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1日,统一共和党在南京。召开正式成立大会,选举蔡锷、张凤王芝祥、孙毓筠、沈秉壁沩总务干事,殷汝骊、袁家普、陈陶遗、张树森、彭允彝为常务干事,景耀月、刘彦、欧阳振声、吴景濂、沈垄等20人为参议,褚辅成、李日垓等25人为特派交际员蔡锷电令陆鸿逵、章协助组织本部,委派萧垄、殷承为为云南省常驻代表,电请唐继尧、戴戡、李烈钧等发起组织贵州、江西支部。因此,蔡锷被奉为当然领袖。该党成立数月后,支部即"遍十余省,党员达数万人,参议院议员亦占有三分之一之席次"。
统一共和党宣称"以巩固全国统一,建设完美共和政治,循世界之趋势,发展国力,力图进步为宗旨"。其政纲主要为12点内容:(1)厘定行政区域,以谋中央统一;(2)厘定税则,以期负担公平;(3)注重民生,采用社会政策;(4)发达国民商工业,采用保护贸易政策;(5)划一币制,采用虚金本位;(6)整顿金融机关,采用国家银行制度;(7)建设铁路干线及其他交通机关;(8)实行军国民教育,促进专门学术;(9)振新海陆军备,采用征兵制度;(10)保护海外移民,励行实边开垦;(11)普及文化,融合国内民唉;(12)注重邦交,保持国家对等权利。这个政纲具有"调和"的色彩。统一共和党明确的宣布说:"本党党纲于积极的民主主义暨积极的国家主义,均不偏重,折中损益,中道而行。""国基初定,安危之机,问不容发。若两党皆走极端,相持不下,难免感情有伤,实非国家之福。本党奔走于折中政纲之下而取调和之态度者,正因时势之要求,不得不如此也。"随着南京临时参议院的北迁,统一共和党本部也迁到北京。吴景濂、谷钟秀被选为北京临时参议院议长和全院委员长,成为该党实际领袖。在参议院,它以"第三党"自居,声称与同盟、共和两党"无所偏持",但事实并不这样,为了发展党势,它时而附和共和党,时而转向同盟会,被社会舆论斥为"反复无常的党"。1912年,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干,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小党,改组成国民党。1912年8月25日,国民党在北京正式召开成立大会。统一共和党并人国民党。
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他对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起了很大的作用,"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在当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1883年中秀才,1889年、1892年相继中举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派。1898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1年到上海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参与创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创立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作为培养革命人才、进行秘密革命活动的机关。1903年创办《俄事警闻》。1904年参加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11月,将暗杀团改组扩大,创立东南地区反清革命斗争的重要组织——光复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上海分会会长。1906年春应聘任绍兴学务公所总理。1907年6月赴德,在中国驻德使馆工作。1908年秋人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学等学科,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辛亥革命前夕回国,在上海参与筹建中华民国工作。1912年1月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4月,在《东方杂志》上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
蔡元培反对清末学部奏定的教育宗旨,认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主要教育应从造成现世幸福出发,而以达到"实体世界"(即观念世界)为最终目的。他提出停止祀孔,废除读经,把清朝学部规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封建主义的教育宗旨,改为资本主义的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五项。他认为这五种教育缺一不可,主张五育并举。
蔡元培认为,由于当时中国强领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武力,势难恢复,因此,"军国民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又由于"今之世界所恃以竞争者,不仅在武力,而尤在财政","我国地宝不发,实世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至多,而国甚贫",因此,为发展实业要进行实利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富国强兵",但是,仅有此两项教育是不够的,因为,"固兵可强也,然或溢而为私斗、为侵略,则奈何?国可富也,然或不免知欺愚、强欺弱,而演变贫富悬绝、资本家与劳动家血战之惨剧,则奈何?日:教之以公民道德"。只有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才能消除和避免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弊端,保证教育方向的正确。因此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必以道德为根本"。"何谓公民道德?日法西兰革命也,所标揭者日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三者诚一切道德之根源,而公民道德教育之所有事者也",主张人们充分发扬亲爱的精神去实现平等、自由的理想。
但蔡元培认为,有了公民道德教育,教育仍不完善。因为"公民道德之教育,犹未能超轶乎政治者也";"而世所谓最良政治者,不外乎以最大幸福为鹄的"。认为"要善处世间事",就要树立"完全的世界观",要进行"世界观教育"。蔡元培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他认为"世界有二方面,如一纸之有表里,一为现象,一为实体"。他所主张的"世界观教育",就是要遵循世界进化史的途径,使人的"通性99——66意志"能够获得最大的自由:一方面,能齐万物、破利害,使人与人、人与物之间都能相通,对宇宙万事万物持超然的态度,使每个人的思想言论有完全的自由;另一方面,能对实体世界的绝对自由的意志有渴慕的心理,努力追求,逐渐能与实物吻合,获得意志的完全自由。世界观教育的主要方法就是美育。他说:"世界观教育,非可以旦旦而聒之也。且其与现象世界之关系,又非可以枯槁单简之言说袭而取之也。然则何道之由?日,由美感之教育。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津",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要进行美育。他认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
蔡元培的五育并举的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国家独立富强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要求。他在这种教育宗旨指导下,主持了学制改革,课程修订,推行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等。这些改革,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要求,是有积极贡献的。但改革是不彻底的。1912年2月孙中山辞职,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后,蔡元培仍任教育总长。同年7月,因不满袁氏擅权,与同盟会全体阁员一起辞职。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主张被搁浅。
