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2576500000020

第20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3)

著名的人文主义者约翰·赖希林(1455~1522)编纂了《蒙昧者书简》(1515),这些书简,在罗马讽刺诗人的影响下,借蒙昧的神学家的口吻,模拟他们拙劣的拉丁文,揭露经院学者和僧侣们的狭隘无知以及教会的道德败坏。

德西德利乌斯·埃拉斯慕斯(1466~1536)生于尼德兰的鹿特丹,是一个著名的语言学家,学识渊博,先后旅居法、英、德、意、瑞士各国,和莫尔友善。他的著名文学讽刺作品、用拉丁文写的《愚蠢颂》(1509),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观点出发,通过“愚蠢”这个人物的自白,揭露僧侣的虚伪愚昧,批判诸侯争权夺利的战争,嘲讽迷信,肯定现世生活。这些人文主义者的著作具有积极意义,但他们用拉丁文写作,和人民有相当大的距离。

最富有战斗性的人文主义者是乌利希·封·胡登(1488~1523),他参加过济金根的骑士起义,是《蒙昧者书简》第2部(1517)的主要撰稿人。

《书简》第2部比第一部词锋更为锐利,给教会以毫不容情的抨击。他也用德语写诗,表达自己鲜明的战斗立场。他模仿琉善写作《对话录》,并把其中最主要的几篇从拉丁文译成德语,有两篇通过作者和“热病”的对话表示出对自己民族的热爱,涉及当时政治上和宗教上的重大问题。他以文学为武器,反对诸侯的分裂统治和罗马天主教会对德国人民的压迫,努力唤起人民的民族意识。

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他在1517年宣布宗教改革纲领,1520年写成《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反对教皇干涉王权,呼吁德意志教会摆脱罗马教皇种种不合理的控制,并提出一系列反对天主教教义的主张,要求组织新教。从1517年~1533年,他根据人文主义学者对古代语言研究的成果,采用人民语言,把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译成德语。他的《圣经》翻译使农民和平民能够援引《圣经》中的章句为自己的阶级利益辩护,并对于促进德国民族语言的统一发生重大影响。他写了许多赞美诗、论争性散文和寓言,最流行的一首赞美诗是《我们的上帝是一座坚固的堡垒》(1525)。“路德不但扫清了教会这个奥吉亚斯的牛圈,而且也扫清了德国语言这个奥吉亚斯的牛圈,创造了现代德国散文,并且撰作了成为16世纪《马赛曲》的充满胜利信心的赞美诗的词和曲。”但是路德逐渐和诸侯妥协,背叛了人民。

把人民的宗教改革进行到底、彻底反对封建统治的是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托马斯·闵采尔(1490?~1525)。闵采尔以牧师的身份,在宗教外衣下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于1525年失败被杀害。他倡导一种原始的共产主义,要求平均分配财富,在宗教问题上他已不局限于抨击天主教的一切主要论点,而是更进一步抨击基督教的一切主要论点,接近于后来的泛神论和唯理主义。他的《对诸侯讲道》(1524)号召萨克森的诸侯反对天主教,而他的《公开驳斥不忠实世界的错误信仰》则进一步抨击封建统治者。他在他的《论据充分的辩护词》里把路德称为“维登堡的行尸走肉”,宣告与路德断然决裂。1525年他发布《致阿尔斯特德人民书》,号召城市贫民与农民联合起来,举行起义。这些文件论证充足,热情充沛,是用火热、锋利的语言写成的,是德国最早的优秀的革命宣传文字。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一时期民间文学极为繁荣。因为新兴市民阶层需要文化生活,而印刷术的普遍使用提供了满足这一需要的条件。中古晚期流行的小故事和“笑话”大大发展,不少“笑话”收集成册。民间故事书也风行一时,或取材于中古传说,或取材于东方和南方国家的故事,良莠不齐。其中意义较大、能反映时代生活的有《梯尔·厄伦史皮格尔》(1515)。

书中主人公厄伦史皮格尔是一个农民,作品通过他把许多民间故事和笑话串联在一起。有的故事写手工业行会师傅受到厄伦史皮格尔的愚弄;有的写厄伦史皮格尔以农民的机智战胜了统治阶级,或对教会进行批评。例如故事之一叙述厄伦史皮格尔被一个伯爵雇佣为守塔人,因为伯爵苛待他,使他常常挨饿,他便使出妙计,捉弄伯爵,伯爵责问他为什么这样作,他答道:“谁挨饿受罪,谁就会想出一些计谋来。”

