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新编咳喘病配餐宜忌
2534800000020

第20章 气候与咳喘病宜忌(1)

宜冬病夏治慢性咳喘病

冬天好发的病,夏天能不能治呢?回答是肯定的。比如慢性咳喘,往往冬天发作、加剧,那么,根据中医“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除了在冬天发作时治疗之外,就常常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在夏天未发时,就“培本”以扶助正气,人体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部疾病等临床表现主症为“咳、痰、喘”,所以,我们习惯简称为慢性咳喘病。

慢性咳喘病,病程反复周期长,病久脾肾两虚,脾虚,则水谷运化和传输功能失常,痰饮内生;肾虚,特别是肾阳不足,则气化不利,不能纳气,温煦全身及固表祛邪的功能减弱,所以在秋冬季节容易发作,寒邪外袭,引动内伏痰饮,上逆阻碍气道,肺气不能正常宣发,则表现为咳嗽、咳痰、气喘。肾阳不足,不能温化痰饮,表卫不固,易受寒邪侵袭。所以,我们选盛夏伏天之时,取“春夏养阳”之意,健脾温。肾,以化痰饮,增强体质,而使来年咳喘病少发,或者减轻发作。

如何进行“冬病夏治”目前有许多方法,有中药汤剂、膏剂,有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方法。中药穴位敷贴和穴位注射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因为这种疗法发挥了穴位刺激和药物作用的疗效,集汤药和穴位为一体。我们认为疾病的产生多为经脉阻滞、气脉不通所致。《灵枢·经脉》说:“经络者,所以能决生死,除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汇集点,也是外界邪气的侵入点,疾病的反应点,以及我们采用中药外治的治疗点。中药穴位敷贴及穴位注射,一方面通过间接作用,即药物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调整阴阳平衡,以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降低发病率和缓解症状的目的。另一方面,即药物的直接作用,当药物敷贴于相应的穴位之后,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达到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

现代医学证明,药物从体外作用于人体穴位,皮肤、神经、血管、淋巴管等均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一些中药能够刺激皮肤,穿过毛孔,不断进入淋巴液、血液而发挥其药理作用。

对于慢性喘咳,怎样冬病夏治呢?

(1)夹脊姜灸法在夏天。采用中医传统的“夹脊姜灸法”,在患者背部的大椎、定喘穴,以及脊柱两旁的肺俞、厥阴俞、心俞等穴位上,先用梅花针叩打,然后将切成薄片的生姜摊在穴位上,再用艾条熏烤。每周灸1—2次,可连续4—8周。

使用“夹脊姜灸法”的同时,可配合服用补肾纳气,健脾益肺的中药,一般可用党参、北沙参、肉苁蓉、补骨脂、黑苏子、茯苓、白果各9g,紫石英15g,煎水,分3次服。第一个月每日服1剂,第二个月隔日服1剂,第三个月3日服1剂。

(2)敷贴可用吴茱萸、桔梗、苏子,研面,用白酒调敷两肺俞穴、大椎穴、膻中穴,隔3日1次。

(3)推拿平素可运八卦2分钟,清补肺2分钟,补肾2分钟,推四横纹1分钟,清肝穴1分钟,2日1次。

经过以上的预防治疗可以增加入体免疫力,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减少发病,预防哮喘、咳嗽的复发。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疗反复咳喘的一种独特疗法包含深刻的医学道理,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冬季反复发作的咳喘病,为何要在发作很少的夏季进行治疗呢?临床上常常见到一些儿童或年老体弱的人,经常在冬季感冒连续不断,发热、咽痛、咳喘日久不愈,病情逐渐加重,发作的次数和每次患病的天数越来越多;反复感染使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日趋降低,耐药菌株滋生蔓延,用药越来越难以见效。打针输液用的都是最新的抗生素也不能将其治愈,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医学界面对的一大难题。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频繁发作,虽然有病毒和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但其反复感冒咳喘的根本原因还是患者体质差,全身或呼吸道局部的免疫力低下造成的。中国医学认为,这类患者往往既有体质虚弱的一面,又有湿痰素成,肺火易炽的一面,在发作期的冬季,补虚则容易助火,清热又易伤正气,难于两全。春末至秋初的几个月中,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病较少的时期,也是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补虚损,增强体质的大好时机,如能系统而正确地治疗,就有希望彻底根治反复多年的顽固病症。常言说:“打鱼之时不能补网”“天清之后才能修屋”,冬病夏治也是这样的道理。

