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妙评帝王将相鉴赏
2391700000025

第25章 将相篇(6)

高帝说:“天下已经接近安定,为什么要反叛呢?”留侯说:“陛下以平民的身份起事,利用这些人取得天下,今天陛下贵为天子,而所分封的都是像萧何、曹参这班和陛下亲近的老朋友,而所诛杀的都是陛下平生所仇恨的人。现在军中官吏计算战功,恐怕拿出整个天下也不够封赏,这些人担心由于陛下不能全部封赏,而抓住自己平生的过失加以诛杀,因而就聚在一起谋划反叛。”高帝担忧地说:“把他们怎么办呢?”留侯问:“陛下平生最为憎恨,又为群臣所共知的是谁呢?高帝说:“雍齿和我有旧怨,曾几次使我受窘受侮,我本想杀掉他,因为他功劳多,所以不忍心下手。”留侯说:“如今赶快封赏雍齿,以向群臣示意,群臣看到雍齿受封,大家就会安心了。”于是高帝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同时催促丞相、御史抓紧给将领们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群臣参加了酒宴以后,高兴地说:“雍齿都被封为侯,我们就没有什么担忧的了。”

刘敬劝高帝说:“建都关中。”高帝犹豫不决。左右大臣都是华山以东的人,大都主张建都洛阳,他们说:“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洛两水,四周山河环绕,地形险要,十分坚固易守。”留侯说:“洛阳四周虽有山河可以凭借,但中间地区狭小,不过数百里,土地贫脊,四面受敌,所以这不是用武之地。至于关中,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陇山、岷山,中间地区宽阔,沃野千里,再加上南有富饶的巴、蜀之地,北有边塞的畜牧之利,西、北、南三面凭险防守,只用东面控制诸侯。这样,如果诸侯安定,可以利用黄河和渭水运输全国物资,以供应京师;如果诸侯反叛。大军可以顺流而下,粮草物资也可以顺水输送。这就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的建议是对的。”于是高帝即日起驾,向西进发,建都关中。

留侯随从高帝入关。留侯天生体弱多病,便学习道家的导引之术,不吃五谷,一年多闭门不出。

【毛泽东评点】

破除迷信,不要把科学当迷信破除了。比如,人是要吃饭的,这是科学,不能破除。张良辟谷,但他吃肉。

——《在武昌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448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老粗出人物”,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

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

——1967年1月7日毛泽东的一次谈话,转引自詹全友主编《毛泽东瞩目的帝王宰相》,第145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根据毛泽东当年的警卫员尹荆山回忆:……毛泽东很欣赏“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语,说这符合辩证法。他认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汉朝的张良和三国的诸葛亮都比较出色。他想象力极丰富,尹荆山说:“我可不能追踪理解。”

——转引自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第156—157页,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鉴赏】

张良(?—前185),字子房,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汉初大臣,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士。韩悼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50年),其父死时,张良尚幼。秦灭韩后,他为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公元前218年,乘秦始皇东巡行至阳武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用铁锤狙击秦始皇误中随从车辆。秦始皇下令搜捕,张良隐名埋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后韩王被项羽所杀,复归刘邦,为其主要谋士。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确实为刘邦创立帝业出谋划策,作出了不少贡献。

一、制定破秦途中的行军策略。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刘邦攻秦的部队已达南阳。为了快速入关,刘邦打算弃南阳西进。张良规劝说:“沛公虽欲急人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南阳),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当晚秘密回师,包围宛城。南阳守龋见刘邦已兵临城下,不战而降。

然后,引兵西去,所到皆降。

同年八月,刘邦进军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想用2万兵力攻秦峣下军。张良又规劝说:“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令郦食其持重宝啗秦将。”

刘邦采纳张良的计策,秦将果然投降,表示要随刘邦共击咸阳。刘邦想受降,张良劝道:“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刘邦依计而行,大破秦军。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进入秦都咸阳,为秦宫的豪华和珍宝美女的众多所动心,想住在秦宫。樊哙劝说,不听。张良说:“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今始人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纣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刘邦遂离开秦宫,返军霸上。

