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强权沙皇:彼得大帝
2596000000002

第2章 初掌政权(2)

1682年4月底,多病的费多尔逝世,时年20岁。他没留下后嗣。他的继承人可以是伊凡,也可以是彼得。两个未成年的王子背后各有一帮拥戴者,费多尔一死,两个集团便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老沙皇阿列克谢第一个妻子的外戚,以领主伊凡·米哈伊洛维奇·米洛斯拉夫斯基为首,拥立王子伊凡继位。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是索菲亚公主。她是一个聪明、威严、生气勃勃的女人,她自己也在暗中觊觎着皇位。纳雷什金家族拥戴彼得,但他们当中没有一个稍有名望的人物。

从形式上说,皇位的继承权应当属于伊凡,因为他是最年长的继承人。可是根据大主教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某些领主的支持),10岁的彼得被立为沙皇。他的母亲娜塔莉雅皇后循例为摄政。据同时代人说,她是个“气质平和,心地善良,既不勤奋,又没办事能力,智力平常”的女子。

这里所说的同时代人,指的是鲍里斯·伊凡诺维奇·库拉金公爵。他的著作我们以后还将经常引用。库拉金起初是在军界崭露头角的,在波尔塔瓦一役中,他指挥过谢苗诺沃近卫军团。后来因为健康情况不佳,他转到外交界任职。

从总的倾向来说,库拉金是赞赏彼得的活动的,但同时也带有若干保留,这位傲慢的贵族对彼得的举止看不顺眼,对他的民主作风(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也不以为然。

库拉金晚年从事彼得治国史的撰写工作。这部未完成的著作的特点,在于它对同时代人物的评述尖锐明快,有时毫不留情。从这些评述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才智、精细的观察力和无限的忧虑。

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娜塔莉雅皇后,同她的那些庸碌无能的外戚不善于掌权执政,未能组织起有足够威信的政府。皇后决心依靠领主马特维耶夫为辅弼,便限期把他从流放地召回京来。据历史学家谢·米·索洛维约夫的详细描写,在马特维耶夫从普斯托泽尔斯克村赶回首都的时候,纳雷什金家族的敌人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索菲亚已经“策划好一条阴谋诡计”,决定利用射击军部队作自己对敌斗争的武装支柱。这里我们必须指出:射击军部队跟米洛斯拉夫斯基及纳雷什金两个家族并无共同的利益,而且这两个家族跟射击军部队的利益也同样毫不相干。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在位时,射击军的地位相当于御林军,享有许多重要的特权,并经常得到皇上的赏赐。到他儿子费多尔当政时,射击军失去了这些特权(不担任城市勤务、免税贸易权)。尤其是,这时他们的勤务加重了,由从事贸易和手工业取得的收入又大为减少,这种收入对他们微薄的薪饷可是十分重要的补助。射击军士兵对他们的长官的不满情绪达到了极点。团长们克扣士兵的薪饷,中饱私囊,士兵们稍有过失就受到他们残酷的惩罚,他们随心所欲地支使士兵替他们办理私事。射击军士兵怨声载道,随时都可能闹起事来。

三、五月事变

1682年4月30日,即沙皇费多尔去世后的第四天,射击军士兵开到皇宫请愿,要求把那些不得人心的指挥官交给他们惩处。娜塔莉雅皇后仓促间满足了他们的最后通牒的要求。射击军的16个团长被罢官,并受到鞭笞。后来,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成功地把射击军士兵的怒火引导到自己的政敌身上。射击军各团里流传着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索菲亚制造的谣言,说是纳雷什金家族“除掉”即杀死了伊凡王子。射击军还得到了应当处死的领主的名单。

5月15日,射击军各团听到警报声,立即擂着鼓,擎着迎风招展的旗帜,向克里姆林宫进发。他们相信伊凡王子真的已经不在人间,准备按照索菲亚和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阴谋制订的计划行事。可是,传闻失真。领主、僧侣和领着伊凡与彼得兄弟俩的娜塔莉雅皇后出现在宫门的台阶上。这就是彼得和射击军部队第一次会面时的情景:廷阶下是怒不可遏的人群,廷阶上是惊恐万状、并不理解当前事件真相的10岁的彼得。

射击军部队发现自己受骗后,愣怔了一会儿,随即提出了严惩“叛徒领主”的要求。他们把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多尔戈鲁基拉下廷阶,用乱枪戳死。又杀死了领主马特维耶夫。除了几个领主和领主杜马的书记之外,射击军还杀死了纳雷什金家的伊凡和阿芬纳西,并迫使他们的父亲基里尔削发出家。射击军一边在地上拖曳着被杀者的尸体,一边嘲骂道:“这就是领主阿尔捷蒙·谢尔盖耶维奇的下场!”“这就是领主罗莫丹诺夫斯基的下场!”“这就是多尔戈鲁基的下场!杜马议员驾到,躲开点儿!”

