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博弈与生活全集
249300000031

第31章 随心所欲的处世原则——处世中的博弈 (3)

第十三章随心所欲的处世原则——处世中的博弈 (3)

权钱交易用现代的名词解释也叫经济犯罪,腐败的根源都是因为权钱交易,随着惩处腐败的力度加大,权钱交易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但还有大量的官员对此趋之若骛,甘冒天下之大不违。我国古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历史上贪污之事层出不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历史上的和绅。在历史上是以贪污而闻名的,他贪污几乎达到了毫无廉耻的程度。一位叫做汪如龙的官员送了他几十万银两,谋求肥缺。和坤立即回报,汪顶替了另一位官员征瑞做了两淮监政。征瑞每年向和砷贡献十万两,可是眼睁睁地看着汪如龙得宠,霸占自己的官职,心中不悦,向和坤质问:“和大人,吾每年也向国家(此国家乃和坤之家也贡献白银十万两,贡献如此之丰,何以迁我边关?”和砷抓住他的双手,用自己的双手盖在征瑞手上,笑眯眯地说:“别人的贡献更大。”

征瑞自然无话可说。江苏吴县有个叫石远梅的入,专门贩卖珍珠,每个珍珠外面用赤金包裹成丸状,大粒值两万金,次等万金,最便宜的也值八干金。官员争相购买,向和坤进献,为的是保官升官。

上门进献也非易事。有位山西巡抚派其下属携银二十万两,专程赴京给和送礼。可是连去了几次,也没人接待。一打听才明白,即拿出五千两白银,送给接待的人,这才出来一个身穿华丽衣服的少年仆人,一开口就问:“是黄(金)的,还是白(银)的?”来人说是自的,少年仆人吩咐手下人将银子收入外库,给来人一张写好的纸柬,说:

“拿这个回去为证,就说东西已收了。”说完,扬长而去。送去那么多银子,连和坤的面也没见上!和坤把持朝政二十余年,像这样的事,俯拾皆是。最终嘉庆帝宣布和绅的二十条大罪状,下令把和绅逮捕入狱,和绅并没有落得善终。

而到今天各种制度设计已经精致巧妙,各种监督机制也日益完善,但却依然摆脱不了权钱交易的怪圈,各国腐败案件层出不穷,权钱交易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让一些官员不惜自毁前途,沉迷其中。2006年上海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涉嫌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中,大案共409件,占案件总数的91.7%。这些大案中,涉及副处级以上干部的要案81件,其中包括5名局级干部案件。同时,上海检察机关2006年在反贪查案工作中共追缴赃款赃物计8303.9万元。

仅是一个社保案,就牵出了上海市委书记,上海首富,国家统计局局长。国家药监局前局长也因为腐败问题刚刚落马。这些高官已经做到了省部级,也该可以了呀,已经封妻荫子,生活无忧了,但还是依然逃脱不了权钱交易的怪圈。最终,自己的一生毁在了贪婪上,权和钱之间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魔力,叫这些高官一个个奋不顾身的往下陷。原因是监督机制不健全吗?为什么所有的权力都要去寻求租金呢?很多情况下,人们原本知道权钱交易所冒的风险是很大的,但依然克制不住内心那蠢蠢欲动的欲望。据说有的官员贪污钱财后不敢存在银行里,把钱用麻袋包好。床下墙缝塞的到处都是。直到被揭发落马。权和钱之间的博弈到底孰强孰弱,其实没有强弱之分,权和钱永远是合作性的博弈。我们不可能完全制止权力寻租,这是一条经济学的悖论。有钱就想法和政府勾结,有权就难免去寻求租金,据说目前北京有的经济适用房的房号已经达到16万元一个在私下叫卖。我们唯一可以制止的是加强监督,加大腐败力度,至于想把腐败完全根除,那是永远达不到的,古今中外,只能是随着监督机制的完善,腐败日益减少,完全根除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罢了。

和自己的贪婪博弈

权钱交易的根源还是人类自身的贪婪,正是因为贪婪,所以很多有大好前途的人结果毁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和自己的贪婪做斗争,战胜自己,也就战胜了一切。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贪婪,不管你是做生意还是做官,总是得垄望蜀,得到的东西总是不珍惜,而得不到的却总是念念不忘,如此的贪妄之心毁了自己的古今中外大有人在。我们看下面这个小故事就是因为贪婪结果失去了本该自己得到的东西。

一个乞丐在大街上垂头丧气地往前走着。他衣着褴褛,面黄肌瘦,看起来很久没有吃过顿饱饭了。他不停地抱怨:为什么上帝就不照顾我呢?为什么惟独我就这么穷呢?

