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两方人马杀得声闻于天时,远在都城的赵雍的叔父赵成与太传李兑各率一支军队,赶来沙丘保驾。他们在邯郸总觉得有什么事情要发生,结果一到,真的就碰上了兄弟二人在厮杀。两股军队的加入把赵章打得大败,赵章在田不礼的建议下跑进了主父的行宫。赵雍看到满脸是血的大儿子,赶紧就把他藏了起来。
李兑和赵成杀掉田不礼后,发现少了赵章。沙丘这个鬼地方根本藏不住人,傻子都能猜出赵章在哪。两个人带着军队就冲到了赵雍的行宫前,希望赵雍交出叛贼。
赵雍瞪着眼睛,想发威。但李兑和赵成都不理他,因为他已经不是国王。两个人在行宫中只一搜就搜出了赵章,就地斩首。然后,又全部撤出了行宫,听着赵雍在里面嚎啕大哭。
赵成听到主父的哭声太过于悲凉,脑子里闪过一丝不祥的念头。他对李兑说,“我们今天做的事真是惊天动地,冲进了主父的行宫,又当场杀掉了他想要保护的赵章。你听他现在哭得惊天地泣鬼神,他回到都城,能放过我们俩吗?”
李兑立即开始紧张起来,并且害怕得发抖,“如何是好?”
赵成想了一想,一横心一咬牙,“让他永远都不能回都城。”
于是,两个人不撤兵,并发布告示,主父行宫里的人都有造反嫌疑,最后出来的就杀掉,先出来的赦免。
赵雍本来就没有带多少人,经过赵成与李兑这一手,行宫里转眼之间只剩他一个人了。赵雍遇到了他此生第一次无法克服的困难,没有人帮助他,当他也打算出宫时,宫门已在外面反锁。几天后,宫中粮食吃尽,赵雍开始挨饿。就在饥饿难忍时,他爬到宫墙上向外哀号,许诺他从此不问国事,哪怕是做一平民也可以。
赵成不相信他,李兑也不相信。最后,赵雍爬到树上搜索一些鸟蛋充饥,又支持了一月有余,鸟蛋终于吃完,也没有鸟再回到那里下蛋。赵雍无奈之下只好饿死在寂无一人的空屋之中。
一代英雄就这样被活活饿死了,赵成与李兑两个混蛋在三个月后进入行宫,他们的主父的尸体已经被老鼠和蚂蚁啃了个净光。
在围行宫过程中,那位他亲生的儿子、赵国的君王——赵何没有伸出援手来救助父亲,所有士兵也没有救这位英雄,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王,他们只能听王赵何的指挥。
从以上可以看出,赵雍并不聪明,错误的决策,错误的行动,把他自己一步一步地推向深渊,在最后,他带着少量兵马去行宫,还带了两个危险的儿子。
也许是他想验证“艺高人胆大”这句话,也许,他的死完全是由他“多情”造成的。先是“多情”,把爱妻的儿子扶上太子之位,然后是国君,后是“多情”,想让大儿子不必屈服于任何人,包括国君。
无论怎样,如果我们回顾这位赵国、甚至是战国时期最具英雄气概的国王,我们就会发现,他的愚蠢只在结识了那位梦中美女后才开始出现的,在这之前,他的英明神武可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名帝王相媲美,毫不逊色。
初政显手段
赵武灵王名雍,他的父亲是赵肃侯,这位赵国最能打仗也最喜欢打仗的国主死于公元前326年,在其执政赵国24年的时间里,他与魏、楚、秦、燕、齐等国没有一年不战,无战不恶,无战不胜。就是这样频繁的战争,也没有让赵国有丝毫的削弱。相反,因为战争,赵国俨然有了成为北方新霸主的潜质。赵肃侯死后,魏、楚、秦、燕、齐各派精锐之师万人以参加会葬的名义想要一举灭掉赵国。这个时候的赵雍才十五岁,没有受过任何国君应该有的训练,没有一点执政经验。更不要说在国家面临大危机时的救援措施了。
当五国联军逼进都城邯郸时,年轻的国主赵雍却一点也不慌张。首先,父亲的葬礼一定要办,按照国家之主的丧葬仪式举国痛哀,其次,一定要粉碎五国联军灭赵的阴谋。他找来父亲的托孤重臣肥义商量对策。
肥义是那个时代最有眼光也最有智谋的臣子,他当时只问了赵雍一句话:“你是想效仿你父亲还是想保存君主的头衔?”
