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有医生
251600000004

第4章 顺天应时——解密不一样的四季养生法

第一篇第三章 顺天应时——解密不一样的四季养生法

大地回春,让身体与万物一起复苏

春季三个月,万物开始萌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季是个生发的季节,这种生发之气的源泉就是冬天的藏纳和积累,如果冬天没有好好地收藏,春天就没有生发的基础,就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一个新的开始。

那么,春季该如何养生,才能养出生机呢? 《黄帝内经》中提到要“夜卧早起”,也就是告诫人们要晚睡早起。春天是个生发的季节,不能总睡觉,如果睡眠过多,就会阻碍身体气机的生发,所以春天要尽量少睡觉。其次是“广步于庭”,意思是没事的时候,可以在家中的庭院里大踏步地行走,这样有利于身体内气机的生发。最后是“被发缓形”,就是披散着头发,放松形体,不能穿紧身衣约束自己的身体,要使身体完全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

春天是肝气最足、肝火最旺的时候。肝在中医五行当中属木,此时它的功能就像是春天的树木生长时的情形,这时候人最容易生气发火。肝胆是相表里的,肝脏的火气要借助胆经的通道才能往外发,所以很多人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嘴苦、肩膀酸痛、偏头痛、乳房及两肋胀痛、臀部及大腿外侧疼痛。这时你按摩一下肝经上的太冲穴,就可以达到止痛的效果。因为出现上述疼痛的地方就是胆经的循行路线,通过胆经来抒发肝之郁气,是最为顺畅的。

春季有人经常腿抽筋,有人经常会腹泻,有人经常困倦,这又是一种情形,就是“肝旺脾虚”。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二者是相克的关系。肝气过旺,气血过多地流注于肝经,脾经就会相对显得虚弱。脾主血,负责运送血液灌溉到周身,脾虚必生血不足,运血无力,造成以上诸般症状。这时可以服用红枣、山药薏米粥以健脾养血,脾血一足,肝脾之间就平和无偏了。

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有时还会倒春寒,所以一定要注意增减衣服,所谓“春捂秋冻”,就是说早春要穿暖一点,不要急于脱冬衣;办公室及家里要多开窗户,一天至少开两次窗户,每次15—30分钟;多吃温阳性食物、生发性食物、酸性食物、甜味食物等,如豆芽、韭菜、青笋、香椿、酸枣、橙子、猕猴桃、羊肝、猪肝、鸡肝等;春天还要多出去郊游、踏青、赏花,多走路、多运动、多晒太阳以养阳。

总之,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在这个季节要按时睡,早起,放松自我,缓行于庭院,不要压抑自己,使精气慢慢升起来,否则会伤肝。另外,春季要多吃五谷、豆子等种子类食物,如五豆粥(红豆、黄豆、绿豆、白豆、黑豆),因为种子主生发,也可多吃新鲜的应季蔬菜,这也是有生发功效的。

炎炎夏日,当使浑身阳气宣泄通畅

夏季是天地万物生长、葱郁茂盛的时期。这时,大自然阳光充沛,热力充足,万物都借助这一自然趋势加速生长发育。

人在这个时候也要多晒太阳,不要怕出汗,在情志上不要过分压抑自己,这样才能使气血通畅。另一方面,因为夏季属火,主生长、主散发,所以夏天多晒太阳、多出汗,可借阳气的充足来赶走身体里的积寒。但现代人夏天大多数时间都处在空调的环境中,整个夏天都很少出汗,这样反而会让体内的寒气加重,抑制散发,秋天就会得痰证(呼吸方面的病),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

中医认为长夏(农历六月,阳历七、八月间)属土,五脏中的脾也属土,长夏的气候特点是偏湿,“湿气通于脾”,也就是说湿气与脾的关系最大,所以,脾应于长夏,是脾气最旺盛、消化吸收力最强之时,因而是养“长”的大好时机。另外,夏季对应人体五脏中的“心”,要特别注意预防心脏病。

那么,夏天我们应该怎样“养长”和“养心”呢?

第一,要保证睡眠。中午的时候人们总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因此有条件的话可以增加午休的时间,以消除疲劳,保持精力充沛。

第二,要保证营养。夏季天热、气压低,人吃饭少,营养补充不足,而且,天亮得早、黑得晚,人劳作的时间加长,睡眠也不足。总的来讲,人体消耗大,——一方面是出汗,一方面是活动时间多,这样人的体质会下降。所以这时候更应该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增加营养,多吃绿叶蔬菜和瓜果,早晚喝点粥或汤是大有好处的,尤其是绿豆汤或粥,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滋养身体。