这部作品反映了农民在革命前夕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宗教改革的要求。另一部民间故事书是《浮士德博士的生平》(1587)。浮士德实有其人,出生于15世纪末的德国,传说他通晓天文地理,懂得魔术,死于1540年。故事书叙述浮士德和魔鬼订约,把肉体和灵魂卖给魔鬼,魔鬼答应为他服务24年,满足他的一切愿望。他和魔鬼上天入地,纵论天文地理,并追求人生享乐。

作者虽然站在宗教立场反对浮士德,但从浮士德的言行里也反映出文艺复兴时代探索宇宙奥秘、追求知识的冒险精神,因而引起人民广泛的兴趣。同时代英国作家马娄和后来歌德都以浮士德为题材,写出他们的名著。

这一时期来自社会下层的一个多产作家是汉斯·萨克斯(1494~1576)。他是个鞋匠,主要的成就是戏剧与诗歌。他提高了手工艺人的诗歌,把中古的宗教戏剧发展为反映人民生活的讽刺戏剧。这些戏剧大都取材于民间故事,描写的对象有市民、农民、奴仆、骑士、流浪汉等。他的作品,形象生动,语言通俗幽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为当时人民所喜爱。但是他反映的生活面狭窄,对现存社会制度表示满足,局限于投合市民阶层的趣味。

宗教改革的不彻底,农民革命的失败,加强了德国的分裂。这一世纪德国没有能产生像英国、法国、西班牙那样杰出的民族文学,但是在这动荡的时代,德国文学是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其接近人民群众,具有现实主义因素。

西班牙文学

西班牙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较意大利晚一些。直到16世纪初,它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国。在15、16世纪,它国势强盛,统治了北意大利、尼德兰,又在中南美洲、非洲、亚洲掠夺了幅员广大的殖民地,因而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时海外贸易兴隆,有1000艘商船在世界各地航行,西班牙成了称霸全球的强国。但到了1588年,它在和英国海战时惨败,无敌舰队覆灭,再加尼德兰革命,它从此一蹶不振,丧失了世界强国的地位。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一度繁荣,西班牙在16世纪出现了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的高潮。在16世纪前期,由于反动教会百般阻挠先进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人文主义文学不可能顺利发展。当时贵族骑士文学在全国广泛流行,而市民们所喜爱的是流浪汉小说。到16世纪后期,西班牙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人文主义作家,使西班牙文学进入“黄金时代”。

流浪汉小说是城市发达后的产物。它主要反映新旧交替时期城市中下层人民的生活。作品的主人公处于被压迫的阶级地位。为了求得个人生存,往往不择手段。作品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黑暗现象,具有一定的揭露和讽刺意义。

《小癞子》(1553)是流浪汉小说的代表作。作者不详。作品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主人公小癞子谈他的个人经历。他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就离开家庭出外谋生。他曾为一个瞎子领路,又曾当过一个吝啬的教士的仆人。以后又侍候过各式各样的主人,如绅士、僧侣、教堂神父、公差等。这些人大都刻薄自私,贪婪狡诈。在这些人的影响下,小癞子也成了一个寡廉鲜耻的人,居然靠妻子和神父私通来获得金钱。

小说广泛地描写了西班牙的社会生活,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揭露了贵族和僧侣们的种种丑态。人物性格鲜明,但性格没有发展,情节不够完整严密。由于作品写的是市民所熟悉的人和事,语言又生动流畅,因此深受市民群众的欢迎。

西班牙的另一部流浪汉小说《阿尔法拉契人的古斯曼》上下两部(1599~1604)也颇受读者欢迎。它的作者是马提欧·阿列曼。这类小说风行一时,持续到17世纪初期。流浪汉小说一般采用自传体形式,人物个性比较鲜明,语言生动自然,对欧洲近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西班牙的人文主义文学以小说和戏剧的成就最大。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史上的高峰,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16世纪中期,西班牙戏剧进入繁荣时期。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戏剧开始崛起。一些固定的公共剧场也先后建立。

民族戏剧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是洛卜·德·维伽(1562~1635)。这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作家,写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但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是当时声誉最高、最受群众欢迎的剧作家。他在《当代写作喜剧的新艺术》(1609)中,提出了人文主义的戏剧理论。主张戏剧模仿生活,逼真地反映现实,悲喜剧因素应掺杂在一起。他认为戏剧创作应满足群众的要求,重视戏剧情节的巧妙安排。他的剧本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写爱情和家庭问题的剧本,歌颂恋爱自由,宣传人人平等。如《干草上的狗》(1618)、《带罐的姑娘》(1627)等。有写社会政治问题的剧本,如《塞维勒之星》(1623)。他的代表作是描写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羊泉村》(1609~1613)。

