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狼道:生活中的狼性法则
2574300000015

第15章 冷静达观的强者心态(2)

这些惨痛的事故,使世界各国对硝化甘油失去了信心,有些国家下令禁止制造、贮藏和运输硝化甘油。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诺贝尔没有灰心,不解决硝化甘油的不稳定问题,他决不罢休。经过多次反复试验,他终于发明了用一份硅藻土(一种名叫硅藻的极小的生物壳堆积而成)吸收三份硝化甘油的办法,第一次制成了运输和使用都很安全的工业炸药。诺贝尔再接再厉,又把发明的成果向前推进了一步,用火棉和硝化甘油发明了爆炸力很强的胶状物——炸胶;再把少量樟脑加到硝化甘油和炸胶中,制成了无烟火药。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每一次的失败都应该有价值的,只要我们能懂得利用、只要我们能够做到事在人为。诺贝尔在试验的过程中,火药爆炸炸死了他的弟弟,炸伤了他的父亲。但他没有退缩,他利用以前的失败,终于成功的研制成了现代炸药,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后人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狼之道十三:

气量

不可否认,狼是自然界的强者,强在极大的气量,狼不会为了所谓的尊严在自己弱小时攻击比自己强大的东西。狼不会为了嗟来之食而向主人摇头晃尾。因为狼知道,决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就是强者的气量,随时机而动,不计较一点一滴的得失。但又绝不会低头献媚,出卖自己的灵魂。

世上成大事者,都有一颗宽大的心。我们在生活中常可以看到一些为小事而斤斤计较的人,这样的人都是极度平庸的人,也是十分可笑的人,有一个关于棕熊的故事,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原形。

棕熊生活在美国阿拉斯加科迪亚克岛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它的体重一般为500公斤,身高4米,最大的可达700公斤。棕熊的主要食物有各种昆虫、鲑鱼等鱼类、鸟类及野兔、土拨鼠等兽类,也对鹿、野牛、野猪等大形动物发动攻击。在山林中很少有动物抵得过它。棕熊走路缓慢,但跑起来却很快,很多动物以为它很笨,结果往往被它突然咬住而丢了性命。

但棕熊也有它的缺点,就是容易发怒。比如树上的猴子摘野果时不小心掉下一颗正好打在了棕熊的头上,它便咆哮着要找猴子打架。结果,机灵的猴子几个跳跃便跑得无影无踪了,它还抱着那棵树不停地撕咬着。

狐狸是森林中最狡猾的动物,它常爱捉弄像棕熊这样体形庞大而气量极小的动物。狐狸喜欢躲在浓密的树叶中,专等棕熊笨重的身影出现,它便用树上的果子砸向棕熊。棕熊果然咆哮着向狐狸呆的那棵树扑去,就在棕熊张开血盆大口撕咬那棵树的时候,狐狸又灵巧地跳到了另一棵树上,继续用野果向棕熊砸去。

一只小小的猴子,一只体重不足20公斤的狐狸,一颗轻飘飘的野果,原本就对棕熊这种体形庞大的动物构不成任何威胁,可棕熊一定要与它计较,结果最终因此而受伤。

生活中很多人也像棕熊一样喜欢与他人计较,结果被小事牵引,整天烦恼不堪。那颗从树上突然掉下来的野果子,如果你不去理会,毫不介意,野果还是野果,你还是你,互不相干;但是你理会了,便会引来重重烦恼,将自己弄得心力交瘁,将原本美好的生活搅得一塌糊涂。

成功者中是不可能有这样人。小的方面说,他们会慢慢地被人群湮没。大的方面来说,我们的社会是不需要这样的人。我们需要的是强者,一种宽大的气量。三国周郎,容不得诸葛亮之才不为东吴所用,三次计害之,三次不成,反而被诸葛亮气死了。周郎之死,实在不值什么,虽让人惋惜不已,但如此气量之人,终究不会是东吴之福吧。更有曹真军师司徒王朗,口出狂言,认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不料两军阵前,没有说动诸葛亮分毫,倒叫他一顿臭骂,气塞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志气那么大,气量这般小,王朗之死,让人哭笑不得,但我们对这种人,也只有笑笑而已。

气量太小者,往往是会自取灭亡的。

《吕氏春秋》中又有一篇寓言,题为《宾卑聚自杀》,专门劝喻这种没有气量的人:齐庄公之时,有士曰宾卑聚,梦有壮子,白缟之冠,丹绩之缨(系帽的带子),东布之衣,新素履,墨剑室(剑鞘),从而叱之,唾其面,惕然而寤(醒),徒梦也。终夜坐不自快。明日召其友而告之曰:“吾少好勇,年六十而无所挫辱,今夜辱,吾将索其形,期得之则可,不得将死之。”每晨与其友俱立乎衢,三日不得,却而自殁。

