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借口,还是找方法?
美国着名教育家、植物学家乔治·华盛顿·卡佛曾说过:“99%的人之所以做事失败,是因为他们有找借口的恶习。”不难发现,那些喜欢找借口的人,总是昧于事实,寻找那些令自己心安理得的借口,这就使自己失去了改正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机会,更丧失了前进与成功的动力。
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一只猫,总喜欢找借口来掩饰自己的过失。老鼠逃走了,同伴们劝它下次不要犹豫,速度一定要快,它则说:“其实我是看它太瘦了,等以后养肥了再吃也不迟。”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打了一下,同伴想要看看它的脸有没有受伤,它哈哈大笑说:“我不是想捉它——捉它难道还不容易吗?我只不过是想要利用它的尾巴来给自己洗洗脸而已。”
后来,它掉进了河里,同伴们打算去救它,它又忙不迭地解释:“你们以为我是遇到危险了吗?不是的,其实我是在游泳……”话还没有说完,它就完全沉到了水里。
“我们还是走吧,”同伴们说,“它这会儿又在表演潜水了。”结果可想而知,这只总喜欢找借口的猫就这样淹死了。
这真的是一只可怜、可悲、可叹的猫,其实在我们周围,不也有许多和它相似、喜欢找借口的人吗?这些人总喜欢为找理由掩饰自己的错误、辩解自己的失败、开脱自己的责任,他们总是这样自欺欺人,最终结果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受伤害、遭损失的总是自己。
这就衍生出了我们所经常遇到的问题:在犯下错误的时候,在面临失败与挫折的时候,是勇于面对、分析原因从而找出有效的方法,还是想要顾及颜面、“安抚”内心而寻找一些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借口?
很多人都明白,借口如毒药,有着绵绵无语却又内在强劲的渗透力,如果习惯于借口,它就会肆无忌惮地损害我们原本健康积极的内心。可是明白归明白,人类思维总有着自己的特性。潜在的思维里,每个人都倾向于安稳、舒服、快乐的状态,而非不安、失落与痛苦。而借口正是遵循了人类思维的这种特性,有了借口,人们便不再为自己的错误而不安,不再为自己的失败而失落,不再为自己应担负的责任(罪责)而痛苦。于是,我们成了借口的阶下囚,不再主动分析问题、积极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其实,平凡和辉煌之间就是隔了“借口”这道鸿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如果你习惯于找借口、找理由,认为是客观条件不利所致,甚至以“天时地利不和”等借口搪塞,而不是寻求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这只会加重难题,让你变得拖沓、推诿、没有效率,只能在平凡众生之中继续平凡着;如果你能够不为借口所麻痹,积极分析、思考,主动去找方法解决问题,那么跳跃过这一道鸿沟,迎接你的将是辉煌的成就与未来!
年轻时的李嘉诚曾在一家小公司里做推销员。有一次,他去推销一种塑料的洒水器,接连走了好几个办公楼都无人问津,大家都觉得这种物品可有可无,没有购买的必要。整整一个上午过去了,李嘉诚却是一点儿收获也没有,如果下午还是毫无进展,回去怎么向老板交代呢?尽管推销得不顺利,他还是不停地鼓励自己,给自己打气,精神抖擞、满脸笑容地走进了另一栋办公楼。
这次他并没有急着去推销产品,而是坐在一楼大厅仔细观察着楼内的布局、设施等。后来他观察到楼道里落有很多灰尘,灵机一动,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进了洗手间,往洒水器里装了一些水,将水均匀地洒在了楼道里。效果的确神奇,经他这么一洒,原来很脏的楼道一下变得干净起来,空气也明显清新了许多。这样一来,就引起了主管办公楼的有关人士的兴趣。而后,李嘉诚卖掉了十几台洒水器。
其实,在做推销员的整个过程中,李嘉诚都十分注重观察、分析和总结。他将香港划分为几片儿,对各片儿的人员结构仔细分析,深入了解哪一片儿的潜在客户最多,以便有的放矢地去推销,重点攻克,这样一来,他的工作就很有效率,所获得的收益自然要比别人多出了好几倍。
正是这种不找借口、找方法的正确思维,让李嘉诚化问题为机遇,踏失败而揽成功,成就其辉煌人生。
反观那些碌碌无为、毫无建树的人,多是习惯于找借口的人,出现问题时他们不是积极、主动地加以解决,而是千方百计地寻找看似合理的借口,拿借口做挡箭牌。如此一来,你就会疏于努力,你的工作就会拖沓、没有效率,与成功背道而驰,离辉煌越来越远。
小杨大学刚毕业,由于她学识不错,形象气质也很好,很幸运地进入了一家知名企业做秘书工作。
刚到公司的前几天,小杨都是早早地来到办公室,不光整理收拾老总的办公室,还帮同事们擦抹办公桌,深得大家的喜欢。但是没坚持几天,她就开始迟到,老总几次向她提出,她不是说“住得离公司太远,还没有来得及搬家”“路上堵车了”,就是说“身体不舒服,起床的时候耽搁了”,这样或那样的借口令老总对她的印象大打折扣。
有一天中午,老总安排她到北京大学去送一些材料,要跑三个单位,结果下午五点小杨风尘仆仆地回来了,还仅仅跑了一个。老总就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解释说:“北大好大啊。我在传达室问了几次,才问到一个地方。”
老总不禁有些生气:“这三个单位也算是北大的着名单位了,你跑了一下午,怎么会只找到这一个单位呢?”
