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20岁的加法30岁的减法40岁的活法
2504800000011

第11章 30岁如泉——沉淀杂质,得一汪净水(1)

三十而立,岁月的洗礼将生命中的“杂质”不断沉淀,我们开始在时间地打磨下越来越成熟和稳定,我们收起年少时的气盛,开始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守住自己的心,在对生命思考与对为梦想的奋斗中不断自我完善,从而让我们的理想到达一种新的境界。

30岁时,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20岁时,我们迷茫地不停地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可以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变换生活方式,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可是,三十几岁时,就需要脚踏实地地奋斗,因为三十几岁的你有生存的压力,你必须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你不知道想要什么,就不会知道自己该去追求什么,你不知道自己该去追求什么,你就不会有所行动,所以你什么也得不到。

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最清楚,别人的意见并不那么重要。很多人在做出决定时常常会被别人的意见影响,父母的意见、朋友的意见、同事的意见……问题是,你是要过属于你自己的一生啊。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也不是儿女一生的前传,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只有你自己能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别人无法也负不起这个责任。”30岁时,你要学会自己做决定,要知道你自己需要什么,你自己想要过怎样的人生。自己做的决定,至少到最后,自己没什么可后悔的。

拳王詹姆士·史密斯从小在纽约的贫民窟中长大,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20多岁的他除了打拳外,没有别的生存技能,但是他又没有非常卓越的拳技,在拳击台上,经常被对手打倒,靠打拳为生的他也赚不到很多钱。

经济危机来临,整个美国陷入大萧条状态,对于本来就贫困的詹姆士一家更是雪上加霜,他们一家五口挣扎在生活的死亡线上。生活给了詹姆士一道严峻的难题,如果想让妻子和孩子活命,詹姆士就必须要赚到钱,对于已经超过30岁的他来说,唯一能够赚钱的本事就是打拳。所以最后,为了能够让家人活下去,他决定重新回到拳台。

这一次,重新走上拳台的詹姆士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进攻中他积蓄的力量开始爆发,曾经战胜过他的很多对手,纷纷倒在了他的拳下。詹姆士夺得了“拳王”的称号,并拿到了丰厚的奖金。

后来,有记者采访詹姆士,为什么这一次他会如此神勇,与年轻时候的他判若两人,詹姆士轻声说:“因为我的心里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当记者追问他想要什么的时候,他简单地说出了几个字:“牛奶和面包。”

20多岁的詹姆士,因为不知道自己要想什么,并没有完全激发出自己的潜能,而已经过了拳手黄金年龄的他,为了让妻子和孩子活命,却战无不胜。所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决定我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30岁之前,我们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目标简单而实际,就是要找到一份工作。大多数人都有过疯狂找工作的经历,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别人的拒绝和否定。因为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是我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至于找什么样的工作,我们不知道;工作几年之后会怎么样,我们也不知道;更不会去想30岁的自己会有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地位,拥有多少财富。

然而,年轻就是最大的机会,20多岁的我们也许很迷茫,我们可以不断尝试新的挑战,在这不断的尝试和挑战中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让自己拥有别样的人生。人,只有在30岁之前才会有这个胆量,有这雄厚的资本,才能具备这个资格。解决了生存问题,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就是更深层次的需要,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2009年11月20日,这一天对于电视节目《奥普拉脱口秀》来说,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这一天,《奥普拉脱口秀》将停播。“我深爱这档节目,它就如我的生命一般。正因为我爱它,所以我知道应该在对的时间将它结束,是时候该说再见了。”三分半钟的停播声明,让全美国陷入悲伤的气氛,守在电视机前的美国民众实在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因为她的声音早已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奥普拉脱口秀》开播25年来,每周都会有将近4900万观众二十余年如一日地守在电视机前看她主持的节目。奥普拉的声音,改变了千万美国人的人生。

奥普拉·温弗瑞,是一名黑人女子,美国脱口秀主持人,世界级名嘴。已过知天命之年,长相平平,体重近200磅,终日苦于减肥,一生与漂亮无缘。她主持的脱口秀节目在100多个国家播出,并且连续16年稳坐美国日间电视谈话节目的榜首。除了电视节目主持人,她还是娱乐界明星、商场女强人、慈善活动家、亿万富婆。从身无分文、穷困甚至堕落的黑人孩子到坐拥亿万财富的世界名流,她的人生经历感动和激励着无数人,对全世界的观众来说,她就是美国精神与创业成功的典范。

