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口气读懂经济学2
239400000027

第27章 中国人的面子

《孟子·离娄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丈夫每次出门后,必定是吃得饱饱、喝得醉醺醺地才回家。他的妻子问他一起吃喝的都是些什么人,据他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

时间一长,齐人的妻子开始起了疑心,她就对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什么人一起,他说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从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来过,我们明天偷偷跟着,看看他到底去了哪。”

第二天一早,齐人的妻妾便尾随着他出了门。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同齐人说过话。最后,齐人来到东郊的墓地,等祭扫坟墓的人走后,就大吃起祭品来。原来这就是齐人酒足饭饱的办法。

齐人对妻妾撒谎的原因,就在于“面子”问题。

面子是中国人在交往中很注重的。从“给面子”、“留面子”、“死要面子活受罪”,到“打狗还看主人面”、“不看僧面看佛面”,有关面子的种种说法在人们的言语中随处可见。甚至有人说,不了解面子,就不了解中国人。

实际上,好面子也有着一定的经济原理。

首先,人都想追求最大的效用。这里的效用是指一个人一生的总体效用。而一个人的生活总体包括物质、精神这两个方面,因此,总效用水平来自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两个方面。 因为面子本身是精神产品,所以,有了面子,就直接增加了一个人的精神收益,从而也就直接增加了一个人的生活总效用水平。

其次,面子也会产生间接经济价值。面子是一个人的品牌和形象,和一般人相比,人们更乐于和有面子的人打交道和进行各种交易。在这种情况下,有面子的人就比一般人有着更多的牟利机会,并且交易成功的可能性也较大。所以,从长远看,面子本身也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是为一个人带来物质收益的重要保证条件。

在生活中,由于人们的偏好结构不同,人们喜欢面子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有些人重物质,而有些人重精神;有些人更偏好生理需求的满足,有些人更偏好内心感受的体验;有些人更多考虑个人实际感觉,而有些人更多考虑社会评价。

正如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说,生活就像奥林匹克赛会,聚到这里来的人们通常抱有3种目的:有些人摩拳擦掌欲折桂,有些人做买卖为赢利,但还有一些人只是单纯做参观者,冷眼静观这一切。

实际上,这3种人正是基于不同的面子需求而进行选择的。对于我们来说,好面子并非全是坏事,如果能够抱有毕达哥斯所说的前两种目的,好面子也能带来积极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