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百科之军事枭雄
2559500000008

第8章 邓里兹(1)

1.“希特勒青年”

邓里兹1891年,卡尔·冯·邓里兹出生在普鲁士的一个名门望族。他从小就对技术教育感兴趣,而在当时,只有海军才能提供这种教育机会,所以他一心一意想参加海军。他在19岁时加入德意志帝国海军,4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是轻型巡洋舰“布雷斯劳”号上的一名尉官。

战争初期时,“哥本”号和“布雷斯劳”号两艘德舰逃过英国地中海舰队的围捕,到达了君士坦丁堡,然后名义上出售给土耳其。

此后两年,虽然这两艘军舰在名义上是属于土耳其,但邓里兹仍留在“布雷斯劳”号上服务,偶尔也参加在黑海中的突击行动。由于害怕苏联黑海舰队的追击,因此从此离开土耳其海的海域。尽管如此,这也使邓里兹学到了一些特殊的海战经验。

这是德国海军一段很不光彩的“小插曲”。这个插曲同时也使年轻的邓里兹对德国海军有了清醒的认识:德国海军并非无敌于天下,英国海军无论是在战术上还是技巧上,都远比它占优势。这使得邓里兹立志重振德国海军。

1916年,邓里兹返回德国并转入潜艇部队。这是他一生事业的真正起点。尽管邓里兹第一次接触潜艇,但经过初步训练,他被派到U39号上任守望官。

1918年,邓里兹升任UB68号的艇长。这是一艘在地中海内活动的潜艇,以奥地利在亚德里亚海上的波拉港为基地。当时,施泰因鲍尔——第一大战中德国最富冒险精神的潜艇指挥官之一——也在这里。邓里兹与他相识,并从他那学到了夜间水面攻击的理论,即利用黑暗的掩护,以求溜过敌方驱逐舰的警戒线发动攻击。

有一次,邓里兹与施泰因鲍尔为了验证他们的理论,2人约定在同盟国的一条护航线上会合,然后攻击驱逐舰保护下的商队。但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施泰因鲍尔未能到达指定的会合点,邓里兹只好单独去试验这一新理论。

当时,恰好一支英国的护航船队到达附近海域。邓里兹毫不困难地通过驱逐舰的屏障,悄悄地溜到了商船附近,并用鱼雷击沉了一艘商船。但很不幸的是此后在潜航时,潜艇失去了控制,如果这样下去,潜艇会因潜入太深而被水压所摧毁。在这种情况,炸毁主压载水槽是唯一选择,邓里兹也正是这样做的。主压载水槽被炸毁后,UB68号遂在英国船队中浮出海面。邓里兹只好下令弃船。他被一艘英国驱逐舰救起,然后被关在约克夏的战俘营中。

邓里兹虽然不是一位海军历史学家,对于护航原则的光荣历史也未作过研究,但凭自身经验,他发现自从英国人在1917年采取护航的办法之后,德国潜艇开始功败垂成。传统的潜艇攻击在白天用潜航的潜艇来执行,这对船队中被护航的商船已经不能造成任何影响。于是,邓里兹决心研究一种新战术,来打败英国皇家海军传统的护船原则。

直到16年后,邓里兹才有机会试验有关潜艇战术的新理论。

1919年,即邓里兹被关押了10个月后,他从英国战俘营返回德国,并再度进入德国共和国海军。

由于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那实际上是一支没有潜艇的海军。不过魏玛共和国政府还是秘密地在外国订造潜艇,这就使邓里兹与潜艇的发展不至于完全脱节。实际上,他在海军中的服务还是以在驱逐舰和巡洋舰上为主。1935年,他晋升为上校,负责指挥“艾姆登号”巡洋舰。

1933年,德国**分子夺得了政权。之后不久,希特勒和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会晤,为了赢得雷德尔全体海军将士的拥护,表示在其未来的建军计划中,海军在公平的分配中一定占优先地位。

希特勒的目的达到了,同时也显示,德国海军开始重整旗鼓,其前途日益光明。

在雄心勃勃的“Z计划”中,预定在1944年,德国将拥有一支强大而稳定的海军舰队,到1948年,其实力足以向英国海军挑战。

可以公正地说,雷德尔是非常正直的人。虽然雷德尔对德国的效忠是毫无疑问的,但对**党却是另一种态度。雷德尔讨厌且不信任戈林,对**党的其他领袖的态度也是既冷淡又谨慎。他本人不曾入党,并且严格命令一切海军人员都不得参加政治活动。

