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博弈与生活全集
249300000008

第8章 困境下的策略选择——囚徒困境 (1)

第四章困境下的策略选择——囚徒困境 (1)

囚徒困境是博弈中一个经典的案例,囚徒困境的现象分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爱情、家庭、

工作都会碰到囚徒困境的情况,在生活中一旦出现的两难的境地,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囚犯的两难选择

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由地方检察官分别和每个人单独谈话。检察官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

”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该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假设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他们选择坦白交代是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很短的监禁———3个月,但前提是同伙抵赖,显然要比自己抵赖要坐10年牢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10年牢。太不划算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5年,总比被判10年好吧。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1年刑)就不会出现。

假如他们在接受审问之前有机会见面好好谈清楚,那该有多好,他们一定会同意拒不认罪。不过,接下来他们很快就会意识到,无论如何,那样一个协定也不见得管用。一旦他们被分开,审问开始,每个人内心深处那种企图通过出卖别人而换取一个更好判决的想法就会变得非常强烈。这么一来,他们还是逃脱不了最终被判刑的命运,这就是博弈论里经典的囚徒困境的例子,又称之为囚犯的两难选择。

许多人,许多企业,乃至许多国家,都曾经吃过囚徒困境之苦。看看生死攸关的核军备控制问题吧。每个超级大国最希望看到的结果都是另一个超级大国销毁核武器,而它自己则继续保留核武器,以防万一。最糟糕的结果莫过于自己销毁核武器,而别人却依旧全副武装。因此,无论另一方怎么做,自己一方仍然倾向于保留核武器。不过,它们双方也有可能一致认为,双方同时销毁核武器的结果会比一方销毁而另一方不销毁的结果更好。现在的问题在于决策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双方一致希望看到的结果出现在各方都选择各自比较糟糕的策略的时候。假如各方都有很明确的想法,打算突破有关协定,私底下发展自己的核武器,还有没有可能达成各方一致希望看到的结果呢?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其中一方来一个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才能推动世界回到裁减核军备的轨道上去。

本着为自己的舒适生活、安全乃至生命着想,我们都有必要了解如何走出囚徒困境。在第4章,我们还会探讨一些类似的方法,看看这些方法什么时候可能有效,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囚徒困境的故事还体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多数经济的、政治的或社会的博弈游戏都跟类似橄榄球或扑克这样的博弈游戏不同。橄榄球和扑克是零和博弈:一个人的得就是另一个人的失。但在囚徒困境里,有可能出现共同利益,也有可能出现利益冲突;不招供的结果对两个囚徒都是有利的,而不是相反。与此相仿,在劳资双方的讨价还价中,虽然存在利益冲突,一方希望降低工资,而另一方要求提高工资,不过,大家都知道,假如谈判破裂而导致罢工,双方都将遭受更大的损失。任何一个关于博弈的有用的分析,都应该考虑到怎样处理冲突与利益同时存在的情形。我们通常将博弈游戏的参加者称为“对立者”,不过,你也要记住,有时候,策略可能将原本毫不相干的人变成一条绳上相互依存的两只蚂蚱。

囚徒困境的利益原则

之所以会产生囚徒困境是因为在囚徒困境的博弈中,每个局中人都以利益原则为第一参考因素,利益因素是人的本性,因为每一个人在博弈过程中都是自私的,甚至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一切代价,有句俗话叫“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正是因为人的自私性,所以在会在诸多事情上遇到囚徒困境的难题。因为每个人在涉及的利益的根本问题时,往往不考虑别人,只考虑自己。人性对自己的考虑有时不但冲出了道德的底线甚至让我们震惊。

俗话说,老虎虽狠,尚无食儿之心。可是,在利益原则面前,父杀子、子弑父这样的人间惨剧却屡有发生。为了自己的私利,不只使某些人丧失了人性,甚至连禽兽也不如,武则天就是这样一种人。

