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继往开来的中国历史
2584900000003

第3章 百年屈辱与抵抗(2)

1885年2月23日,法军攻占中越边境上的重镇——镇南关(今广西友谊关),整个广西震惊,形势非常严峻。67岁的老将冯子材临危受命,他团结将士,整军备战,联络边民,修筑工事,积极准备收复镇南关。法军受到压力,很快退出镇南关。冯子材和各军将领勘察后,选有利地形构筑阵地,准备决战。他命令将士在恰当位置赶修许多炮台座,抢筑石墙深堑,同时亲自安排兵力部署。2月初,清军向法军占据的文渊城主动出击,法军阵脚被打乱。法军2000余人分三路攻击镇南关,进入关后又扑向清军阵地,意图占据有利地形。冯子材指挥苏元春、王孝祺等部奋勇还击。当地壮、瑶、白、彝、汉等族人民纷纷前来助战。经过异常激烈的交战,法军无法攻破石墙,被迫撤离,集结在山谷。翌日,法军再次分三路发起冲击,冯子材身先十卒,众将士深受鼓舞,奋勇杀敌。白刃化的胶着状态延续到一定时间,部署好的大反攻开始,以雷霆万钧之势压向法军,并且形成围攻。两天鏖战,法军全线崩溃,退逃文渊。群情振奋的中国将士乘胜追击,攻下文渊城,继而连续作战,收复谅山、屯梅、观音。镇南关大战,中国军队获得了彻底的胜利。

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这一年爆发的中日海上大战,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1888年北洋海军编成,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袭击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8月1日,中日双方宣战。战争之初,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本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9月27日,黄海海战爆发,5个多小时的海上激战,北洋舰队5舰被击沉,4舰被击伤;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10月,在鸭绿江江防之战中,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11月,日军攻占旅顺口,血洗全城,残忍的杀害无数中国民众。日军攻占旅顺后,进攻威海卫,在1895年2月1日,占领威海卫。于是,日军以海军和陆军配合攻击北洋舰队。经过激战,北洋舰队受到重创,提督丁汝昌等自杀殉国。17日,北洋舰队全部覆灭。在辽东战役中,清军6万余人从辽东全线溃退。

在甲午战争过程中,清廷一直在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就已经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从此,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迅速深化,人民承受着更加深重的灾难。

黄海大战

1894年9月中旬的黄海海面,风云激荡,战炮轰鸣,一场中日之间激烈的海战在这里发生,为中国近代历史增添了悲壮的一笔。黄海大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大规模海战。

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军“定远”等12艘战舰,在提督丁汝昌率领下护送6000名清军增援平壤,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登陆。第二天正准备返航时,发现西南方向驶来一支舰队,舰上悬挂的是美国国旗。但双方距离不远时,那支舰队突然改悬日本国旗,暴露出来者不善的逼人杀气。面对敌舰突袭,丁汝昌下令将舰队排成犄角雁行阵,以主力舰“定远”、“镇远”两铁甲巨舰居中,其他舰船随于侧后两翼。双方相距5000多米时,炮战打响。战斗至中午,北洋舰队略占上风。下午3时左右,北洋舰队受到日本舰队的夹击,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丁汝昌受伤,右翼总兵刘步蟾代为指挥。随后,“定远”舰信号设备被炮火击毁,北洋舰队失去统一指挥。救援“定远”的“致远”舰中弹起火,弹药所剩无几,船体严重倾斜。管带邓世昌下令,以自己的战舰全速撞向猖狂的日舰“吉野”,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但是,逼近敌舰时不幸中鱼雷而沉没。邓世昌及全舰官兵250余人壮烈殉国。“经远”舰在顽强苦战中,管带林永升、大副陈策阵亡,舰被击沉,全舰官兵200余人英勇殉难。“来远”、“靖远”两舰在夹击日舰时受伤。“来远”舰弹药舱爆炸,机舱充满浓烟,无法继续战斗。15时30分,“定远”、“镇远”等舰英勇还击,重创日舰“松岛”,毙伤其100余人,日方被迫将“桥立”舰改为旗舰。“靖远”管带叶祖珪代理舰队指挥,集合各舰。下午6时左右,双方收队。