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年,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产物,目的在于"广育人才,讲求时务"。戊戌政变后,京师大学堂是唯一被保存下来的新政措施。但是,在封建顽固派的压制下,京师大学堂仅开设诗、书、易、礼、春秋等课堂,性质同旧式书院没有什么差别。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学校一度停办,1902年复校,1910年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5月改称北京大学校,大学堂总监改称大学校校长,严复为第一任校长。
年5月,北京大学本科、预科开始复课,但因经费困难,学校举步维艰。1912年10月,严复辞职,章士钊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但章未到任,由马良代理。年底,何时继任校长。1914年1月,胡仁源被任命为北大校长。这期间,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风潮的影响,北京大学还是有了一定的发展。1912年10月,教育部公布《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不再提倡"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取消经学科;大学毕业生称学士,取消科第的奖励方法。由于北京大学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国立大学,《大学令》实际上成为北京大学的基本章程,它规定了北大的教育方针。
年9月,胡仁源拟定整顿大学计划书,主要措施包括:扩大招生、增聘教员、改进教学方法、编写教材、教师编写各课的教学大纲、整理图书等,北京大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1913年,全校学生781人;1914年,942人;1915年,1333人;1916年达到1503人,教学情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由于北洋军阀的反动文化统治,资产阶级学术风气依然十分淡薄,北京大学的发展还是很有限的。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针对北京大学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状况,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对青年学生明确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求学者要"抱定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而以前入北大者,皆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此等人进入社会,"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二是"砥砺德行",大学生肩负振兴国家之重任,因此必须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苟德之不行,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惑人"。三是"敬爱师友"。
为适应资产阶级新文化发展的需要,蔡元培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是整顿教师队伍。从整顿文科人手,因为文科中顽固守旧者较多,是北大前进中的障碍。为克服封建思想对北大的垄断,蔡元培根据资产阶级思想自由的原则,提出了著名的"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他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这个办学方针,实际上是对统治北大的封建思想文化的彻底否定。1917年1月,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不久,又聘***为图书馆主任,胡适为文科教授兼文科研究所哲学门主任,钱玄同为文科教授兼国文门研究所教员,刘半农、周作人为文科教授,同时裁减了一批不称职的本国和外国教员。随着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也从上海迁到北京,这些新文化界人士均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或撰稿。《新青年》与北京大学结合,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另外,蔡元培还聘用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厚而思想保守的教授,如辜鸿铭、刘师培、黄侃、崔适等人,这些人都有专门学问。蔡元培对新旧各派兼收并蓄,"是尊重讲学自由,是尊重新旧一切正当学术讨论的自由"。经过整顿,全校教员面貌一新,教授平均年龄30多岁,他们思想活跃,学有专长,给北大带来了发展的基础。
其次是改革领导体制。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不是教授不得当选为评议员;评议会负责制定和审核学校的各种章程,决定学科的废立,审核教师的学衔和学生的成绩,提出学校的预、决算;这就是在近代教育制度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北京大学"教授治校"制。设立行政会议,成立教务处,统一领导全校的教学工作;成立总务处,管理全校的人事和财政。废门改系。领导体制的改革,贯彻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对北大向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大学转变起了巨大作用。再次是对学科和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改革。扩充文、理两科,停办工科、商科,目的是为了把北大办成文、理两科为主的大学,以专注于学理之研究。1919年,又废除文、理、法三科之名,改门为系,全校14系,即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学、哲学、中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史学、经济、政治、法律系。同时改变以前学生上课均为必修课的现象,实行选科制。本科学生学满80个单位(每周一学时,学完全年为一单位),即可毕业,其中一半为必修课,一半为选修课。增设选修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专门人才。
年2月,北京大学招收女生9人人文科旁听,此后X.t式招收女生,此举冲破了男女不同校的禁令,全国各地高校也纷纷仿效北大,招收女生,男女同校,男女教育平等的风气逐渐形成。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进行改革的另一方面,就是提倡思想自由和学术研究空气。改革后的北大,学术讨论、思想争辩之风非常盛行,几乎每周均有学术讲座,各种学术团体、政治团体也纷纷成立。北京大学成立的著名社团有:新闻研究会、哲学研究会、进德会、地质研究会、国民杂志社、新潮社、国故月刊、孔子研究会、书法研究社、音乐研究会等。民主自由的学风,促进了大批青年学生的觉醒,也培养了他们关心社会、改造社会的勇气和精神。1919年3月,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廖书仓等发起组织平民教育讲演团,不定期在街头进行讲演,宣传反日爱国、民主自治,反对封建家族制度,破除迷信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通过改革与整顿,北京大学逐渐完成了向近代资产阶级大学的转变,奠定了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基础。1918年,北京大学本科生发展到1980人,研究生达148人,北大因此在全国教育界、学术界、思想界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五四时期,北大学生积极投身爱国救亡运动,北京大学成为现代中国革命发源地之一。
陆征祥组阁风潮
6月,袁世凯悍然破坏《临时约法》中关于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内阁部署的规定,迫使成立不到3个月的唐绍仪内阁垮台,激起了同盟会的强烈不满。6月20日,张耀曾、李肇甫、熊成章、刘彦等四人代表同盟会见袁世凯,明确指出:"唐内阁成立以来,一切政务不能着着进行,实因党派混杂,意见不一之故。盖非纯粹政党内阁,当然有此弊病。"因此,"此后欲图政治之进行,非采完全政党内阁不可"。同盟会以为组织政党内阁,就能保证责任内阁制不受袁世凯的干涉,同时相信同盟会在议会中能够取得多数席位,组成一个"同盟会内阁",以推行它的各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