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秒杀攻心术:精准快速揣摩洞察人心的技巧
2390500000017

第17章 说服他人攻心术(1)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当人们遇到意见分歧、产生争端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敏感多疑。此时此景,不管是与对方唇枪舌剑一番,还是采取强加压制的手段,都不是达成目的的上策。只有通过把握对方的心理,选择最有效、最令其信服的说话方式方法,才能够说服对方,使其心悦诚服。

迂回诱导,打开缺口

进行有效说服的一个较好的策略,是采取迂回战术,不从正面入手。直接说服容易让对方产生抵抗心理。所以,不妨从侧面打开缺门。

实验证明,所有的人在回答问题时,都受到对方发问角度和方式不同程度的影响。聪明的发问者总是预先埋下伏笔,让对方不知不觉中失误陷入语言的陷阱。

法庭上的审讯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法官往往会这样问嫌疑犯:"你是否已经停止殴打被害人了?"

如果回答"是",则表示你曾经殴打过受害者,如果你回答"没有"就表明你还在对被害人进行人身伤害。

事实上你或许根本没有伤害别人,但法官的提问中不知不觉隐含了一个前提即"你曾经殴打过受害者"。这种说话技巧就是典型的诱导策略。

一名餐厅经理发现服务员询问顾客"是否要吃鸡蛋"的效果不太明显,于是他要求服务员换个方式征询顾客的意愿。最后,服务员改成问顾客:"先生,您是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

大多数顾客都会择一而答,这样一来,鸡蛋的销量大增。

又譬如有位朋友在你家做客,你不知道他是否要留下来吃饭,想明白地问一声又怕为难朋友,此时不妨问:"今天想吃什么?是中菜还是西餐?"

用这种策略发问时,要注意对方的年龄和身份以及文化修养与性格特征,有人为人热情爽快,有人性格内向,有的马马虎虎,有的谨慎小心。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气质必然相异,如果没有考虑这些条件而随便发问,便会有意外的状况发生。

诱导策略同样可以应用于说服他人身上。被游说的对象,在他们的头脑中总会抱有一定的观点、立场,乃至成见。这些观点、立场乃至成见又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经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思考分析后形成的,所以一般不会轻易改变。游说者如果只知道单刀直入、直截了当地针对他的观点、立场、成见展开辩论,肯定难以奏效。倘若从旁门、侧面人手,通过在一些问题上的共同立场和观点开始谈话,就能自然而然地制造一种和谐的环境和气氛,进而借机转入正题,展开劝导。这就是迂回诱导的游说方法。触龙说赵太后,就是历史上迂回劝导的典型例证。

事情的起因,是大臣极力劝说赵太后同意太子出任别国质子,而赵太后由于爱子之心,冥顽不化,坚决不肯接纳大臣们的意见。于是,出现了谁再多说一句话,太后便"唾其面"的僵局,触龙就是在这时,用了迂回诱导的劝说方法,挽回了僵局。

首先,触龙借身体上的疾病,同太后寒暄起来,拉近了彼此间距离。

接着,触龙巧妙地将寒暄转到儿子身上,他的要求既表达了对国家的忠心,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如何对待子女的问题,这就与太后的症结自然联系起来了。但触龙此时还不能提太后的儿子,只能做为伏笔。

然后,触龙再将话题不知不觉地转到男人与女人谁更爱孩子的问题。触龙立即抓住这个时机,趁热转到正题。但他却不能提人质的事,而仍采用迂回的手法,拿长安君与燕后进行比较,表面看来纯属太后个人家庭问题,所以太后能够接受,并被触龙的一些新鲜提法所吸引,使讨论引向深入,步步逼向主题。

最后,触龙又把话题转向历史,触龙说:"赵家立国二百多年了,请您想一想,除去现在三代之外,过去的赵家子孙到今天还有谁能把爵禄继承下来的呢?"言外之意,就是说如果太子不为国家做出一些贡献,其位就难以保全。

事情最后得到圆满解决。触龙的游说妙就妙在提的中心问题是劝赵太后交出儿子做人质,但始终不提人质的问题,甚至分析完历史现象后,也只是把讨论归纳于太后爱子不如爱女这个问题上,但却使太后从中认识到子女是为国立功还是坐享其成,是他一生中成败攸关的大问题,所以思想的扣子解开了,弯子转过来了。此种游说方法真是"言近而旨远"。

我们可以看到,触龙在与太后的对话中,话题是换了好几次,但是触龙却是紧紧抓住中心,始终占据主动。在漫无边际的话题中掌握时机,敏锐地捕捉有利于向中心逼近的话题进行引导,才使太后不知不觉亦步亦趋,致使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采用最令人信服的说话方式

说到底,说服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过程。说服,就是说服他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激励他们给出你想要的东西。因此,说服的前提是,你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同时还要知道他人想要什么,这样,在你和被说服者之间找到平衡的话,就是做到了良好的沟通,也就容易达成说服的目的。

