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商人性格地图
239300000090

第90章 集儒家伦理 兵家智慧和墨家刻苦于一身的鲁商4

第十八章4白手起家,锐意进取,开拓新市场

谈到鲁商的白手起家,不能不提山东人的“闯关东”。闯关东,这个词是山东人最为熟悉的,每一个家族或宗族中,至少有一个人闯过关东。

清朝时期,由于满族人大量入关,本来就地广人稀的东北地区,变得更加荒凉,生存条件极其恶劣艰苦,很少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去吃苦。后来清政府为开发东北,鼓励内地人去开荒农垦。山东人、河北人、河南人等开始向东北移民,称为“闯关东”。其中,以山东人的“闯关东”最为引人注目,不仅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而且形成了一种时尚和民风,有的地方,几乎家家户户有人“闯关东”,这时的商人远道经商,他们不携家眷,获利即归。清嘉庆后东北部分地区对关内人开禁,在闯关东人潮中,鲁商日渐增多,并开始定居于东北。

在清代,山东移往东北的流民在700—800万人之间。民国以后,还有许多山东人闯关东。据统计,现在东北人中,80%以上祖籍在山东。

经过上百年的经营,清末鲁商在东北各城商业中均居主导地位。当时的辽宁营口出现了商会的雏形,称为“公议会”,组成该会的成员都是商业方面的著名人士,他们实际控制着整个城市的工商业。

光绪三十一年,营口公议会成员15人中有5人为鲁商,他们经营油坊、粮食、杂货等,后来粤商在该地经营失败,退出公议会,鲁商在公议会中的权力越发大了。

无独有偶,1904年大连的公议会会员30人,鲁商就占16人,总理刘兆伊是烟台人,资产达到10万,在他麾下的“山东帮”以绝对优势控制了大连商业界。

安东也是当时东北重镇,鲁商在此不仅经营油坊、绸缎、药局、粮店、杂货等,还经营货币汇兑,主要有政记、致和祥等商号,当时“各行商之占势力者则完全为山东帮”。

清末长春的大小商铺有1200余家,除银钱号30余家为外省商人经营外,当铺、绸缎、粮栈等大多为鲁商垄断。同样,清末在哈尔滨有4000多家商埠,油坊、绸缎、烧锅、皮货等实业性质的山东商号有500多家,“其根基稳固握有实力者仍为山东帮”。

20世纪20年代,大连出现了一位“闯关东”群体中的代表人物,这个人就是鲁商刘子衡。据传说,刘子衡幼年时期从山东烟台来到大连白手起家。20年代时,刘子衡在商界逐渐崭露头角,到30年代,刘子衡俨然成为大连商业的翘楚,产业涵盖了油坊、钱庄、绸缎庄、房产等多个领域,当时的上海路和民生街区域大片的房产都属于他的名下,人称“刘大爷”。在他的组织下,还成立了“山东商会”,成为山东商人在大连的领袖。刘子衡发家后,一度回到山东老家烟台,并在那里买房置地,修屋建坟,成为当时盛极一时的“烟台首富”。当时一提“烟台刘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从身无分文闯关东,白手起家苦心经营,到在东北的经济中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为鲁商的历史上填上可歌可泣的一段。

“新鲁商”指的是1978 年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山东企业和山东企业家。新鲁商大多没有什么特权,有的也没有很高的学历,更多的是白手起家,历经商海沉浮,是平民时代的商业领袖。他们敢于挑战传统,敢于破坏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逐步开创和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取得了突出的业绩,聚集起了大量的财富,为一方经济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新鲁商更相信细节决定成败,注重第五项修炼和流程再造,喜欢基业常青,重视执行力,信奉简单就是美,也对中国式管理越来越感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