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认同的对象,而其中78%的孩子以自己父母为认同的偶像。父母在孩子的眼里就是模范和表率,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所以要在各方面给孩子做好榜样。
为孩子营造一种健康的家庭氛围
父母箴言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与社会相比,前者对他们的影响更大,因为家庭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和赖以生存的地方。所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酝酿一种快乐和睦、温馨甜蜜的家庭气氛,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成长相当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蒂生动地描绘了家庭教育环境与儿童成长之间的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儿童生活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儿童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会难为情;如果儿童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如果儿童生活在忍受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忍耐;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儿童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信任他人;如果儿童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
作为父母,我们该怎样为孩子营造一种健康的家庭氛围呢?
1.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
家庭氛围是实施家庭教育的要素之一。为了孩子的将来,也为了全家人的幸福,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应当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这种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性格和为人处事的影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任何家庭都会有矛盾,有争吵,但尽量不要把矛盾和争吵暴露在孩子面前,更不能因此而对孩子造成伤害,尤其不要把孩子当作出气筒。一个和睦的家庭、轻松的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与家庭的经济条件,以及家长受教育的程度没有多大关系,关键是父母重视的程度。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从小就生活在气氛紧张的“缺陷家庭”中的孩子,智商一般较低,而且存在不少心理问题;而生活在和睦家庭中的孩子,心理都比较健康。
在夫妻恩爱、和睦温馨的家庭里,孩子过着无忧无虑、井然有序的幸福生活。父母经常带孩子散步、逛公园、参加体育锻炼、做游戏等,孩子可以全方位接受教育,从而使孩子热爱学习,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反之,若夫妻感情不和,家庭气氛紧张,父母不仅无心照顾孩子,甚至还会将孩子当作“出气筒”。这种家庭的孩子感情上很痛苦,精神上很压抑,健康和智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家庭环境是否和睦,对孩子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是无声的教育。比如一个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环境,能让孩子体验到一种浓浓的亲情,一份拳拳的爱心,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家长的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可以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勤劳,感受到奋斗的乐趣……
2.营造平等、开放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一个整体,家中发生的事情每个人都有知情权。大多数父母都喜欢把爱埋在心里,喜欢含蓄,但如果不说出来,又怎么能让孩子理解和体会到呢?因此,父母不能把爱只埋在心里,应该把它放在嘴上。如果有工作上的快乐或烦恼时,建议父母讲给孩子听,不要认为孩子太小理解不了,或是怕孩子伤心不想让他知道。父母这样做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与保护,结果却事与愿违。孩子会始终觉得自己游离于家庭之外,家里的事都不知道,会有一种孤独感。因此,父母应该保证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正平等的关系,不因年龄的大小、地位的高低而区别对待,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大家的尊重,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
家庭成员之间可以很开放地谈自己的想法,父母尤其要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只有这样,家庭成员之间才不至于积下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当一个人遇到问题的时候,其他的人才能够很好地理解他,真正达到一种默契,成为心心相印的一家人。
3.营造快乐的家庭氛围
据某项调查发现:常有笑声相伴的家庭,孩子的情商合智商普遍较高。研究人员认为,提高孩子的情商合智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气氛活跃,会使孩子性格开朗。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能使知识面拓宽,从而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并且有利于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
家庭就是一个组织,每个成员都是构成这个组织的个体,如果每个人都带一些快乐、欢乐回家,家里自然就充满笑声。相反,如果每个人都携烦恼与不快回家,那么家庭中肯定会是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让人们回家时“报喜不报忧”,家庭中的成员应互相分享快乐,也应互相分担忧愁,这是家庭之所以被称为家庭的原因之一。作为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一种快乐的家庭氛围,这是最基本的责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父母箴言
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认同的对象,而其中78%的孩子以自己父母为认同的偶像。父母在孩子的眼里就是模范和表率,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所以要在各方面给孩子做好榜样。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既极其深奥又十分简单。其核心关键是要求做父母的用言传身教去审慎地进行教育。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耳濡目染,并极力仿效。要想使家教收到良好的效果,既要讲“言传”,更要讲“身教”。也就是说,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身体力行,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教育孩子,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看父母讲了多少道理,而要看父母怎样做,只要父母率先垂范做出榜样,其感召力和威力所产生的家教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年幼的孩子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总是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不自觉地效仿。好的行为被效仿,当然很好,但坏的被效仿了,改变起来是很难的。如果此时父母加以管教的话,孩子会说,既然父母这样做,那他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汉森习惯在每天工作之前,先去镇上的酒馆喝上一盅。虽然知道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妻子一直劝他戒掉,但是他想,反正只是自己的一个坏习惯而已,又不影响别人。
一天,天降大雪,汉森穿好棉袄,戴上手套,吻别妻子后,和往常一样吹着口哨向酒馆走去。没走多远,他觉得有人跟在后面。回头一看,竟是自己年幼的儿子。
儿子踩着父亲留在雪地上的脚印,边跑边兴奋地喊:“爸爸,你看,我正在踩你的脚印!”