二、助刘邦击败项羽。

秦朝被攻灭之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天下,又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在楚汉战争中,张良数出奇计,为刘邦奇取战争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1.鸿门宴。刘邦人关后,不久,项羽也率诸侯军西来,要进函谷关,见关门紧闭,大怒。当时,项羽兵40万,号称百万;刘邦兵10万,号称20万。双方兵力悬殊。项羽想以优势兵力攻击刘邦,形势十分危急。曾受过张良救命之恩的项伯,是项羽的长辈,乘夜驰人刘邦军,私见张良,想让张良离去。张良反引项伯去见刘邦,说明当时情况。刘邦请托项伯代向项羽解释说:“沛公不敢背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随后,刘邦、张良带百余骑亲到项羽驻地,向项羽解释。项羽在鸿门设宴相待。宴前刘项间的矛盾已缓解,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才得以避免。

2.烧绝通往汉中栈道。汉元年四月,接受了项羽汉王封号的刘邦去就国。张良送至褒中(今陕西褒城),临分手时,张良对刘邦说:“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刘邦因使张良在回去的时候,烧绝所过栈道。张良还致书项羽说:“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张良又以齐王田荣反叛,书告项羽。张良的这些活动,迷惑了项羽对战局重心的认识,使刘邦有保全实力并向优势转化的机会。

3.推荐破楚主将。汉二年,张良从刘邦东击楚,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大败而还,至下邑,(治所在今安徽砀山),刘邦下马问:“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张良说:“九江英布,楚之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这是推荐破楚的主将,是战争中的关键性大事。汉王听了张良的话,派随何争取英布,英布果然反楚归汉。刘邦又派人争取彭越。后来,这三个人在楚汉战争中,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裂土分封,区别对待。裂土分封,是汉政治上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对待这个问题,张良是视情况区别对待。汉三年,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困,形势严重。郦食其向刘邦献策:封六国后代。刘邦很欣赏这个办法,转告张良。张良说:“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接着张良以汤伐桀、武王伐纣的历史经验,力陈此计八不可,并强调说:“诚用客谋,陛下事去矣。”张良从古今形势的变化上,指出立六国后代的不可行,因为那样做,就破坏了汉军内部的反楚力量。

但在增强反楚力量的情况下,张良又主张利用分封制作为团结内部的工具。汉五年,刘邦与韩信、彭越共击项羽。至期,信、越兵不至。楚击汉军,汉军大败。刘邦向张良问计。张良说:“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至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刘邦派使者以张良所说告诉韩信、彭越。两人很快出兵,以致有垓下之战。

5.追击项羽。汉四年八月,楚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项羽随即引军东归。刘邦也打算西撤。张良、陈平认为这是军事上的重要关头。他们说:“汉有天下大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疲)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饥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刘邦听了他们的话,派使者告知韩信、彭越。

二人立即出兵。汉五年十月,刘邦即出兵攻打项羽。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分别率军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终于大败楚军,项羽自杀。

三、定京都。

刘邦想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刘敬劝建都关中。刘邦的大臣大都是关东人,都劝建都洛阳,刘邦犹豫不决。张良分析说:洛阳四周虽有山河之固,中间地带小,方圆不过数百里,土地贫瘠,容易四面受敌,不是用武之地。比较起来,关中就不同了:左有崎关和函谷关,右有陇地和蜀地,“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刘敬说是也。”于是刘邦即日起驾,西都关中(今陕西西安)。

后来,异姓王和同姓王反叛,特别是以淮南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都发生在函谷关以东,京师受影响不大,中央政权得以调集兵力削平,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证明建都关中是正确的。

四、更太子。

汉十二年(公元前2年),刘邦想废太子刘盈,立戚夫人之子如意。大臣们极力谏争,不被采纳,张良苦劝,也不听。

张良知,“此难以口舌争”。于是他向吕后献计以太子刘盈的名义,厚礼请刘邦敬仰数次都未请到的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辅佐太子。有一次,刘邦设宴,太子侍。四人跟随太子,刘邦见了,问其姓名,当他得知是东园公等人时,大惊,问道:“吾求公数岁,公避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日:“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使者,故臣等来耳。”四人走后,刘邦对戚夫人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于是打消了更立太子的念头。

张良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但不掌军权,却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毛泽东十分赞成刘邦对张良的评价,并且认为,在中国军事史上,能当此评价的,要数张良和诸葛亮;张良又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虽然不掌握国家的行政权力,但他出谋划策,往往从政治高度着眼,总是技高一筹。毛泽东特别欣赏他的建都关中和反对以鸿沟划界,追击项羽的主张。他没有权力欲,是一个谦抑自守的人物。晚年,他表示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学辟谷、导引、轻身之术。毛泽东说:“张良辟谷,但他吃肉。”指的就是这件事。刘邦死后,在吕后的逼迫下,张良恢复了日常的饮食。