看完此文,我们只能说一句,“又何必呢?”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句话,叫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达观的处世态度。遇事要看得开一点,想得远一点。古语说的好:“将相头上堪走马,公侯肚内可撑船”!我们要做就要做现代社会中是“将相公侯”。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临危不惧,战胜了骄横的秦王,为赵国立下大功,因而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是赵国的一员名将。武灵王在位时,南征北战,为赵国立有汗马之劳;惠文王当政后,东挡西杀,他更是为赵国屡建新功。他是赵国谁都比不了的举足轻重的功臣。

蔺相如为上相后,廉颇不满地逢人便说:“我有攻城野战之功,他蔺相如算什么?只不过是有口舌之劳。而且,他是宦者舍人,出身卑贱。然而,他的官位竟居我之上,我怎能甘心?哼哼,待我见到他,非羞辱他一番不可!”

这一天,游说名士虞卿受赵惠文王之托去拜见廉颇。见面后,虞卿先是把廉颇攻城野战的功绩着实地夸耀一番,然后,话锋一转,说道:“廉将军,若论军功,那蔺相如自然不如你;可若论气量,将军你可就不如他了。”

廉颇先是喜形于色,后又勃然大怒,问道:“蔺相如以口舌取功名,不过一介懦夫。他有什么气量?”

虞卿说:“廉将军,秦王那么大的威势,蔺相如都不害怕,他怎么会怕你呢?蔺相如说,今天的秦国有点怕赵国,它所怕的,就是蔺相如跟廉将军的团结一致。如果你们俩互相攻击,那正是秦国所欢迎的事。那时,秦国就不怕赵国了,赵国就要遭受秦国的侵略了。所以,他蔺相如才避开你廉将军。显然,蔺相如是以国家为重,以个人的恩怨为轻”。

“这……”廉颇被虞卿的一席话羞得红了脸。他深深地惭愧了。

于是,素常威风凛凛的廉将军,袒露着肩背,身背着荆条,不坐车辇,单身徒步到蔺相如的府上请罪来了。见到蔺相如,扑通一声,廉颇跪在了地上:“蔺上卿,鄙人见识浅狭,不知上卿胸襟如海。罪过!罪过!请上卿责打我吧!”说着,廉颇从身上取下荆条,向蔺相如递去。

蔺相如见此也跪在了地上,与廉颇跪了个面对面:“廉将军啊,你我二人,并肩事主,都是社稷的重臣。将军能够体谅我,我已是感激万分了。怎敢劳将负荆前来请罪呀!”

见蔺相如如此宽宏大度,廉颇流着泪十分诚挚地说道:“蔺上卿,我愿与您结成生死之交,虽刎颈而心不变!”

什么叫人杰?像廉颇、蔺相如者,就是真正的人杰。战国时期的赵国会如此强大,与赵国的杰出人才的分不开的。廉颇能“负荆请罪”,是一种美德,蔺相如身为宰相,位高权重,而不与廉颇计较处处礼让,更是一种大气量。放在现在来说,气量宽大到这种程度,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功呢?我们在工作中,如若能有古代的廉颇和蔺相如一样的个人品质。那么,你不想成功都难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量小非君子”。抛开成败得失不谈,一个人的气量是大是小,能够从根本上体现一个人的品质优劣。至少,气量大一点,可以做到不那么令人讨厌。谁不希望做一个令人喜欢的人呢?但是,要做到“大人有大量”还真不那么容易,除了要有达观的处世态度之外,还得有坚强的自制力。比如说,韩信的“胯下之辱”,没有“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意志支持,那还不“一怒拔剑”?自制力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首先,你得立志锻炼自己做一个大量的人,并且付诸实践。其次,要时时刻刻坚持锻炼自己的心态,有一个好的心态,就会有一个好的品质,那么你也就会有宽大的气量,只要有足够的气量,你就会获得成功。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秦朝末年,张良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没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隐居。

一天,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便叫张良去帮他捡起来。张良觉得很惊讶,心想:你算老几呀?敢让我帮你捡鞋子?张良甚至想拔出拳头揍对方,但见他年老体衰,而自己却年轻力壮,便克制住自己的怒气,到桥下帮他捡回了鞋子。

谁知这位老人不仅不道谢,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脚来说:“替我把鞋穿上!”张良心底大怒:嘿,这糟老头子,我好心帮你把鞋捡回来了,你居然还得寸进尺,要让我帮你把鞋穿上,真是过分!

