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商人性格地图
239300000095

第95章 “望族”中走来的知足常乐的江西商人3

第十九章3求安稳,求常乐

明代曾有人对最善于经营的徽商和江右商作了一番评说:“天下纤啬者,必推新安和江右,然新安多富,而江右多贫者”。“江右多贫者”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江西商人中小富即安的人生理念可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江西人好安稳,知足常乐,他们并不愿从商做生意。

这是一种历史地域原因所致。在历史上,江西商帮的构成,大致有3种情况,即家贫经商、弃儒经商、子承父业经商。江西人外出经商,大多是被逼无奈才去的,外出经商并非他们的本意。

抚州有个赵雪涛,他在云南做生意时,积累了一点资金便每天缩短营业时间,估计获利可供一天的费用,就关起门来看书。

南昌有个姓李名善萃的人,自幼聪明过人,见父兄在田里辛勤劳作,发誓要改变这种情况,成年后便出外经营,生意做得很大,然而一到家境富裕,吃用不愁时,就不再出门,做了土财主。

金溪徐廷辉,从十七岁开始赴云南经商,有赢利就寄回家供养老母,稍有一些钱,便决定不再外出经商了。

在思想深处,江西商人还着“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观念,他们认为钱多了并不是件好事。

明正德时瑞昌人董伯益,家资较富,远近皆知。恰值宁王朱宸濠起兵将他儿子抓去做人质,胁董伯益出银1000两作为军费。通过这一事件,董伯益悟出一个道理,他对儿子说:“千金活汝,亦几杀汝。”于是尽散家财。明代万载商人彭顺的看法代表了江西商人的意见:“天生财必有用,无则取于人,有则与人,乌用作守钱佣为。”

江西商人中流传这样一句话:“喝清清粥,享清清福”,只要温饱就可以,小富即安。不难得出,江西商人可以概括为“忠厚有余,开拓不足”,他们不敢做大,怕风险;不愿做大,有钱宁愿支持考功名;开拓方面容易满足。江西商人,多了些儒家思想的影响,少了些追求最高利润的抱负;多了些小农经济的束缚,少了些强烈进取的胸襟。江西商人少了一股不知足的劲头,永远不满足于现状,超越自己。知足是前进的大敌,而在商场上,不进则退。江西商人自古形成了知足常乐的传统,严重制约了当地商业环境的形成,因此这里的商业不发达。

即便是在现在,市场经济商潮涌动,但是江西人做生意的却少。

龙南恒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朗明也许是江西商人中的特例。他曾当过民办教师,靠在圩镇上摆摊走出创业第一步。他从事过食品加工,进军建筑、煤炭开采等产业,相继闯过资产10万元、100万元、1000万元的大关。如今,他旗下的公司达10余家,拥有固定资产5200万元。

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在龙南县临塘中学当民办教师的谢朗明主动打破“铁饭碗”,辞职“下海”开起了杂货店。1986年,当国营百货公司、供销社一统天下时,他在县城开起全县第一家个体百货批发部。接着谢朗明成立了恒泰实业有限公司,借钱上了恒泰食品厂项目,花巨资买下了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配方生产花生食品。在恒泰花生销售业绩屡创新高之时,他又投资100多万元引进一条电脑控制彩印生产线,同年7月,与香港宝马实业有限公司“联姻”,成立了江西恒泰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300万元在30亩荒坡上建起了标准化厂房。再后来,当人们对煤矿安全忧心忡忡,对西部开发还很陌生时,他又在贵州省花巨资买下了4座煤矿的开采权。在创业的道路上,他永远比别人快走一步。

谢朗明的成功,正是怀揣着一颗不“安分”的心,没有小富即安的想法。也代表着新一代江西商人的思想转型。

江西是资源丰富的大省,民风朴实,市场潜力巨大,与江西商人打交道,大有可为。具体来说,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在上面大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