邓里兹则恰好相反。虽然受到雷德尔的禁止,他不能正式加入**党,但他对**主义具有强烈的信仰,更狂热地拥护希特勒。最初,邓里兹还太年轻,资历浅,缺少表现的机会。但自从战争爆发以后,随着地位日益提高,他开始培养与党内领袖之间的友谊,尽管强烈反对建设海军,但由于是希特勒亲信中权力最大的一位,所以邓里兹千方百计与其建立“友谊”,甚至对戈林也曲意奉承。

1943年初,邓里兹接替雷德尔出任海军总司令,他立即解除了海军人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的禁令。雷德尔曾戏称他是“希特勒青年——邓里兹”。

2.实施“狼群战术”

毫无疑问,支配欧洲,建立欧洲新秩序,是希特勒奋斗的目标。他的基本计划是先解决欧洲大陆问题,然后再占领不列颠帝国。基于这种思想,希特勒先开始和英国展开有关海军协定的谈判。在谈判所提出的建议中把德国海军的吨位数定为英国海军的35%,而潜艇则可达到45%。这个数字在某种环境下还可以增到100%。他们认为英国是一个海洋国家,对于这种程度的海上优势应会感到满意,也就可能不再干涉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冒险。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遂在伦敦签字。

事实上,在《英德海军协定》签字以前,德国即早已开始建造潜艇。1934年9月,德国重新组建潜艇部队,邓里兹被希特勒任命为海军总部中的“首席潜艇官”。接着,雷德尔对邓里兹极为赏识,把有关潜艇的发展计划、战略战术、训练等所有事宜都交给他全权处理。

在这里,邓里兹开始将筹划多年的潜艇“狼群战术”投入训练。可以说,这使他有机会发展他的理论,并通过演习把这些理论付诸试验。邓里兹的潜艇思想以两项原则为基础。

第一项原则,潜艇的攻击目标就是商船。对他来说,这就包括了潜艇战的一切行动和其目的。击沉一艘敌方的军舰不过是一种额外的收获而已。对商船的攻击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更不必考虑平民生命的损失。

根据《海牙公约》,在攻击商船时应先停船检查,而在击沉之前应对所有的乘员提供安全保障。邓里兹不仅不理会这种规定,而且还花了许多时间去寻找《公约》的漏洞,以便使潜艇可以合法地在无警告情况下击沉商船.他狡辩说一艘商船在战时发出求救的信号就意味着正在受到潜艇的攻击.这就构成海军的一种情报来源。根据这种理由,它也就不应受《海牙公约》的保护。

第二项原则,潜艇根本上只是一种能潜航的水面船只,应像一艘水面军舰一样投入战斗。对商船的攻击而言,这是一种超前的观念,完全改变了当时流行的看法,即认为潜艇在白天应潜伏在水中,当目标进入其射程以内时才在水下用鱼雷加以攻击。

邓里兹认为夜间的水面攻击最为有利。因为潜艇的指挥塔体型很小,在夜间几乎看不见,而潜艇的水面航速又几乎超过商船。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也就使潜艇可以到达最有利的火力发射位置。

在训练人员时,邓里兹非常注意细节。他要求全体官兵对德国潜艇的设计充满信心,同时也要掌握在一切恶劣天气条件下的操作能力。他用德国舰队来扮演敌方的护航兵力,试验其潜艇的夜间攻击技术。结果它们很轻松地穿过一道驱逐舰的屏障,一到达距目标600码以内的位置而未被发现。毫无疑问,邓里兹所采取的措施实完全正确。

其实,夜间水面攻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狼群”战术——集结成群,以群打群。邓里兹在敌方船队可能的航线上横向展开一队潜艇,假使有一艘潜艇发现了踪迹,就立即跟着它走,同时通知其他的潜艇集合在一起并驶往前方等候,这样就可以在夜间对其发动有效攻击。

“狼群”战术无疑很有作用,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指挥权的归属,是由海上的潜艇指挥官,还是由岸上的司令部统一下令作战呢?邓里兹曾试验过这两种方法,最后发现在装备有精密通信网的岸上司令部中,他可以作较好的控制。

不过,邓里兹又迅速认识到这种控制体系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即大量的讯号从海上潜艇中发出,将使敌方的方向寻觅系统易于发现我方潜艇的位置。他准备进行这种冒险,因为他认为从岸上进行有效的控制有较大的优势,同时他也相信英国还没有十分有效的高频率定向系统。

“狼群”攻击的组织工作相当复杂,必须由邓里兹在岸上的司令部作严密的控制。根据正常的情报部门的资料,邓里兹很容易地了解到对方的护航船队何时离开加拿大前往英国,以及所包括的船只数量。

