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第三章西汉与匈奴的较量: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3)
先说漠北之战后的调养,元狩五年三月,西汉还是延续迁徙政策,迁徙吏民到边郡。元鼎五年十月,汉武帝亲自巡视河南河套地区,检阅守边部队,检查防御工事。元鼎六年,西汉在武威置张掖郡、在酒泉置敦煌郡,并向两郡迁徙人民以充足实力。然后又在令居至酒泉之间修建关塞,这也就是汉长城的起点。同时在河南、河西地区设田官,主要是为了发展当地的农业。元封四年派遣将领屯军朔方,将防御线向北推进。太初三年,在五原塞外筑城、障、亭,并在里面屯军。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看做是武帝对这些地方的巩固,但是这里有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那就是汉朝确实也元气大伤,需要通过发展农业来增加战争补给,需要在相应地区建防御工事,更需要在边塞增加人口,以备将来充军用。
当然,元气的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时期,汉匈之间也有摩擦,但是多为小规模接触。匈奴拉拢西羌经常袭扰汉朝边郡,但是都设法避免与汉军起正面冲突。打消耗战,疲劳战,显然作用并不是很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匈奴已经远远没有从前那样嚣张了,只是还不服输。
元封六年,匈奴乌维单于死,其子乌师庐成了新的单于。因为单于新立,内部多分派别,汉朝认为通过离间匈奴内部的派别,可以从内向外削弱匈奴的力量。于是在第二年,即太初元年,汉朝派遣两个使者,一个去单于部吊丧,另外一个往右贤王处吊丧。单于为此有所怨恨,汉朝分派使者来两处,难道右贤王和我一样吗?莫非他暗中与汉朝有勾结?所以单于对其手下很多将领有所戒备。太初二年,汉朝派遣浚稽将军赵破奴率领2万骑兵出朔方,接应欲投降汉朝的匈奴左大都尉,结果这件事因为保密工作做得不好而败露,还未等接受投降,单于就将左大都尉杀了,并且一怒之下,调拨8万骑兵攻打汉军。这一战非常惨烈,赵破奴2万骑兵全军覆没,而且他也被匈奴俘虏了。太初三年,匈奴人又一次侵扰定襄、云中,烧杀抢掠,数千人受难。之后杀了张掖、酒泉的都尉。汉武帝震怒,为此发兵18万戍守张掖、酒泉北部,防备匈奴,并为将来远征大宛做前期保障工作。
这段时间,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消耗战,损兵折将,各家都没有占着便宜。到了天汉元年,汉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结果匈奴不讲规矩,借故扣留了苏武,这下本来僵持冷战中的汉匈关系再次恶化。汉武帝于是以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主将,发动了对匈奴的三次大规模进攻。
天汉三年夏,汉武帝派李广利率3万骑兵,击右贤王于天山,先胜后败。同年秋,骑都尉李陵攻匈奴,不幸的是全军覆没。天汉四年春,汉朝又派遣李广利率骑兵6万、步兵7万出朔方,强弩都尉路博德率万余人与李广利会合;游击将军韩说率步兵3万人出五原;因杅将军公孙敖率骑兵1万人、步兵3万人出雁门击匈奴,无战果。征和三年,汉遣李广利率7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率3万人出西河,重合侯马通率4万骑出酒泉击匈奴。商丘成、马通无所获。李广利先胜后败,最后投降了匈奴。这段时间的消耗,可以说是很大的,伤亡很重,但是对匈奴的威慑力量却不可小觑。双方最后较量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汉和匈奴都有数万人折损。到了这一步,可以说“七伤拳”的威力基本上用尽了,而且对手也不希望耗下去了。
如果说汉武帝前期用兵重在出其不意,攻敌不备,主要是在战术上设法打败匈奴,所以能够歼敌主力,夺取战略地域的话,那么中、后期,汉武帝的目的就是要迫使匈奴臣服了,所以中后期汉朝军队不太讲究战术,而且由于骑兵消耗过多,补给不够,用步兵填充,战术上能延续长途奔袭,结果后来连年远征被匈奴屡次击溃,挫了汉朝锐气,但是匈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挣扎之后,也逐渐耗不起了。征和四年,匈奴狐鹿姑单于致书汉朝,提出媾和条件,汉武帝“轮台罪己”宣布休兵养民,至此,汉武帝时期前后延续45年的汉匈战争才真正结束。
西域的残局和匈奴最后的灭亡
汉匈之间的战争,从汉武帝开始打响,并由于战线的西移,深刻影响了西域各国。而西域各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夹在汉朝和匈奴之间,所以在一些事情上显得特别难做。汉朝为了处理好与各国的关系,做符合自己战略利益的事情,谨慎维持着某种巧妙的关系,一般吃点小亏也不说什么。但是,匈奴人的某些性格因素,迫使他们破坏汉朝刻意维持的这种平衡。比如,在面对夹在汉朝和匈奴之间国家的时候,匈奴往往给这些国家施压,有一些小国,两头都怕,但是慑于匈奴的残暴,还是做出了对不起汉朝的事情,有的汉使出访,就被这些小国给杀掉了。