小杨急着辩解:“我真的去找了,不信你去问传达室的老大爷!”
这下老总心里更有气了:我去问传达室干什么?你自己没有找到单位,还叫老总去核实,这算怎么回事?
同事们也好心地帮她出主意:你可以打电话给北大的总机,问一问三个单位的电话,然后分别联系,问好具体怎么走之后再去;
你不是找到了其中的一个单位吗?你可以向这个单位的工作人员询问一下其他两家单位位置在哪儿,怎么走;
你还可以在进去学校之后,问一问里面的老师和学生……
谁知她一点也不理会同事的好心,继续焦急地辩解说:“我真的已经尽力了……”
就在这一瞬间,老总下了辞退她的决心:既然这已经是你尽力之后达到的水平——连一件小事都搞不定,想必你也不会有更高的水平了。那么只好请你离开公司了!
其实,像这个女孩一样,遇到问题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选择找借口推诿、辩解的人在职场中并不少见,而他们的命运也是显而易见——不能解决问题,无法完成工作,就只有被炒的下场。
真正优秀的员工不“擅长”编借口,他们热爱动脑筋,遇事善找方法,也能承担起责任来。他们也许没有超凡的能力,但是有超凡的心态,他们能积极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而不是一遭遇困境就退避三舍、寻找借口。在职场中,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做到不找借口而找方法。这是一种负责的、敬业的工作精神,一种主动的、有活力的工作态度,一种积极的、全力以赴的执行力。这是无数商业精英奉行的理念,是众多领导欣赏的素质——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借口让我们暂时逃避了问题、困难和责任,心理上获得了暂时的慰藉,而从长远来看,会使我们养成拖延、推诿、不负责的习惯,使我们不思进取、消极颓废、浑浑噩噩,从而失去了个人成功的机会,最终一事无成、平凡庸碌。如果在面对问题时我们能够做到不找借口、不埋怨、不拖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可以取得阶段性的成功,更能不断超越自己,铸就辉煌人生。
一味忙碌,不如聪明地思考
一位牧师正在家里准备第二天的布道,妻子不在家,儿子吵吵闹闹,弄得他心神不宁,无法安心准备。焦急无奈的牧师随便拿起一幅地图,撕成碎片后递给儿子:“如果你能把这些碎片拼成完整的地图,你就可以得到2角5分钱。”儿子乖乖地拿着碎片去玩了。谁知道,刚过了几分钟,儿子又跑回来了:“爸爸,我来拿奖金了。”牧师非常惊讶,他以为拼这些碎纸至少得用去儿子大半天的时间,怎么会这么快?
看到父亲奇怪的表情,儿子狡黠一笑:“这非常容易,因为地图的后面是一张照片,如果照片上的人是对的,那么地图也是正确的。爸爸,你不会想赖账吧?”故事的结尾使牧师大悟:“人是对的,世界也是对的。”于是,他不再焦躁,而是认真地准备布道。实际上,这个小孩非常聪明,他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方法。这也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混乱、不明晰,他的世界就是混乱的,就不能清晰地思考并聪明地工作。
我们在解决问题或进行一项工作时,都应学会聪明地思考,认真思索、研究如何做是最省时省力的。这种聪明不是小诡计,而是少走弯路,在工作中充分释放自己的创造力。一味地忙忙碌碌不一定会解决问题、取得成功,除了勤奋地工作,更要有聪明的思考。无论看到什么,你都要多问为什么,把思考变成自己的习惯。如果你一味地忙碌而没有时间来思考少花时间和精力的方法,只怕是什么事也弄不好的。
日本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曾收到客户抱怨,买来的洗面皂盒子里面是空的。这家化妆品公司非常认真,他们本着“顾客就是上帝”“机会只有一次”的服务理念,让一大批技术人员研究一套可以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设备。这些工程师辛辛苦苦研制了一年,终于发明出来一台专门去透视刚生产出来的香皂盒的X光监视器,研究经费花了几千万日元。另外一家小公司也时常有这种问题产生,但没有那家化妆品公司财大气粗。小公司的全体员工冥思苦想了几天,终于靠智慧解决了问题。那就是买一台强力工业用电扇放在输送机末端,用电扇去吹每个香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没放香皂的空盒。怎么样,够简单、也够聪明吧!
