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战机时代(走进科学)
2551400000008

第8章 战斗机(7)

最大速度M3.0/3180公里/小时,最大作战速度M2.8/2970公里,实用升限24000米,海平面爬升率210米/秒,最大作战半径1300公里,航程3000公里,最小盘旋半径3450米,起飞滑跑距离1380米,着陆滑跑距离2180米。

米洛-29制空战斗机

米格-29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双发高机动性超音速战斗机,可执行截击、护航、对地攻击和侦察等多种任务,用于取代前苏军的米格-21、米格-23、苏-15、苏-17等战斗机。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是“支点”。该机于7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原型机于1977年10月6日首飞,1982年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进入前苏军服役。该机采用全后掠下单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带有较宽的机翼前缘边条,边条翼上有百叶窗辅助进气口,正面进气口内有可启闭的门以防止外来物在起落时进入发动机,液压助力机械式操纵系统,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复合材料结构占全机重量的7%,整机推重比大于1。该机是针对美国的F-16和F-18设计的,设计重点是强调高亚音速机动性、加速性和爬升性能,但不具隐身能力,为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该机具有多种改型,包括米格-29A,陆基单座双重任务型;米格-29UB,战斗教练型,机头雷达换成雷达测距仪;米格-29C,A型改进型,座舱后的上机身曲线更陡;米格-29D,舰载型,起落架加强,机翼可向上折叠,内部载油量增大,安装了新的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可空中加油。至1995年4月,该机已生产1200多架,除装备独联体国家外,还出口到印度、伊拉克、伊朗、朝鲜、罗马尼亚等国家。

动力装置

两台克里莫夫发动机设计局的RD-33涡扇发动机,静推力2×49.4千牛,加力推力2×81.4千牛。采用模拟式电子系统与机械液压备份的组合控制系统,带有防喘保护装置和故障检测诊断系统。

主要机载设备

RLSRP-29脉冲多普勒雷达,具有下视/下射能力。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激光测距仪,惯性导航系统,SR-20敌我识别器,“警笛”3全向雷达报警系统,头盔瞄准具等。

武器

机翼左内侧前缘装1门30毫米GSH-301机炮,备弹150发。每个机翼下各有3个挂点,可挂6枚R-60T或R-60MK红外空空导弹,或R-60TMK和两枚R-27R1中距雷达制导导弹,也可携带R-73A或R-73E红外空空导弹,以及各种炸弹和火箭等。

尺寸数据

机长17.32米,16.28米,机高4.73米,翼展11.36米,尾翼展7.78米,机翼面积38.0平方米,主轮距3.10米,前主轮距3.67米。

重量数据

使用空重10900千克,最大武器载荷3000千克,最大载油量4640千克,67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5240千克,153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8500千克,1970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M2.3,1500千米/小时。海平面最大爬升率330米/秒。转弯半径350米,250米,600~700米。着陆滑跑距离600~700米。航程1500~2100千米,2900千米。限制过载+7.0g~+9.0g。

前苏联米格-29制空战斗机米格-31“猎狐犬”战斗机

米格-31是俄罗斯米格和莫斯科飞机联合生产企业在米格-25MP型飞机基础上研制的双座双发全天候截击机,用于取代前苏联空军的米格-23和苏-15。该机原型机于1975年9月16日首飞,1979年投入批生产,1982年形成作战能力。该机采用二元进气道两侧进气、悬臂式后掠上单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全金属机身,整机的50%采用合金钢,16%是钛合金,33%的轻质合金,其余为复合材料。该机航程远,速度快,具有卓越的超音速飞行性能,但机动性能不如第三代战斗机。1984年开始发展的米格-31M改进型,于1992年2月开始公开展示,除升力面作了些小改动外,该机改进了发动机和其他子系统,采用了数字式飞行控制,多功能CPT座舱显示、新型雷达及其他探测装置,增加了外挂点,作战能力有较大提高。至1991年该机已生产200多架,主要装备独联体国家。

动力装置

两台彼尔姆发动机设计局的P-30F6涡扇发动机,单台静推力93.1千牛,加力推力151.9千牛。

主要机载设备

机头装有NIIPN007S-800电子扫描相控阵火控雷达,搜索雷达可达200千米,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对其中的4个目标进行攻击,中远距导航系统,雷达报警接收机,APD-578数据链路系统,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等。

