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一生不可不防的十八种人
249400000032

第32章 红眼病:狭窄心胸装满自卑与失落 (2)

国王越看心里越不平衡,就对驯象师说:“它能把后脚也缩起,全身悬空吗?”

这时,驯象师悄悄地对白象说:“国王存心要你的命,我们在这里会很危险。你就腾空飞到对面的悬崖吧?”不可思议的是这头白象竟然真的把后脚悬空飞起来,载着驯象师飞越悬崖,进入波罗奈国。

波罗奈国的百姓看到白象飞来,全城都欢呼了起来。国王很高兴地问驯象师:“你从哪儿来?为何会骑着白象来到我的国家?”驯象师便将经过一一告诉国王。国王听完之后,叹道:“嫉妒真是害人精,连动物也不放过!”

嫉妒是一种病态,是一种不容表面化的、难于发觉、耻于发觉的感情。它是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正视嫉妒就是正视了人性本身。在人生的悲剧事件中,嫉妒经常登场。它一开始时像一团小小的火苗,无声无息地燃烧,然后越烧越旺变成熊熊烈焰,把世界带向毁灭。

今天连大象也要被计较,明天还有什么不能计较的?

嫉妒者有时候连一根针也不放过,需知:只要你抢了他的目光,彩头,他没有不计较的。

看不得别人好

有一个人遇见天使。天使说:“现在我可以满足你提出的任何一个愿望,但前提是你的邻居会得到双份的报酬。”

那个人高兴不已。但他细心一想:如果我得到一份田产,我邻居就会得到双份田产了;如果我要一箱珍宝,那邻居就会得到两箱珍宝了;更要命的是如果我要一个绝色美女,那么那个看来要打一辈子光棍的家伙就同时会得到两个绝色美女……

他想来想去总不知道提出什么要求才好,他实在不甘心被邻居白占便宜。最后,他一咬牙:“哎,你挖我一只眼珠吧。”

嫉妒的人总是拿别人的好来折磨自己。别人年轻他嫉妒,别人长相好他嫉妒,别人身材高他嫉妒,别人风度潇洒他嫉妒,别人有才学他嫉妒,别人富有他嫉妒,别人的妻子漂亮他嫉妒……

总之,别人的好就是他的不好,于是想方设法不管自己是否能更好,他有一个信条:别人一定能比我好!

有一次,唐玄宗和李林甫一起,谈到了一个官员严挺之,唐玄宗说:“严挺之在哪里?我听说他是个将相之才,应该委以重用。”李林甫本来就非常妒忌严挺之的才能,害怕他有一天会夺去自己宰相的位置,忽然听皇上这么一说,心里就更担心了。于是他搪塞地回答了皇上的话后,就赶紧找来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装出一副十分亲密的样子,促膝谈心,叙旧情,并答应推荐严损之当员外郎,然后又说:“皇上很喜爱你哥哥的才华,为什么不让你哥哥假说患了风寒,向皇上请求回京城医疗,这样就有机会见到皇上得到重用了。”

严损之听了满心欢喜,便到绛州把李林甫的话告诉在那儿当刺史的哥哥严挺之。严挺之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不假思索,就按照李林甫的话写了一张表,派人交给李林甫。李林甫见严挺之中了计,非常高兴,就拿着这张表报告皇上说:“严挺之现在年老体衰,又得了风疾,应该让他担任闲官,以便治疗。”玄宗接过表来,一边看,一边摇头叹息道:“可惜,可惜!”结果,天宝元年(742年)四月,玄宗便下令让严挺之做太子詹事,呆在洛阳养病。

这样的例子还多着呢!

