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商人性格地图
239300000123

第123章 边塞陲地独立坚守的甘肃商人2

第二十六章2戈壁滩的历练下忠于保守,总慢半拍

甘肃人有着一种固执的保守,他们习惯于待在家门口,严重缺乏竞争意识和商业意识,有着“好出门不如赖在家”的传统观念。有这样一则故事,甘肃某一贫困落后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穷得叮当响,国家花了一笔钱将部分人口迁往条件好的地区。结果是迁一次,又跑回原地一次。原因很简单:新迁地活太累。

比如,有一家人迁到天水地区,丈夫不愿干活跑回了原籍,妻子带着儿女苦干3年,不但添置了家具、囤积了粮食,还存了3000元的现款。妻子回原籍叫丈夫回到新家一起过好口子,丈夫宁愿离婚,也不愿同妻子前去受罪流汗的活。

同一地区,有个孤儿,小时候生产队给了个窑洞,并就势掏了个土炕。他长大成人后,窑矮不能直身,炕短得难以伸腿。别人劝他把窑扩一下,他骂别人是“狗逮耗子多管闲事”。当村上准备派人帮他新打窑洞时,他说:“要是你们派人打好我去住可以,让我一块干,我宁愿不住!”

西北人生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吃尽了苦头。但是,他们不愿意通过辛勤劳动改变现有的状况,而是把希望都寄托在政府救济上,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和思维方式。西北地区经济落后,西北人缺少发达地区的竞争意识,这对商业发展是一种严重的束缚。

在甘肃的陇东一带,流传着四句话:家无隔月粮,身上破衣裳,炕上没有席和被,全靠国家来帮忙(救济)。在这一带,有一支蔚为壮观的“乞讨大军”。每个月底,这个队伍从乡上讨到县上,从县上讨到地区,有时也敢闯省委省政府。讨不到救济,就在那里静坐、示威、耍无赖。各级领导提及这帮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的“丐帮”,无不心惊肉跳。

在西北某些地区,国家用难以计数的资金进行科技扶贫。可是,费尽周折从外地引进的羊、猪、鸡、粮等新品种,却成了当地人桌上的美味佳肴;农机具和种植、养殖用品,被当成废铜烂铁卖给了收购站。在当地人眼里,人生活中只有三件事:吃饭、睡觉、要救济。

环视西北的大城市、小镇点,到处是广州的发廊、浙江的裁缝店;钉鞋的、修表的、卖眼镜的、补锅的、修伞的、搞推销的,绝大多数是东南人的口音。而到上海、杭州、广州走一走,却没看到西北的生意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