冬天气候干燥寒冷。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降低,人们长时间生活在室内,空气中悬浮的细菌病毒密度大,呼吸道病不易根治。夏季温暖湿润,户外活动增多,长时间不发病,是呼吸道黏膜修复损伤的良好时机,加上适当药物治疗,有希望使炎症造成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排列混乱的状况得到纠正,恢复原来的有序排列,从而使其黏膜屏障作用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彻底治愈本病。

穿衣防寒要考虑“小气候”

人穿了衣服,衣服与衣服、衣服与肌肤之间便形成了局部气候环境,这就是衣服小气候。适宜的衣服小气候有助于调节体温、维持健康。辐射和对流散热是人体调节体温的重要方法。寒冷季节,外界温度较低,皮肤表面辐射出大量的热,通过体表空气对流,身体就会发冷。如果穿上棉衣,就会立刻感到暖和。这并非棉衣可以产生热量,而是中间的棉絮或其他絮状物使身体热量不易向外散发,阻挡了外界冷空气与体表热空气层的对流,因而肌肤和衣服之间就形成了温暖的空间。

寒冷的冬季,有的人穿得鼓鼓囊囊,以为穿得越多越暖和;有的人则图潇洒和方便,里面穿一件紧身毛衫,外面只套一件风衣。其实,这两种着装都具有片面性。因为衣服的保暖程度与衣服内空气层的厚度有关系。衣服与身体紧贴,则空气层的厚度近乎为零,保暖性当然最差。当一件一件衣服穿上后,空气层厚度随之增加,保暖性也就随之增大。但当空气层总厚度超过15毫米时,衣服内空气对流明显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所以,冬季穿衣要有一定的件数和适宜的厚度。羽绒衣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织物的气孔不是直通的,都能给人带来适宜的衣服小气候。皮类服装几乎可以阻绝衣服内的空气对流,冬季外出时着皮装,保暖效果最佳。

冬季的室内外温差很大,要想穿衣有良好的保暖保健效果,还必须注意控制室内温度和穿衣件数。人体正常体温为36—37℃。当室内温度为15℃左右时,穿一件衬衣,衣服表面温度约为30℃;如再加一件背心和外套,衣服表面温度则为24℃左右。在一定范围内,衣服越多,衣表温度与环境的温差就越小,人体热量散发也就越小。所以,当人们从一种温度环境进入另一种温度环境(如进出室内外时),就要适时增减衣服,以维持衣服内的适宜小气候。冬季的室内温度不宜过高,以10—15℃为适,否则,室内外温差太大,人体因难以适应而容易诱发感冒等病症。据专家研究,令人体感觉舒服的空气温度有个范围(如裸体时为24—30℃,着单衣时为17—23℃),超过这个范围,不仅造成体感不适,易致疾病,而且还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和植物神经机能,会使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确性和协调性变差、反应速度降低等等。例如,冬季穿衣太多,人就会感到烦躁;而猛地将衣服脱得过多,又会冷得直打寒战,这些都是由衣服小气候不适而诱发的。

特别对于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来说,保暖和舒适是穿衣的基本要求,可以有效的防止咳喘病的复发。

晚上睡觉被窝有讲究

咳喘病患者最忌晚上睡觉受凉或者睡眠质量差等。特别是到了冬季,虽然许多人对本地冬季的气候规律比较关注,同时,也比较注意调节室内气候(比如增温、加湿等),但对与人体直接接触被窝里的“微气候”状况却注意不多,这不仅影响睡眠的效果,甚至可能影响人体的舒适和健康。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秋、冬、春三季,睡眠的直接环境就是被窝。保持被窝里有适宜的小气候,对保证睡眠的质量极为重要。

温度是影响睡眠的最主要的气象要素专家们认为,室温在20—23℃最适宜人睡眠。古人说“春眠不觉晓”,主要依据就是春天早晨的气温在20—23℃。但室外温度、卧室温度及被窝温度均并非是绝对的正比例关系,只有被窝温度适宜才更直接有利于睡眠。研究表明,最适宜入睡的被窝温度为32—34℃。人体的恒温一般在36—37℃,所以在冬季,睡前被窝温度远低于体温,如果睡前不采取一定的措施,人体在接触被窝后的一段时间内,皮肤受到寒冷的刺激,会引起大脑皮质的兴奋,从而不利于入睡。

调节被窝温度为了确保卧床后能迅速入睡,可采取以下措施调节被窝温度:(1)卧床前用电热毯或热水袋,使被窝温度提高到32℃以上,但不能超过35℃。温度控制既可凭手感,也可用体温表测量。(2)临上床前用热水泡泡脚,有利于增进全身血液循环,缩短上床后身体与被窝的热交换时间。(3)选用厚薄适中的被子,一般以3千克为宜,被子过轻,达不到隔热、保暖的效果;被子过重,既压迫胸部,导致肺活量减少,易做噩梦,容易使被窝温度超过35℃,使人体新陈代谢过旺,能量消耗增大,汗液增多,醒后反感疲劳、困倦,还容易受凉。