武则天虽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因其美貌可人却深得太子李治的欢心。但在唐太宗临死之际,不得不到感业寺做了尼姑。唐太宗死后三年,王皇后与萧淑妃争风吃醋,皇后想借武则天的魅力扳倒萧淑妃,所以便劝唐高宗李治把武则天再度接回宫里。

王皇后接武则天回宫也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她与萧淑妃博弈中,谁也不肯与对方合作,以致于到了必须要把一方扳倒的局面,而此时的武则天成了王皇后博弈的一颗棋子。武则天既然参加到游戏之中,以她的个性,决不居于人下。武则天开始代替萧淑妃成了这场宫廷博弈的局中人之一。

武则天聪明伶俐,对王皇后谦卑有礼,对唐高宗百般逢迎,不久被封为昭仪。王皇后想挤掉萧淑妃的意图也就很快实现了。但是,武昭仪既已扳倒了一个萧妃,接下来的一个目标便要扳倒王皇后了。为了扳倒王皇后,武则天可谓费尽心机,最后竟以自己的亲生女儿的性命做赌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利益驱使着每一个局中人没有任何亲情,只是一心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尤其是武则天的表现,她可以说就是一个理性经济人。

王皇后生性骄傲,对左右宫人态度严厉,其母亲柳氏更是因贵为皇后之母出入后宫毫不顾忌礼节,因此宫女们多有怨言。武昭仪乘机离间,凡对王皇后有怨的人,她都加以宠络,她得到的赏赐,也都分给众人,因而深得宫人的感激和欢心。宫人甘做武氏耳目爪牙,王皇后的一举一动,便都在武昭仪的掌握之中。无奈不论武则天怎样地巧舌如簧,夸大皇后过错.劝高宗废掉王皇后,唐高宗始终不肯听从。因为唐高宗虽不喜欢王皇后,但绝废后念头。机敏的武则天开始明白,对于懦弱寡断又宽厚仁慈的唐高宗,靠外力去劝说他废后是难以成功的,惟一的办法是要让唐高宗自己通过某事来作出推理决断,而旁人的劝说只是起一种微不足道的辅助作用。

公元六五四年,武昭仪怀胎十月,满望生个儿子好继大统,不料生下的竟是个女儿。大失所望之后,忽然想出了一个让唐高宗自己推断、下决心废掉王皇后的计策来。

一日,武昭仪在宫中闲坐,忽报皇后驾到。武氏便叫过宫女密嘱数语,自己却闪入侧室躲着,王皇后见武氏不在,便坐下等候,蓦听床上婴儿啼哭,就抱起来哄了一阵,待婴儿又睡着后才放回床上,离宫回到自己住处。

武则天见皇后已回,就从侧室出来,悄悄走到床前,启开被子,狠下心肠,咬

了咬牙,竟将亲生女儿在熟睡中扼死。然后仍用被子盖好,专等唐高宗驾到。

唐高宗每日退朝,必至武氏处谈情。不一会儿,即有使者来报皇帝驾临。武氏与平日一样,采花恭迎,谈笑献媚。过了一会,唐高宗对着床问武氏:“女儿还在熟睡?”武氏故意回答说:“熟睡已多时,现在该让她醒过来了。”便令侍女去抱起来。

那侍女启被一瞧,吓得半晌说不出话来。武氏故意催促:“莫非还是熟睡?赶快抱起便醒了!”那侍女才说了个“不”字,武氏故意装作不解,自己前去抱孩子,手还未碰及女婴,口中却已号哭起来。

唐高宗被弄得莫名其妙,走近床去仔细察看,才知道那活泼泼的宝贝女儿已变作一个死孩子,高宗难过得泪流满面。

武氏故意哭着问侍女道:“我往御花园采花,不过片刻工夫,好好的一个女孩,怎会被闷死?莫非你们与我有仇,谋死我女儿么?”

众侍女慌忙跪下,齐称不敢。

武氏又道:“你等若都是好人,难道有鬼来谋命么?”

