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宇宙环游(走进科学)
2551500000026

第26章 小行星起源之谜

按宇宙的法则和规律,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都有自己的轨道,且行星与行星之间也都有相应的距离。所以,当人们发现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距离过于大时,有人就断定这中间还应有一颗行星。

着名的科学家开普勒最早注意到这一现象。不久,德国的提丢斯还计算出了这颗行星距离太阳的天文单位,柏林天文台台长波得还计算出了这颗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许多科学家对这件事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进行研究,但没有什么结果。

19世纪初,意大利西西里岛天文台台长皮亚齐在观察金牛星座时,意外地发现了一颗从未见过的星星。经计算,它与人们所要寻找的行星相仿,便给它起了个名字——色列斯。

色列斯明显比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小,它的直径有700多公里,是地球直径的1/16。人们又继续搜索,1802年3月,德国医生奥伯斯发现了第二颗小行星智神星,1804年,德国天文学家哈丁顿发现第三颗小行星婚神星,1807年,奥伯斯又发现了第四颗小行星灶神星。后来人们又在这里陆续发现了许多小行星。

这么多小行星是从哪来的呢?1807年,奥伯斯就小行星的起源问题提出了一种假说,他认为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原来有一颗大行星,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爆炸了,那些小行星就是它爆炸的碎片。

美国天文学家柯伊伯则提出了碰撞说。他认为,这些小行星就是由行星之间碰撞之后产生的碎片。

以瑞典物理学家阿尔文、前苏联天文学家施米特为代表的一派则提出“成品说”。他们认为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小行星与大行星一样,都是从原始星云中诞生的,其他大行星得到了完全的发育,这些小行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成为大行星,而以半成品的散状形态遗留至今。

关于小行星的起源还有其他许多种假说,哪一种是正确的,还需要经过人们的进一步探索才能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