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去世,谥文成侯。

八、胸装大海能伸能屈

——西汉大将韩信

青年时代的韩信因家贫而行为放荡,为了求食度日,受人讥讽,面对恶势力时甚至甘受凌辱。他的能怒、能忍、能知恩报德的气质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毛泽东对韩信的评点,说明了青年人历经坎坷,才可能有所作为。

【韩信小传】

韩信,淮阴(今江苏淮阴)人,出身贫苦家庭。由于他行为放荡,不拘礼节,不得被推举选择为吏,又不能治理生计,只好经常投托在别人家里吃闲饭,人们都很厌烦他。韩信曾在一个亭长家讨饭吃,一连数月,亭长的妻子设法驱赶他,便在一大早做好饭于被窝里吃掉,韩信无饭可吃,知其驱逐之意,盛怒之下而离去。

韩信到城下水边钓鱼,见有几位老妇人在那里漂洗丝絮。

有一位老妇人可怜韩信,一连数日都给他饭吃。韩信感激不尽,对老妇人说:“我一定要加倍报答您的恩德。”老妇人气愤地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可怜你年轻而给你饭吃,哪里是指望报答!”

当地有几个年轻人欺侮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好身带刀剑,但内心十分怯懦。”并当众侮辱韩信说:“你如果不怕死,就拿剑刺杀我;怕死的话,就在我胯下钻过去。”韩信注视对方好久,然后俯下身去,从其胯下爬过去。

众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懦弱。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韩信先投靠项羽,虽然多次献计献策,但未得重用。秦亡之后,项羽分封诸王,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离开项羽,投奔刘邦,随同西行。起初,他虽被任为管理粮仓的小吏,又升任管粮饷的军官,但一直未受重视。

韩信经常与萧何交谈,萧何对他有所了解,十分敬重。

汉军到达南郑(今陕西汉中,当时为汉王之都),沿途已有数十名军官逃走了,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多次向刘邦推荐他,可如今仍得不到重用,便也借机逃走了。萧何得知后,来不及报告刘邦就亲自去追赶。有人向刘邦秉报萧何逃跑,刘邦大怒。过两天萧何来见刘邦,刘邦既高兴又生气,便大声责问他:你为什么也要逃走?萧何回答说:我不敢逃跑,而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又问:跑那么多人,你去追谁?萧何说明是追韩信,并向刘邦推荐,说他是天下第一位人才,如要争夺天下,除开韩信再也找不到商量大计的人。

于是,刘邦接受萧何的意见,举行隆重的仪式,封韩信为大将。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发挥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屡立奇功。刘邦依靠韩信的佐助,不仅吞灭了魏、赵、齐、燕等割据势力,而且最后彻底击败项羽,统一天下。

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楚王,后降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被吕后所杀。

【毛泽东评点】

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人,这种例子多得很。……韩信也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人,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受过“胯下之辱”。人家让他钻“胯裆”,他一看没办法,只好钻。

——引自王子今《毛泽东与中国史学》第197一198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鉴赏】

青年时代的韩信因家贫而行为放荡,为了求食度日,受人讥讽,面对恶势力时甚至甘受凌辱。他的能怒、能忍、能知恩报德的气质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后来,他成为了大将军,回家时威风八面。那些让他钻裤裆的人,害怕韩信报复,但韩信一笑置之。表现了他那种大丈夫能伸能屈的性格。

他投奔项羽,项羽不重用他。导致他投了刘邦,但刘邦起初也不重视他。出现历史上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刘邦就是因为有了韩信,才战胜了项羽,成就了霸业。韩信也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

毛泽东对韩信的评点,说明了青年人历经坎坷,才可能有所作为。并寄望于青年一代能立志建设美好的新中国。

九、多权谋善权变

——曹魏重臣司马懿

司马懿在他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正如毛泽东所说:“他出身士族,多权谋,善权变,为魏重臣。”他在辅佐曹操等祖孙四代时,多有建树,确为魏国重臣。

【司马懿小传】

司马懿(179—251),复姓司马,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招贤镇)人。他的祖先出自帝高阳的儿子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历经唐尧、虞舜、夏、商,世代都担任这个职务。到了周代,以夏官为司马。之后程伯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平定徐方,赐以官职为族名,因而成为姓氏。

楚汉相争时期,司马印任赵国将领,与诸侯一起讨伐泰国。

秦朝灭亡,立为殷王,建都河内(治所在今河南武陟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