儿子的话令汉森心中一顿,他想:“如果我去酒馆,儿子踏着我的脚印,将来他也会去酒馆的。”
从那以后,这位父亲再也不光顾酒馆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进入社会最初的模仿对象,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会的某种习惯和处世态度,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父母的品质、人格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如果父母的榜样出现了偏差,孩子的思想行为就会出现偏差。在今后的生活中他就会放松自律,做出有损社会公德的事情,从而也使他失去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机会。
父母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都无不对孩子产生影响。
许多人还记得他们的父母是怎样向家庭之外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的。一位母亲说:“萦绕在我脑海中的是那种对家庭之外的其他人的真诚关心的氛围。我的父亲直到60岁时仍然是一位志愿消防员和救援工作者。我的母亲则一直做各种志愿工作并时常帮助社区中的其他人。即使自己并不富有的时候,父母对别人仍很慷慨。因为父母的友善,许多人在我和姐姐面前常常称赞他们。”
有一位男人这样谈及他的父亲:“我记得我的爸爸在工会保护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以前,他每周有五天要为他的本职工作干很长时间,星期六还有另外的工作,也要干很长时间。我还能记得每天天还没亮的时候我醒了,就能听见父亲起床并悄悄地出去上班,而此时家里其他人都还在睡觉。我不记得他生过病,请过一天假。他唯一不工作的一天是星期天,他总是和我们一起做些事情来消磨这一天,比如探望亲戚,和我们一起骑车等等。他的家庭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信念和他对家庭的全力投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至今影响着我。”
当我们友好而和善地对待他人时,我们的孩子就会学到我们的善;当我们心胸狭窄、自私自利时,我们的孩子也同样学到了这些东西。如果我们为了推掉一个不愿参加的约会而说谎,或者我们因为不想听电话而让孩子告诉人家我们不在家时,我们便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了撒谎的种子,受过骗的孩子会去骗人。孩子若看到父母从工厂里偷工具或在旅馆里偷毛巾便会以为偷窃不是错事。在家里看不见父母笑脸、得不到爱抚的孩子将来很难开朗和友爱。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来规范孩子的言行。可是这种空洞的说教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在某些方面的教育中,说教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比如:早晨起来,父母要有意识的向家里的长辈问早,向邻居问早,下班回家,主动问好,带孩子出门做客时要轻声叩门,在做客时谈吐高雅,举止文明,主人招待时要说谢谢!临走时要说谢谢!家里来了客人,要带孩子到门口迎接并引导孩子把自己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客人给孩子带礼物时,让孩子表示感谢!客人回家时要带孩子送到门口说“欢迎下次再来”“再见”。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并以你为榜样模仿效法。在日常生活中,谨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
