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百科之古代军事
2567500000013

第13章 古代武器概述(2)

弓身只用一种主要材料的,称为单体弓,人类早期弓箭都属于这一类;用相同或相似材料几层叠合或数段拼接而成的弓,称为合成弓或叠片弓,着名的英国长弓就是代表;弓体由若干性质不同的材料构成,最典型的配置是木和动物的肌腱或角搭配。这种弓就非常多,不用举例了。根据中国《考工记》的说法:制造复合弓所需的材料有6:干、角、筋、胶、丝、漆。制造起来非常耗费工时,据民国时代成都长兴弓铺制弓工艺,制成一张良弓,从备材到完成,需要3个整年。具体的制作方法,《考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

大体上,人类制弓技术的发展,是从单体弓,到合成弓,到复合弓。当然与文明国家隔离的野蛮部落只能是始终使用单体弓了。除此之外在文明地区中始终主要使用单体弓和合成弓的只有欧洲人。早在《荷马史诗》中就有制造和使用角弓的段落;后来的斯基泰人复合弓又在欧洲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希罗多德的《历史》中也介绍有阿拉伯的复合弓;欧洲国家的对手波斯、印度、帕提亚、萨珊波斯都有复合弓;但欧洲人却始终没有在自己的土地上普及这种武器。其原因也令人费解。可能是欧洲文明国家盔甲的优良,遏制了射击兵器的发展;可能欧洲缺乏复合弓所需的角材;也可能欧洲的坚韧木材使得单体弓的性能足以跟复合弓媲美;又或者欧洲的对手大多是些精于骑射的民族,这些民族在马上射箭,必然造成射速降低和射程减少,从而使复合弓对单体弓的优势进一步削弱。从而使欧洲人缺乏改进武器的紧迫感。

在除了欧洲之外的地区,大概是两河流域的人们最先发明了复合弓。据皮特·里费斯的考证,时间是在前3000年代。后来复合弓制作技术就传到了埃及。从前我看过一种说法:最早的复合弓实物是在埃及出土的,时间是前23世纪,可惜我已经找不到这种说法的出处了。复合弓继续向外传播,游牧民族高兴的学会了这种弓的制作和使用技术,并把它发扬光大,骑在马上使用复合弓射箭的轻骑兵,简直成了游牧民族的招牌形象。前16世纪左右,复合弓制造技术传到中国,到战国时期,完成了其取代单体弓的历史过程,从此以后中国的弓主要是复合弓。

在使用弓的国家中,有的把弓视为极重要的武器,如中国和印度。中国唐朝的军队,人人带弓。印度吠陀时代军事艺术的代名词就是“弓箭学”。自然的,这些国家弓箭也都制作得非常精良。游牧民族喜爱弓,跟他们强调机动性有关。因为游牧民族的经济基础薄弱,武器不精,加上游牧生活造成的散漫性,他们显然很难在“以堂堂之阵对堂堂之阵”的大会战中战胜农耕民族对手,这样,通过马匹带来的高度机动性和弓箭带来的远程打击力量,就可以在很多场合,回避肉搏战,进行高机动的弓箭战。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战况有利,游牧民族可以通过射击严重的削弱对手,并给其带来很大的恐惧感;如果战况不利,他们也可以高速退走,不给对手以歼灭自己的机会。在马镫发明之后,弓箭与马匹的配合还提供了另一个好处:如果对手是步兵,为了惧怕骑兵的冲击,他们不得不缩成密集的阵型,这时弓箭射击他们,命中率会很大,若骑射手相互之间距离较大,步弓手很难命中,这就抵消了步弓手的射速和射程优势;而步弓手的数量却难以达到骑射手的水平——因为骑兵具有机动性优势,可以快速集中优势兵力。并且,步兵阵型外围密集的长兵器兵种,必然要多于圈内比较疏散的步弓手。这样的射击战无疑对骑射手是有利的。以上就是游牧民族喜爱骑射的主要原因。

