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风暴来临(1920-1929)
2594100000017

第17章 1922年(6)

陈炯明的叛变,激起人民群众和海外侨胞的义愤,纷纷通电声讨陈炯明,要求粤军退出广州,声援孙中山讨伐叛逆。陈炯明因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军事上占着优势,加之陈炯明用重金收买海军各舰,瓦解了拥护平叛的海军,使孙中山指挥的海军力量受到了严重损失。在陈炯明的多方活动下,广东省议会和各团体举行联席会议,要求孙中山下野,迎接陈炯明回省。海军总长汤廷光也要求海军各舰勿向广州开炮。汤廷光、叶举、魏邦平三人以陆海军联合名义发出布告,吁请"孙公下野"。同时,袭击长洲要塞,占领鱼珠、中山炮台。孙中山只得率永丰舰进入白鹅潭,与叛军作战。在四面包围之中,孙中山奋斗不馁,等待北伐军的回援,同时令海防司令陈策率部进攻江门,牵制叛军。江西前线接到陈炯明叛乱的消息,立即由胡汉民召集紧急军事会议,决定许崇智、李福林、黄大伟各部班师讨伐,李烈钧率赣军留守赣南。陈炯明为阻击北伐军,令翁式亮率黄任寰师进驻韶关,同时密令北伐军中粤军第一师梁鸿楷率部倒戈回粤。许崇智等率部班师后,7月9日进攻韶关,与陈军相持激战。7月18日,北伐军分兵攻占翁源,接着,全力进攻北江重镇韶关。双方拉锯,战况激烈。7月28日,陈军翁式亮部在韶关受到打击,退往马坝。但在北伐军向马坝追击时,粤军第一师陈修爵因加入翁部作战,使陈军力量大增,北伐军因长途跋涉,久战疲乏,见到陈军中出现粤军的旗帜,内部也出现一些分化,加之饷弹供应不上,战斗力大为减弱,最后被陈军击败,’退往江西。但此时留守赣南的李烈钧部也在北洋军蔡成勋的进攻下失败,许崇智等部只得辗转进入福建,朱培德、李烈钧等部则退入湖南。孙中山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在永丰舰上与叛军相持,表现了坚韧卓绝的革命精神。孙中山原待北伐军班师后从水陆两方面夹攻广州,恢复革命根据地。但北伐军韶关失败,收复广州已经无望。8月9日,孙中山等接受沙面英国领事的建议,离开军舰,乘英国舰只到香港,8月10日由香港乘船赴上海。孙中山到上海之后,发表宣言,自责任用非人,使北伐事业攻败垂成,当引咎辞职,号召同志继续奋斗,扫灭陈炯明叛军,完成护法事业。8月15日,陈炯明回到广州,次日复任广东总司令,控制了广东。

陈炯明叛变,是孙中山一生革命事业所遭受的最惨重的失败,对他打击极大。孙中山认为,历次革命失败,都是失败于敌人,而这一次则败于10余年卵翼之陈炯明。他非常痛心,从而重新考虑中国革命的一些问题。就在他陷入极端困境的时候,得到了中国共产党、苏俄共产党的帮助。孙中山重新振作起革命精神,坚持革命旗帜,从而走上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道路,开始了他一生中的伟大转变。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制定民主革命纲领而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党组织逐步获得发展,河南和四川等地也陆续建立起了党的组织,党员人数也有所增加,特别是在党领导中国工人运动的斗争实践中,斗争经验逐步增长,党的政治影响也开始逐步扩大。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后的一年间,通过斗争实践,对于国内国际形势,对于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实际问题,开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主要特点是,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企图进一步宰割中国。华盛顿会议确定了美国提出的"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和"中国门户开放"的原则,即由帝国主义共管中国;在国内,政局则处于内争迭起、战乱绵延的极端混乱的境地,直奉混战,奉军失败,退回关外,直系独占北京政权,并不断向南扩张。在这种形势下,对于中国的出路问题,中国一些政治势力提出各自不同的主张。军阀提出"武力统一"和"联省自治";改良派提出"好人政府";孙中山虽然坚持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但他也提不出足以动员群众奋斗的革命纲领,并且他所领导的第二次"护法"运动在军阀陈炯明的叛变下失败了。中国走向何处,是当时一切爱国人士所思索的问题。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始认识中国的革命形势,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分析了中国外受帝国主义,内受封建军阀压迫的现状,指出必须用革命手段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建立民主政治,文件还指出,要完成这一革命任务必须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的发表,表明中共对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任务和应该采取的策略,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有中央局成员,党的地方组织的代表,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回国的部分代表,共12人,其中有陈独秀、蔡和森、高君宇、邓中夏、向警予、张太雷等,代表195名党员。会议讨论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情况和中国革命的任务,发表了宣言。宣言在分析国际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国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后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这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宣言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基础上,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宣言还提出要通过民主革命进一步创造条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且不仅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互区别开来,而且开始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宣言说:"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不过得着一些自由与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即刻成功的。"为了贯彻执行民主革命纲领,大会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同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商具体办法。这样就改变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中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联系的规定。这是中共在策略方针上的一大进步。大会在《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阐明了党的性质,旗帜鲜明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忠实代表。为了把中国共产党建成一个革命的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决议案提出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二是党的内部必须有严密的、高度集中的、有纪律的组织和训练,并且要求"个个党员不应只是在言论上表示是共产主义者,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是共产主义者。"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党成立后的第一个党章。这个党章对党员条件、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纪律作了具体规定,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大会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确认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大会在研究党成立后一年来中国工人运动状况,总结工运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了《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议决案》。议决案指出:中国的工人运动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还没有摆脱旧行会和手艺组合的束缚。工人斗争局限于某个行业或某个工厂的单独活动,还没有形成普遍的运动。参加工会的工人人数还不多,工人组织不够强大和巩固。"切实研究这种现状,集中、扩大和正当指挥这种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议决案规定:党应该集中力量组织产业工人工会。工会工作必须把工人阶级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工会应该为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而努力,但是,还必须领导工人开展政治斗争。议决案批判无政府工团主义者们宣扬的工会不要过问政治、工会不要领导政治斗争的错误主张,明确指出,必须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把秘密斗争和合法斗争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工人运动的继续发展。大会选举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推选陈独秀为委员长。大会还决定出版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

