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十三节 《忍经》:包羞忍辱是男儿
【《忍经》其书】
《忍经》,顾名思义,就是专门写“忍”的书。它一部寓意深刻的劝世书。大约在七百年前,杭州人吴亮,汇集了历代名人有关“忍”的言论,还有历史上隐忍谦让、忠厚宽恕的人物事例,汇编而成《忍经》一书,共计156条。四年后,一个名叫许名奎的人与吴亮不谋而合,著成了《劝忍百箴》,其内容包括忠孝仁义、喜怒好恶、名誉权势等多个方面。
历史上关于忍的名句太多了: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过事堪喜,有容德乃大,忍辱负重等等。杜牧的《题乌江庙诗》说:“胜负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经》名言】
《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解读:《左传·宣公十五年》载,谚语说:“所谓高下,应当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泽容纳着污泥,丛山和草丛中藏着祸患,美玉隐匿着瑕疵,君王忍受一些耻辱,这是自然规律。”
《昭公元年》:“鲁以相忍为国也。”
解读:《左传·昭公元年》:“鲁国以相互忍让来治理国家。”
《左传》:“一惭不忍,而终身惭乎?”
解读:《左传》:“不愿忍受一次羞辱,而使自己惭愧一辈子吗?”
《书》有起羞之戒,《诗》有出言之悔。
解读:《尚书》中说:言语如果不合礼仪就会招来羞辱;《诗经》上说:一时说话不当就会造成悔恨。
贫而能安,斯为君子。
解读:在清贫的生活中还能心安理得,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君子不因为钱财的多少而忧虑。
不平则鸣,物之长性。达人大观,与物不竞。
解读:见到不平的事情就要说出来,这是人的本性。但豁达之人,总是与世无争的。
凡人语及其所不平,则气必动,色必变,辞必厉。
解读:常人说到不平之事,必然会动怒、面色难看、言辞刻薄。在生气的时候最容易说错话,因此要三思而后言。
【《忍经》故事】
唾面自干
《忍经》中记载了唐朝的宰相娄师德的故事。娄师德性格稳重,很有肚量,他当上宰相之后,弟弟又被封了官,一家人在社会上很有名望。但是娄师德在送弟弟赴任的时候说:
“我位至宰相,你又任州官,受皇帝的宠幸太多了。这正是别人所嫉妒的,你打算怎样避免这些嫉妒呢?”娄师德的弟弟知道哥哥是在担心自己在外面惹是生非,于是说:“从今往后,即使有人朝我的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算了,绝不让你担忧。”
娄师德面色严峻地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恨你,如果你将唾沫擦去,岂不让吐唾沫的人更加生气,只会加重他对你的愤怒。你最好不擦去唾沫,让它自己干。”
娄师德的这番话,后来就变成了“唾面自干”这个成语。
韩安国忍辱
《忍经》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韩安国担任梁国内史时,因犯法被关到监狱中。管犯人的狱中小吏田甲就侮辱他。韩安国问田甲说:“你觉得冷却的灰,还可重新燃烧起来吗?”
田甲说:“如果冷灰可以重燃,我就用小便浇熄。”
后来,韩安国释放出狱,被任命为梁州刺史。这时欺负过他的田甲心想这下完了,吓得要逃。韩安国说:“田甲如果逃走,就把他的家人都杀了;如果不走,我可以原谅他的罪过。”
田甲于是来见韩安国,韩安国问他:“怎么样,今天我这冷灰重燃,你还想用尿浇熄吗?”田甲以为韩安国要报仇了,结果,韩安国原谅了他,并授予他一个亭尉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