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日子里的中国
2508500000001

第1章 推荐序:日子里的中国,真实的中国

日子里的中国,呈现的是真实的中国。这是看到《日子里的中国》的书名后,我的第一直觉。在细细阅读完本书后,这一感受变得更加强烈、清晰,并且有了切肤的痛感:日子里的中国人,才是真实的中国人。所以,干脆直接用作这篇序文的标题,也借此告诉读者:你过的每一个日子,都在真实呈现着中国,也都在真实改变着中国。

2012年9月26日晚,我曾应邀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做题为《我的中国梦,我们的中国梦》的讲演。我告诉2000多名年轻学子:真实的中国在你们每一个人身上,你们中哪怕有一个人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你们中哪怕有一个人进步,中国便不会退步;你们中哪怕有一个人不绝望,中国便会有希望。反之,你们中哪怕有一个人活得没有尊严,中国便没有尊严;你们中哪怕有一个人放弃了底线,中国便没有了底线;你们中哪怕有一个人被落在水中,中国便离上岸还有遥远的距离。

曾几何时,无数人的生存与记忆,只有身在中国的日子,没有身在日子里的中国。中国,只是纯粹的符号;中国人,也只是纯粹的符号。在符号里,你找不到柴米油盐,找不到喜怒哀乐,甚至找不到春夏秋冬,更不必说性感与异类。因为中国与中国人都不在公民个体琐碎的日子里的中国

具体日子里,而只在集体宏大的历史叙事里。于是,无论是政府的工作报告,还是民间的调查报告,都很难看到具体的中国与具体的中国人。这就使得这类报告缺少真实可感的温度。

然而,具体的中国、具体的中国人就在这本书里,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哭有笑、有悲有喜……他们从符号化的群像中活生生地走出来,一边盘算自己的“小九九”,一边走向自己的小家,走进自己的小日子。这本书展示了中国人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上紧发条的中国人”“向上奋斗的中国人”“等不及的中国人”“拆除藩篱的中国人”,还是“不离方圆的中国人”“‘花’儿怒放的中国人”“被网住的中国人”,正是行走着的、具体的中国人的身影。这些人中,有我、有你、有我的兄弟姐妹、有你的父亲母亲……所以,阅读这些中国人的故事,其实是在回顾与展望自己的人生;品味这些中国人的日子,其实是在梳理与思考自己的家之情、国之怀。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里的故事,理性而明晰,温暖而柔软。理性,是说故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零点20年调查数据的整合,这使故事更有质感;明晰,是说通过故事表达的观点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不绕弯、不曲笔、不修饰,充分尊重读者;温暖,是说故事有人情味,雅俗共赏,不像通常的社会调查报告那样冰冷,拒读者于千万里之外;柔软,是说内容有人性美,能指向人心中最脆弱又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所以,读来特别能激起共鸣。

俗话说:文如其人。对本书来说,这个“人”就是“零点”,书的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代表了零点的风格。作为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产生并不断成长的著名专业研究咨询机构,也作为国内民意调查的先行者及亲历者,零点从1992年成立之初,就一直专注于社会发展及民意调查研究,以专业和中立姿态,推动公众、企业、政府和媒体之间的互动循环,通过多方交流让民意的产生、倾听和传递流程更顺推荐序畅。

为此,从2011年起,零点每年独立组织召开“零点民声金铃奖”,为在民意倾听、用户倾听、民意传播中有突出表现的机构颁发奖项。作为专家评委之一,我曾花费整整一周的时间研读参选案例,深感这种由民间组织独立评选的奖项的含金量之高,是公权机构难以比信的。遗憾的是,就今日之中国来说,这样的评奖活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在这方面,零点做到了零的突破。

“在这里,读懂中国。”这是《南方周末》的广告语,我借过来,套用一下,作为这篇序文的结语,也作为再一次向读者推介的理由:在这里,读懂真实的中国;在这里,读懂真实的中国人。

曹保印

2012年10月8日 北京

曹保印:知名作家,《新京报》传媒研究院总监、首席评论员,兼任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权威媒体特约评论员,2010年度中国十大最有影响力新闻评论员、2010年度冰心儿童文学奖图书奖获得者,著有《直击中国教育底线》《陪孩子看电影吧》《草根儿》《快跑,妈妈牛!》《左手历史 右手现实》《环保非政府组织的中国故事》中英文版等30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