5个多小时的海战,北洋舰队5舰被击沉,1舰自毁,3舰受重创,伤亡近千人。“济远”、“广甲”两舰在战斗中逃离战场。日本舰队5舰受重创,伤亡约600人。此后的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没有再发挥作用,日本舰队掌握了海上主动权。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之一,是甲午战争中日本以苛刻条件强加给中国、使中国丧权辱国的条约。1895年,清政府派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主要内容有:1、中国废绝中朝“宗藩关系”。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4、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5、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马关条约》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日本靠这笔“赔款”发达了起来。后来在俄、德、法三国的干涉下,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但中国却又向日本付了3000万两“酬报”银。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随着洋教进入中国,山东外国教会势力极为猖狂,传教士专横跋扈地欺压当地中国人民。山东正逢水旱连年,农民饥寒交迫,一些与白莲教相结合的秘密民间小团体,从“保卫身家,防御盗贼”开始,聚众设坛,练拳习武,后来被逼开展焚毁教堂、打击教会势力的斗争。各种自发、分散、流派杂乱的民间组织,逐渐形成了几个中心和几支力量较强的队伍。大刀会、红拳、梅花拳、义和拳、神拳、红灯照等民间武术团体成为义和团运动的雏形。1899年,朱红灯率领义和拳在山东西部和西北部进行的反洋教斗争规模较大,附近各县纷纷响应。当时担任山东巡抚的清朝官员对洋教的恶劣行为有所不满,在处理冲突时主张“持平办理”,甚至上奏朝廷,建议将各地拳民列诸乡团之内,听其自卫身家,守望相助,并在奏折中第一次将拳会改称“义和团”。于是,各地拳会纷纷改称义和团。

中日甲午战争后,广大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迅速高涨。义和团运动在直隶(今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和东三省等地相继爆发,京津一带声势尤为浩大,并波及贵州、湖南、江西、四川等十几省。义和团将“反清复明”的口号改为“扶清灭洋”,进一步将矛头指向帝国主义。1900年6月,义和团得到慈禧太后的招抚和默许,拥入北京,烧毁教堂,惩罚贪官污吏,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灭洋反帝”活动。6月10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联军共2000余人,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和清军相配合,在廊坊附近给八国联军以顽强阻击,迫使他们败退回天津“租界”。侵略军6月17日攻占大沽炮台,然后进犯天津,义和网在天津保卫战中表现出很强的战斗力,灭敌1000多名。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假宣战,真投降,开始对义和团进行镇压。在内外夹击的情况下,义和团顽强抗争到1902年。义和团基本上由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及水手、脚夫等群众组成,缺乏统一组织和领导,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具有自发、分散的特点和封建蒙昧的落后性。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八国联军侵华

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国联合出兵侵略中国,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耻辱,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的罪恶行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引起外国列强的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胁迫清政府进行镇压。1900年5月28日,各列强国家驻华公使举行会议,作出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的决定。5月30日至6月2日,八国的海军陆战队400多人进驻北京东交民巷。随后,天津大沽口外开来各国军舰24艘,天津租界集结的侵略军达2000余人。接着,八国联军的铁蹄开始践踏蹂躏中国大地。侵略者以兽性的残暴,在所到之处烧杀奸淫,疯狂掠夺,无恶不作。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曾经承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沙皇俄国除积极派兵镇压义和团外,还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罪大恶极,惨绝人寰。沙俄还大肆掠夺中国东北的金矿、煤矿和森林资源。

1900年6月,由天津向北京进攻的八国联军,途中遭到义和团的坚决抵抗。败退天津的途中,又遭到堵截攻击,死伤400人。6月17日,另一支侵略军在大沽登陆,在进犯天津的途中多次受到打击。两股侵略军会合后,向天津城大举进攻。7月6日起,义和团众在紫竹林与侵略军白刃格斗三天三夜,双方死伤严重,直到14日,侵略军攻陷天津。此后,北京西什库的外国教堂及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也受到民众愤怒的自发攻击。

