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对别人要多加体贴、尊重和帮助,要有和别人团结协作的愿望。
(5)保持善意的幽默气氛,面带微笑,切忌挖苦讥讽或贬低别人。
除开这五条以外,还可以列举出一些其他类似的条件。但从这五条中,你就可以“举一反三”式地联想起其他一些条件来。因为这些条件几乎都是属于与人相处时,个人在思想修养与心理保健方面的必备要求。它们的原则都不外乎是:要与人和睦相处,要多加尊重别人、体贴别人等等。因此,你可以依据这些必备要求、基本原则,参照你本人的和所要交往的对方的性格特点、人格特质,拟定出其他一些善于同人交往的条件要求或方法技术。
上面讲的与人交往时,应具备的一些所谓的思想修养条件,或者说与人交往的方法技术,其实也就是“思想交流”。在人际关系中,思想交流十分重要。思想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最复杂、最微妙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信息的沟通,它靠各种信息的传递来实现。所以说,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也就是把各自的感受、体验,用不同的方式、途径来加以表露,从而使对方感知到并且进而做出反馈的过程。可是,人际关系中的思想交流是双向性的、反射性的;交流的双方既要向对方表露自己的感受,同时又是在感受对方感受的表露的相互交叉过程。因此,在人际关系的思想交流中,我们要防止出现由于矛盾冲突、以至发生口角争端而导致的关系破裂,或者是关系僵化的不平常状态。这就涉及到社会心理学中所强调的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还存在着“心理相容”的问题。
什么叫做“心理相容”?它是指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和个人之间最协调的结合;它保证个人对工作的满意以及对事业的完成。那么,为什么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会出现心理上互不相容的现象呢?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主要有下面两个原因:
(1)双方的观点和信念不一致时,彼此间的关系就会趋向紧张;分歧越大,紧张的程度也就相应地增大;观点分歧若是严重到毫无弥补的可能性,不能求大同而存小异地加以协商解决的时候,双方关系就会破裂,甚至会互相歧视、仇恨。
(2)有些性格特点是造成彼此间在心理上互不相容的根源。比如,有些人爱吵嘴抬杠,有些人难以相处,有些人孤僻得很,有些人纠缠不休,有些人高傲自大,等等。有这样一些性格特点的人,是很难和别人心理相容的。
除上述外,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看到有些自发组合起来的小团伙,由于缺乏高尚的理想和愿望,只是由于一时的“臭味相投”,而彼此聚拢在一起。他们一旦厮混的时间长了,熟悉到互感乏味烦腻时,最终就会破裂分手,原因就是一开始交往接触的时候,就缺乏坚实的交往基础。这说明“志同道合”也是心理互容的一个重要条件。若是志不同、道不合,就必然地会出现心理上互不相容。
如果彼此之间心理不能相容,那就得从双方查找原因,想方设法地去纠正、弥补。但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不宜生硬地非得保持相互交往不可。因为在心理不相容的情况下,人的自尊需要和自我价值评估的需要,得不到承认、满足与实现,那么,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情绪恶劣或身心疾病的出现。所以,由此可以得出如下两条原则:①最好心理相容,而不要心理分离;②非得心理分离不可的时候,也不必过分勉强,还是得暂时地、或者永久地心理分离。有人也许会认为这后一条原则多少有些悲观论的味道,但从心理保健角度看,这也是必要的。
当然,从心理健康学上来看,最好的办法也是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极力地避免彼此心理不相容现象的产生。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和避免人们在交往中产生彼此心理不相容的消极后果呢?除开上面讲到的一些条件要求和方法技术外,我还可以再提供如下一些参考意见。
心理失常的人,往往和别人失去了和谐的关系,他们在行为上经常表现为退缩、回避,有的甚至对别人表现出怀疑、敌视、畏惧和憎恨等等不正常的态度或情绪。这类人就更有必要多参加社会交往活动,养成主动积极地和别人建立良好的正常人际关系习惯。心理治疗专家建议,这些人可以采用“团体治疗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消除心理失常患者的内心焦虑和冲突,改进人际关系,从而能和别人和睦相处。这主要是因为在集体生活里,可以增加和别人交往的机会,在别人对他的反应中,犹如“照镜子”一般,启发了自我认识和自我了解。这样,就会防止自以为是、孤僻多疑和敌视抗拒的心理与行为。
“团体治疗法”比较简单易行,通常是把同类心理失常的患者聚集在一起,让他们自由交谈,互相来往。开始阶段,也许他们彼此戒备或敌视,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互相接触、互相交谈,自由自在地、无所顾忌地诉说自己内心的苦痛和经历,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同情、互相激励,从而减轻孤独、寂寞、恐惧、忧郁等等心理负担,增进了对自己的了解以及信心和勇气。
有离群独居倾向的青年人,应当和同龄伙伴多接触。因为同龄的人由于年龄特征相同,因而在思想感情上彼此容易接近,能够谈得来、能谈心里话。而这些心里话,有时甚至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肯说。这样,离群独居的青年人,就不会把他(她)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默默地沉湎于独自的遐想中,他们就可以不再陷入自我编织的想象网套里,用幻想来代替现实了。因此可以说,对于克服和改正那些落落寡合、性情孤僻、有意地逃避社会等等心理失常和行为失常的青年人,多和年纪相近的“同龄”伙伴相接触,是一个很见效的培养和别人和谐相处态度与习惯的途径。
