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尽显繁荣(1990-1999)
2594200000016

第16章 1991年(7)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改革也取得较大进展:(1)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继续完善和发展。到年底,全国已有9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完成了新一轮的承包工作。表现在:一是普遍形成了综合指标体系;二是承包基数的确定多样化,而且更加科学合理;三是承包经营者队伍在稳定的基础上有所扩大;四是承包形式有新的突破,少数大中型企业开始进行投入产出总承包试点。(2)企业的市场竞争机制日趋完善。上海、北京、山东、四川等地先后选择了一批基础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全面落实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工作。同时,随着贯彻落实《企业法》,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指令性计划的减少,人才流动,资产等各种各类市场的建立,把大中型企业推向市场已经成为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一个重要手段。(3)企业内部配套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有所突破。改革试点主要在以下几点进行:一是在工资分配方面改变现行的单一等级工资制为由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劳效工资和特殊工资四个单元组成的岗位技能工资制;实行功效挂钩,同时工资储备金制度,以丰补歉。把职工收入与劳动成果紧密挂钩,工资分配开始向生产第一线苦、脏、累、险工种岗位倾斜。二是在劳动人事制度方面,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管理,无论是工人还是干部,都取消原来的身份界限,企业职工都要通过优化组合与企业签定劳动合同。企业和职工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提出辞职或辞退。与之相配套,国家有关部门已出台了国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国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企业内部"岗位和竞争"机制,建立厂内待业制度等。(4)其他形式的企业改革试点也取得新的进展。"税利分流"试点工作、股份制试点工作也都在完善的同时,总结出新的经验。

尽管1991年按照中央的部署,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这一工作涉及各个方面,既有其紧迫性,又有其艰巨性,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国营企业长期积累问题较多,需要有比较长期的打算,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1991年的努力为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制度创新"的新阶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不久,《公司法》颁布,把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下来。与此同时,财政、税收、金融、外汇、外贸、投资等体制改革相继出台,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创造了配套条件和良好的外部条件。据统计,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以来,国有资产总量年均增长155%,高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年均增长129%的水平。

我国南方发生严重水灾

人汛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气候出现异常。江淮地区雨季来得早、降雨来势猛、强度大,持续两个月之久。5月15日至7月13日60天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其中淮南及皖南山区达到1000多毫米,平均雨量较常年同期多1~3倍;大别山金寨县前畈为1775毫米,安徽黄山最大雨量为1560毫米,南京1021毫米,武汉1622毫米,最大30天雨量江苏常州市、无锡市接近百年一遇,江苏兴化县、安徽金寨县超过百年一遇。太湖流域平均30天降雨量502毫米,超过1954年,为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年,相当于80年一遇。因而造成了江淮流域,特别是安徽、江苏、河南、上海、浙江杭嘉湖地区、湖北及湖南北部等地区大面积内涝;淮河发生了建国后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长江支流滁河发生了两次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太湖水位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湖北、贵州、四川、湖南等地的长江支流也相继发生了较大洪水和山洪灾害。

尽管洪涝灾害从全国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仅限于淮河、太湖、巢湖以及长江的一些支流,但造成的损失却是十分惨重的。据各地上报的数字统计,这次受灾面积波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而以南方的江淮地区受灾最大。全国有36亿亩农作物遭受洪涝灾害,其中成灾面积21亿亩,绝收4827万亩;因灾死亡5113人;倒塌房屋498万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79亿元。受灾最重的安徽、江苏两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4497万亩,占两省播种面积的604%,成灾面积10092万亩,占播种面积的42%,绝收面积2771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15%;两省倒塌房屋349万间,占全国水灾倒房的70%;经济损失484亿元,占全国水灾损失的62%。

由此可以看出,这次特大洪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降雨量大而集巾,洪水来势猛,持续时间长。二是水灾发生在夏粮收获和秋粮播种的关键时期,造成两季作物大面积减收。三是重灾区过分集中,安徽、江苏两省受灾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0%,农业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60%以上,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损失也极为惨重。四是尽管灾害是局部性的,但由于洪灾发生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因而损失极为惨重。

造成1991年灾害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江淮地区梅雨期来得早,降雨强度大,为几十年不遇,有的地方达到或超过百年一遇。降水集中在易涝的平原、河网地区,这些地区排涝能力一般只有5年一遇,最高的江苏也只有10年一遇的标准,远远对付不了今年这样几十年一遇的连续大暴雨。而且洪涝灾害发生在夏收的关键季节,安徽等地小麦未收割,又影响秋季播种,影响到灾区群众一年的生活。二是多年没有来洪水,一些江河行洪河道设障严重,降低了行洪标准;一些湖泊洼地盲目大量围垦,阻碍了洪水出路,减少了调水场所,大大加重了灾害。三是江淮地区是我国人口稠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太湖流域工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高,2万多家工厂和乡镇企业建在低洼地区,缺乏防洪设施,这次受淹,造成严重损失。四是多年来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帐很多,加上对团结治水、局部服从整体强调不够,一些已经规划的工程没有实施。