《羊泉村》取材于15世纪发生在羊泉村的一次农民起义。

剧本描写骑士团队长费尔南·高迈斯仗势欺人,企图奸污羊泉村长老的女儿劳伦霞。青年农民弗隆多梭救出了劳伦霞。后来在弗隆多梭和劳伦霞举行婚礼时,凶残的费尔南竟劫走新娘,还要绞死新郎。勇敢的劳伦霞逃回村中,号召村民起来和封建势力斗争。全村农民起来,攻战了城堡,杀死费尔南。后来国王赦免了他们,将羊泉村收归自己管辖。

这个剧本突出地表现了农民的集体反抗精神和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思想。但从作品结尾可以看出,作者在反对暴虐的封建主的同时,也拥护开明君主和王权。

英国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成就辉煌,成为当时欧洲文学的顶峰。

从13、14世纪开始,英国羊毛业迅速发展,出现了城市和市民。农奴制实际上在14世纪末期已经不存在了。英国封建贵族的势力经过1381年的农民起义和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再加上封建贵族自相残杀的“红白玫瑰战争”之后,已大大削弱了。一部分封建贵族被消灭了,另一部分贵族资产阶级化,成为新贵族。到了15世纪,英国王权与资产阶级、新贵族建立暂时的联盟,使英国成为中央集权的统一的民族国家。进入16世纪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取得了海上霸权,全国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16世纪末~17世纪初,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17世纪40年代,终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一步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初期,是英国人文主义文学的黄金时代。在戏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最大。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出现了一系列重要作家。其中莎士比亚占着十分突出的地位。

杰弗利·乔望(1340~1400)是英国最早的人文主义作家。他是富裕市民的儿子。曾多次出使法国和意大利,接触过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的作品,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他懂得拉丁文,熟悉奥维德和维吉尔的作品。他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立场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他的主要作品有长诗《特罗伊勒斯与克丽西德》和寓意诗《声誉之堂》。还有《坎特伯雷故事集》。后者是他的代表作,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包含24个短篇故事,绝大部分用诗体写成。作品前面的总序是全书的精华所在。作者对到坎特伯雷朝圣的29个香客作了生动逼真的描述。这些香客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其中有帽商、家具商等富裕的市民,有能工巧匠,有勤劳善良的农民,有精通业务的律师、努力追求知识的学者,还有偷盗主人的管家、诈骗钱财的医生以及教士、女尼、水手等等,真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这些人物正是14世纪英国社会的缩影。

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接近口语,幽默生动。《故事集》受《十日谈》影响,在香客们讲的故事中,广泛反映了社会本质面貌,它堪称英国人文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托马斯·摩尔(1478~1335)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作家,也是欧洲第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他是英国皇家法官的儿子。在牛津大学学习时接受人文主义思想。他曾担任过下院议长和最高法官。因他反对英国亨利八世,惨遭杀身之祸。他的著名作品是《乌托邦》。

作品描绘了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王国的蓝图。全书用作者与一个旅行家的对话形式写成。作者反对私有制,向往人人劳动、产品归公、各取所需的乌托邦。

格林和马洛,是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外英国著名的戏剧家。

罗伯特·格林(1558~1592)在剑桥大学念书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他的剧本鲜明地反映了人道主义思想。他的代表作有《僧人培根和僧人本盖》(1590)、《威克菲尔的护林人》(1592)等。他属于“大学才子”之列。“大学才子”是莎士比亚以前英国的一批剧作家。他们在大学里受过良好教育,接受了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且很有才华,这批人为英国戏剧作出了较大贡献,推动了英国戏剧事业的发展。克利斯多弗·马洛(1564~1593)是“大学才子”中的佼佼者。他是鞋商的儿子,毕业于剑桥大学。他的思想比较激进,公开宣传无神论和共和政体,后来遭到杀害。他所写的悲剧《帖木儿》(1587~1588)中,塑造了野心勃勃、想称霸世界的东方君主贴木儿的形象。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92~1593),以德国民间故事为题材,叙述浮士德博士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故事。作者站在人文主义立场,肯定知识具有伟大的力量。提倡用知识征服自然,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实现社会理想。马洛还写了《马耳他的犹太人》、《爱德华二世》等剧本。他的剧本风格豪放,不仅写了人物的外部冲突,也表现了内心的矛盾。他的创作对莎士比亚有很大影响。

这段时期英国诗歌方面成就较大的是坎德门·斯宾塞(1552~1599)。他的著名长诗《仙后》(1589~1596)是英国资产阶级第一部民族史诗)。在散文方面最著名的作家是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他的代表作是《论说文集》(1597、1612、1625)。他也是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写了不少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