一次,玄宗在勤政楼上隔着帘子观看歌舞。兵部侍郎卢绚以为玄宗已经走了,就垂着马鞭,拖着缰绳,慢慢穿过楼下。卢绚风度翩翩,玄宗一边看着他,一边赞叹道:“好一个卢绚!”宦官高力士在旁边听到了,就暗中告诉了李林甫。

李林甫看玄宗又喜欢上了卢绚。害怕威胁到自己,就把卢绚的儿子叫来,说:“你父亲在朝中很有威望,现在交州、广州一带经常发生动乱,皇上想派你父亲去那里整顿整顿,不知道你们愿意不愿意去?”交州是个十分偏远的地方,经常闹瘟疫,李林甫自然知道卢绚一家不愿意去,故意撒谎这样说。接着他又进一步威胁说:“如果拒绝圣上的旨意,龙颜不悦,恐怕会获罪啊。”卢绚的儿子一时慌张起来,没了主意,就请求李林甫在皇帝面前说情。

李林甫故作为难的样子,想了一会儿说:“这样吧,我帮你们一个忙,就让你父亲到东都洛阳去担任太子宾客或者太子詹事,怎么样?那也是块肥缺,你回去劝劝你父亲。”卢绚不愿意到远处去任官,又怕被降职,只好上书请求担任太子詹事。李林甫为了掩人耳目,就先让他到华州当刺史。过了不长一段时间,李林甫便向玄宗打小报告说卢绚身体不好,难以管理州事,打发他到东都去做太子詹事了。

培根曾经说过:“人的心灵如若不能从自身的优点中取得养料,就必定会寻找别人的缺点来作为养料。”

嫉妒心强的人,天天汲取别人的缺点为养料,捉摸着把这些养料充分利用,发挥最大效用,既当别人绊脚石,又为自己登峰造极修台阶。心中暗自得意:“你要想好过我,休想!”

别小看嫉妒的破坏力

不良心态带来对他人的伤害

当今时代,职场商场官场,大场小场竞争激烈,每天你都要和其他人比拼,在这样的时代,最容易滋生嫉妒心理。

曾有一位容貌娇美、学习较好的女学生,引起了同班同学的艳羡和嫉妒,被同班同学泼浓硫酸毁容。可见嫉妒心理的危害已经波及到不同的年龄和社会层次中,表现形式也越来越激烈。

法国作家拉罗会弗科就曾说过:“嫉妒是万恶之源,怀有嫉妒心的人不会有丝毫同情。”“嫉妒者爱己胜于爱人。”嫉妒的人,因为容不下别人的长处,所以他就通过说别人的坏话,破坏毁掉别人的前途来寻求一种心理的满足。

三国时的曹操也免不了有嫉妒之心。他虽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也因心胸狭窄,而葬送了手下一些杰出的人才。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杨修了。

有一次工匠建了一座花园,曹操看过之后不置可否,只取笔在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有杨修说道:“‘门’字里面填一个‘活’字,就是一个‘阔’字,丞相是嫌大门建造得太阔了。”于是工匠重新修建了大门,又请曹操来看。曹操看过之后大喜,问道:“是谁知道我的心意?”左右人说是杨修,曹操称赞了杨修的聪明,但是心里却很嫉妒。

又有一次,塞北有人送来了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把盒子放在案上。杨修看见了,就拿勺子和大家把酥分食了。曹操问他原因,杨修说道:“盒子上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我怎敢违抗丞相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起来,但是心里已经很讨厌杨修了。

曹操唯恐别人会趁自己睡觉的时候加害自己,常常吩咐左右道:“我梦中喜欢杀人,我睡着的时候大家不要靠近。”一天白天,曹操在帐中睡觉,被子掉在地上,一个侍卫过来帮曹操把被子盖好。曹操跳起来,拔剑杀了侍卫,又上床继续睡觉。醒来之后,曹操故意惊问道:“是谁杀了侍卫?”左右把实情告诉了他,曹操痛哭,命令厚葬侍卫。从此大家都相信曹操会在梦中杀人。但只有杨修知道曹操的真实用意,在埋葬侍卫时叹息道:“丞相不在梦中,你才是在梦中呢!”曹操知道了越发厌恶杨修。

后来杨修又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曹植争夺王位的继承权,这越发引起曹操的不满,已经有杀死杨修的心意了。