赵雍对这句话不是很懂,他只是知道肥叔叔不会害自己。当他茫然地看着肥义时,肥义看着他缓缓地说道:“你父亲生前与各国从不妥协,向来都是针锋相对;如今,五国联合军逼近城下,少主两条路。第一,采取强硬对策,即使鱼死网破也在所不辞;第二,向他们屈服,让你父亲在平平安安中上天。”
赵雍皱起眉头,“父亲的丧礼肯定要办,而且要办得像模像样,但向他们屈服绝不可能。我若向他们屈服,父王在天之灵也不答应。”
肥义微笑着看着赵雍坚毅地点了点头,两人开始计议。第二天,赵雍命令赵国全境处于戒严状态,代郡、太原郡、上党郡和邯郸的赵军一级戒备,准备随时战斗。同时派出使者带着财物到韩国和宋国去,并且说服了两国国君与自己站在同一阵营。但并不需要他们出动军队,只是让他们把与赵国友好的消息散出去即可。
韩国与宋国位于秦、魏、楚、齐之间,赵雍这一手,就使得赵、韩、宋三国形成品字型结构,将秦、魏、楚、齐四个国家置于两面受敌或者三面受敌的被动局面。
接着,赵雍又重赂越王无疆,让他攻楚,先把与赵国不搭界的楚国的注意力转移到它的老对手越国身上去。然后是重赂楼烦王,让他击燕和中山国。
燕国历来是弱国,在五国联军中应该算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国家,在楼烦骑兵的强力攻击下,燕易王惶恐不安,就是在平常,楼烦的骑兵已经很难对付。而此非常时期,一旦赵国突然出兵和楼烦夹击自己,自己定会全军覆没,甚至是国将不国。聪明的燕易王只好撤兵。就这样,去除了燕、楚两个国家的军队后,剩下的三个国家,魏、秦、齐集团对赵、韩、宋集团就没有优势了。
这个时候,赵雍就有资格对前来会葬的名存实亡的五国联军下命令了。他要五国的军队不得进入赵国边境,只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由赵国负责接待的大臣将他们直接送往邯郸。
五国使者本想不来,可出于维护自己本国的面子,他们只好按照国王的命令去见赵雍。当他们进入邯郸后,见赵国大部分军队都在此集结,士兵们矛尖盾实,仿佛是随时准备冲上战场上一样。五国使者在与赵雍厚葬赵肃侯后,便匆匆离去了。
“五国联军”事件告终,赵雍没有废一兵一卒就取得了胜利。这一年他仅十五岁,这也正预示了一位战国英雄的诞生。一年后,当初组织“五国联军”的魏惠王见赵雍并非“善类”,就开始着力弥补魏、赵关系裂痕。他亲自到赵国祝贺赵武灵王正式即位,韩国的韩宣王与太子仓也来祝贺赵雍登基。这是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可算作是晋的第一次大联欢。
国际形势大好,赵雍骨子里那不安分的因素开始萌生,并准备随时爆发出来。于是,一位英雄宏图大志的实施正式开始了。
谦卑下的奋发
赵国本是瓜分晋国而来,它占有今天陕西的东北部,囊括山西中部和河北西南部。在它北面是燕国,东西两面是强悍的少数民族东胡、西胡和楼烦,而且与强大的秦国、魏国为邻,在自己国土的腹心,还有一个中山国。这样一个地理位置被称为“四战之国”,如果没有强大的军队和骁勇善战的士兵,想要立国都难,更不用提发展壮大了。
赵雍上台后,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与肥义讨论的结果就是:想要站稳脚跟,第一步就必须除掉心腹之患——藏在本土的中山国。
但这一步并不容易走,他的父亲毕其一生想把中山国消灭,但至到死也没有实现所愿。赵雍继承到手的赵国与他父亲在世时并无区别,所以,当公元前323年,赵雍集结兵力向中山国边境压进,并与中山国交战后,他发现想要清除这个内心的毒瘤,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五国相王”事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的王号,史称“会徐州相王”。不久,秦国国君也称王,楚国在南方也称王,为了对抗秦、齐、楚三个大国的连横,公元前323年,魏将公孙衍采用合纵的措施,发起魏与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
赵雍本来也很高兴地称王,而当他与中山国交过一次手后,他就反悔了。事实上,中山国并不是大国,但因其地理位置很怪异,所以,成了赵国最痛的一个国家。中山国处于赵国的心脏地带,邻近的齐国、燕国与中山相勾结,共同对付赵国。齐、燕把中山作为牵制赵国的最佳搭档,对中山的资助很多。也正是由于齐、燕的阻挠,赵国一直也没有解除自己的这个心腹大患。赵国的几代国君虽然都想干一番事业,由于中山的牵制,赵国的图强大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英武有为的赵肃侯虽然一再击败齐、魏、燕等强国,但却在解决中山的问题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赵雍与中山的第一场仗打得就不顺利,首先在与中山士兵对阵中,赵国军队没有丝毫优势,其次,齐、燕两国或明或暗地给中山国以帮助,赵雍见不是头,立即返回都城。
他对前来向他称王的他国使者说,“我赵国没有称王这个实力,还是称我为‘君’吧。”从这以后,赵雍就没有称过王,所谓“赵武灵王”,不过是后人对他的称谓而已。
这种谦卑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谦虚,赵雍在这个时候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国家,这种认识包括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本国的影响和本国的实力。从任何方面来看,赵国都没有资格称王,赵雍是个凭实力说话的人,有其名无其实的事情,无论是什么事情,他都是坚决不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