第三,要及时补水。要多喝凉开水,不能用饮料代替饮水,因为饮料中含有糖分,含糖越多,渗透压也越高,不容易为细胞吸收,易引起体内缺水,这也是饮料不如水解渴的原因。

第四,不能因暑贪凉。《黄帝内经》里说“防因暑取凉”,这是告诫人们在炎热的夏天,在解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天气炎热,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开放的状态,这时机体最易受外邪侵袭。所以不能只顾眼前的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吃冷饮、穿露脐装、露天乘凉过夜、用凉水洗脚,这些都会导致中气内虚,暑热和风寒等外邪乘虚而入。

第五,保持心静。夏季人最容易发火,天气的炎热使人容易激动。虽然我们应该适当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使得体内的阳气能够向外宣通、发泄出来,不把身上的阳气憋在身体之内,但是也不要过分,如果过分的话,气息就会泻掉。我们采用的养生方法是适应自然而不是逆自然而行,要注意情绪不要有太大波动,要让它慢慢释放。

最后要提醒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心脏,因为闷热天气会导致呼吸不畅、心脏难受,动脉血压持续增高,加剧心肌缺血、缺氧。

秋风萧瑟,人应该处处收敛不外泄

秋季的三个月,是万物收获的季节。此时秋风劲急、秋高气爽,收敛过于生发,天气下降,地气内敛,外现清明,人们也应该早睡早起,收敛精神而不外散,以缓和秋季肃杀的伤伐,使神气安定。这是秋季养生的法则,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就会损伤肺脏,到了冬季便会出现顽固不化的泄泻,供给冬季收藏的就减少了。

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养收”呢?

1.早睡早起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在起居方面要合理安排睡眠时间,早卧早起。晚上10点就睡觉,11点就能养肝胆之气,不然你的肝胆是养不起来的,尤其是嗜酒的男人一般肝胆都不好,再加上晚上睡觉晚,易导致肝病上身。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老年朋友,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眠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专家说,老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也就是说什么时候困了什么时候就睡,这是符合养生原则的。

2.使志安宁

肾藏志,顺应了秋收之气,就能使肾经不妄动。所以,秋季人们的性生活要有所收敛。动物交媾都是春天和夏天最疯狂,秋天和冬天就非常少见,有些动物甚至干脆冬眠了。动物是最遵守自然法则的,而现在的人又怎么样呢?从来不按自然法则行事,所以耗损了身体的精气,导致疾病的发生。

3.饮食调养

秋天秋高气爽,气候干燥,应防秋燥。秋季的膳食应贯彻“少辛增酸”原则,尽可能少食葱、姜、蒜、韭菜等辛味之品,多食酸味果蔬,如雪梨、鸭梨,生食可清火,煮熟可滋阴、润肺而防燥。

秋季易伤津液,故饮食还要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对年老胃弱的人,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红枣糯米粥等都是益阴养胃佳品。初秋,又属长夏季节,此时湿热交蒸,人体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而气候渐冷,饮食还要适当多食些温食。

冬季养生,避寒以养藏

冬季的主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阴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常见情况有恶寒、脘腹冷痛等。另外,冬季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降低,因而需要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是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说明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就弱。冬天,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将会导致心脏代谢失调而发病。综上所述,冬季养生的重点是“防寒养肾”。

冬三月,这个季节寒水结冰,地表干裂,一派生机闭塞之象。人在此时千万不要扰动阳气的收藏,起居应该早睡晚起,早睡以养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一定要等太阳出来了才起来活动,这时人体阳气迅速上升,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也逐渐升高,此时起床,则头脑清醒、机智灵敏,而且早晨空气中负离子浓度高,对人体也非常有益。

冬季属阴属水,要藏得住才能保证春季的生发。因此,冬季一定要养好肾阴,要收敛,澡要少洗,每周一到两次,但可以每天用热水泡脚。这样才能养住体内已经收敛的阳气,所谓“无扰乎阳”。

衣服要穿暖,多晒太阳,冬天不宜洗冷水澡,也不提倡冬泳,以免阳气耗损太大;多吃温补性食物,这些食物能温暖人身,驱除寒邪。温热性食物主要指温热及养阳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冬天以炖食最好。其中,羊肉和鸡是冬天温补的主要肉食品,羊肉的膻味可用花椒、料酒及大蒜去除。

鸡是中国传统的补品,俗话说:“逢九一只鸡,来年好身体。”就是说要多吃鸡,冬天喝鸡汤最好。多吃益肾食品,如腰果、芡实、核桃等;多吃黑色食品,因黑色入肾,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黑米、乌骨鸡等“黑色食品”都可补肾;多吃冬令节气菜,如萝卜,萝卜可顺气,还有抗癌作用;多吃养阴食物,如龟、鳖、鱼、海参、甲鱼等。

另外,中医认为肾藏精,是人的生命之本。房事不节,会损伤肾精,久而久之,便会使肾气亏损,出现精神委靡、耳目失聪、面容憔悴、皮肤干枯等未老先衰的症状。冬季与肾脏相应,因此这个季节应节制性生活,以保肾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