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刚刚出生还是一个小婴儿时,本性是纯良、天真的,对人毫无心机,坦诚相见。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单纯,也是寂寞过后的升华。
其实我们刚刚出生时都是婴儿,随着不断地长大,学到的知识多了,看到的多了,听到的多了,心机也深了,心灵就渐渐地繁杂了,总不如婴儿时期的纯净。
但是,当我们经历过种种以后,最终都要走到一个返璞归真的阶段,要重新回到婴儿的时代。
婴儿阶段的单纯是繁华过后的沉静,是绚丽褪去后的晶莹剔透。这其实也是一种寂寞,但并不是让人痛苦、忧郁的寂寞,而是美好的,令人快乐、愉悦的寂寞。
当我们把沃尔夫提出的寂寞的三个阶段与尼采的人生三象放在一起比较,便会发现虽然都与寂寞有关,但本质上却有很大的差别。
沃尔夫的寂寞像一条通往地狱的深渊,每一个阶段都离地狱更近一步。所以在他看来,寂寞是必须要克服的。
而尼采的寂寞却是一条通往天堂的阳光大道,虽然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寂寞,但却是在一步步升华、凝练,最终回归简单、纯粹。所以这种寂寞是美好的,非但无须克服,反而是人人都应该追求的。
为什么沃尔夫与尼采所认识的寂寞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如果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沃尔夫在划分寂寞的三个阶段时,是以人类心理阴暗、消极的一面为基础,也就是说,当你感到寂寞时,若以悲观、自暴自弃的态度面对,那么寂寞便会成为一杯烈性毒药,穿肠蚀骨。
而尼采的人生三象却是以坚韧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寂寞,所以它非但不能令我们痛苦,反而成为了人生的至高境界。
由此可见,寂寞本身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用何种心态去面对它。因此,我们应该让寂寞升华为婴儿般的单纯。
1.用婴儿般纯净的心面对世界
孩子的心灵是简单而纯粹的,在他们心中没有贫富之别,没有贵贱之分,会不问缘由地喜欢一个人,全心全意相待,而不会考虑这个人对他是否有利。当他们做事情时,不会分轻重缓急,更不会分哪件事会给自己带来最大的利益,尽管有些不成熟,但却拥有一份成年人学不来的认真。
这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孩子如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失手打碎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母亲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打,连在梦里也会有被法西斯追打的恐怖;他写字没有得到双圈,仿佛是候选总统落选一样的失意。”
请学会像孩子一样用单纯的心灵待人接物,不要有过多的算计,更不要把事情弄得复杂。当心灵变得单纯时,便会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多了许多,你也会被幸福的感觉所包围。
2.磨平心中的那根针
像婴儿般单纯并不代表傻,更不代表肤浅、无知,相反,单纯是成熟之后的返璞归真,是洞透世情之后海纳百川。你可以拥有一双将一切看得透彻的火眼金睛,但绝不要斤斤计较,更不要与他人针锋相对。
只有磨平你心中的那根针,才能圆融地待人接物,既不会受到伤害,又不会给人一种尖酸刻薄的感觉。
若是发现某个人对你心存不轨,不要戳穿他,更不要不留半分余地,得理不饶人。
3.用简单的方法做事
在所有武侠片中,大凡武功绝学其实都是非常简单的,往往一招就能制胜。这正是简单的力量,没有复杂的牵绊,减少不必要的枝节,只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可以将一切掌握在股掌之中。
做事也应如此,越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越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愚蠢的人只会沿着愈演愈烈的三个阶段沉沦下去,而聪明的人会不断地超越自己、凝练自己,最终拥有人生的大智慧。
4.有一种境界叫寂寞
寂寞是人生至高无上的境界!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寂寞中,我们可以收获许多平常时候所无法收获的东西,它带给我们宁静,将我们从喧闹的人群中拉入幽静的山谷,让思想在这里得到净化与升华。
假使我们能够不畏惧寂寞,以挚诚的心面对它,便可以使情绪变得舒缓,让双眼变得明亮,清楚地看到人世间的浮躁。这时,我们的大脑就能够摆脱负重,进行清醒的思索,从而使精神得到升华。
谈到寂寞的大境界则不能不提到一个著名的学者——鲁迅。
在鲁迅生活的年代,他是寂寞的。作为一个总是以战士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的作家,鲁迅总是与大多数人保持着不可拉近的足巨离。
鲁迅的寂寞来自于旧中国的黑暗年代,少年时的他遭到了家变,祖父被抓入狱,父亲得了重病,鲁迅只得无奈地寄居在舅舅家,每日要看别人的脸色生活。
少年时期的苦难让鲁迅早早地就品味到了寂寞的滋味,使他形成了一种总是充满了苦痛与黑暗的人生观,经常用憎恶、阴暗的眼睛看待这个社会。
青年时期的鲁迅远渡日本求学,本想做一名悬壶济世的良医。然而在日本学习的那段时间,他感到了民族被歧视而中国民众又浑浑噩噩、不知进取的痛苦,所以他毅然弃医从文,要医治国民的灵魂。
这条路并不好走,鲁迅第一次发表作品就失败了,再加上看到了政府的碌碌无为、社会的晦涩阴暗和民众的愚昧无知,他深深地陷入了巨大的寂寞、无望与愤怒之中。
如果换了另一个人,比如是正在读此书的你,带着这种寂寞的感觉,又会怎么样呢?也许有些人会放弃,选择随波逐流;也许有些人会像陶渊明一样隐居世外,不问世事。
然而鲁迅却没有被寂寞打倒,也没有变得消极和懦弱,而是冲破了层层阻碍,以极大的勇气与热情去迎接生活。他这样写道:“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这是一段包含着对自我深刻思考的话语,也表示鲁迅在寂寞中使精神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最终完成了一个文学巨匠和思想家的自我塑造。这也使得时至今日,他依然对人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当我们回看鲁迅的一生时不难发现,尽管他长期都处在寂寞中,但却并没有因此而消沉、颓废,更没有孤芳自赏、不可一世,相反,他的思想与很多人融为了一体,并形成一股力量,似一朵祥云般,将他领入更加开阔的世界。
若你此刻也是寂寞的,不要害怕,你并不会因此而被排斥、被遗忘,相反,这正是你反思自我、丰满羽翼的时刻。它仿佛攀登高峰途中遇到的休息石,尽管四下无人,却可以使你好好地休息一番,待到精力充沛之时便可攀上峰顶,将群山尽收眼底。
每次提到鲁迅时,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另一个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尽管两个人所在的国度不同,一生的经历不同,但除了都是文坛巨人外,他们还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寂寞。
巴尔扎克也是寂寞的,从小时候起,他便很少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只是埋首于书籍中,与文字相伴。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安排下,他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做事。
这本是一个极有前途的职业,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法律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意义。巴尔扎克在律师事务所目睹了很多黑暗、虚伪的事情,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工作,希望以文为生,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巴尔扎克所走的这条路并不是一片坦途,刚开始时他写的作品不断地被退回,父亲又拒绝向他提供生活费,所以他负债累累,陷入了困境,有时三餐都难以为继,只能吃一点干面包。
这样孤苦无依的生活并没有打倒巴尔扎克,他依然乐观。如果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他便用手指在桌子上画上很多盘子,上面写着“火腿”、“香肠”、“奶酪”、“蛋糕”等,然后在自己的想象中品尝着丰盛的“大餐”。
为了生存,巴尔扎克从事过很多行业,比如商业、印刷业等等,但都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在这段艰苦的日子中,他在手杖上面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