沟通也好,说服也罢,都离不开说话。说话时,要让对方觉得自己被接受、被了解,让人觉得你能做到将心比心,善解人意。这样的说话,是你去深入对方内心世界,观察体会,细心揣摩之后说出来的,这样的说话带有才能使人信服。

想要令人信服,需要在劝说之时,注意以下几点:

★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同时也要知道对方的要求,然后在双方之间寻找平衡。反之,如果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结果,而对方清楚自己想要的最终结果,你将会被对方所影响。

★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切忌融入自己的情绪。在任何场合下发怒,或过于激动或过于高兴和伤感,都会削弱你的力量。

★说服是鼓动,而不是操纵,说服是影响,影响是一个优美的过程,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艺术家,而去理解别人,想必会有意外的收获。

一个令人信服的说话方式,离不开对信息的有条理的总结。语言也就是我们平日里的说话,是人与人进行交流的最主要的工具。说话要是没有条理、主次不分、不看对象的话,就会让人反感,别说使人信服了。在说服过程中,如果想在极短的时间里,传递给对方极多的信息,就需要对自己所说的话做如下调整了。

★将尽可能多的信息用尽可能少的信息块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把我们不熟悉的、凌乱的、较小的信息单元按照某种固有的联系组合起来,使之变为我们熟悉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较大的信息块。

★人们对最前面的信息往往具有最深刻的印象,因此,将最重要的信息块放在最前面说,以便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社交场合中存在很多干扰因素,比如噪音等,会使对方在听的过程中,分散注意力,因此,要控制好信息块的个数。

做到以上三条调整,我们的话就比较有条理了。但是,光有条理还是欠缺一点信服力,如果我们能在劝说时,应用上以下这些要点,相信会让你的话信服力十足。

1.不说病句

不要说病句,即使是面对面的说话而非书面表达,病句也会影响到对方对信息的接收效率,而且还会给对方留下不自信、没有文化素养等不良印象,从而也就降低了说话的信服力。

2.说话有重点

有的人喜欢与人寒暄或东拉西扯,结果到交谈结束的时候也没有把关键的事情说清楚,造成无效的语言交流。因此,在说话时,应注意说要点,让人听了之后,就能马上知道你要表达的什么。

3.把握非语言因素

说话时,还要注意一些表情、肢体动作的管理。比如,声线要沉稳,语速要适中,肢体语言要适度,否则太多了会分散对方的注意力。

4.多用断定性语言

与那些不确定的信息相比,利用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表达出来的确定性信息所体现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要强得多。因此,说话时,应注意多多使用诸如"绝对""肯定""百分之百""全""总""都"等表示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的字眼。

欲言又止,激发对方的好奇心

心理学家指出,当一个人固执己见的时候,其心理往往处于一种紧张、封闭的状态,如果此时以硬碰硬地劝说对方,十有八九是会碰钉子的。相反,巧妙地制造悬念,引发对方的好奇心,将对方从紧张、抗拒的情绪中摆脱出来,使其轻易落入自己的陷阱然后再进行说服,则相对容易很多。

很多时候,人们觉得说服他人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这不是因为我们的言论没有说服力,而是由于被说服者根本就无法听进我们的言论。这时,我们就需要巧妙设计,勾起对方听的欲望。通过制造悬念或者新奇的话题勾起对方的好奇心的话,一方面能够使对方放松心理戒备,因为他会觉得这似乎与千篇一律的劝说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让对方用心地听你讲,这些无疑是成功说服对方的前提。更重要的是,由于勾起了对方的兴趣,说服会变得更加容易。

在说服中,如果能勾起被说服者的好奇心,那么我们就成功一半了。

1.制造悬念

战国时,齐国宰相田婴想要在自己的领地内筑城,他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几乎所有门客的反对。门客们认为,实施筑城计划会引起田婴和齐国王室的摩擦,而这很可能导致田婴失去政治权利。然而,田婴却固执己见。

一时之间,门客们不断地向田婴进言,希望他能改变主意。面对他人千篇一律的反对,田婴觉得烦不胜烦,不想再听到任何人的劝说,于是,他就对看门的仆役说:"如果再有门客登门造访,一定不要让他们进来。"

果然,又来了一位门客,这位门客苦苦地向仆役恳求,仍然不能得其门而人。无奈之下,他只得在门外大声地喊:"我只说三个字,多一个字,我都愿受刀斧而死。"听他这样说,田婴破例接见了他。这位门客果然只对田婴说了"海"、"大"、"鱼"三个字,说完后,他毫不停留,转身就走。

他这一走,真让田婴如蒙一头雾水,怎么想也不明白这位门客到底想要说什么。于是,他主动叫住那位门客,问道:"你到底想说什么?把话说完,不然我会被你憋死。"