被窝内的湿度也是影响睡眠的一个重要因素试验表明,50%—60%的相对湿度对人体最为舒适。但人在睡眠中因汗液蒸发,被窝湿度常常高于60%,使皮肤受到刺激,影响睡眠深度。为了使被窝湿度趋于最佳状态,可采取以下措施:(1)降低室内空气湿度。阴雨和降雪天气,卧室内湿度常达70%以上,天晴后,就应及时开窗通风、采光,使室内湿度迅速降低;若长时间阴雨或降雪,可通过室内增温达到降湿的目的。(2)被子、床单要勤洗晒,从而保持棉絮和被面的干燥。(3)内衣厚薄要适中,质料要合适,一般以穿对皮肤无刺激、吸湿性强的棉织品为佳。此外,睡眠时把两臂伸出被外,对降低被窝湿度也是有利的,但要防止臂、肩部受凉,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或肩、臂关节炎患者则要慎重。

其实,只要睡眠质量得到了提高,人的抗病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所以咳喘病患者应当认真注意好自己的被窝。

秋令保健,养肺为先

中华医学认为,秋令与肺气相应,秋天燥邪与寒邪最易伤肺;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也多在秋末天气较冷时复发,所以秋季保健以养肺为先。

固护肌表肺主一身肌表,风寒之邪最易犯肺,诱发或加重外感、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或成为其他系统疾病之祸根。故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适当进补,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风寒等外邪伤肺,避免感冒,是肺脏养生之首要。

滋燥润肺秋令保健养肺为先肺喜润而恶燥,燥邪伤肺。秋天气候干燥,空气湿度小,尤其是中秋过后,风大,人们常有皮肤干燥、口干鼻燥、咽痒咳嗽、大便秘结等症。因此,中秋后气候转燥时,应注意室内保持一定湿度,避免剧烈运动使人大汗淋漓,耗津伤液。秋季饮食应“少辛增酸”、“防燥护阴”,适当多吃些蜂蜜、核桃、乳品、百合、银耳、萝卜、秋梨、香蕉、藕等,少吃辛辣燥热与助火之品。

防忧伤肺忧思惊恐等七情皆可影响气机而致病,其中以忧伤肺最甚。现代医学证实,常忧愁伤感之人易患外感等症。特别到了深秋时节,面对草枯叶落花零的景象,在外游子与老人最易伤感,使抗病能力下降,致哮喘等宿疾复发或加重。因此,秋天应特别注意保持内心平静,以保养肺气。

补脾益肺中医非常重视培补脾胃(土)以使肺气(金)充沛。故平时虚衰之人,宜进食人参、黄芪、山药、大枣、莲子、百合、甘草等药食以补脾益肺(即中医所谓“培土生金”),增强抗病能力,利于肺系疾病之防治。

通便宣肺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肺气宣降;若大肠功能失常,大便秘结,则肺气壅闭,气逆不降,致咳嗽、气喘、胸中憋闷等症加重,故防止便秘,保持肺气宣通十分重要。

天冷时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八要点

天气变冷了,随着温度变化,最先经受考验的要数呼吸系统。有些人每年都要经历几次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另外比较常见的冬季传染病包括:流感、风疹、麻疹,比较少见但致命的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腮腺炎、出血热等。

当然,还有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非典”等,都与干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有关。

其实,呼吸道传染病是有“克星”的。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等,这些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所以,日常生活中是有对策来避免它的。

(1)避免受凉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2)净化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巾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3)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和维生素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中和体内毒素,提高抗病能力;冬季气候干燥,空气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注意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4)保持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但雾天不要晨练,因为浓雾中不仅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而且水汽较多,会影响人体肺部的气体交换。

(6)注意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要注意勤洗手、勤漱口,不要用脏手触摸脸、眼、口等部位;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雾天外出可戴口罩。

(7)免疫预防流行季节前可到防疫站或正规医院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等疫苗。

(8)早发现,早治疗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等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别不当回事,更不要胡乱吃药。

肺心病患者如何平安度冬夜

肺心病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引起的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右心衰竭的心脏病。也就是说,它的病根在于肺、“恶果”却结在心脏。本病在我国较为多见,根据国内近年的统计,肺心病平均患病率为046%。患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患病率增高,急性发作以冬、春季多见。尤其是寒冷的冬夜更易导致急性发作,咳嗽、喘憋加重,不得不上医院看急诊,经吸氧、打针后,方可渡过难关。那么,肺心病患者如何才能安全度过一个个漫长而充满危机的冬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