一次,曹操在与刘备征战的时候处于下风,兵退斜谷,进退不能,犹豫不决,恰好厨师端上鸡汤来,曹操看见汤中有鸡肋,不禁有感于怀。正在沉吟之时,夏侯敦进帐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随口道;“鸡肋,鸡肋。”夏侯敦便传令官兵,以“鸡肋”为号。杨修闻号令是“鸡肋”,就教随行的士兵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告诉夏侯敦,夏侯敦大惊,问杨修为什么要收拾行装。杨修道:“通过今晚的号令,就知道魏王不几天就要退兵了。鸡肋这个东西,吃起来没什么肉,丢了又可惜。现在我们进攻不能取胜,退兵又怕被人笑话。在这里没什么好处,不如及早回去。来日魏王必定班师,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敦道:“你真是了解魏王的心意啊!”于是寨里大小将士,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睡不着觉,就手提钢斧悄悄在营中巡视,只见将士们都在收拾行装。赶紧叫夏侯敦来问其缘故,夏侯敦便说主簿杨修知道大王想退兵的意思,曹操叫来杨修询问,杨修把鸡肋的意思告诉曹操,曹操大怒道:“你怎敢胡言,乱我军心!”就命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斩首示众了。

虽然杨修恃才傲物遭遇非命,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曹操的嫉妒,杨修又岂会因其才而丧命?下属有才华是件好事,但遇到红眼病式的领导,那就十分危险了!

功臣战友一个不留

嫉妒是一支恶藤,他人的好处愈多,它的养分就愈足,它就会拼命吮吸,茁壮长大。曾有社会学者对嫉妒进行研究,发现嫉妒的三大特点:嫉近不嫉远,同一办公室一个能力比你强的同事升了,你会有几天失落感,单位里其他科室,能力比你差一截的人,升了你倒不觉得什么;嫉亲不嫉疏,朝夕相处的同事或朋友升职了,你会觉得心不是滋味,相反和你素不相识的人高升你会无动于衷;嫉平级不嫉高或低级,你的上司猛升三级你会觉得很高兴的,若和你同一天入公司条件相当的同事升了小职,你会心里失衡,心生不适,甚至隐隐有妒意。

熊总督命猫头鹰和蛇一起捕鼠,哪个捕得多就奖励哪一个。

猫头鹰和蛇领命而去,开始了捕鼠行动。

一天,鹿在森林里看到蛇正在爬一棵大树,旁边一只老鼠过去,蛇看到了也不去捉。

鹿感到有些奇怪,于是问蛇:“熊总督不是让你捕鼠吗?你怎么见鼠不捉呢?这树上没鼠,你爬上去干什么呢?”

“嘘——小声点,”蛇吐着红红的信子,说,“你没见猫头鹰在树顶上蹲着吗?我得爬上去咬死它。”

鹿十分吃惊:“咬死它?熊总督不是命令你和它一起捕鼠吗?”

“哼!咬死它我捕老鼠才更容易,才能捕得更多,那样得到的奖励也就更多。”

嫉妒太可怕了! 它会遮蔽一个人的眼睛,迷失一个人的方向,甚至会激发出人心底的邪恶与阴险,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做出伤害别人的举动。嫉妒使竞争不再公平,攻击别人、拆台或设置障碍等等事情层出不穷。嫉妒心强的人将战友当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

嫉妒是一把杀人的刀。隋炀帝就容不得诗写得比自己好的人才,一名大臣就因诗写得太好,使隋炀帝妒火中烧被杀掉。在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很多,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诛功臣之类的历史典故,则更是嫉妒的恶德滋长,并与权力结合,用以消灭才能超过自己的人。

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从前有个功臣楼。这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以后,下令建造的。

听到造功臣楼,凡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无不深受感动,称赞太祖英明。只有军师刘伯温忧心忡忡,来到皇宫,见了朱元璋,恳求辞官归田。

刘伯温出了皇宫,来到徐达府上,向他辞行。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说:“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徐达一时不明白,想问个究竟。刘伯温说:“照此行事,日后便知。”

功臣楼建成了。这座楼,坐落在鼓楼岗的山坡上,楼身又宽又矮,看来很结实;窗户又高又小,看来很安全。朱元璋择定日子,邀请所有功臣前来赴宴。这一天,日头刚落,功臣楼里一片笙歌,灯烛辉煌。赴宴的功臣们互相恭喜、道贺,好不热闹。徐达心里记着刘伯温的临别赠言,哪有心思与众人寒暄。忽然,他把耳朵紧贴墙壁,用手对墙敲了几下,觉得声音“咚咚”发嗡,他的脸“刷”的一下,白得像纸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