洛克菲勒曾经一再地告诫他的职员:“请你们不要忘了思索,就像不要忘了吃饭一样。”工作需要我们的勤奋和努力,除此之外,还需要我们聪明地思考。只有聪明地思考才能更快速高效地工作,如果你一味地忙碌、埋头苦干而不去思考,那是得不到事半功倍之效的。
有一次,日本的松下公司预备从新招聘的三名员工当中选出一名做市场策划。于是,这三名新员工例行上岗之前的“魔鬼练习”,接受对他们的考核。
松下公司将这三位男性从东京送往了广岛,让他们在广岛生活一天,按照最低标准给了他们每人一天的生活费用——2000日元,考核的标准是看他们最后谁剩下的钱多。
稍微有常识的小孩子都知道,在广岛生活一天,他们的钱能剩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一罐乌龙茶的价格是300元,即使是一听可乐,也要200元,在最便宜的旅馆休息一夜则需要2000元……这就表示,他们手里的2000元钱仅仅够在旅馆里休息一夜,要么就别休息睡觉,要么就别吃饭,除非他们能通过这2000元生出更多的钱。可公司要求他们必须单独生存,不能联手合作,更不能给别人打工。
第一个先生看起来非常聪明,他花费500元购买了一副墨镜,用剩下的钱买了一把二手的吉他,来到广岛最繁华的地段——新干线售票大厅外的广场上,表演起了悲伤的“盲人卖艺”,小半天下来,他的大琴盒已经被满满的钞票覆盖了,收入颇丰,他感到非常得意,看来最后能剩下的钱一定不少。
第二个先生也非常聪明,他花了500元请人做了一个大箱子,上面写着:将核武器赶出地球——纪念广岛灾难40周年暨为加快广岛建设大募捐。他也将这个箱子摆在了最繁华的广场上。然后用剩余的钱雇了两个学生做现场宣传讲演,短短两个小时,还不到中午,他的大募捐箱就已经满了,其数目远远地超过了第一位先生。
第三个先生似乎是一个没有头脑的家伙,他看到这种情况以后反而不慌不忙,去忙自己的事情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了一家小餐馆,要了一杯酒水、一份生鱼和一碗米饭,美美地吃了一顿,一下子就消费了1500元。然后他钻进了一辆被废弃的丰田汽车里酣畅地睡了一觉……
广岛的人真不错,两个先生——“盲人”和“募捐人”的“生意”都是异常红火,顾不得吃饭地忙碌了一天,他们的“财产”都很丰厚,他们对自己的聪明和不菲的收入不禁暗自窃喜。谁知道,傍晚时分,厄运降临到了他们头上,一名佩戴胸卡和袖标、腰挎手枪的城市稽查人员出现在广场上。这位稽查人员扔掉了“盲人”的墨镜、摔碎了“盲人”的吉他,撕破了“募捐人”的箱子、赶走了他所雇的学生,并没收了他们的全部“财产”,收缴了他们的身份证,最后还扬言要以欺诈罪起诉“盲人”和“募捐人”……
这下糟糕了,别说赚钱,就连原来的2000元都亏进去了。当他们想方设法借到了一点路费,饥肠辘辘、狼狈不堪地返回松下公司时,已经比规定的时间晚了整整一天,而更让他们羞愧的是,那个“稽查人员”正在公司里恭候他们!是的,“稽查人员”就是那个在餐馆里吃饭、在汽车里睡觉的第三位先生,他的投资就是花费150元做了一个袖标、一枚胸卡,用350元从一个拾垃圾的老人那里买了一把旧玩具手枪和一脸化妆用的络腮胡子。当然,还有就是花了1500元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
这时,松下公司国际市场营销部课长宫地孝满走了进来,一本正经地对站在那里怔怔发呆的“盲人”和“募捐人”说:“要想生存发展,要想获得丰厚的利润,不仅仅要会吃市场,最重要的是懂得怎样吃掉市场的人。”
案例中的第一和第二位先生,顾不上吃饭,忙忙碌碌了一天,最后“财产”却悉数进了第三位先生的口袋。如果我们都能像案例中的第三位先生一样,学会聪明地思考,优化方法,一定会有可喜的结果。
李·艾柯卡在美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式人物,曾担任过福特汽车公司的总裁,后又担任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总裁,把这家濒临倒闭的公司从危境中拯救过来,奇迹般地东山再起,使之成为全美第三大汽车公司。
1946年8月,21岁的艾柯卡到福特公司做了一名见习工程师,但是他对技术工作根本就提不起兴趣。他喜欢搞营销,而不是整天和那些冰冷没有感情的机器做伴。上司起初没有同意他的申请,不过后来由于他的坚持,公司妥协了,他成为了一名推销员。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1949年,艾柯卡成为了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小地区的经理,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同当地的汽车商取得密切合作。这是他一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此期间,他受到了福特公司东海岸经理查理·比彻姆的深刻影响。
有一次,在本地区的13个小区中,艾柯卡的销售情况是最差的,为此他的情绪非常低落,查理拍拍他的肩膀说:“为什么要垂头丧气呢?总有人要得最后一名的,何必如此烦恼!”说完他走开了。不过他又回过头来告诉他:“但是请你听着,可不要连续两个月得最后一名,你要学会思考,用你的聪明和智慧去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