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既要成功,也要成仁
2525400000015

第15章 超脱之想(1)

爱钱,不如去了解钱的力量,而钱的力量就是你不能独占它。流通是它的天性,从这点来看它是人类发明的灵性之物。在健康合理的社会中,金钱的流向、交易的保证都完善,钱不会走错路,它走的路永远是绝大多数人的需求满足和财富增值之路。

钱不会走错路

我出生在西北农村最贫穷的地方,家里又是村子里最贫穷的一户人家。小的时候,我想做医生,因为做医生能够解除人们的痛苦。当时在村子里医生是很受尊重的,天天背着个药箱,挨家挨户地转,所有的人都杀了最后的老母鸡请他吃。我还想过,如果做不成医生,那就做电工。我们村子里那时候刚刚装上电灯,这个东西多神奇啊,一拉线灯就突然亮了。我觉得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除了医生就是电工。有了这种想法,我在我的小伙伴中间已经算是很有理想的人了。上了中学,我的理想又变了。那时我经常被饥饿折磨,看到食堂里的馒头和发糕,我的理想变成长大后当一名厨师,因为厨师能吃饱饭。后来渐渐感到有钱对我来说太关键了,有了钱我就能去给我妈妈治病,就能够让全家人有饭吃、有衣穿。那时候我做梦都梦到钱,梦到的钱不是人民币,而是我们食堂的饭票。起床后觉得更饿了,更是特别想有钱,哪怕有一点点钱。

从当医生、电工的理想,到想做一个有钱人的理想,中间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当医生、当电工,首先你都得学习技能,并且把有关技能应用于对他人的服务,这是个朴素的职业规划的萌芽,还有一些人生的设计在里面,我觉得很好。其实第二个理想根本不能叫做理想,因为那是为贫寒所迫,是一种对金钱的支配力的崇拜。

抱着年幼时候的贫寒记忆,怀着对金钱的强烈占有心,是改革初期大多数人的状况。那时“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思想将金钱放大到无比崇高的地位。到处都是财神,法国部长给在法国的华人拜年的时候,都会模仿当地的华人说“恭喜发财”。外国人都认为中国人有信仰,信仰财神。财神取代了玉皇大帝,取代了观音菩萨,取代了释迦牟尼,在任何事中我们都唯财神马首是瞻。那些年的生存渴望,令金钱对我们施了咒语,控制了我们的灵魂。现在很多人富裕了,觉得这种想法有问题了,觉得我们的神不应该仅仅是财神,还应该有智慧之神、爱情之神、艺术之神。我们的精神应该全面发展,首先就要从单一的财神信仰中解放出来。

金钱几乎给我们这整整一代人都下了咒,我们就像受到鞭打一样急急忙忙,到处找钱。找到一分钱就赶紧放在床底下藏起来,感觉占有了钱。十几年前我曾经拿到一张钞票,上面写着某个人的名字,还盖着手印。估计这个人想的是把这张钱签名画押了,这张钱就永远是他的了。结果这张钱还是跑到了我的手里。

消除金钱的魔咒,其实就是要消除我们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荒谬思想,减弱对金钱支配力的崇拜。当时因为贫穷导致的急功近利、见识短浅的思想,现在看来确实是十分荒谬了。就拿“占有金钱”这个动机来看吧,其实与钞票本身蕴涵的智慧是相冲突的。

客观地说,集中大众的智慧、历史的智慧所发明的钞票,有它的道理。钞票是商品价值的度量,同时钞票只有在流通之中才能发挥其功能智慧。它状如流水,没有一个人能够在流水中挖一个坑,占有这流水中的某一部分,说自己是这里的“财主”。资金流,跟随信息流,代表着物流,永远在流动之中。在世界巨大的流动资金里,可能有部分划归你的名下了,那是标记你做了其中某一部分工作,是你工作的报酬。就是这部分法律保护下的私有财产,放在你口袋中了,也很难说是它就安静了,你还是要把它花掉,放到别人的口袋中去。因为你生活在一个互为支持、互为服务的社会中,金钱是这种服务往来的凭证。所谓占有金钱,确实是一个幻象。总想着占有金钱的人,守财奴,事实上是挣不了多少钱的。你也许理财的才能高明,懂得将资金放到合适的水渠中去,成为组织和调动某个商业事件的力量,从而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财富,那你就是一个资金流动的指挥者,但你不能占有它。你一占有它就是僵化了它,就好像把一条鱼放到冰箱里面一样。一个最善于使用钱的人,终其一生,他可能会留下一个优秀的企业。他死后,这个企业依然在社会中自行生存、发展,给其他人带来收益,给社会创造价值。

爱钱,不如去了解钱的力量,而钱的力量就是你不能独占它。流通是它的天性,从这点来看它是人类发明的灵性之物。在健康合理的社会中,金钱的流向、交易的保证都完善,钱不会走错路,它走的路永远是绝大多数人的需求满足和财富增值之路。

