了其他一切。例如,曹禺的成名作《雷雨》序幕,描写了鲁大妈由于几乎在同一个时间里,失去了几个她心爱的儿女,在强烈的痛苦中,她痴呆呆地把什么都忘记了。

有些心理学家说,可以把健忘症叫做“心理上的自杀”,也就是说企图在心理上毁灭自己。国外一本有关记忆的专著里,曾经举了一个虽说足够典型但却比较罕见的事例:一个因失恋痛苦,打算跳河自杀以求心灵解脱的人,在去河边的路上,由于内心的极端痛苦,突然忘记了一切。当然,他没有死成,因为他把自杀的事情也忘掉了;但是在心理上,他自己已经不再存在了,也就是说他用心理自杀代替了身体的自杀。

在日常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是记忆力减退。迟睡、睡眠不足,缺少运动,缺少新鲜空气,烟酒过量等等,都会导致记忆力衰退,这是生理上的原因。长期过分地焦虑、忧郁等等,也可以使记忆力减退,这是心理上的原因。象前面讲的“人猿泰山”韦斯摩勒死前记忆力几乎完全丧失,是因为脑力衰竭那样,记忆力的衰竭是人们脑力衰竭的前兆信号,我们不可不慎重对待。现在医学已经证实,“心跳和呼吸停止”不算是死人,而“死”的新定义是“脑死亡”。因为事实上,人在心跳和呼吸停止以后,也有能够复生的,而大脑死了以后却绝对不能复生。这就表明,只有脑死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死人。

为了长久地保持良好的记忆力,为了不使记忆力急剧地减退,就应当很好地保护大脑。

因为大脑是物质的东西,所以它的发育就需要由营养物质来供应,它的良好的工作状态也要由营养物质来保证。为此,要及时地补充足够的糖类、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和盐类等营养物质。

国外现代流行的一种记忆理论,认为长时记忆和蛋白质分子的合成有关。有人提出为了保持记忆力,应当及时给脑提供足够的蛋白质。日本生活医学研究所所长川烟爱义教授在他写的《健脑五法》一书中指出,多吃牛奶、沙丁鱼、菠菜、胡萝卜、桔子这五种食品,有利于改善脑功能。因此,我们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要不吃东西、或者只偏食某一种食物。这位日本教授所提出的有利于改善脑功能的食品,从我们的日常主食和鸡蛋、瘦肉、鱼类、大豆、新鲜蔬菜、水果等等多样化的食物中,都可以摄取到。

有些青年人认为自己记忆力不好,是因为“用脑过度”所造成的。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也就不再愿意勤奋刻苦地学习了。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根据临床观察和科学研究,一个人的脑力是无限的,大脑越用越灵、而不是越用越衰退。多用脑、勤记忆、勤思考,不仅不会损害脑,反而可以保护和促进脑的功能。生理心理学家发现,勤学习、勤记忆可以使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的微细胞结构发生变化。这主要表现为树突上会“长芽”,从而扩大脑这个庞大信息储存库的储存量,即扩大了记忆的容量,而这个记忆容量是相对稳定的。举例来说,如果把18~35岁时的记忆力以100作为基数,那末,36~60岁的人平均记忆是95;61—85岁的平均记忆力则为80—85。这就表明,人的记忆力即使到了耄耋之年,衰退得也不甚明显。如果一个人在青壮年时期努力学习,渴望追求知识,勤于思考,勤于记忆,那么他的脑的老化程度和智力的衰退程度就会慢得多、轻得多。另外,实验证明,年轻时工作紧张多用脑的人,要比那些懒散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智力要高出50%。

因而,年轻的朋友们,为了现在,也是为了将来,我劝你要多用脑,多学习、多思考、多记忆。这样,你现在的智力就会提高得更快、更好,你将来也不会变成一个智力迟钝、脑力不济的老头或老太太了。

当然,万事万物都要适度,否则便会适得其反。有些年轻的家长对子女进行“超前”教育,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万万切不可因为“盼子成龙”、“盼女成风”心切而操之过急。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曾痛苦地回忆他幼时受“拔苗助长”式的封建家庭教育的惨痛教训说:“予生于封建家庭,2岁即认字,5岁即诵经,以长者期之殷切,脑力摧残过剧,7~8岁时即陷于神经衰弱之苦况,读时虽了了,掩卷旋茫然。”结果,他为了增强记忆力,不得不借助坚持抄写大量的笔记来代替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