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对于自己已经获得、并且想要永远占有的东西(人、物等等),如果被别人夺去,或者感到有被他人夺去的可能性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嫉妒心。尤其是那些自尊心和优越感比较强的人,在他们认为被别人“不公正”地低估、评价的时候,嫉妒心会油然而生。
嫉妒通常会表现为两种情况:一、如果一个人对于他所嫉妒对象的重视和关心,比较淡薄时,那么,他很可能只是陷到一种焦虑不安、或者悲哀的情绪状态之中,仅此罢了;二、如果情况相反,一个人对他的嫉妒对象越是强烈地重视和关心,那末,就越加可能会被绝望感和恐惧感所袭击。于是就有可能发展成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在行为上可能对对方加以恶意中伤;在极端情况下,有些人甚至会发生伤害、杀人等等攻击性的破坏性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里,你也许会看到有一些人,因为嫉妒而不甘落后,发愤有为的;但是,也有些人却被嫉妒的魔火所吞噬,无法扑灭心头上燃烧起来的嫉妒火焰,有的因此而咬牙切齿、愤愤不平;有的消极沉沦、一蹶不振;有的因不可遏制的嫉妒心理,铤而走险,毁灭了自己的光明前程,甚至自杀身死等等。在日本电视连续剧《命运》里,那位杀人犯岛崎荣次的亲生女儿,不理解被她误认为是自己生身父母的双亲为什么十分关心疼爱岛崎荣次的“女儿”,也就是从小和她一起长大的女友。由于强烈的嫉妒心理,以至使她离家出走、跳楼自杀(未遂)。
(1)有哪些嫉妒类型。
从形式上看,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①发生在“我——你”之间的嫉妒。“我”对“你”所具有的生来价值,比如,容貌、智力、阶级出身、个人身分、家产、特殊的才能等等产生嫉妒心理。不过,如若“我”和“你”的差别过分悬殊,可望而不可及的时候,我也只有停留在羡慕与向往的阶段就完结了,一般地发展不到嫉妒的程度。
②发生在“我、你——它”之间的嫉妒。
“我”和“你”围绕对“它”(那个)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例如,地位、财产、荣誉、成绩等等,相互竞争角逐,当“我”因为有了“你”而不能获得这些对象,或者有可能不能获得这些对象时,“我”往往会对“你”产生嫉妒的情感。
③发生在“我、你——他”之间的嫉妒。比如说,“我”和“你”两个同性者,对于一个异性者的“他(她)”,所展开的爱情上“三角”之争等等。
此外,如若从嫉妒的内容上来看,也可分为正常性的嫉妒、病态性的嫉妒、妄想性的嫉妒、竞争性的嫉妒等等。
但说来说去,从本质上看,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嫉妒心理不论是形式上的差别,还是内容上的差别,都只不过是在程度上有轻重的不同,或者表现形式的不同罢了。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嫉妒,也不管是程度如何,它们都有害于保持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健全的社会生活。
嫉妒既然属于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那么就应该注意加以防范,制止它的产生。
(2)有嫉妒心的人,必须自勉自励地做到以下两点:
①为了摆脱嫉妒这种恶劣感情,最好是首先做到停止自己和别人的较量,正视自己的差距,然后扬长避短,去发现和开拓自己身上所具有的潜能。这些潜能包括你已具有的和可能具备的优点、长处、价值等等。然后,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努力争取改变自己的现状,开创新局面。
②但是,对于有嫉妒心的大多数人说来,让他们一点也不去和别人较量,完全地、绝对地放弃不思念他所渴望追求的事物,事实上是有困难的。那该怎么办好?那就该帮助他达观一些,冷静地对待事态的发展,不要成为情感的“俘虏”,从病态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中解放出来。他若达到了这样高超的思想境界,那他就会认为,每个人都“自得其所”、各有归宿;他甚至会承认他的对手,确实比自己要高明些、优越些,而他自己也就会有勇气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和创造自己。这样,他就可能会心平气和、心安理得,就会从嫉妒这种不愉快的泥潭中自拔出来。
谈到这里,我请有嫉妒心理的朋友万勿误解,我绝不是让人们“与世无争”地放弃奋斗,不去学习效法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不断找差距,激励自己发愤有为,不断向上进步。须知进取心和嫉妒心,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
“双重人格”
美国文学传记作家安妮·爱德华兹1976年出版的《费雯·丽传》,是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畅销书。他在书中写道:“费雯·丽可以是一个风度高雅、谈吐得体的女人,也可以成为最荒唐、令人生畏的女人。她可以是最安详、最仔细周全的伴侣,也可以是一个粗野的、不可驾驭的疯妇。她可以做到最善良、最细密、最体贴,也可以撒泼打滚、残酷无情。”你觉得作家笔下刻画的这位闻名世界的电影明星费雯·丽的“性格”很奇怪吗?明明是一个人,但却有时表现得是这样,有时却又相反地表现得是那样。你或许会迷惑不解地发问:这该怎样解释呢?