钞票即选票

在生活中,我对待金钱的原则就是,进来的每一分钱,都是有原则的,都是有依据的,都得问一问,这个钱是怎么进来的。钱的到来一定遵循着依据,而钱的出去也遵循着原则。我的原则就是各种依据,市场的依据,法律的依据,政策的依据。这些依据保证我的钱有活力但无害地流动着。

有的人不管钱是怎么进来的,花的时候随心所欲,一会儿塞到这个领导口袋里算一个红包,一会儿塞到那个领导口袋算一个礼品。这些钱违反了法律和政策的依据,它们犹如决堤之洪水,给社会造成混乱和灾难。我们不能这么乱用钱。就好比税收,我一分钱也不欠,我也不多交,多交了我还得追回来。钱的进出都要有依据,多交就是你失去这个原则,失去这个依据,就不太好办了。

金钱在社会上有自己的规则、规律,你对它瞎指挥,胡乱花,它会惩罚你。即使你是一个拥有海军陆军飞机大炮的政府,胡乱用钱也会受到惩罚,历史上有很多经济破产引发改朝换代的例子。钱身上有大众的力量。无论你卖方便面还是卖房子,大众用钞票来买你的产品,就好像投给你选票。选票越多,你的责任越大。政府也是,你税收越多,对纳税人的责任也就越大。公司上市后我一直在思考,从前我们的产品是房子,现在我们的产品既是房子又是利润。无论何种产品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还有,就算是归在我个人名义下的钱,我能独立使用,但使用方法也是有依据的。我不能用钱买官,我不能用钱买凶杀人。

我从小有个习惯,不收藏任何东西,包括钱。有人问我我存折里面有多少钱,我也不知道。发工资就往里打,打完就花。我为什么要管钱呢,钱是社会在管着,有各种法规管它的安全性,管它的创造性。社会在进步,会越管越好的。

金钱是流通物,从这个口袋流到那个口袋,如果没有满足人们真实需要的商品的迁移,钞票这种信物就没必要存在。人们需要满足,并非需要钞票。钞票永远在流通,不会停在某一个人身上不走,因此没有人可算是财主。贤哲说“钱财乃身外之物”,就是告诫我们不要把金钱纳入自我。看清楚这一点就能够从金钱中超脱。

私有财产的保护,是对当事人理财能力的赞美。它保护一定规模的资金停留在有才能的企业家手上,让企业家的能力和资金的支配能力相结合,继续创造社会财富。我如此这般看待金钱和私有财产,似乎有些理想主义。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的这些看法一定会得到全面的验证。

拥有得多,不如计较得少

超脱,不是盲目的抛弃,而是想清楚那个使你困惑的东西,站在更高的层面思考它。一层层剥下去,你会看到,钱就是一张特殊印刷的纸,人并不需要钱,需要的是各种商品和服务,钱只是代表这些商品处在流通过程中的简化形式,一种票据;再从根本上来看,人们也可以说并不需要商品,需要的是这些商品带来的满足需要的功能。商品的功能归根到底又是什么呢?其实是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的满足。其实这个道理是很容易想明白的,关键是顺序,我们应该由物到人、由外到内地思考和行动呢,还是反其道而行之?

我认为我们应该反过来,从内到外,从人的内心、精神的需要来看待外面的金钱以及物质。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做一个诚实的人,诚实的人不需要超脱。

举个例子来说,我需要喝水,于是我买了一个水杯,这个需求其实就解决了。解决了这个需求,我们再去解决另一个需求。但好多人不是这样的,他们的消费往往不从自己的内心需要出发,而是从物品的表象出发。比如他在商店看到一个水杯,觉得比家里那个更好,就把这个买回去,把家里那个丢了。如果他买的这个水杯比朋友那个好呢,他会带到朋友那里炫耀一番。

这就是浪费和奢侈,满足的都是很不健康的心理。

在生活中,最荒谬的需求就是相互攀比、相互炫耀而激发出来的需求。花钱本来是件快乐的事情,可有的人喜欢比赛花钱,你买奔驰,我就买宝马;你结婚花掉10万,我就花20万。这时候的人,远离简朴,永远不会满足,陷入永恒的物欲的不满足与相互的争斗之中。那是个无底的旋涡,拉动你远离精神需求。现在随时可以听见“刺激需求”,我看需求越受到刺激,就越不能满足。应该平衡需求,给穷人更多福利以平衡贫富差距,给精神更多养分以平衡物质与精神发展的不同步。对个人而言,要平衡物质的需求与精神的需求,只有这两者间达到平衡时才有幸福感。