上帝听到了他的抱怨,出现在了他的面前,怜惜地问乞丐:“那你告诉我吧,你最想得到什么,乞丐看到上帝真的现身了,喜出望外,张口就说:“我要金子!”上帝说:“好吧,脱下你的衣来接吧!不过要注意,只有被衣服包住的才是金子,如果掉在地上,就会变为垃圾,所以不能装得太多。”乞丐听后连连点头,迫不急待地脱下了衣服。

不一会,金子从天而降。乞丐忙不迭地用他的破衣服去接金子。上帝告诫乞丐:“金子太多会撑破你的衣服的’乞丐不听劝告,仍兴奋地大喊:“没关系,再来点,再来点。”正喊着,只听“哗啦”一声,他那破旧的衣服裂开了一条大口子,金子滚落在地。金子在落地的那一瞬间全变成了破砖头、碎瓦片和小石决。

上帝叹了口气消失了。乞丐又变得一无所有,只好披上那件比先前更破、更烂的衣服,继续着他的乞讨生涯。

所谓无欲乃刚,在生活中有些人就像那个贪婪的乞丐,抵不住“贪”字,灵智为之蒙蔽,刚正之气由此消除。

在商品社会,许多人经不住贪私之诱,以身试法,大半生清白可鉴,却晚节不保,而贪得无厌的结果是一无所有。贪念欲望早晚会把人带入“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境地,就像那个毫不知足的乞丐。

在美国西北部蒙大拿州西部边境比特鲁特山边的达比镇,人们好多年都习惯于仰望那座晶山。晶山之所以获得这个名称,是因为它被侵蚀,已暴露出一条凸出的狭窄部分,这部分是微微发光的晶体,看上去有点像岩盐。早在丑937年,这里就修建了一条直接越过这块露面岩层的小径。但是此后一直到1951年,并没有一个人耐烦地弯下身子去捡起一块发亮的矿物质,好好地把它观察一下就在1951年,两个达比人康赖先生和汤普生先生看见一种矿石的集合物陈列,感到十分激动。他们看到矿物展品中的绿玉标本上,附有一张卡片,说明绿玉可用于探索,便立刻在晶山上立柱。表示所有权。汤普生把矿石的样品送到斯波堪城的矿务局,它派一名检验员来察看一种“储量巨大”的矿物。1951年的下半年,该矿务局就派了一土机上山采取矿石样品并进行成份分析,认定这里确是极有价值的世界最大的铁的储藏地之一。今天一些沉重的运土卡车陆续奋力登山,又栽着极为沉重的矿石慢慢地闯出一条下回路;而在山脚下等待他们的实际是手中拿着支票的美国钢铁公司和美国政府的代表。每人都急于购买这些矿石。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生活的最大秘密——在你身上拥有钻石宝藏,那就是潜力和能力。街上的这些钻石足以使你的理想变成现实。你必须做到的,只是更好地开发你的“钻石”,浮现自己的理想,付出辛劳。

只有傻子才肯舍弃眼前生活,而去那个虚无飘渺的远方,作好高骛远、不着边际的追求。只要你不懈地挖掘自己的钻石宝藏,即不懈地运用自己的潜能,你就能够做好你想做的一切,你就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一股细细的山泉,沿着窄窄的石缝,叮咚叮咚地往下流淌,也不知过了多少年,竟然在岩上冲刷出一个鸡蛋大小的浅坑。奇异的是,山泉不知从哪儿冲来黄澄澄的金砂,填满了小坑。天天不增多也不减少。

有一天,一位砍柴的老汉来喝山泉水,偶然发现了清例泉水中闪闪的金砂。惊喜之下,他心翼翼地捧走了金砂。

从此老汉不再受苦受穷,不再爬山越岭砍柴。过个十天半月的,他就来取一次砂,不用多久,日子很快富裕起来。

人们都感到蹊跷,不知老汉交上了啥财运?老汉对这天大的秘密守口如瓶,上不告父母,

下不告妻小。

老汉的儿子跟踪窥视,发现了爹的秘密,认真看了看窄窄的石缝,细细的山泉,还有浅浅

小坑,他埋怨爹不该将这事瞒着,不然早发大财了儿子向爹建议,拓宽石缝,扩大山泉,不是能冲来更多的金砂吗?