这场屠杀使年幼的彼得受到了很大的震动。痛苦的重担首先落在母亲的肩上,但5月15日至17日的事件在孩子的脑海里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

射击军消灭了纳雷什金家族的许多拥戴者之后,要求由伊凡和彼得兄弟俩同当沙皇。几天以后,他们又提出一个补充要求:在两个小沙皇未成年的时候,由索菲亚公主治理国家。

五月事变的结果,纳雷什金家族固然死了不少人,索菲亚和米洛斯拉夫斯基家庭也只是表面上得到了政权,因为控制首都局势的实权落到了以射击军政厅的新领导霍万斯基公爵为首的射击军手里。他们通过索菲亚执行自己的意志,他们要求将射击军部队改为宫廷直属步兵部队。他们还咄咄逼人地要求在红场上建立一座“纪功碑”,记载他们在五月事变中的功绩。索菲亚试图用赏赐金钱、给予褒奖的办法来安抚射击军,但很快她就发现,那些把她捧上台的人,也可能用五月事变同样的血腥手段夺去她的政权。

索菲亚开始在贵族圈子里广泛网罗支持她的人物。8月19日,她带着两个小沙皇离开莫斯科,来到谢尔盖圣三一修道院。从那里,她号召贵族们将武力调到该修道院附近待命。当贵族的民团汇集成一支实力雄厚的军事力量时,索菲亚一面召见霍万斯基公爵,一面密令她的心腹在公爵前往修道院的途中将他逮捕,立即就地处死。

射击军闻讯后,起初,他们决定同集结在修道院的贵族武装决一胜负,但随后一想,又认为还是以认罪为上策。这样一来,角色就互相调了个儿:不再是射击军左右索菲亚的意志,而是索菲亚向射击军提出了最后通牒式的要求:拆除红场上刚刚树起的“纪功碑”;不得组织哥萨克式的小团体。

从此开始了索菲亚的7年统治。索菲亚的宠臣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戈利津公爵当了政府首脑。他是当时最有学问的贵族之一,懂得好几种外国文字。崇拜他的人说他“是个才智超群、出类拔萃的非凡人物”。戈利津任使节政厅总监期间,于1686年同波兰缔造了永久和约。和约规定将基辅归并俄罗斯。这是外交和政治上的一大成就。索菲亚立即利用这一成就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从1687年起,在官方文件上,除了两个沙皇的署名之外,开始加上索菲亚的名字。然而,政府在其他的外交、政治活动方面不但未能巩固这位公主由于缔造永久和约而取得的威望,反而给她的威信带来了明显的损害。

作为交换条件,俄国取得基辅后,必须加入由波兰、奥地利和威尼斯组成的反土耳其同盟,征讨克里米亚鞑靼人。同盟国赋予这次远征的任务是牵制敌人:俄军应将鞑靼骑兵部队牵制在俄方的战场上,以保障波兰和奥地利的土地不受鞑靼骑兵的滋扰。进军克里米亚也符合俄国自身的利益,因为南俄诸县常常受到鞑靼人掠夺性的侵袭。

1687年戈利津公爵率领俄军第一次远征克里米亚。这次远征没有得到军界人士的支持。有些军人在检阅时竟穿着丧服,给战马披上黑色的马被,表示不相信这次战争能取得胜利。5月里,10万大军向克里米亚进发。部队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路上也没有遭遇一个敌人,可是却因为缺乏粮草和饮水的缘故受到了重大损失,只得班师回朝。但是,失败并不妨碍戈利津在捷报中说什么鞑靼人望风披靡,不敢与俄军交锋云云。

两年后,即1689年,戈利津再度远征。为了避免遭到草原大火的危险和缺水的困难,部队在早春时节就开始南下。这一次仍然是一经与敌人接触,就把鞑靼人赶走了。5月里,戈利津到达彼列科普堡,但他只是在城堡外逗留了一昼夜,就向北方撤回。第二次克里米亚远征,像第一次一样,以毫无成果而告终。可是索菲亚在给她的宠臣的信里却温情脉脉地说:“你完成了如此重大的任务,我该如何酬谢你比一切人更辛劳的辛劳呢,爱卿?”根据公主这封信的精神,宫廷给戈利津颁发了正式的嘉奖令。在嘉奖令中,两位沙皇向这位不走运的将领致意,感谢他完成了“许多辛勤的工作”,感谢他使鞑靼人“在他们肮脏的老巢里被我军打得一败涂地,落荒而逃”,感谢他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嘉奖令上的这些漂亮词句,像为远征举行的祝捷大会一样,只能制造一种胜利的假象。可是索菲亚有意掀起的喧嚣气氛骗不了任何人。莫斯科甚至流传着这样的消息:戈利津“在彼列科普收了鞑靼人两桶金币的贿赂”,不过,准确点说,该是两桶镀金的铜币。这位能干的外交官和多情的宠臣,竟是个最不中用的军事长官。