正当弓箭大行其道的时候,它的危机也来临了。这个危机就是金属盔甲的出现。当弓箭射击没有防护或者防护很差的人的时候,对方由于害怕受害,心里的恐惧非常大。但对于穿着良好防护服的士兵,弓箭对他的危害就大大降低了,下面再简要说说为什么古代的弓箭地位为什么不能跟近战兵器相比。

首先,弓因其作用机理所限,命中率很差。身管火器由于有身管给予弹丸初始方向,能够保持一定的精度。而箭前进的方向是不受身管制约的,虽然有尾羽作为稳定舵,但是箭比弹丸大,受风面积也就大,而且箭的初速慢,一般角弓为55~80米/秒。还有就是人必须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张开弓,在这个用力过程中,手臂必然产生大的颤动,因此综合各种因素,弓箭的精度无法跟火枪相比,尤其不能跟线膛枪相比;其次,箭的伤害力小,箭的飞行速度衰减快,而且箭头面积大,刺入人体后速度衰减也快。原始社会中被箭击中的人,箭镞基本上都嵌在骨头中,绝大多数都没有被击穿骨头,而燧发枪枪弹一般射击距离上都可以打穿骨头,更不用说后来的线膛枪子弹了。

经过不断改进后,如果对付没有防护或者防护较差的人,弓箭的这个缺点还不明显。但是面对穿着重甲的敌人,由于箭镞要么不能穿透盔甲,要么在穿透过程中,其速度大减,箭镞结构遭到破坏,从而使威力大大减少;再次,弓的射程有限,比较可信的弓的最大射程是英格兰长弓的360米,中国唐代的角弓为180步,其他很多弓都在200米左右。

而且为了保证精度和威力,弓的实际射击距离要小于其最大射程很多,如英格兰长弓的有效射程在220米以下。一般弓箭的射击距离都在最大射程的一半以下,或者更近,这样,在两军交战的情况下,一般弓手射击距离不过是100米左右,这个距离,重甲步兵30秒可以冲到,在此时间内,一名步弓手不过能射出3~6支飞箭。考虑到上面所说弓箭的其他弱点,可以说单靠弓箭射击阻止敌军的机会微乎其微,更不用说遇到骑兵冲击的情形了,事实上,中国古代就有一句老话:“临敌不过3发”;再次,强弓虽然能够保证威力和射程,但是所需张力也很大,弓手容易疲劳,造成射速和威力下降;最后,弓若遇到雨和潮湿的天气,弓弦容易软化,从而降低威力。虽然可以通过制造时的选材和工艺来避免这种情况,但是这无疑会加大成本。

总之,当金属盔甲出现后,靠弓箭打垮对手,在绝大多数野战中,不过是个幻想。古代的军事家们,都不会做这样的幻想——据我所知没有一本古代兵书,认为在野战中可以单靠射击战打垮敌军。从史实来看,倚重射击兵的军队被倚重近战兵的军队打败的例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欧洲人始终忽视射击兵种,却仍然是有声有色的强大文明,还击败过这么多精于骑射的对手了。

弓的发展过程上面已经讲过了,关于弓的最大射程,一般的规律是步弓高于骑弓。有时候会出现异乎寻常的巨大数字:如北美印第安人的大弓,据说射程可以达到400~500米,而土耳其有一种“飞行弓”据说射程可以达到1000米!这些数字随大家去查资料好了,反正我是不相信的。至于射速,英格兰长弓可以达到10~12支/分,估计其他步弓的射速也差不多,骑兵射箭的速度则要慢些。

关于弓的伙伴:箭。最初箭镞是绑在箭头上的,后来改为末端中空,套在箭头的小枝中,并用胶结合。或者相反,将铤插入杆的头端,用胶水或丝缠绕扎紧。早期的箭镞,如埃及人的,遇到下雨胶水溶化,就会脱落。后来的箭作了改进,更加牢固而可靠。并在飞行稳定、增加杀伤力和穿透力方面,不断地得到进步。中国和印度的箭曾经很多名目。其实不外乎是穿甲箭、对付非装甲目标的箭、远程箭、训练箭及其他特殊用途的箭等。