奥普拉·温弗瑞曾说过:“20岁时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30岁时终于知道了却仅仅开了个头;40岁时各种事情接踵而至、手忙脚乱;50岁时我要大跨步地往前走。”如今她正在履行自己的诺言。哈普娱乐集团与探索频道合资成立“奥普拉有线电视网”,于2011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为了全身投入新的事业,奥普拉即将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30岁是人生的分水岭,是我们开始赌不起的年龄。因为,在这个社会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选择的同时就意味着放弃,当你做出一个选择,就等于放弃了其他所有可能。

30岁的我们必须明白自己为什么付出,而得到的东西是否有价值,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你是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样你才能清楚地衡量自己得到的东西对你来说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你去付出,并为它放弃其他所有选择。

30岁的我们必须要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这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精简电话簿,梳理你的人际交往

手机电话簿每天都被我们频繁地使用着,我们用电话簿记录每一个我们可能会联系的人的电话号码,可是容量再大的电话簿也有用完的时候。当电话簿容量不够时,我们就会把那些长时间不联系或者已经注销的号码从电话簿里面删除,其实人际交往关系也是一样的。

人际交往也需要精简,二八原理告诉我们:百分之二十的人际交往产出百分之八十的效益,我们需要把我们百分之八十的精力放在维护百分之二十的人际交往上面。如果我们的人际交往负荷超载,就需要精简,保留那些核心的人际交往,把那些无用的人际交往删除,留出新的空间去结交新的人际交往。

王明毕业之后,在一个报社跑广告。几年之后,他的业务量是报社最好的,每年拿的奖金都是几十万。王明之所以如此成功,与他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王明刚开始进入报社跑广告时,经常与朋友相聚吃饭,基本上都是他埋单,这些朋友就和王明关系非常亲密,因此一旦所在公司里面有业务,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王明,而且还经常给他推荐一些大客户。

王明自己也非常重视这些人际交往资源,他每个月都会把认识的人筛选一遍,把那些非常重要的客户或者他觉得有发展潜力的新人的单位和职务标注在电话簿里面,翻开他的电话本上面,几乎储存着本地各个机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本城名流政要的号码。每逢过年、过节,王明都会给他们准备一份礼物,平时也经常打电话与他们联络感情,跟他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拥有如此丰富的人际关系的他,想不发达都难。

王明的成功与他用心结识和维护这些核心客户是分不开的,人际交往的开拓就是如此,很多时候,往往是几个很重要的人际交往决定着你一生的前途和命运,对你的人生起着无比重大的影响和决定性的作用,其他大多数人际交往,所起的作用实在是非常有限的。

当我们奋斗到30岁,身边已经或多或少地积累起来很多人际交往,可是你不可能跟你人际交往网络中的所有人都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慢慢地你会发现有一些人是位于你人际交往的核心位置,你信赖他们、与他们互相分享着彼此的秘密;还有一些人,你跟他们是有距离的,你会接触他们,跟他们一起共事交际,但是没有更深层的交往;还有一些人,你跟他们只是点头之交,然后双方互留电话号码,以后碰面打个招呼表示彼此认识,仅此而已。如何从这些人中挑选出自己的人际交往,也许我们可以从这位银行家的经历中得到借鉴。

银行业是非常注重资历和经验的,所以,在银行中担任要职的往往是成熟稳重的人物。但一个年轻人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登上了“金字塔尖”,他的成功经历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一位作家打算揭开这个谜底,他去拜访这个年轻的银行家时,问了这样的问题:“很少有这么年轻就能在银行里得到这么高职位的人。告诉我,你是如何奋斗的?”

“这需要花许多工夫并勇于奉献,”年轻的银行家解释道,“但真正的秘诀是,我选择了一位良师。”

“一位良师,这是什么意思?”作家问。

银行家说:“在我大学快毕业时,有一位退休的银行家到班上做讲座。他当时已经70多岁了。他的临别赠言是:‘如果你们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尽管打电话给我。’听起来好像他只是客套一番,但他的话引起了我的兴趣。我需要他给我一些建议,告诉我步入银行业时该走哪一步才是正确的。可我又很怕碰钉子,毕竟他是个成功而杰出的人,而我只不过是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已。但是最后,我还是鼓起勇气给他打了电话。”

“结果怎么样?”