象费雯·丽这样的性格表现,就是病理心理学上所讲的“双重人格”(亦可称为“二重人格”),它是一种病理性的变态性的人格。它的形成原因是一个人的人格失去了应有的和谐性与完整性。所以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两种迥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下交替出现。
你看过电影《骆驼祥子》吗?这部脍炙人口的影片是由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小说《骆驼祥子》也是世界闻名的一部杰作,40年代,美国著名畅销杂志《读者文摘》把它译成英文,改名为《人力车夫》,在美国读者界引起了轰动。我记得当时教我心理学的一位美国教授,就曾经对我用肯定的口气说过:虎妞的性格是典型的“双重人格”!如果你翻阅过这部原著,你会发现名为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干女儿,其实是他的姘妇的虎妞,爱上了诚实而健壮的车夫祥子后,她的性格表现大为不同,不再是对刘四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泼辣、粗野,而是温柔多情、体贴入微,前后判若两人,成为鲜明对照。虎妞对待刘四和祥子这两种不同的人格形态,不断地交替出现,越发使人感到,由于她内心深处充满了深刻的恨与爱,故尔她的性格特征往往是矛盾的、冲突的。
尽管费雯·丽和虎妞的“双重人格”表现程度不同、形态不同,但当我们仔细地深究她们的身世、遭遇和经历时,就会发现“双重人格”往往不是由于生理上的病变所引起的,而更多地是由于心理上的痛苦与创伤所造成的。因而治疗与矫正“双重人格”,就要从“医治”、弥补人格着手,使一个人的人格稳定地保持完整、和谐的状态。如果一个人能用统一、和谐的人格来主宰自己的言论和行动,那么,他(她)就不会使自己的人格分裂。
具有“双重人格”的人,往往会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失常行为。在日常生活里,一些人的“双重人格”有两个主要的表现特征:(1)一个人在他的一生当中,有时会和过去判若两人,完全变了。(2)把过去的事情全部忘得一干二净。
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表现?原因有病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而更多的是属于心理因素。我在前两年,曾经听亲友讲过一件真人真事:一位中学教师性格活泼乐观,惹人喜欢;而在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后,由于妻离子散,变得十分孤僻沉默,前后判若两人,以致使人不敢相信:“怎么?他就是当年那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吗?”另外,在我谈记忆力急剧减退问题时讲到,本世纪40年代,轰动世界影坛的影片《人猿泰山》男主角约翰·尼·韦斯摩勒,晚年因贫病交加,心身尽瘁,脑子长期衰退的结果,到最后,他只能对来看望他的人说,他曾经是最伟大的“人猿泰山”,而一切往事,都忘却得一干二净了。西风落叶、沉沦没落时期的韦斯摩勒和红得发紫、显赫腾达时代的韦斯摩勒,真是变得令人难以置信原来竟是一个人。
在社会上,除双重人格以外,还会有三重人格、四重人格,以至更多的人格同时共存的现象,不过这样的人不多见。据国外1983年发表的一篇报道说,美国有一个得“怪病”的24岁男青年,名叫麦克,他身上具有27种性格,随时都能发生变化。他有时象婴儿,有时象老人,有时象女服务员,有时象运动员,有时却“成”了律师……他的这种多变的性格也会交叉反应,叫人捉摸不定。他本人抑制不住有时想害人,有时又想害自己这种矛盾的念头,弄得他十分苦恼。于是麦克求助于医生,医生诊断他得了世上罕见的“多种性格病”,即“多重人格”症,这种病例,在历史上有记录的只有二百宗。麦克的病,倒真的是实属罕见,堪称“怪病”。这种病人,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碰见过,因为他委实是太极端、太严重了。
“双重人格”也好,“多重人格”也好,都是一个人的人格失去了完整统一的性质,分裂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格,从而支配他的行为。也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里,每个分立的人格交替出现,使得他的行为失去了前后一致性,因而往往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人前后判若两人,或者是判若数人。
你也许碰见过这样一类人吧?他刚刚在电话里,对上级毕恭毕敬地讲完话,转过脸来却对他的下级,声色俱厉地训斥不停,这种“前恭后倨”的表现,使我们感到可笑而又可鄙,感到此人是“人格太次郎”(这句词,也是一位青年朋友告诉我的)。这类人和上面讲过的费雯·丽或虎妞是不一样的,他们不是病态心理或变态心理的表现,而是属于丧失人格或品格缺陷方面的道德品质的问题,我请你不要把这两者混淆起来等同看待。这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双重人格”。
这后一类“双重人格”,往往是由于利欲熏心、道德败坏造成的,以致给人以人格分裂的伪君子的印象。你看过《天云山传奇》这部电影吧?由著名老演员仲星火扮演的那位“一贯正确”、“不倒翁”式的领导干部吴遥,他的人格是多么卑鄙,多么令人憎恶!他在外边对下级摆出了一副冠冕堂皇、正人君子的模样;但回到家里却显露了卑鄙无耻、下流小人的嘴脸。最后他露出了狰狞的真面目与肮脏的灵魂,终于对他以变相欺骗手段霸占来的年轻妻子(也就是被他陷害了的他当年“好友”的未婚妻)下毒手,一记耳光把她打倒在地、口吐鲜血;可接着他又跪倒在地、苦苦哀求他的妻子不要去告发他。你对这一幕图景印象深刻吧?你也一定同多数观众一样,感谢仲星火把这个伪君子的“双重人格”表演得如此深刻有力!