爹想了想,自己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

说干就干,父子俩叮叮当,把窄窄的石缝拓宽了,山泉比原来大了好几倍,又凿大凿深

石坑。

父子两人累得大汗淋漓,想到今后可以获得很多很多的金砂,高兴地一口气喝光了一瓶老白干儿,醉成了一团泥……

父子俩天天跑来看,却天天失望而归,金砂不但没有增多,反而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父俩百思不得其解:金砂哪儿去了呢?

因为自己的贪婪父子俩连最基本的小金坑都没有了,因为水流大了,金沙就一定不会沉下来了。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克制自己的贪婪,在与贪婪博弈的时候,选择的策略就是无欲则刚,不管外在的诱惑有多么大,我自岿然不动,即使错过时机也不后悔,因为我们对事物的信息掌握的很少,在不了解信息的情况下,我们尽量不要取想到获得,就像金沙一样,虽然表面来看,那是因为水流冲下来的,但这是一条假信息,迷惑这对父子,在不确定一个事物的情况下,只靠想当然和表面现象是不行的。但世间的信息瞬间万变,我们又如何全面掌握呢?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做的是防止自己的贪欲,不妄求,不妄取。

交往中的心理博弈

俗话说,知人知面难知心,画龙画虎难画骨,人心叵测,在社会上,每个人的心理都是很难揣测的,因为人的大脑一天要有5万个想法。尤其是在关系复杂的社会网中,每个人做事都有他自己的为人处理方法,都有他自己的心里表征。面对一件事,几乎都要经过一番心理斗争,而社会的种种现象正是发生矛盾的双方心理博弈的结果。那么在人际交往的心里博弈中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我们先看下面一个有趣的博弈游戏:

假设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家企业,现在他必须自己作出选择。选择一:生产高质量的商品来帮助维持现在较高的价格;选择二:生产假货商品来通过别人的所失来换取自己的所得。根据自己的愿意进行选择,选择1的学生总数,将把自己的收入分给每个学生。

事实上,这是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博弈,目的是确保每个选择2的学生总比选择1的学生多得50美分,这个设定当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因为生产假货成本是要比生产高质量商品的成本低的。不过,选择2的人越多,他们的总收益也就会越少,因为这个假设也是有道理的:假货的过多,会造成市场的混乱,他们的产品也就会跟着受到影响,信誉跟着降低。

现在,假设全班27名学生都打算选择1,那么他们各得的将是1.08美元。假设有一个人打算偷偷地改变决定——选择2,那么,选择1的学生就少了一名变为26名,将各得1.04美元,比原来的少了4美分,但那个改变自己主意的学生就会得到1.54美元,而比原来要多出46美分。

诚然,不管最初选择1的学生人数有多少,结果都是一样的,很显然选择2是一个优势策略。每个改选2的学生都将会多得46美分,而同时会使除自己外的同学分别少得4美分,结果全班的收入会少58美分。等到全班学生一致选择自私策略的时候,尽可能使自己的收益达到最大时,他们将各得50美分。反过来讲,如果他们联合起来,也就协同进行行动,不惜将个人的收益减至到最小化,那么,他们将各得1.08美元。

但博弈的结果却十分的糟糕,在演练这个博弈的过程中,由起初不允许集体讨论,到后来允许讨论,以便达成“合谋”,但在这个过程中愿意合作而选择1的学生从3到14不等。在最后的一次带有协议的博弈里,选择1的学生人数为4人,全体学生的总收益是15.82美元,比全班学生成功合作可以得到的收益少了13.34美元。一个领导合谋的学生嘟囔道:“我这辈子再也不会相信任何人了。

而事实上,在这个博弈游戏里,无论如何选择,都不会有最优的情况出现,类似于囚徒困境,即使达成合谋由于人的心里太过复杂,结果也不是预期的样子,所以,在这样复杂的心里博弈中,我们不能苛求要获得一个最好的结果,因为人心各异,最好结果根本就是不能出现的,那在人际交往中类似于上述游戏的博弈情况出现该当如何选择呢?那就是保证一点不要太贪婪,只要有自己的利益就可以,不要妄求有太多的利益或要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