我主张青年人应该多交朋友,多和朋友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因为这样做好处多:①可以调整和丰富生活内容,缓和或消除紧张心理,避免孤独感;②可以互相交换意见,增进见闻,扩大和充实生活的知识经验;③可以增强关于交际、礼节以至服饰、风度等方面的知识修养,更好地适应时代潮流,应付自如,从而使心理保持正常状态。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很重视友情,他曾说过:“有了朋友,生命才显示出它全部的价值。智慧、友爱,这是照明我们黑夜的唯一光亮。”罗曼·罗兰这句话固然说得绝对了些,指引人们前进的当然不仅仅是友爱或者智慧。不过,他强调友情对于人的心理生活的重要意义;友情对于预防和避免“黑夜”般的不健康心理的发生的重要作用,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青年人在交往中,当然也得注意有所选择,不可乱交往,不可乱交友。西方有句谚语:“只要对我谈你的朋友,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样的人。”中国也有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西方的谚语讲了一个人所交的朋友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人们就能判断出他的为人;。中国的老话说明了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你也就会变成和他一样的人。这就是说:伙伴是会相互影响的,所以你在交友时就得加以选择。
恋爱与心理健康
你熟悉这句歌词吗?“只要偎依在你怀抱,我是那样宁静无烦恼。”是的,你说对了,这是曾经引起我国广大青年男女很大兴趣的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中,女主角幸子姑娘唱的该剧主题歌中的一句歌词。这句婉转动听的歌唱,博得了很多正在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的共鸣;也引起了顺利地完成了恋爱阶段、结成终生伴侣的男女青年的美好回忆;当然,也激起了那些正在向往并准备谈恋爱的青年男女的热情。
然而,在恋爱过程中,并不总是“宁静无烦恼”的,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到各种不同的挫折;而爱情上的挫折,又往往会造成心理上较大的焦虑不安。你该知道,很多心理疾病恰恰就是由焦虑不安所引起的。因此,对于青年人说来,在恋爱过程中,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尽力避免心理上的挫折,就显得分外重要。
恋爱是一件正当的无可非议的辜情,因为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人们的心理需要范围很广,比如,要求别人承认你存在的价值;要求发挥自己的潜能,向社会显示“我并不比别人差,我也能干好”的需要;不仅要求从父母、亲人方面得到爱的温暖,而且还要和很多人保持亲密关系,相互交往、理解,保持友好、互助的关系,等等。现代心理学甚至提出,正象婴儿在接触母体时,才会有心理上的宁静安全感的基地那样,青年人程度不同地也需要通过男女双方肌体的接触,使得心灵得到宁静和安定。《血疑》中这句歌词“偎依在你怀抱”,恰好论证了这一点,因此可以说,正常的恋爱是对爱的需要的正当的追求,没有任何理由去反对它。
不过,由于爱情上的挫折而造成焦虑不安时,我们就应该考察一下这些受挫折者现在、以及既往历史中爱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的情况。她为什么失恋了?他为什么要求离婚了?他们为什么产生隔阂?以及由于男女青年在婚恋的不平坦道路上所产生的种种令人烦恼苦痛的争吵、破裂、“背叛”、反目、抛弃、变爱为仇……;严重的甚至会因此而产生抑郁寡欢、喜怒无常、精神分裂等等心理疾病;更为严重的则会导致轻生自杀的恶果。
虽然男女爱情的悲剧情况是错综复杂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都可归结为恋爱的失败与不幸这一基点上。有些医学心理学家说,心理疾病的背景,就是由一个人一生当中爱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情况如何所决定的。当然,他们讲的“爱情关系”的意义很广泛,并不仅限于狭义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还包含有父母双亲的抚爱,以及同性朋友、伙伴之间的友爱等等,但男女爱情占据的比重确实要更大些。
那末,在恋爱过程中,怎样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消除因爱情问题而带来的烦恼。
是的,爱情的确常常和烦恼相伴随,而烦恼又是破坏爱情的大敌。德国大文豪歌德在他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扉页上写道:“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郎谁个不善怀春?啊,这本是人性中之至圣至神……”。歌德这句诗,看来虽然只是表达了恋爱是神圣的正当事情,但他却在这句引论之后,向读者展示了小说主人公维特因爱情而遭遇到的种种烦恼情景。
为什么爱情会经常伴有烦恼呢?这和青年男女心目中的“理想伴侣”条件有密切关系。谈到所谓“理想伴侣”条件,并非某一位青年男女“异想天开”的独创见解,它具有很大的社会性,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无疑问地也存在着很大的阶级偏见。比如说,人们所生活着的周围环境、社会传统以及习俗规定等等,就对选择对象的年龄、学历、身材长相、家庭情况、经济收入、风度气质等等,都有形无形地起着制约、束缚的作用。那么,青年朋友们应该怎么办?是屈服于这种世俗的传统旧观念,自我烦恼?还是敢于冲破这些束缚的牢笼,独立地去争取真正幸福美好的爱情?
