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是秋天的宠物。每至深秋,那朝霞一般斑斓夺目的红叶给秋色增添了无限魅力。古往今来,人们习惯于把美丽的枫叶与金色的秋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了一幅多么迷人的秋色红叶图,真可谓咏枫之绝唱。
其实,植物界中到了秋天叶子变成红色的,除枫树外还有许多种类。最常见的有槭、乌桕、野漆树、盐肤木、卫予、爬山虎、黄栌、丝棉木、连香树、黄连木、擦树等。
北京香山的红叶主要是黄栌。黄栌又称栌木,为漆树科落叶丛生灌木或小乔木,高3~4米,其叶单生,叶柄细长,犹如一面小团扇,初为绿色,入秋之后渐变红色,尤其是深秋时节,整个叶片变得火红,极为美丽。黄栌花小而杂性,黄绿色,花开时,满树小花长着粉红色的羽毛,远远望去,犹如烟雾缭绕,别有风趣,所以欧洲人称它为“烟雾树”。
黄栌原产于我国北部及中部,除北京香山之外,长江三峡的红叶也主要由它所构成。黄栌的木材可做黄色染料。过去帝王穿的黄云缎多用它做成的染料染成。
枫树是我国又一类着名的红叶树种。真正的枫即枫香,属金缕梅科,为落叶大乔木,是南方的主要红叶树种。江南胜景南京栖霞山的红叶主要是枫香。每当叶红之际,层林尽染,赏秋游人纷至沓来。相传,此山因深秋时节满山红叶,色如丹霞栖息在山上,“栖霞”由此得名。
在北方,人们常见到的“红枫”、“五角枫”等并非真正的枫,它们实际上是槭树科的树种。槭树科是个大家族,广泛分布于东亚、北美、欧洲和非洲,其中以鸡爪槭、茶条槭、元宝槭、色木槭等树的红叶最为着名。与枫香比,槭树的叶子红得更加透彻强烈。
树木的叶子为何秋日变红呢?原来绿色植物的叶片里含有多种色素,这就是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等。在植物的生长季节中,由于叶绿素在叶片中占有优势,所以叶片保持着鲜绿的颜色。到了秋季,气温下降。叶绿素合成受阻,遭到的破坏则与日俱增,所以含叶黄素、胡萝卜素多的叶片就呈黄色。红叶树种此时在叶片中产生了一种叫花色素苷的红色素,所以叶片呈现出美丽的红色。
在自然界中还有一些植物如紫叶李、红苋等,它们的叶子在全部生长季节中都是红的,这是由于红色素在这些植物叶片中常年都占据优势的缘故。
果树为什么有大年与小年之别
果树产果时,往往有个奇特的现象,即若它今年结了很多果子的话,那么,明年就不能多结果或甚至完全不结果了。这种现象在苹果、梨等一些主要果树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果树的大、小年。
果树的大小年,给果园的计划生产和管理带来了困难,也影响了市场的正常供应。而且,不均衡地结果实,也容易使果树本身加速衰老。多少年来,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着果树产生大、小年的原因。
果树上结果的多少,粗看起来似乎是由花芽的多少和花、果脱落情况决定的。如果在秋天,果树形成的花芽多,那么第二年开花数量自然也会多,为丰产奠定了基础;相反,如果头年果树形成的花芽很少,那么第二年结果就少。产生花芽多少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般认为,这是果树生理积累差异所致。果树在大年里,结果多,养料首先要充分供给正在生长发育的果实,而果树枝条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也就影响了花芽的发生,决定了第二年的开花数量不多。但是,果树的大、小年并非如此的有规律地只与花芽数量有关,生产中常有不测“风云”。