张良正想脱口大骂,但又转念一想,反正鞋子都捡起来了,干脆好人做到底。于是默不作声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张良的恭敬从命,赢得了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经过几番考验,这位老人终于将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张良。

张良得到这本奇书,日夜诵读研究,使之后来成为满腹韬略、智谋超群的汉代开国名臣。

张良能克制自己的不快,为老人拾鞋、穿鞋,实际就是在锻炼自己的气量。看上去好像很窝囊,但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强力壮,处处礼让,这既表现为对老人的尊重,也表现为对自身品格的完善。张良正是在不断礼让的过程中,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智慧,炼就了宽大的气量。最终成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真正的强者总是善于在社会中努力锻炼自己,培养自己。有气量者总能掌握一种外圆内方,绵里藏针的管理、处事技巧。让别人的攻击因为没有着力点而不能发挥作用,反之自己只需轻轻一击就可以令竞争对手受到重创,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能人,名叫范雎。范雎想帮魏王出谋划策,但是家里太穷,没有自荐的本钱,只好先在中大夫须贾府上做事。有一次,范雎跟从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久闻范雎才华出众,便派人给送来黄金和牛酒等物以示敬意。须贾大怒,认为齐王之所以送他礼物,是因为他把魏国的秘密告诉了齐国人。归国之后,须贾一状告到宰相魏齐那里。要是气量小的人早就不干了,可范雎不露声色。魏齐得到密报,怒不可遏,叫家兵家将杖打,范雎肋骨被打断了几根,牙齿也被打掉了好几颗。范雎装作被打死了,魏齐叫人用席子卷起来,丢到厕所里。

这还不算,须贾等人喝醉之后上厕所,轮换着往范雎身上撒尿。范雎好歹也算天下名士,可在如此难堪的局面中,他含辱忍诟,请卫兵帮忙把他当死尸扔到乱坟岗中。后来,范雎到了秦国,被秦昭公拜为宰相,终身为应侯,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杰出贡献。

抛开其他的不说,我们是应该佩服范雎的气量的。成大事者,是一定要能忍让的。换个角度来说,能如此忍让也是要让时间、事实来替自己表白。时间是可以证明一切的。忍让是一种美德,亲人的错怪,朋友的误解,讹传导致的轻信,流言制造的是非……此时生气无助雾散云消,恼怒不会春风化雨,而一时的忍让则能帮助恢复你应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赞美。然后心平气和的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多好啊。

清代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中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

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事情就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古代人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处理是非小事,更应该高上一着。

气量中包含有忍让、宽容和不拘小节。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能读到很多这样的故事。我们人类也不断地在学习。

《宋史》记载,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园与两个重臣一起喝酒,边喝边聊,两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劳来,他们越比越来劲,干脆斗起嘴来,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应有的君臣礼节。侍卫在旁看着实在不像话,便奏请宋太宗,要将这两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分别把他俩送回了家。第二天上午他俩都从沉醉中醒来,想起昨天的事,惶恐万分,连忙进宫请罪。宋太宗看着他们战战兢兢的样子,便轻描淡写地说:“昨天我也喝醉了,记不起这件事了。

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有气量的一种表现。现代的领导,都难免遇到下属冲撞自己、对自己不尊的时候,学学宋太宗,既不处罚,也不表态,装装糊涂,行行宽容。这样做,既体现了领导的仁厚,更展现了领导的睿智,不失领导的尊严,而又保全了下属的面子。以后,上下相处也不会尴尬,你的部署更会为你倾犬马之劳。

对于一个企业,领导者的心胸宽广能容纳百川。但宽容并不等于是做“好好先生”,不得罪人,而是设身处地地替下属着想,这样的老板不是父母官,也称得上是一个修养颇高的领导者。优秀的管理人员会尽量避免说不,以免伤害对方。他们不采取任何行动,希望问题会自动消失。但是,他们也绝不会说不敢面对问题或向员工投降。有气量和懦弱是从根本上有差别的。

对于个人的成功,宽容的影响更大,没有宽容,就没有信任。没有宽容,就没有团结和合作。没有宽容,就不可能出现什么奇迹。

古人讲“忍”字,至少有如下两层意思:其一是坚韧和顽强。晋朝朱伺说:“两敌相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晋书·朱伺传》)

这里的忍,正是顽强精神的体现。”其二是抑制。被誉为“亘古男儿”的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胸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战书”的报国壮志,也写下过“忍志常须作座铭”。这种忍耐,不正凝聚着他们顽强、坚韧的可贵品格吗?忍让是一种眼光和度量,能克己忍让的人,是深刻而有力量的,是雄才大略的表现。

气量也在很多地方表现在不拘小节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介绍:

李世民(599一649)即唐太宗。唐朝皇帝。626一649年在位。在位任贤纳谏,励精图治。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发展科举制;施恩威于边境,嫁文成公主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汉藏联系,使国昌民富,被誉为“贞观之治”。《旧唐书》称其“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又“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

能开创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帝国,唐太宗的气量,不可谓不大。《旧唐书》称其“不拘小节”,也许是对他最为贴切的评语。大的气量,应该做自己认为的大事,沉迷于点滴小事中而不能敞开胸怀,是最得不偿失的,也是最为愚蠢的举动。

狼之道十四:

志求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