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虽然向列强各国“宣战”,但实际上只是迫于民众压力的一种表面文章,暗地里早已向侵略者卑躬屈膝,妥协投降,并且对义和团进行镇压。天津失陷后,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全权大臣,向外国列强谢罪乞和,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之一。1900年12月,列强各国向清政府提出充满强盗逻辑的《议和大纲》,参与提出大纲的除了八国之外,又加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三国。1901年(农历辛丑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签字,就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蒙受惨重损失和奇耻大辱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有:惩办“得罪”列强的官员;派亲王、大臣到德国、日本赔罪;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国人建立和参加抵抗侵略军的各种组织;赔款4亿5000万两白银,分39年付清,本息9亿8000万两白银;在北京东交民巷一带设使馆区,各国可在使馆区驻兵,中国人不准在区内居住;平毁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炮台;各国可以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

反对“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日本帝国主义采用武力胁迫和阴谋手段向中国提出的攫取权益、侵害中国主权的无理要求。反对“二十一条”则是中国人民抵抗这一无理要求进行的斗争。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代表日本政府当面向民国大总统袁世凯递交二十一条要求,其中内容包括: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享有的一切权利、利益,准许日本建造由烟台或龙口接连胶济路线的铁路,开山东省内各主要城市为商埠,日本在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享有优越地位并有开矿权,将旅顺、大连租借给日本99年,中国中央政府须聘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等各顾问,日本有九江、南昌路线铁路以及南昌、杭州,南昌、潮州各路线铁路的建造权,等等。

袁世凯表示,除个别地方外,同意接受“二十一条”。消息传出,举国愤怒,各地爱国团体纷纷集会,上海各界召开国民大会,到会数万人,一致表示拒不承认“二十一条”,誓雪国耻。码头一工人罢工,宣布抵制日货。汉口、镇江、汉阳、福州等地,相继发生反日运动,成立“爱国对日同志会”等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抗议活动。留日学生也组织了归国请愿团。在中国人民一致反对下,“二十一条”没有实行,无效而终。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发生在1919年。在此之前,近代思想先驱陈独秀、***等人从1915年起发起了追求科学民主和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铺垫了重要思想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1919年1月,包括中国在内的27个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收回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等要求,竟遭会议拒绝。4月底,会议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引起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怒。北京的学生率先提出抗议。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主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和约签字”、“还我山东”等,要求严惩亲日派官员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随后,队伍来到东交民巷使馆区抗议,又到赵家楼曹汝霖家。曹汝霖溜走,章宗祥遭痛打,赵家楼曹宅被愤怒群众烧毁。北洋政府派军警逮捕了学生市民32人。第二天,北京大专院校学生总罢课并通电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支持,很快形成全国性的抗议运动。6月以后,上海工人也举行罢工,爱国浪潮在全国150多大中小城市展开。北洋军阀迫于各界压力,只好同意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免去曹、章、陆的职务。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在反帝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政治运动,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革命历史阶段。

香港海员大罢工

这是近代史上以香港海员为主体的重要罢工斗争,香港的中国海员于1922年1月12日向英国资本家提出增加工资等要求,遭到拒绝。中国共产党人苏兆征、林伟民等领导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部署的罢工,正式爆发。罢工人数到1月底就增加到2万~3万人,其中包括积极投入斗争的运输工人。

2月1日,香港英国当局采取镇压手段,查封海员和运输工人工会,逮捕罢工领袖。工人群众反而掀起更大的斗争浪潮,并且得到广州周围农民群众的支援。他们组成纠察队,封锁香港,断绝交通。2月27日起,香港其他工会纷纷宣布罢工,邮局和银行职员、仆役、厨役、轿夫等纷纷加入。3月初,罢工人数达10万以上。香港英国当局进行野蛮镇压,工人群众于3月4日起徒步向广州进发,英国军警在九龙沙田地区拦截,开枪射击,造成数百人死伤,制造了“沙田惨案”。屠杀激起了工人更大的义愤,他们团结一致,坚持罢工毫不动摇。面对香港物价飞涨、货源中断、百业闭户、市场停滞,港英当局被迫接受工人提出的条件。3月8日,罢工谈判协约签字,取消封闭海员工会的命令,释放被捕者,抚恤死难者,增加工资15%~30%。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斗争胜利。这也是中国工人阶级在反帝斗争中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由此引来了工人运动的高潮。

五卅运动与省港大罢工

五卅运动是继五四运动后,又一次全国性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省港大罢工则是香港和广州工人为支持五卅运动而举行的大罢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