面对物质需求,我们要大做减法,达到简朴。我自己最简单的时候,有两样东西就足够了。一个是老玉米,不是什么甜玉米,就是地地道道的老玉米,放在锅里煮了,我最爱吃。第二个是苹果,千万不要削皮,每当我啃不削皮的苹果,就想起小时候吃苹果时的感觉。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觉,里面有着美好的童年记忆,绝不是作秀。我觉得包含着童年记忆的东西就是最幸福的东西。

有的人可能就爱吃鱼翅,有的人可能就爱吃龙虾。可是他们真的爱吃这鱼翅和龙虾吗?我看他们爱吃的是“我吃得起鱼翅龙虾”的感觉。今天请你吃一顿鱼翅,只有一个效果,证明了我是一个有钱人。可是证明了这个有什么意思呢?鱼翅的味道我感觉和粉丝差不多,还没有我们兰州的拉面有味。就这样,人们在很多“有意义”的东西面前变得不诚实了。我出生在西北,西北没有大海,海鲜就是吃不惯,但是当吃海鲜成为一种标志身份和地位的东西的时候,你吃不惯还得吃,还得拿出你经常吃的样子来装模作样,这完全没有必要。其实你真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你真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就按照你的方式去生活。按照你本来的方式,而不是比较出来的方式、流行的方式。东西越少越好,从你内心出发,真正需要的东西就那几件。再多的就是负担,还会压抑你的精神,你还要操心打理它。我盖房子讲究简洁,设计、装修都做减法。在我的家里也是这样,尤其不想家里堆满了东西。每一件东西都会发出某种信息,东西多了,信息就多,那会影响人,让人不能安宁。

驱使人们拼命收集东西的,有两股最大的力量,那就是求名和求利,并且幻想用物质的形式占有之。我们得了一个奖,这名气的代表就是一个奖杯;我们挣了100万,100万就变成了现金和家具放在了家里。你仔细看看我们身边所有的东西,90%都有名和利的含义在其中。人们之所以大量搜罗、囤积,就是因为这些含有名利意义的东西是可以搜罗、囤积的。但是名终究是流动的,而且必然是有风险的,所有的独自占有的企图都必然会是失败的。

不要让财富变成爱者与所爱之间的藩篱

占有名和利,是很难摆脱的观念,有的人穷其一生都走不出来。这种观念驱使人们达成各种各样的团队,实施各种各样的计划,形成各种各样的事件。现在最常见的是企业形式,而其对名利的追求俨然成为第一驱动力。

利益的追求表现在企业的经营行为中,就是拼命地去追求利润;名声的追求表现在公司的经营行为中,就是不断地去追求品牌的知名度。我看到有一些公司,在大肆地做品牌战略、品牌工程,不惜重金去做公司的CI设计,可是,这些是我们追求的最根本的东西吗?

不断地提高公司的利润,不断地提高公司品牌的知名度,表面上看的确是一个企业的目标;但是,这些利润、这些品牌的知名度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我想一定是这个公司给社会做出贡献后,社会给予这个公司的回报。消费者购买企业产品的每一分钱,我宁愿将其理解为是投给企业的选票。这个选票,包含着对你满足其需求的承认,也对你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有着强烈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说,名和利只是一个副产品,是公司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后的衍生物。如果不把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放在首位,不注重研究产品,不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就会使一个公司失去了根本,“名”、“利”这两个衍生产品也将不复存在。这样的做法将会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说: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分配给你财富,但如果你拥有了财富,却不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或者反而让这些财富给社会起到反面作用,造成浪费,造成破坏,那这只看不见的手也一定会把财富追讨回来,重新分配给别人。看不见的手背后有一种让你看不见、但能感觉到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我想不仅仅是市场的力量,甚至可能是社会道义的力量。

韩国有本小说《商道》,书中主人公林尚沃一生经商,最后他总结出两句话:“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我想这是他对商业精神的一次总结,他一定真切地体会到了那种看不见、但能感受到的强大的力量,正是这个力量会最终体现出社会公平的一面。

我提醒自己和我的同事,上市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资金,但不能让财富成为“爱者与所爱之间的藩篱”,不能成为社会进步并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障碍。作为一个上市企业,我们因为具有管理股民投来的资金的能力而获得回报,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来回报社会,回报投资者。

令人疯狂的机器

我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住在法国。我们去法国时,他们对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每一次度假的时候,他会把我们的车租好,开着来接我们,每天早上起来给我们煎鸡蛋,把所有的垃圾收拾好,碗柜收拾好。他对周围的人也很有礼貌,乍一看这人真是无可挑剔,他还是博士,家庭背景也非常好。但这么个完美的人,就是不能开车,只要一开车就开骂。每次一上车他老婆就说他,你少说两句。而且他每次租车都要租一个速度比较快的车,把汽车开得飞快,冲到别人的车后就骂别人开得慢,骂脏话,粗野得不得了。简言之,他一上汽车就变成一个粗野而坏脾气的人,但一下车,又是一个非常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