说到弓,就不能不说一说非复合弓中最强的英格兰长弓,它出现于12世纪,最初是威尔士人的发明,英格兰征服威尔士之后,引进了它,并有了更大的发展。长弓用榆木、棒木和罗勒木制成,后来主要用紫杉木制造。长弓的长度近两米,箭长近一米。拊宽3.8厘米,往两端逐渐变细。弓末用角料镶包。弓身的前部截面为半圆形,后部是平的。长弓需要36公斤以上的力才能张开,因此长期训练过的人才能发挥其威力。它的射程和射速,前面已经讲过了。

从英格兰长弓我们可以知道,合成弓未必就逊色于复合弓,在一定条件下,它的性能是可以达到乃至超过复合弓的。实际上,早在古希腊时代,希腊弓的射程就达到了近200米——并不比当时其他民族的复合弓差多少。

弓在整个古代都是最重要的射击兵器。成功的战胜了投石带、投枪、弩的竞争。但最后,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它竟然都被综合性能还不如它的火绳枪,甚至是更差的中国早期火器逐步取代了,这是个奇怪的事件。

刀:兵器历史上的规律是:效费比最佳的武器获得最大成功。因此弓成为古代应用范围最广的射击兵器。出于同样的原因,刀成为应用范围最广的短兵器。

虽然文明时代的刀普及比剑晚,但是刀的历史也是很悠久的。石器时代的石刀跟不装木柄的石斧,是难以区别的。到了斧头加上木柄之后,那些不装木柄而一边开刃的石质劈砍器,才能被称为石刀。这种东西在原始社会一般是作为工具使用的,当然也可以成为凶器。当铜器时代到来以后,人们开始尝试用铜制造刀,但是天然铜和人工冶炼的纯铜都比较软,不适合作为武器,所以直到青铜,也就是含锡铜发明以后,铜制刀才得到实际运用。两河流域的乌尔第一王朝成为青铜时代的先驱。

不久,青铜刀和青铜剑都问世了,从此刀剑开始了它们的竞争史。早期的刀还必须与斧竞争,在这双重竞争之下,刀在很长时间内不是主要短兵器。如最早制造青铜刀的两河流域各民族,直到亚述时代,主要的短兵器还是剑;古埃及长期用斧,后来引入了剑,到了新王国时期,仍是短剑、腰刀、战斧并用;古印度有刀剑,但是到了雅利安人入侵后,短兵器中以斧和剑为主,记载有列国时代军事状况的《往世书》中讲到的主要短兵器中有剑和斧,却没有刀;古希腊米诺斯文明时期和麦锡尼文明时期,都有青铜长剑,但作为武器的刀却很少,叙利亚人入侵之后也将剑作为短兵器的绝对主力;中国虽然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有青铜刀,但是直到西汉,刀依然不是主要短兵器;波斯、罗马也都以剑为主要短兵器。总之在整个奴隶社会,刀在与剑的竞争中是失败者。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以色列了。这个另类小文明,似乎特别喜欢刀。《圣经》上通篇都是用刀杀人的记载,如列上19:10、书11:11、列下3:26等等。

早期的刀,可以以中国商朝的刀为例,它们分为3种:直脊的、弯脊的和直脊而首部上弯的。总的来说,这些刀都很短,这是因为青铜质脆,若做得太长,易折断。而且没有尖锋,也就没有刺击功能。现在我们可以从刀这一方面,知道早期刀剑竞争中刀不如剑的原因了:一把短短的又没有刺击功能的武器,其战术运用范围是很窄的。