这位门客回答道:"海里的大鱼很厉害,能够将钓住它的鱼线挣断,也能将捕捉它的渔网挣破,让人很难捉到它。然而,像这样厉害的大鱼,如果想离开水,到更加广阔的天空里去畅泳,恐怕只会被渴死。齐国对你而言,不正像水之于大鱼吗?你筑城是为了摆脱国王的束缚,拥有更加广阔的天空,但是同时,你也会失去国王的有力支持,进而失败。"

最后,田婴终于被这番话打动,打消了筑城的念头。

制造悬念往往是最能勾起被说服者听的欲望的了。但需要注意的是,特意制造的悬念,不应当让听者与劝说之事轻易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打破以往的劝说模式,让被说服者放松警惕。就如同上文门客中所用的方法,他只说了"海、大、鱼",使得田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从而勾起了田婴听的欲望。

2.愿者上钩

亚历山大·克雷厄姆·贝尔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因为他发明了电话机。然而,一切的科学研究都是需要经费的。有一次,他为了研究复音电唱机的事情而来到朋友哈伯特家,希望哈伯特能够赞助他正在进行的研究。

一开始,贝尔只是在弹钢琴,而哈伯特在旁边看书,一切都惬意极了。然而,贝尔突然停止了弹奏,扭头问正在看书的哈伯特:"你相信吗?我只需要把这踏脚板按下去,就能够让钢琴唱我唱的音,我唱什么,钢琴就会唱什么。"

"钢琴会复唱",这奇怪的事情勾起了哈伯特的好奇心,于是他放下手中的书,兴致勃勃地问贝尔:"哦?你怎么能够做到呢?"接下来,贝尔顺理成章地给哈伯特上了一堂有关复音电唱机的原理的专题课,进一步激发哈伯特对这种研究中的电唱机的兴趣。结果,哈伯特为了能够尽早看到这种新奇的机器而主动提供了资助。

其实,贝尔说服哈伯特赞助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就在于他没有一开始就直言自己的来意,而是利用对方的好奇心来激发对方的兴趣,然后再一步步进入正题。人有可能会拒绝别人,但是不会拒绝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为了让自己的兴趣得偿所愿,哈伯特自然会提供资助。

借助权威力量来说服

事实上,人们都很相信权威的力量,也正因为这样,也才有了明星代言和品牌的说服力。如果我们也能够将这种权威的力量借用到平日里的劝说中来,相信会起到很大的效果。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权威的力量:

美国某大学心理系的一堂课上,教授为学生们引荐了一位来宾--世界闻名的化学家施米特博士。

接着,施米特博士从皮包中拿出一个装有液体的玻璃瓶展示给学生们看,说:"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种具有很强的挥发性的物质。"说完,他拔开了瓶塞,在教室里走了一圈,问:"现在你们能够闻到它的味道吗?闻到的学生请举手。"这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陆续举起了自己的手。

但是后来,教授告诉学生们:所谓的施米特博士只是本校的一位老师化装成的。这时,立刻就有学生说:"原来他是装成的,难怪我什么也没有闻到。"而事实上,那瓶液体也的确只是一瓶蒸馏水。

从这个实验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权威简直可以说是到了迷信的地步。因此,当你无法说服对方的时候,不妨借用一下权威的力量。比如说,你想要说服对方采取某种方法,但是对方却非常不以为然。这时,懊恼固然无济于事,而硬碰硬恐怕也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与其如此,不如告诉对方:"嗯,或许你说得有道理,我这里有一些资料,不如我们一起进一步讨论一下。"然后,收集许多支持自己观点的权威性资料,给对方参考。这种方式会比你与对方做口舌之争有效得多。又或者,当你无法说服对方,两人的沟通交流陷入僵局的时候,你可以请被冠以"专家"之名的人向对方阐释相关信息。

权威的力量还体现于著名的"刻板效应"上,例如,一名权威心理学家把同一张照片出示给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看。心理学家事先告诉第一组学生,照片上的人是一个罪大恶极的逃犯;告诉第二组学生,照片上的人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最后,心理学家让这两组学生分别用文字将照片上的人的相貌描述出来。结果第一组学生描述道:此人深陷的双眼表明其内心充满了仇恨,突出的下巴昭示着他沿着犯罪道路越走越远的凶险内心。而第二组学生则是这样描述的:此人深陷的双眸表明其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他在求知的道路上不为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

对于同一个人,之所以会得到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仅仅是因为评价者之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权威提示有所区别,一开始产生了反感,后来就会很难认同;一开始认同,往往就会一直认同。

一个人一旦接受到来自权威的影响,就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形成一种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趋势,这种心理趋势势必会影响到他随后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这也正是大多数人迷信权威的原理。在劝说中,如果巧妙借助权威的力量,就很容易说服对方。

提出更为合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