父母一旦答应了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现,兑现有困难的事不要轻易许诺。如果父母随便承诺孩子一件事,但由于种种原因给忘记了,对孩子的情绪不仅会是一个较大的打击,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孩子内心带来伤害。如果父母经常言出不行,说话不算话,就会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孩子对父母的崇信、敬仰与爱戴,就会由于你的失信次数而递减。次数过多,可能父母的话就会被孩子完全不当一回事,还谈什么教育孩子呢。再者,如果作为父母经常说话不算话,孩子也会下意识地效仿,对自己说出的话不负责任,便会成为他的一种不良习惯。如果你经常有言出不行这样的“过错”,请你在孩子面前郑重其事的道歉,并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博得孩子的谅解。当然,这种道歉的次数越少越好。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如果你是明智的父母,就应该以身垂范,给孩子在各方面做出好榜样。
让孩子在鼓励中成长
父母箴言
现在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强,父母也都很重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通过鼓励来教育引导孩子,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心,会让孩子在自信中健康成长。
3岁的帕蒂在看妈妈摆吃饭的桌子。她拿起了一罐子牛奶,想帮着倒进玻璃杯里,妈妈很快地抓住了瓶子,非常慈祥地说:“不,亲爱的,你还很小,这件事你不能做。我会自己倒牛奶,你可以帮我把餐巾摆上。”帕蒂看着妈妈亲自去倒牛奶非常地失望,她不高兴地离开了餐厅。
孩子们在生命的初始阶段,都有非常强烈的与生俱来的勇气,非常积极地想去做他看到别人在做事情,假如帕蒂真的洒了一些牛奶,但和她的自信心比起来,洒些牛奶是太渺小的事情了。帕蒂有勇气去试着做新的事情,那么妈妈应该表现得对她有信心,从而给她以鼓励。如果牛奶洒了,帕蒂会觉得自己失败了,那么母亲需要给她更多的鼓励。这时候妈妈应该表扬她的勇气,把洒了的牛奶擦干净,鼓励她说:“再试一下,帕蒂,你会成功的。”帕蒂一定会很高兴。因为她受到来自妈妈的鼓励,她的自信心就会在这点滴的日常生活中逐步成长起来。
鼓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面而积极的鼓励常可带给孩子意想不到的冲力,引导孩子发挥最大的功效。
1.在孩子自卑时要鼓励
芳芳从幼儿园回来闷闷不乐,因为同伴嘲笑她有个大蒜鼻子。妈妈对她说:“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妈妈就喜欢你这个样子。”妈妈的这种鼓励方法是错误的。妈妈不过是在宽慰孩子,告诉她无论长得什么模样,妈妈一样爱她。但是这其实等于告诉孩子她担心的东西是真的。事实上,两三岁孩子就开始注意自己的长相了。到了五六岁,他们会同别人比较,然后会抱怨:“我的脸太黑了。”“我是不是太矮啊?”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哪里长的不好看,先问问他,是不是在和谁做比较。然后可以同他讨论,看看能不能帮他。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同伴高大,可以告诉他各人有各人漂亮的地方,如果真的想高大一点,可以鼓励他去打打篮球,学习游泳。当然,有时候对于孩子的抱怨我们实在无能为力,在那种情形下,你可以对他的不快表示理解,千万不要置之不理。
2.在孩子发言的时候要鼓励
给孩子发言的机会非常重要。当然,他们的思考过程难免会有错误的时候,“怎么啦,怎么会连这个都不懂?”“简直就是笨蛋嘛!”“多用一下大脑好不好!”这类的话,父母不应该随口而出,否则只会使孩子更加别扭和执拗。父母若是一口就否决孩子的想法,那么,由于否定而产生的挫折感,往往会使孩子再也不肯继续想下去,或是再也不肯发言和回答问题。所以,碰到这种情形,父母可以用比较婉转的方法,像说:“你的想法,我不太明白,你要不要再想一想,想清楚一点再告诉我好吗?”引导孩子从别的角度去思考,还可以提高他的自信心。当孩子对“什么是对的”还模糊不清时,还是避免马上使用嘉许和鼓励,父母要先对孩子有所了解。仔细留心孩子的发言内容,才有助于父母对孩子的了解。
3.在孩子帮忙家事的时候要鼓励
在家里孩子经常会帮忙做一些轻松的家事,只要他卖力、认真,就值得父母赞美。当父母走过正在扫地的孩子身旁,尽管慷慨地说:“这么干净,走起来真舒服。”“辛苦你啦!”等。奖励的词句无论多么简短,孩子都将感受到无比的快乐。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场合的鼓励,父母一定要保持某种程度的理性。千万不要话说得抑扬顿挫,过于感情化,只要有诚意,孩子就能感受到,所以,父母不能毫无理由凭空地夸奖孩子。
4.在孩子活动的时候要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