他把个别潜艇散布在一条与敌方的预计航线成直角的直线上,根据能见度的差异,彼此间隔25海里到30海里,等待发现敌船。

当其中一艘潜艇发现敌船之后,就立即用高频率的潜艇无线电波向邓里兹报告,同时继续监视敌人的船队。它此时浮出海面但与敌船保持最大的能见距离,这样就不易被对方发觉。在监视的同时,这艘潜艇也就继续向邓里兹报告敌方船队在航向或速度上的改变,以及天气情况和其他有关资料。

当潜艇司令部收到发现敌情的报告之后,就立即用同样的高频率电波通知参加“狼群”行动的其他潜艇,命令它们向那一艘潜艇靠拢,甚至连它们应该怎样走都由司令部决定。当它们即将接近敌方船队时,原先的那艘潜艇就会用中波无线电来和它们取得联系。

所有潜艇都奉有严格的命令,必须等待全部舰只到达后才开始攻击。它们驶往前方的某一位置,那是预计敌方船队在天黑之后能到达的地点,这样它们就可以在一整夜发动攻击。

1942年,德国潜艇返回瑟堡基地。攻击的方法是依赖它们几乎完全不被敌人发现的特性,通过护航舰只的屏障线,一直溜到商船的中间,直到射程大约600码时才发射鱼雷。在这样的距离内几乎百发百中。当天快要亮时,潜艇立即开始停止攻击,以最高速度在水面上沿着船队的同一航向向前行驶,依赖其高速度进入下一个有利位置,等到夜幕再度垂下时再作第2次攻击,这样一夜复一夜,直到所有的潜艇把鱼雷都用完为止。

在整个作战过程中,邓里兹都对部队保持着严密的控制,从他的司令部中发出一连串的无线电报,指挥每一艘潜艇在每一分钟的行动,只在夜间攻击时例外。在夜间,各位舰长要用自己的技巧和主动性去达到适当的射程并尽可能击沉大量的商船。但何时开始攻击和何时停止则都由司令部决定。

对于这种形式的攻击,英国人基本上毫无防御能力。在最初阶段,大西洋之战是完全靠肉眼来打的,决定胜负的问题就是要看谁先发现对方。潜艇显然占了优势。当时虽已有雷达,但受到巡逻飞机航程的限制,即最远只可以到达距机场200海里的地区而护航舰只则还没有装雷达。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战后的回忆录中仍心有余悸地写道:“战争中,唯独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国潜艇的威胁!”

邓里兹曾凭着高度的技巧和坚定的决心来充分利用这种有利情况。部队执行命令时事无巨细都根据他的指示和决定来办。当然他也有失算的地方,譬如说有些鱼雷设计不佳,有向深水处潜入而从目标船底下通过的情况发生。邓里兹不仅立即加以矫正,而且还把负责人送交军事法庭审判。

另一方面他也有特别好的运气。最重要的是英国海军的密码几乎全被德国海军情报机构译出。所以,邓里兹对敌情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此,他指挥的潜艇也就能击中敌人而不被敌人击中。

在1936年到1939年这3年中,邓里兹根据他的理论建立起德国潜艇兵种。除了经常演习以求将“狼群”战术发展到最高效率以外,他还集中精力为这一目标设计了一种性能最佳的潜艇。对于这样的战争,其理想的潜艇是舰体要尽可能小,因为愈小则愈不易为敌人所发现;而从燃料储量来说,则希望它具有最大的续航力。因为任何与英国人之间的战争,德国潜艇都必须到达离基地很远的地方去作战。

德国的潜艇工程专家发现,只要把排水量500吨的标准潜艇再增加17吨以加装油槽,即可以使其航程由6200海里增加到8850海里。这就是以后大量生产的VⅡC型。为了适应航程较远的战斗,他们还设计了740吨的潜艇,其航程为1.3万余海里,这就是ⅠⅩ型,它与VⅡC型的生产比例为1:3。最后,为了真正的远程作战,例如在非洲的南部海域和印度洋的战斗,又设计了一种大型水底油轮,可以在海上为作战用的潜艇加油。这就是XIV型潜艇,其水面排水量为1688吨.那些潜艇艇长们称XIV型潜艇为“奶牛”。不过直到1940年底和1941年初,这种潜艇才开始按一定数量生产。

从1935年到1939年这短短的4年时间,邓里兹对于德国潜艇兵种的发展,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是总负其责,他专心一意地投入潜艇部的建设,亲自选拔和训练人员,并把他自己的新战术思想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使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心;从而涌现出一批凶狠狡诈的海上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