……彼得是怎样度过这7年的岁月的呢?他和母后娜塔莉雅一起先后住在莫斯科郊外的沃罗比耶沃、科洛缅斯科耶、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3个村子里。在宫廷事务中,和伊凡一样,彼得只是一个装潢门面的角色,参加教堂的礼拜仪式,跟宫廷人员一道去莫斯科市内和郊区的寺院做祷告,接见外国使节。宫里为两位共同称帝的兄弟安放了双人宝座,在接见外国使节时,摄政的索菲亚公主隐蔽在宝座的背后,提示两位小沙皇该做些什么。瑞典大使馆的一位秘书在1683年描写过某次接见的情景。这是现在所知道的有关少年彼得的第一篇材料。“在铺着土耳其地毯的接见大厅里,在神像下的两张银圈椅上,坐着两位穿戴华丽的沙皇。哥哥把帽子拉到眼眉前,垂眼望地,旁若无人,几乎纹丝不动地待着。弟弟却扫视着众人;他容光焕发,面目俊美,当臣属刚开口向他启奏时,他身上便迸发出一种生气勃勃的热情。”彼得对事事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加上他那坐立不住的举止,常常弄得老成持重的领主们不胜慌乱。11岁的彼得就身量和发育来看,倒像是个16岁的青年。这位瑞典外交官成功地抓住了彼得的性格特征,活泼好动,童稚的天真,旺盛的求知欲。

在那些令人疲惫不堪的、庄严的、已经不再那么频繁的宗教仪式的空当之间,彼得干些什么事呢?学文化。他所受到的教育即使不算是少得可怜,也是非常有限的。

当彼得还只7岁多的时候,就给他找了个老师——领主罗季翁·马特维耶维奇·斯特列什涅夫。大概从这时起开始教彼得读书识字。从1683年起,杜马书记尼基塔·佐托夫和阿方纳西·涅斯特罗夫做了他的老师。这两位老师都不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饱学之士。彼得头脑聪敏,接受能力很强,本来可以吸收大量的各种学问,可是两个先生自己的本事仅够教会他读读、写写、背背圣书上的某些段落,说说史地方面的一鳞半爪的常识。彼得在求学时代甚至没有学完17世纪的诸王子通常要学完的课程。

但是,在成年时期,无论是在史地方面,还是在炮兵学、筑城学和造船学方面,他都具备了极为丰富的知识。这要归功于他的禀赋、他那孜孜不倦的求知欲和永不知足的好学精神。不过,并不是在教育上的一切空白点他都成功地填补上了:他至死都未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正字法,因而犯过一些文理通顺的文牍员不会犯的文理上的错误。

四、特殊爱好

彼得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干自己爱干的事。三件使他着迷的事耗尽了他的精力。

他从小就喜欢干手艺活儿。在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村,他备有石匠和木匠、细木工和铁匠用的工具。到他长大时,他至少已经精通12种手艺。他做的木工活和车工活尤为精致。热爱体力劳动,这是彼得同他的先祖和后代迥然不同之处。不能想象,他那位笃信上帝的父皇、“最文静的”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会脱下华丽的皇袍,挥动泥瓦匠的瓦刀或者铁匠的锤子干活。

彼得对军事怀有更大的兴趣。这个爱好是在他童年时代的游戏中逐渐养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木制的玩具炮被真正的大炮所代替;出现了真正的军刀、矛、钺、火枪和手枪。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村的广阔天地给彼得提供了进行他所喜爱的炮击活动的场所,使他能够和大批同龄伙伴们大做其军事游戏。1686年,在那里兴建了一座兵营,兵营里有彼得和少年兵的宿舍,有存放大炮和武器的仓库。所有这些建筑物圈在一道带炮楼和土堡的木头围墙里。原先为了做做游戏,或者用当时的话说,为了开开心而建立的游戏兵,年深月久也就变成了一支真正的军事力量。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团和谢苗诺沃团,这两个后来成为正规军骨干力量的团,其前身就是由宫廷侍从、少年兵马夫、贵族子弟、御用饲鹰猎人组成的几个少年游戏兵营。

不过,最能激起彼得热情的东西却是航海和造船。据沙皇自述,他在这方面的巨大兴趣,是由两件事引起的。一件是雅科夫·多尔戈鲁基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说他从前有“一件法宝,坐在它上面能到达用脚走不到的很远很远的地方”。另一件是有人叫他看一条破旧的小船,告诉他,说坐在船上可以逆风而行。

有人从法国带回来一架星盘仪。彼得在莫斯科的外国商人和手艺人居住的外侨区找到了一个会使用这种仪器的人。此人就是荷兰籍的弗兰茨·廷麦尔曼。在外侨区,彼得还找到一个航海家兼造船师,请他担任修理那只破船、装配风帆、教授驾驶技术的任务。最初的造船经验是在莫斯科河的支流牙乌查河上取得的。彼得后来回忆说,这只小船在狭窄的牙乌查河上常常触岸搁浅。他就把小船运到普普相池塘去,可是那里的水域也不够大。佩冽雅斯拉夫尔湖的宽阔水域吸引住了16岁的彼得,于是,他借口到圣三一修道院去做祈祷,跑到湖上去了。

彼得不满17岁,母亲就决定给他成亲。照娜塔莉雅皇后的盘算,早婚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儿子的地位,她自己的处境也会随之得到改善。按当时的风俗,青年人一结婚就算是大人。因此,彼得结了婚就无需再受索菲亚姐姐的监护,那时将由他掌权。他可以从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村搬回克里姆林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