我作为一个多年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同时也作为一个尝过甘苦的“过来人”,向你提出如下两方面的忠告:
(1)你的“理想伴侣”条件该是什么?你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①找一个对爱情持有严肃、忠诚、坚贞态度的人;②找一个能相互尊敬、相互信任和相互谅解的人;③找一个能善于自我控制,严于责己的人;④找一个文化程度与你相当的人,这对于保持夫妻心理上的平等是很重要的;⑤找一个双方性格特征多少有些相似的人,脾气相投才能和睦共处,家庭生活也才会幸福美好,最好不要找想凌驾对方之上、“奴役”对方的人;⑥找一个朝气蓬勃、平易近人、心地善良的人,不要找斤斤计较、性情孤僻、唯我独尊和自私自利的人;⑦找一个年龄适当的人,双方在年龄差别上,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否则,在思想感情上容易产生隔阂,不利于家庭生活和谐。至于男大些好、女大些好,这都无关紧要。我国传统婚配习俗是男大女小,这主要是出自生理发育条件的考虑,如今营养条件好了,身体发育条件改善,同时也普遍都长寿了,这些都不必过分计较。
(2)那末,你该怎样去寻找“理想伴侣”呢?
①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你可以在广泛接触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伴侣。我认为相互接触和了解的时间,最少要在半年以上,否则是来不及真实地了解你未来爱人身上存在着的、影响以后彼此情感和谐的性格特点的。因此,最好不要追求“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因为没有经过一定时间考验的爱情,以至一切社会因素都不加考虑的爱情,往往是不稳固的。爱情需要理智,而不能单靠激情来处理。
②不宜过早地谈恋爱。现在,有一种恋爱时间提前的倾向,不少女青年惶惶然急于在二十岁前找到对象。因而有些青少年在高中、甚至初中读书阶段就开始谈恋爱,这对于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掌握知识都是有妨碍的,有的甚至为此而遗恨终生。
③充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随着全民族文化水平和素养的提高,男女青年都愿找一个精神世界、文化修养和兴趣爱好充实的对象。因而,你要在谈吐、情趣修养上下功夫,而这些是不能伪装成功的,要靠平日里的勤学苦练才能做到。至于对方,不要单纯着眼于他或她的家长的职业、地位、收入等情况,也不要只注意对方的身材、相貌,而忽略对方的思想品德。否则,容易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种种悲剧。
重视双方的个性心理特点
许多青年朋友都认识到,任何完美成功的婚姻,都可能有因为夫妻意见分歧,而相互误解的时候,但是经过互谅、互让之后,就可以消除彼此间存在的矛盾,而不断地相互了解适应。可是有些青年夫妻却办不到这一点,他们吵闹不休,感情破裂,最后导致离婚散伙,各奔东西。这从心理学上应该怎样解释呢?
造成不幸婚姻的心理因素有很多,其中一条主要因素,就是不能够很好地在个性上“知己知彼”。实际上,无论是丈夫对妻子,或者是妻子对丈夫,他们在个性心理上对于对方,都默默地保留有一个“理想的”标准要求;同样地,婚姻上的不愉快,以致最后演变成破裂局面,也有许多是由于男女双方在个性上的失调所形成的。因此,为了保持美满和谐的婚姻生活,青年夫妇有必要客观地了解并应努力地弥补自己个性心理特点上的不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刘易斯·麦迪逊·特曼,在他研究幸福的婚姻条件的报告中,曾列表指出不幸福婚姻有如下的心理因素。
丈夫对这样的妻子是抱有反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