年轻的银行家这么回答:“他非常友善,甚至邀请我与他见面谈谈。我去了,得到许多意见后,我满载而归。他给了我一些非常好的指导,告诉我应该选择在哪家银行做事,又告诉我如何将自己推荐给别人而获得一份工作。他甚至提议:‘如果你需要我的话,我可以当你的指导老师。’”

“我的指导老师后来和我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银行家继续说,“我每周打电话给他,而且每个月至少一起吃顿午餐。他从来没有出面帮我解决问题,不过他使我了解到要解决银行的问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而且有趣的是,我的指导老师还衷心地感谢我,我们的交往使他的思想保持年轻。”

故事中的这位银行家之所以能够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登上了银行业的“金字塔尖”,跟他有着一位非常优秀的指导老师是密不可分的,正因他的指导老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让他清楚地掌握了在银行工作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就使这位银行家受益终生。

有这样一句名言在好莱坞流传甚广:“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现实生活中,朋友不在多而在于精,对我们的人生起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的往往就是那么几个人。有几个能在关键时刻帮助自己、让自己实现人生的突破的人,这就是要梳理人际交往的原因。

三个圈看清自己需要什么

人不一定能够看清楚自己,即使你有极其强烈的成功欲望,也很难分析出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所以这世上仅有百分之一的人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其中,只有百分之一的人会不择手段地得到它,这些人,或者成为精英,或者成为榜样。

俞敏洪讲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十年前,一个农村孩子想要出国,想听新东方的托福班和GRE班,这两个班加起来要2000多元钱人民币,但是他根本没有这么多钱。他来找俞敏洪,不是说让俞敏洪免费给他听课。这个农村孩子很懂事,他说:“俞老师,我想听你的托福课,因为我想出国,但是我付不起学费。我知道你暑假的时候会招聘教室管理员,你能不能让我来当教室管理员(教室管理员就是查听课证、扫地、整理课桌椅)?我干完教室管理员的活以后,你能不能让我在教室免费听课,这不会耽误我的工作。”俞敏洪说:“这个应该没问题,只要你把活干好就行。”然后,这个孩子又提了另外一个要求:“俞老师,我上托福课发现老师布置的很多作业都和听力有关,我没有录音机。”当时流行的小型索尼随身听,要400多元钱,算是最先进的听力设备。他说:“能不能这样,如果你觉得我这个暑假活干得特别好,你能不能给我开一笔工资,就是这个录音机的工资,比如说就400多块钱?”我说:“没问题,只要你把活干好。”这个孩子后来干活干得无比好,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课桌椅排得整整齐齐,更奇怪的是全班同学都到他那去抄课堂笔记,因为他做的笔记最认真。

暑假结束以后他就来找俞敏洪,俞敏洪给他开了1000元钱的工资,他拿着钱就跑出去了。过了半个小时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索尼的随身听,当着俞敏洪的面把盒子打开,把机器拿出来,把磁带放进去,然后把耳机戴在自己的耳朵里听英语。俞敏洪看到他的眼泪往下掉,也被他感动得一塌糊涂。过了两年这个孩子到美国名牌大学读博士去了。

人生是靠自己闯出来的,当你看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当你做一件事做得连自己都感动的时候,你就离成功和幸福不远了。看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先认识人生的三个圈——要做的事、想做的事、能做的事。“要做的事”是你在这个社会生存必须要做的事情,只有做好该做的事情,而不必等待别人要求你去做,你才能在这个社会站稳脚跟,有时间、有机会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是你一生的期许,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能做的事”是你靠自己的能力能够做到的事情。

当三者有交集的时候,交合的阴影部分叫作“甜蜜区”,是最理想的状态,你会从这个交合的阴影部分看清楚自己的人生之路。

从前有一位庄园主,他散步的时候看到自己雇用的年轻园艺师正满头大汗、勤勤恳恳地工作。他停下脚步仔细看了看,庭院的每个角落都打理得很美丽。不仅如此,年轻园艺师还聚精会神地在自己打理的每个木制花盆上面雕刻花纹。看到这个场景,庄园主觉得这名年轻园艺师很能干,于是问他:“你在每个花盆上都雕刻花纹,也不能多拿一分工钱,为什么还要花费这么多心血呢?”

年轻园艺师用衣领擦了擦额头渗出的汗珠,回答说:“我非常热爱这个庭院。我把自己负责的事情做完之后,如果还有时间,就在这些木制花盆上雕刻花纹,把庭院装饰得更加美丽。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很快乐。”

听了这番话,庄园主很欣赏这名年轻的园艺师,觉得他手艺不错,于是就让他学习雕刻。学了几年雕刻之后,年轻人终于大获成功。这位年轻的园艺师就是后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着名的雕刻家、建筑家、画家——米开朗琪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