综上可见,造成双重人格以至多重人洛,既有病理学上的原因,也有心理学上的原因。而在心理原因当中,又不能忽视政治上的、社会上的、文化上的背景。如果抛开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这一决定论原则,你就会认为吴遥之流人物是“怪人”而不是“罪人”了。因此,双重人格是一种心理失常,而造成心理失常的原因是由于他们同时有两个不同的动机,但这些不同的动机却不可能协调一致地和平共存,而是经常处于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状态中,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双重人格。正是因为有两个相互矛盾、冲突的动机同时并存,彼此互不相容,因而只能在某一段时间里满足其中一个,而压抑其他别的;于是这个人就会在不同动机的支配下,表现出前后极不一致的行为。
说到底,为了不让自己的人格分裂为双重人格,那你就得让自己的人格永远稳定地保持统一、完整、和谐的状态;让自己的动机、需要、愿望等服从于统一的人格的支配。使自己的欲望不要背弃信念,使自己的私欲不要和良心相冲突,使自己的行动不要和思想相矛盾。我国古代先哲孟子曾经说过一句发人猛省的警世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我想,这对于我们保持完美、高尚的格,从而避免人格分裂,该是有帮助的。
十类病态性格
我不知道你对“从小看到老”这句话,是怎么样理解的。我想,起码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如果把这句话理解成为,一个人的性格是从小形成的,做父母的应当从小时起,就重视培养儿童的良好性格和健全的心理,那么,这句话确实是有些道理的。二、可是,如果你把这句话看死了,认为一个人的性格从小形成后,一辈子就不会再变化了,那就错了。
过去有些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曾经断定人们的性格从三岁左右形成后,就不会再变了。这是把话说绝了,因为事实上并非如此,性格在后天生活环境中,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不仅正常的性格可以变,就是乖僻的、偏离常规的一些性格,也是要变化的。
乖僻的、偏离常规的性格,可以分为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两个方面。生理上的乖僻性格,比如,由于大脑炎和觉醒剂药物中毒而导致的后遗症,脑部外伤后的人格变异,癫痫患者以及大脑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性格乖僻等等。这种乖僻性格改变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当然,根据病因和病情,也不能说是绝对改变不了的,比如,长期服用镇定药,也能够帮助患者适应社会环境。这种由于大脑病变所引起的性格乖僻,是神经精神病医学家所要研究和诊断治疗的任务,不属于我们在这里所要讨论的范围。
除上述外,一般的性格乖僻不能归类到精神病范围里,它是一种异常性格,属于一种广义的心理障碍。德国精神病学家施奈德把病态心理的性格乖僻,分为下面十种类型:
(1)昂扬型性格。表现特点为:爽快、轻率、凡事都插足、爱惹是生非、爱说谎话等等。
(2)抑郁型性格。表现特点为:厌世、闷闷不乐、感情脆弱、不愉快等等。
(3)缺乏自信型性格。表现特点为:对自己的言谈举动和能力没有信心,容易产生依赖思想等等。
(4)盲目自信型性格。表现特点为:言论行动总是受伴有强烈感情的某种思想的支配。
(5)显示型性格。表现特点为:喜欢向别人表示自己的强烈的、超越实际的欲望。癔病等患者大都属于这种类型。
(6)情绪易变型性格。表现特点为:无缘无故地郁闷不乐、心神不定无所寄托、爱喝酒、乱花钱等等。
(7)爆发型性格。表现特点为:微不足道的细小琐碎事情,也会使他爆发性地兴奋起来。
(8)寡情型性格。表现特点为:对人冷淡,缺乏同情心、缺乏共鸣感、缺乏羞耻感和良心义务感。
(9)缺乏意志型性格。表现特点为:缺乏意志的一贯性、独立性和持续性,很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影响。
(10)无力型性格。表现特点为:疲劳、头重、失眠等,经常有所谓的神经衰弱症状。
上面这十种属于病态心理的性格乖僻类型。在日常生活里,很少是单个出现的,它们几乎都是以复合型的形式表现出来。
象上面这样的分类,也只能是提供参考罢了,因为除了施奈德提出的这十种类型之外,还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其他不同的类型分类,而且每个学者对他自己提出的类型分类,从病因分析上都各自有一套理论主张。不过,比较起来,施奈德提出的这十种类型分类,更合乎实际情况一些,因而被人们一致公认为,这种分法可信度比较大。因此,人们无妨把它作为依据来个“自我鉴定”,或者作为考察别人性格的“线索”。在性格上,如果有这十类当中的某些表现,那就应该提高警惕,设法加以改变,说不定对你保持心理健康和预防心理疾病,是会大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