与果树大、小年有关的花、果脱落问题,目前已从形态解剖学上找到了理论根据。发现控制花果脱落的“机关”在花柄和果柄的基部,在植物学上称它为“离层区”。当落花落果时,“离层区”里的细胞很快地形成一分离层和一保护层组织。分离层由两层或两层以上的细胞构成。这部分细胞比周围细胞小而狭长,含有丰富的原生质、淀粉和可深性糖。当分离层细胞中胶层里的不溶解的果胶酸钙转变成可溶性果胶,并变成小分子的多糖醛酸后,中胶层便溶解了,于是两层细胞逐渐分离,彼此失去联系。这时,离层区组织就支持不了花、果的重量,微风一吹,花果便会自然脱落,脱落后,保护层就暴露在外面,表面形成一层木栓化的保护组织,使断处免受病虫害的侵袭和防止失水过多。虽然从形态解剖学上已了解了产生花、果脱落的原因,但是,如何从生理生化的角度来阐明这种机理,从而达到能人工控制花、果脱落,还有无数未解之谜待人们去揭开。
纵观上述对于果树大小年的分析,似乎合理解决果树营养生理上的矛盾,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人们会自然地想到,在大年的时候能否去掉一些果子,使果树在当年的秋天,多形成花芽,保证来年的继续丰产呢?但多次的实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主要是疏果的标准难于掌握。疏多了,产量降低;疏少了,又没有什么效果。
疏果的目的既然是为了节约果树体内的营养物质的消耗,那么,疏掉一部分花不是更好吗?因为及早除去多余的花朵,能使枝叶生长更加繁茂。美国科学家倍雷曾做了一个实验,他把花嫁苹果和旭苹果各疏去70%以上的花,试验结果非常理想,不但克服了果树的大小年,而且获得了丰产。但是这个方法,费工多,时间要求紧,在生产上没有实用价值,不能得到推广应用。
后来,经试验找到了用化学药剂喷洒的办法。用二硝基盐的药剂,在开花后2~3天喷洒,可以保证那些已经传粉受精的花朵安然无恙,而可以杀死那些正开放的花朵里的花粉和柱头,这样巧妙地疏去部分后开的花朵,可以有效地控制果树的大小年。不过,许多人认为,这种办法是消极的。
因此,我国不少园艺学家又提出了“保花保果”的积极主张。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果树“吃饱喝足”,增加果树体内的营养物质,这样既能保证果实累累,又可使后继的花芽数量繁多。于是,人们采取了种种生产措施。例如,花前施氮肥,花后施磷肥,土壤中保持适当的水分,的确提高了座果率。又如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及时除草,合理间作,也有一定的增产效果。此外,通过整枝修剪,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促进花芽分化,提高单位面积的座果率,可增加产量。近年来,生产上还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多种数量元素,及时进行喷洒,也收到了好的效果。我国烟台地区的某果园,就是采用了种种“保花保果”的措施,使香蕉苹果出现了连年亩产达7.5吨左右的好收成。
但是,也有不少“保花保果”的实验是失败的。例如,1959年,辽宁省有个果园管理很好,果园的肥水控制得当,当年一棵苹果树就结了812公斤的果实,谁知第二年这棵树只开了28朵花。看来关于果树的大小年问题,奥秘尚未彻底揭开。
出面粉的阿里树
在云南独龙江一带的原始密林中,生长着一种奇特的会出面粉的阿里树(独龙族语)。过去遇上天灾的年头,这种阿里树还救过成千上万难民的性命,他们亲切地将它称之为救命树、面包树。在当地,一棵上好的阿里树可以换一头独龙牛或三四头架子猪。一棵较大的阿里树可以采得200多斤的面粉,可供一个人吃上一年。