众侍女这才恍然大悟,一片声道:“只有正宫娘娘到此来过,婴儿啼哭时她还抱起来哄逗了一会。小孩没声息时她才走。”

武氏一听,故意顿足大哭,如泣如诉,声声怨自己命苦无女。唐高宗却已坚信王皇后下毒手谋杀了自己的亲生女儿,断然决定要废去王皇后了。这时,武氏又故意说:“废后是件大事,陛下不可随便决定,尚须与大臣们好好商议。王皇后只是对妾不满,宁可逐妾也不能废后呀!”

然而,唐高宗自己推断的事,哪是他人可劝回的呢?他对武氏说:“朕意已决,卿勿再言!”

武氏表面一片茫然,内心却通明剔透,无比高兴。

中国是一个最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儒家一贯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甚至还要扩展到政治领域,便是“忠”。历史统治者也大多标榜以孝治国,有的皇帝谥号之前总要加个“孝”字,如孝武帝等。可是,这种道德说教,在涉及到利益面前,时常变得一钱不值。

利益本是无情物,化作利剑不认亲

出卖合作者是迫不得已

有一个故事,里面包含了一个博弈论的道理:两个朋友一起去深山里面游玩,结果遇到了一只熊,他们都十分害怕。其中的一个人弯腰下去把鞋带系好。作好逃跑的准备,另一个人对他说:“你这样是没有用的,你不可能跑得比熊快。”那个准备跑的人回答说:“我不需要跑得比熊快,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囚徒困境”下的囚徒们有时别无选择,他们必须利争让同伴成为最大的牺牲品,这样才能让自己获得“囚徒困境”下可能最好的处境,这就是出卖合作者原则。在这个“朋友和熊”的故事里面,那个准备逃跑的人面临的选择有以下几个:选择A一不逃被熊吃掉;选择B一逃跑,被熊吃掉;选择C一逃跑,得以生还。在这些选择里面,如果选择逃跑,会有生还的机会,而他的朋友也有同样的几个选择。

对于选择逃跑的人来说,只要他选择了逃跑,就会有生还的机会,而他的朋友选择不逃跑,生还的机会自然属于他;朋友选择逃跑,就需要一个附加的条件——他跑得比自己的朋友快,这样才会生还。所以,在这一博弈过程中,无论他的朋友作出什么选择,只要他自己拼命去跑,就会有机会生还,这是一个标准的囚徒困境模式。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是这种思考并且作出选择的模式则十分常见,并且不断出现。这个故事里面就有一个摆脱“囚徒困境”的策略——出卖合作者的原则。处于囚徒困境的时候,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好办法能让自己又从困境中逃脱,又能获得利益,只能尽量做到使自己不受侵害,让与自己一起的人受伤,出卖合作者从道德层面上而言是不对的,但就博弈论来说,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齐桓公晚年宠信三位亲信竖刁、易牙、卫开方。

竖刁是齐桓公最亲信的宦官。他本来不是宦官,而是一个普通的官吏,但他为了能贴身服侍桓公,自愿接受宫刑。

易牙是一位精于烹饪的专家。有一天,齐桓公说:我什么美食都吃过,只没有吃过人肉。”当天晚上,易牙就有一盘蒸肉送给齐桓工,异常餐美。齐桓公十分赞赏他,易牙说:“这是我3岁儿子的肉,我听说说忠臣不顾惜他的家人,所以把儿子奉献给国君。”

卫开方是卫国的贵族,追随齐桓公15年,父亲去世都没有回家奔丧。

对这三位人物所表演的一脸忠贞,齐桓公十分感动。

但是管仲分析说:“人性是这样的,没有人不爱自己超过爱别人,如果对自己身体都忍心残害,对别人岂不更忍心下毒手。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儿女,如果连自己的儿女都下得了狠心,他还有谁下不得狠心?没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如果15年之久都不想见父母一面,连父母都抛到脑后,又有谁不会抛到脑后?”

齐桓公一生都在管仲指导之下,只有这件事他十分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