武器

前机身右侧下部整流置内装1门23毫米GSH-23-6六管机炮,备弹230发。8个外部挂架,机身下4个,可挂4枚R-33远距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机翼下两个外侧挂架,可以挂2枚R-40T中距红外导弹,4枚R-60红外空空导弹成对挂在机翼下两个外侧挂架上。

尺寸数据

机长22.688米,机高6.15米,翼展13.464米,机翼面积61.6平方米。

重量数据

空重21800千克,内载燃油1635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41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46200千克。

性能数据

高空最大允许马赫数M2.83,最大平飞速度3000千米/小时,1500千米/小时,最大巡航速度M2.35,经济巡航速度M0.85。实用升限20600米,起飞滑跑距离1200米,着陆滑跑距离800米,转场航程3300千米。续航时间3小时36分。限制过载+5.0g。

俄罗斯苏-37多功能战斗机攻击机

攻击机是使用战术武器专门从低空和超低空攻击地面、水面目标的军用飞机,又称强击机。它主要用于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攻击敌方行进中和集结中的纵队;摧毁敌方战役战术纵深的防御工事、坦克、舰艇、地面雷达、炮兵阵地、前线机场和交通枢纽等重要军事目标,属战术军用飞机范畴。

攻击机用于实战始于西班牙内战,但当时的攻击机缺少防护装甲,所用武器仅为炸弹和机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攻击机大量投入作战,着名的有苏联的伊尔-2、美国的A-20“破坏者”等,当时皆为活塞式单翼机,有防护装甲,机载武器多为20-37毫米机炮,加载火箭弹与炸弹,最大载弹量在1000千克左右。20世纪50年代喷气式攻击机开始问世,如美国的A-4“空中之鹰”、瑞典的萨伯-32“矛”和意大利的G-91等,多装有火控系统、空对空和空对地导弹。

60年代出现超音速攻击机,如美国的A-5“民团团员”和中国的强-5。短距与垂直起落攻击机也开始问世,如英国的“鹞式。

70~80年代,攻击机向提高作战能力、加强攻击火力方向发展,出现了美国的A-10“雷电”、AV-SB,苏联的苏-25、雅克-36,英国与法国的“美洲虎”等。现代攻击机要求具有良好的低空和超低空飞行能力,良好的稳定性和操纵性,优良的下视能力,威力强大的高性能对地(舰)攻击武器,包括机炮、普通炸弹、鱼雷、火箭弹发射器、制导炸弹、反坦克集束炸弹和空地(舰)导弹等,要求可有效提高生存能力的防护装甲,以及完善的通信、导航、火控、警戒和电子对抗等设备,井强调优良的起飞着陆性能或短距与垂直起落能力等。

攻击机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6年6月24日,英、法空军在一次战役中,首次用飞机执行对德国地面部队的压制和攻占任务,使德国遭到很大的伤亡。德军受到启发,在另一次战役中,将扫射敌方战壕的任务交给了原来担负炮兵弹着点观测任务的双座飞机,并把这些部队改名为“作战飞行小队”,执行低空攻击任务。地面部队集中机枪等火力扫射低空飞行的飞机腹部。击穿机体后,一些飞行员被击伤击毙,发动机被击毁,一大批飞机坠落在战场上。

为了加强对地攻击,德国的飞行设计师设计了一种带有装甲的飞机,机身全部用铝合金制成,飞机装有机腹机枪,飞行员的座舱周围装有5毫米厚的钢板,可有效防止地面火力击中飞行员。机上携带集束手榴弹和手掷轻型炸弹。1918年,这种由容克飞机制造厂生产的飞机正式投入使用,并意味着攻击机的诞生。

同时,美军与波音公司签订了研制攻击机合同。这种攻击机装有64毫米的装甲,占整架飞机重量的1/4,装有1门航炮、8挺机枪,还有10枚小型杀伤炸弹。但这种飞机的重量和阻力都太大,发动机功率显得不足,以致无法供部队使用。

苏联也很快研制出了一种攻击机,机翼和尾翼用布蒙皮,机身用胶台板蒙皮。它的飞行性能很好,机身腹部装上了防护装甲和火力很强的武器,具有较好的防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