这种阿里树多生长在海拔1200米至1800米的山林里,又粗又高,高达10米甚至更高,茎粗够一个人合抱。且茎杆直立,呈灰白色、不分枝,叶片特大,宽一米多、长足有三米,犹如是一扇巨大的芭蕉扇,遇上下大雨,取一片叶子可作雨伞用。
阿里树一生只开一次花,结一次果,结果之后,就慢慢枯死。似乎它一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开这一次花、结这次果似的。阿里树结出的果实有葡萄大小,成熟之后呈黑褐色,一串足有一米多长,是一种上好的油料。挂果之期的阿里树,垂着长长的串串果实,十分好看。阿里树的树干触摸起来,十分的松而软,树心里含有大量淀粉。成熟时,砍倒树之后,用斧头或木棒敲打,淀粉就会一团团落下来。这种淀粉非常细腻,味道很香。这些淀粉比水重,为了取淀粉方便,当地人常常将阿里树砍成几截后,架在哗哗流淌的小河上方,然后在河中放上水桶,再轻轻敲打木头,淀粉就顺水流进桶里。水桶里沉淀了淀粉后,倒去水,晒干,就变成可口的面粉了。
用这种方式取得的面粉,是上好的营养品。吃起来非常方便,只要将两匙面粉放入口缸中,再加上适量的糖,用开水冲一下就成为非常甜美可口的稀糊了。在当地,每逢贵宾来临,主人就热心为客人端上一杯这种饮料。这实际上是一种当今难得的、从未受到任何污染的绿色食品。这种阿里树面粉还可做可口的粑粑,松软、甜润。当地独龙族人将这种树的面粉当作最好的粮食,走亲串寨或出远门,总是要将阿里树的面粉带上。
阿里树,在独龙族人的心中是非常神圣的,甚至可以说是神树。可惜,这种树数量不多,且种植难,不容易推广。上世纪50年代初广州华南植物园曾经引种过面包树,可惜因气候的原因,未能很好成活。1999年在云南昆明世界花卉园艺博览会的温室有其身影。
为什么植物也能“破案”
植物也可以用来侦破案情,这是真的吗?国外已经有不少利用植物的孢子或者花粉来帮助人们分析判断案情的事例了。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情:一个游客在美丽的多瑙河上旅行的时候,却在维也纳附近的地方莫名其妙地失踪了。不论是直升飞机侦察还是打捞,都找不到他的尸体。不久,警方拘留了一个重大嫌疑分子,但此人一口否认,拒不承认。警方在花粉工作者的帮助下,分析了这个人鞋上泥土里的花粉,判断出行凶地点就在维也纳南部的某树林里。嫌疑分子听了之后,大为惊恐,只好如实交待了罪行,并将警方带到一个偏僻的树林中找回了尸体。
花粉为什么能“帮助”警方侦破案情呢?因为,根据花粉,可以判断出这些花粉属于什么植物,根据这些植物的分布和结花粉的时间,又可以判断出事件发生的地点范围和大约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协助警方侦破案情了。
同样道理,孢粉也能协助警方分析案情。在瑞典,有一位妇女在旅途中被害,尸体在一个树林中。孢粉研究者对被害妇女衣服和鞋上的泥土和污物进行了分析,根据孢粉大量飘落的时间,判断出作案的时间是在5月,而孢粉所属的植物正是分布在这个树林里的植物,因而又判断出作案地点就在这个树林里,尸体没有被移动过。
没有想到吧,小小的孢粉与花粉竟能帮助人们侦破案情,这门学问叫做——判断生物学。
当纸书写的树叶
西双版纳傣族,在元朝初年便开始使用本民族的傣仂文。那时候傣族还没有学会制纸,人们用于书写的材料是一种树叶。这种可以当纸书写的树叶叫做贝叶,如今还偶有使用。傣族佛寺中保存的佛经,相当一部分是用贝叶抄录,被为“贝叶经”。