越飞来华

下半年。苏俄政府任命副外长越飞为驻华全权代表,来华与北京政府商谈外交和商务,同时和孙中山商谈国共双方的合作,这是苏俄和共产国际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步骤。

苏俄共产国际与孙中山的联系早在1920年8月马林被任命为驻华代表时就已开始。马林在对中国社会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进行了考察后认为,中共应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合作关系。共产国际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且作出指示要中共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在1922年8月25日至30日的杭州会谈上,中共最终决定采用"党内合作"方式与国民党进行合作。会后,陈独秀、***分别在上海拜会了孙中山,使国共合作有了进一步可能。

与此同时,共产国际和苏俄也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对孙中山进行真诚支持和帮助。孙中山表示愿意立即同苏俄建立亲密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下,1922年7月26日,苏俄政府正式任命副外长越飞为驻华全权代表。越飞,阿尔道夫·阿勒拉姆,苏俄早期革命家、外交家,犹太人,曾任国际法教授。1917年在彼得格勒参加十月起义,为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18年1月率苏俄代表团参加苏德布列斯特谈判,主持对德媾和事宜。1922年7月26日被任命为苏俄驻华特命全权代表,8月到北京,与中国谈判复交并同孙中山通信和会谈,1923年1月与孙中山签署联合宣言。后又在日本与孙中山的代表廖仲恺谈判苏联与南方政府关系。越飞来华后,同北京政府的建交谈判进展缓慢,但与孙中山的秘密谈判却进展迅速。8月下旬,孙中山会见了越飞派来的代表,就远东局势及解决方法等问题进行商谈。此后,孙中山和越飞在相互通信中继续就中俄两国的国际和国内各种迫切问题交换意见。1922年8月至12月间,孙中山和越飞曾书信往来7次(其中越飞4次,孙中山3次),越飞向孙中山介绍了苏俄的情况以及他与北京政府所进行的谈判及其遇到的困难,孙中山也向越飞介绍了中国内部的政治形势,讲述了自己的政治、军事计划。1922年秋,孙中山派张继前往北京,"致书越飞"。12月,张继在北京会见越飞两次,商讨了越飞与孙中山亲自会谈等技术问题。马林、张继等人经过多方努力,越飞以养病为名,从北京赴沪,准备亲自与孙中山会谈。1923年1月17日,越飞抵达上海。22日,越飞和秘书史瓦尔茨在上海莫里哀路29号孙公馆与孙中山进行会谈,参与会谈者还有国民党广州办事处干事长张继。会谈讨论了下述三项目的的途径和方法:(1)迫使日本撤出东北;(2)保证废除在中国的治外法权;(3)促使中国与苏俄缔结联盟。24日,越飞与孙中山继续进行会谈。越飞答应,如果孙中山及其党内人士同意:(1)立即公开承认苏维埃为俄国的合法政府;(2)与苏俄政府公开签定盟约;(3)答应不禁止在中国进行布尔什维克宣传。那么苏俄将给予国民党以道义和财政援助。双方经过会谈,对这些问题达成了一定谅解。此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商谈,1月26日,孙中山和越飞发表了联合宣言。

《孙文越飞联合宣言》要点包括:双方均同感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全国的统一与独立,俄国将同情并援助中国;俄国重申将抛弃帝俄时期的中俄条约(包括中东路合同在内),并另行开始中俄交涉,俄国目前无意使蒙古与中国分离。

《孙文越飞宣言》发表后不久,孙中山又立即派廖仲恺再赴日本,与越飞共商宣言原则的细节。廖仲恺与越飞在热海饭店同住了一个月。越飞向廖仲恺详细介绍了俄国革命与建设的情况以及列宁关于东方民族和殖民地及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论,论证了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与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必须互相联合、互相支持的历史必然性。廖仲恺则向越飞介绍了中国国民党的斗争历史,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双方协商了如何在政治上、军事上、财政上、道义上加强合作问题,对加速改组国民党,促进国共合作,筹办革命军官学校,建立一支可靠的革命军队等,提出了具体的行动方案。热海会谈,是孙中山与越飞上海会谈的继续与发展,在加速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越飞来华以及《孙中山与越飞联合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公开确立,而联俄政策的确立也就必然促进其"联共"政策的进一步发展。此后,孙中山不仅采取了联合苏联的新步骤,而且也加快了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步伐。

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兴起

广东农民运动最早兴起于海陆丰地区,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之一,又称海陆丰农民运动。海陆丰是海丰县和陆丰县的统称。海陆丰人民具有光荣的斗争传统,在五四爱国运动中,这里的青年学生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迅速行动起来,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怒潮,为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