刀郁闷的时间很久,直到中国西汉时期。这时的中国军队正急剧地向骑兵时代跃进。骑兵作战跟步兵、战车作战是完全不同的。在快速运动中的骑兵,其作出战术动作的时间非常有限,往往是在短短一瞬间就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另一方面,马匹的速度使快速刺击成为有力的战术,但此时马镫还没有发明,用刺击兵器如长矛等刺击敌人,容易被反作用力推下马。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马速劈砍敌人,成为最有效的战术。砍人比刺人受到的反作用力小,而威力依然致命。这样,剑具有的刺击功能发挥的机会变得非常有限,而两面的刃只能有一面发挥作用。战术运用的余地变得非常小,而其消耗的工时依旧。也就是说,当时代改变了的时候,原先合用的武器,变得不合用了。这时,世界上第一种长刀——环首刀,应运而生。这种刀跟前面所述的商朝刀的最大区别是:它是铁质的。

另一个同样明显的差别是:它很长,1957到1958年在洛阳西郊西汉墓中出土的23把环柄刀,长度从85厘米到114厘米不等,显然,长刀有利于劈砍范围的增加。这个特点跟上一个特点之间有密切关系。因为铁的韧性比青铜好得多,只有铁刀才能作得又长又窄。

从现有的出土文物来看,环柄刀跟当时的长剑相比,乍一看外形差别很小。外观上主要的差别是刀柄末端的环、刀柄与刀身之间没有剑那样的护手、刀身只有一面开刃,另一面作为厚脊。

很显然,刀既有利于砍劈,又比剑节省工时,是一种非常适用于骑兵时代的好武器。所以刀很快的排挤了剑。这一点可以从西汉流行佩剑变成东汉流行佩刀看出。从此以后剑在中国一蹶不振,越来越沦为一种礼器甚至“法器”。同样的过程也发生在其他文明国家,西亚从萨珊波斯开始,到阿拉伯崛起之后就完成了刀取代剑的过程。阿拉伯人使用的是一种短弯刀,它是着名的“大马士革钢刀”的雏形。印度也大约在同一时间用刀取代了剑。着名的乌兹钢刀从这时起开始发展。西亚和南亚国家普及刀的过程,跟中国有个不同之处,即刀的普及与马镫的普及同步。

说到刀的历史,不能不说古代世界两种顶级好刀:乌兹钢刀和武士刀。

先说乌兹钢刀,欧洲人称它为大马士革钢刀,因为阿拉伯人是制造乌兹钢刀最出色的工匠,而大马士革又是这种刀制造工艺最好以及欧洲人比较熟悉的地区之一。乌兹钢刀是用印度铁矿石打造的——注意这点。用其他铁矿石打造的,都不是正宗乌兹钢刀,最多只能算是仿制品。曾经这种钢是铸造成刀剑的,因此称为“铸造型花纹钢”有人说过。不过乌兹钢刀上具有美丽的花纹,这是确实的,而且也非常锋利。十字军时代欧洲军队的长剑与阿拉伯军的弯刀对砍,往往折断。据说现代磨制良好的大马士革钢刀,仍然能够砍断抛到空中的蚕丝。西亚工匠还精于美化刀柄,如优化外形,镶嵌玉石和宝石,套珐琅、金银错丝等。这样,乌兹钢刀往往成为集美观和锋利于一身的杰出武器。可惜的是17世纪以后,随着伊斯兰世界的日益落后和堕落,乌兹钢刀的制造工艺下降了。今天,保存下来的宝刀往往是非常昂贵的。恢复大马士革钢刀制造工艺的努力,一直没有间断,但也一直没有成功,直到2002年,才由一位美国制刀专家恢复成功——他使用的也是印度铁矿石。

乌兹钢刀的优异性能,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欧洲人在与阿拉伯人、土耳其人作战时,曾经缴获不少这种刀。但一直没有达到其在原产地的制造标准。中国人也积极仿制乌兹钢刀,他们所依据的主要是印度技术。当然,铁矿石也只能从印度自海路进口。宋朝时期,印度铁矿石是政府强制收购的物资,禁止私人收购。中国曾经有一个传说:辽的名称是镔铁的意思。当然这是不可信的,不过也可以看出乌兹钢刀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元朝曾经专门设立镔铁局。最后,当然的,印度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制造了不少好刀,不过其总体性能不能跟西亚的相比,但也相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