贝叶是棕榈科植物贝叶棕的叶片。贝叶棕,古书上记载为贝多树,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段成式《酉阳杂组·广动植之三》中有记载说,“贝多树出摩伽陀国,长六七丈,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叶。”佛教传入西双版纳以后,西域用于刻写经文的贝树随之传入,西双版纳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布朗族采贝叶传抄佛教经典,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贝叶文化。
贝叶棕和油棕树一般粗壮,单株独立生长,株高可达十余米,主干直径可达0.5米左右。扇圆形的长柄叶长于树梢,呈螺旋状般围着树顶。木质叶柄不会自行脱落,须人工逐枝砍除,笔直的树干上留着密密麻麻的叶柄残根,给人一种毛刺刺的感觉。据记载,贝叶棕有三种,其中一种的叶子连柄在内有十余米长,要数人合力才能挪动。西双版纳地区的贝叶却没有古书上记载的长,其掌状绿叶的直径,一般只有1~1.5米。叶沿深烈至中部,烈叶宽六七厘米,像手指般伸向前方。佛教信徒用于制作贝叶经的贝叶,是先采鲜叶,按一定的规格载条,压平打捆,加酸角、柠檬入锅共煮,再洗净、晒干压平,用墨线弹成行,再用铁笔按行刻写。尔后在写满字的贝叶上涂一次墨,用布抹擦。让墨汗残留在刻痕内,形成清晰字迹,再装订成册保存。用贝叶刻写的贝叶经书,具有防潮、防蛀、防腐等特点,可保存百年而不烂。
亭亭玉立的贝叶棕,有开花结实特性,但不像其它植物那样地年年开花。一株贝叶棕,一生只开一次花,生命之路便宣告走到尽头。贝叶棕开花时,叶柄根上便长出许多穗状花序、指头般大小的圆形果实,像串珠般吊在树上,极为美观。果实成熟之后,母树随之萎,留下一批繁育后代的种子而“乘鹤西去”。
绞杀树木的恶魔
植物王国也和人类世界一样,存在着掠夺、扼杀和反掠夺扼杀的斗争。有种植物从问世之时,便落脚在别的树上,吸取寄主的养分养活自己。长大以后不仅不会感恩,反而变本加厉地进行掠夺,不置寄主于死地决不罢休,这种专事掠夺、扼杀寄主的植物,就是被人称为林中恶魔的绞杀植物。
林中恶魔,最常见的是榕树。榕树多数都会结果,果味酸甜,是鸟类的天然食物。飞鸟吸食榕树种子以后,未及消化便把它排泄在其它乔木的枝干上,那种子便在寄主植物上发芽、生根,长成一棵幼榕。幼榕很小的时候,只有极少的附生根,紧贴着寄主的树干,吸取水分、养分。随着植株的成长,幼榕开始生长气生根,顺着寄主树干迅速往下伸延,数年以后便扎入土壤,开辟另一条吸收养分的渠道。小榕树在从寄主身上吸取养分的同时,又从土壤里获得营养,于是便开始迅速成长。新的气生根不断扎入泥土;老的气生根,一边长粗,一边分生侧根;侧根上再分生出许多支部。众多的气生根抱住寄主的枝,围住寄主的主干,开始对“恩人”进行绞杀。树干上的气生根,生长迅速,生命力极强,只要相互接触便能粘连、融合,渐渐在寄主的主干上形成根网,紧紧地箍住老树,既束缚它的生长,又掠夺的养分。被绞杀的大树,虽然还抽树长叶,树干的成长却受到限制。榕树的气生根包住寄主以后,迅速膨大增粗,拼命对寄主进行绞杀;枝干也迅速上长,使枝叶超过寄主。形成上与寄主抢夺空间与阳光,下与寄主争夺养分水分,紧勒寄主躯干,阻止养分水分输送的剧烈斗争。被绞杀的树,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养分、水分供不应求,长期处于“饥渴”状态。树势渐衰,渐渐被榕树绞杀得叶落枝枯,粗大的树干最终也枯朽消失,根也腐烂为绞杀植物的养分。不起眼的榕树小苗,就这样使许多成材的大树变成朽木。绞杀植物一旦附生,不论寄主多粗多大,最终都难逃被绞死的命运。因此,植物工作者把绞杀植物视为林中恶魔。
植物奇妙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