灾情牵动了各级领导的心,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一场战天斗地的抗洪救灾斗争在神州大地掀起。在整个抗洪救灾过程中,各级党政领导十分重视,亲自动员、部署防汛救灾工作。江泽民、李鹏、田纪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深人抗洪救灾第一线慰问、视察,给灾区群众以很大鼓舞。7月5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全国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田纪云任组长。8日,邹家华主持召开国务院防汛救灾工作紧急会议。15日上午,李鹏出访归来立即赶赴防总了解汛情、灾情,部署抗洪救灾工作。16日,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灾情、汛情的汇报,研究部署抗洪救灾工作。国家防汛总指挥部根据各地汛情的发展及时作出了~系列抗洪指挥、调度的决定。安徽、江苏、河南、湖北、浙江、上海等省市的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地(市)、县领导都亲临现场,身先士卒,日夜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各地组织成千上万的群众抢险队伍,对重大险情进行了及时的抢护。在洪水威胁的紧急关头,广大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不顾个人和家庭的安危,冲锋在前,奋不顾身,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表现出舍己救人、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抗洪救灾过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了一道抗洪抢险的钢铁长城,在最危险的关头,到处闪现着人民子弟兵的绿色身影,伟岸的身躯。据统计,在这次抗洪抢险斗争中,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出动官兵49万人次,车辆136万台次,舟艇828多艘次,飞机82架次,抢运转移被洪水围困的群众63万人,加固堤防数百处,执行破圩清障分洪任务22处,抢收小麦23万多亩。他们在抢险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顽强奋战,为抢救国家财产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作出了贡献。

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采取各种措施支援抗洪救灾。国务院各部门及时安排救灾粮、款和物资,到8月1日为止,已下拨各项救灾资金约3亿元,加上地方财政拨的救济款,共约4亿元。下拨专项储备粮、救灾柴油、化肥、煤炭、汽油等物资以及钢材56万吨、木材7万立方米、水泥183万吨、油毡92万卷、汽车618辆。民政部、国家计委、财政部、邮电部、铁道部、交通部、卫生部等部门派工作组下去,帮助灾区解决困难。各专业银行发放100多亿元贷款,用于灾区恢复和发展生产。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灾区支付保险赔款26亿元,预计赔款总额将达15亿元。广大医务工作者深入灾区,防疫治病。各地公安部门积极维护社会秩序。山东、江西、湖南、天津等13个省、市、区紧急调运900多条草袋支援灾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前方抗洪军民的英勇拼搏,众志成城的精神感召下,在灾区群众疾苦牵动下,各地军民纷纷捐款捐物,表现出极其高涨的爱国热情。截止8月31日,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和民政部接收救灾捐款办公室直接接收国内外捐款折合人民币76052394224元,其中,港澳同胞捐款40121878999港元,台湾同胞捐款104万美元,海外同胞捐款1153664331美元,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国际组织捐款935286175美元。经国务院批准,已将这些捐款中的74111万元先后分7批分配给8个重灾省。此外,民政部还代中国科技财务公司转拨100万元捐款给安徽、江苏、湖北、河南、浙江五省灾区民办中小学;代香港一同胞转拨34336262元给湖北省灾区。另外,接收捐款办公室还收到捐赠物资价值240681万元,以及字画和粮票。这些救灾款物给灾区人民带去了温暖,带去了力量,表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由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指挥得当,广大军民团结奋战,有关方面通力合作,使得灾区损失减小到力所能及的限度。灾区人心稳定,社会秩序良好。

特别值得称颂的是,灾区广大人民群众在这次抗洪救灾中表现出的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当洪水袭来时,他们不低头,不退让,齐心协力,顽强奋战。当洪水威胁全局时,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以局部损失换取大局的安全。当洪水退却时,他们不松劲,不泄气,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互助互济,尽力减轻国家负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抗洪救灾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自我教育的伟大实践。对于我国局部地区的严重水灾,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极为关注。为了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更好的解决灾区群众的困难,他们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义演、义卖、义诊活动,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抵御自然灾害的浩大声势。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这次抗洪救灾取得了重大胜利,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保住了重点工程和工厂矿山,保住了几十座大型水库,保住了铁路和重要城市,保住了淮北大堤和长江大堤的安全。由于预防及时和多方警惕,还基本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尤其是,大灾之后仍夺得农业大丰收。粮食虽略有减产,但仍是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棉花大幅度增产,油料、糖料、烤烟再创历史最高记录。全年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3%。

痛定思痛,我们在庆贺抗洪斗争胜利的同时,也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这场水灾再一次说明了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但在我国,水利建设和它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水患意识淡漠薄弱等可怕的思想行为在许多地方普遍存在。我们必须从人口、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991年的洪涝灾害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经济建设切忌竭泽而渔,饮鸠止渴,而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强化水患意识,综合治理水利,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才是顺乎民心,势在必行的大事。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的日子。中国共产党的70年,是革命的70年,创业的70年,胜利的70年。今天,全党隆重纪念这个光辉的节日,各族人民热烈欢庆这个光辉的节日。

月1日,披上节日盛装的人民大会堂洋溢着庄严热烈的气氛。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杨尚昆、李鹏、万里、李先念、乔石、宋平、李瑞环、王震等和首都万名群众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下午3时,李鹏宣布大会开始,江泽民同志在热烈的掌声中发表了长达2万字、100分钟的讲话。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分"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的奋斗历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三个部分。

江泽民在讲话中指出,这次纪念的目的,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