西域的楼兰王国就曾在匈奴汗国指使下,两次出兵截杀中国使节。汉朝为此不得不在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和公元前77年,分别杀了当时的楼兰王。后一次甚至直接改它的国名为鄯善王国,另立尉屠耆为新王。至此之后楼兰方才消停,这个小国后来在公元4世纪之后,突然销声匿迹,成了考古学界的奇案。之后就是征伐大宛,获胜之后自然为西汉赢得了极高的地位,西域各国对汉朝开始称臣。后来,匈奴狐鹿姑单于致书汉朝,汉匈关系就变得很微妙,没有大的战争,但是匈奴还是有小规模的骚扰,而且从未间断。
后来,西域国家龟兹王国还进攻中国屯垦区轮台,杀了屯垦司令赖丹。这一系列的西域小国和匈奴的骚扰,终于又一次激起了汉王朝的报复之心。
公元前71年,汉朝与乌孙王国联合出兵,夹攻匈奴。汉朝派出了田广明等五位大将,分别由西河(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张掖(今甘肃张掖)、酒泉(今甘肃酒泉)五路出兵。而乌孙王国则汉朝使者常惠担任监军,向东进军。
匈奴单于闻风而逃,撤兵大漠几千里。这下汉朝军队扑了个空。但西边的乌孙国却大获全胜,俘虏匈奴亲王以下4万余人。匈奴从此更加衰弱。袭击匈奴刚取胜,主力军队现在都在西域,前面讲到龟兹王国曾进攻中国屯垦区轮台,所以理所当然下一个目标就是教训龟兹。
这回由常惠领兵5万余人,进攻龟兹王国,声讨龟兹王。但是时过境迁,6年前进攻中国屯垦区轮台的国王已经去世,当时的龟兹国王没有办法,只好找了一个替罪羊姑翼,当着汉军的面在龟兹国城下处斩了。
但是龟兹王国还是有错不改,后来又杀汉朝使节。公元前67年,汉朝的郑吉率领屯垦兵团1500人,调发西域诸国军队,集结1万余人,攻击车师。龟兹国王仓皇逃窜,向西投奔乌孙王而去。汉朝则在车师故地屯垦,可以说把大本营建在匈奴家门口,因此匈奴对此大为惊恐,不断派兵骚扰。3年后汉才把屯垦区撤销。
前面说到汉朝攻打匈奴的时候,主要联合的是乌孙,汉朝打理与乌孙的关系也费了不少心思,从出使乌孙,到和亲乌孙,不少的汉家女儿都为这场政治联姻付出了代价,刘细君、解忧公主等都是为汉朝作出巨大贡献的女人。因为郑吉在西域的武功卓著,公元前60年,汉朝任命郑吉担任首位西域总督,而总督府则设在乌垒王国(新疆轮台东北),至此,中国在西域的势力进一步增强。
汉朝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与匈奴的争斗。匈奴虽然在汉朝与乌孙联合起兵时,逃之夭夭,但是还没有灭亡。到西汉晚期,匈奴内部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而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为理由消灭了,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之后一段时间没有什么大事,就是正常更替,西汉灭亡,东汉兴起。
东汉初年,匈奴贵族中又有反汉势力,意见不同自然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情景和西汉建立时有点类似,北匈奴趁东汉新立国,骚扰边境。到了汉明帝时,国家恢复得差不多了,才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73年,汉军分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耿忠率汉军一直追击到天山一带,并夺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此时已是汉和帝执政。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并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
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杀死了汉将索班。
为此东汉朝廷出兵,东汉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一次向西撤退。
这次撤退之后,对汉朝的影响已经不大,但是对欧洲的影响不可小觑,300年之后北匈奴侵入黑海北岸,引起当地民族大迁移。原住在黑海北岸的西哥德部落,向西侵入多瑙河上游。原住在多瑙河上游的汪达尔部落,向西侵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对对此毫无防备,无法抵御,而终于沦亡。
而南匈奴汗国成为中国的臣属之后,不久也灭亡了。公元216年,时任汉朝宰相的曹操下令将匈奴汗国分为五部,每部各设立一个都督,直属当时的汉朝政府,单于名位撤销。至此,这个立国约430年的国度至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