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商人性格地图
239300000019

第19章 一高一低中演绎专注和专业本能的苏商2

第四章2天生优裕,幸福如花儿一样过去

和那些因为自然条件恶劣被迫远走异乡艰苦创业的晋商、徽商、闽商等比起来,苏商幸福得像花一样。自古至今,苏商的诞生与群居之地——苏南(苏州、无锡、常州三地周边地区)一直是物阜民丰的风水宝地。历史上被赞誉为鱼米之乡的苏州河畔、太湖流域,酒肆林立、商旅辐辏、店肆如鳞、客贾云集。从苏州园林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扬州瘦西湖到周庄古镇,苏商天生就生活在如诗如画的仙景之中。

江苏是长江流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远古时代起,江苏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丹徒人”、“溧水人”、“宜兴人”等远古居民,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距今六七千年前,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的广大区域,分布着许多原始的氏族部落。从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炭化小米,吴县草鞋山文化跨越中发现的炭化稻米、野生葛纤维织成的罗纹葛布线片以及“杆栏式”房屋建筑遗存和良渚文化玉器琮璧文化来看,江苏境内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发展都位居当时其他地区的前列。

春秋时期,江苏分属吴、宋等国,战国时为楚、越、齐国的一部分。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江苏的青铜器冶炼已闻名遐迩;隋唐以后,开凿好的大运河重要航段途经江苏,使那里成为南北盐铁中转的中心,史书上“赋之所出,江淮居多”、 “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记载,说明那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开始从中原一带南移至苏南,扬州等地成了当时东南财税、漕运、盐铁转运的中心。清晨,人们用担子挑着自家产的绸缎从江南的蒙蒙烟雨中“深巷明朝卖杏花”一路走去,晚上,归来的是满担柴米油盐。到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这里更是商贾云集,家家都有小生意做,经商的观念深入人心。

得天独厚的苏商虽然没有大进大出的经商技巧,但依赖着天赐的农耕时代的“鱼米之乡”,无需四处奔波,就能衣食无忧、殷实富裕。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苏商后人,更乐意实践着一种男耕女织、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业文化和伦理精神,在自强、灵秀、包容、守规等内核中表现出一种典型的人文关照精神,尽管还带有明显的历史和地域局限性,但是“苏商”的开拓、诚信、精细与务实的精神,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江河湖海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流域文明史。江苏是一个富水的省份,也是一个充满浓郁“水文化”特色的地区,境内河川交错,水面占全省总面积的18%,比重为全国之首。水,是江苏的命脉,也是江苏的根基;既丰富了江苏的内涵,也扩大了江苏的外延;既注满了江苏的个性,又激荡着江苏的精神。在大海的澎湃、长江的奔腾、太湖的潮涌、运河的流淌、淮河的咆哮中,充满了水的动感和乐章,时空的跨越汇聚积淀了海洋文化、长江文化、运河文化、湖泊文化、淮河文化这五种“水文化”的形态。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的流动性能让人变得机智聪明,山的静定则让人变得宽厚大度。江苏占据江河湖海之地势,使得这里的经济文化也水性十足,充满柔性、智性、灵动、活力、和谐。江苏的山水之胜,培育了“苏商”的仁智性格。古今相融使得“苏商”具有且仁且智的特性,既有因水而生的智慧,又有缘山而生的敦厚,其基本特征是兼容并蓄、依恋故土、农本思想、实业精神。

兴业传统是苏商最大的经济特征,这与当地自然条件优越,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即可迅速发展起来的特点有关,同时也是苏商发展的原动力和重要的精神基础之一。因为自然资源优渥,沿江开发和沿海开发带来了丰厚的财富积累,苏商和整个江苏历史上就“财大气粗”,当年曾向清王朝提供全国十分之七的税收和十分之三的田赋。目前,江苏仍能以仅占全国耕地面积1%的土地,创造了全国超过十分之一的财富。富于财富创造和奉献精神的苏商很容易让江苏人形成一种自豪感、使命感和优越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隽秀精美的苏绣锡纺、美妙动听的昆曲评弹、小桥流水的园林风光、精耕细作的田野农庄,无论是历史风貌还是现实生活,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秀丽画卷、一方好山好水的宜居乐园。

新世纪以来,苏商凭借江河湖海的滋润,依托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传承前辈遗留下来的商业文明和思想文化活力,继续创造着生活的优裕和富足。2008年,江苏全省区域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近4万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超过5700美元,成为全国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