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哈佛学不到的153条人生经验
259900000145

第145章 保持“刺猬”的距离最美

第144章保持“刺猬”的距离最美

作为社会中的人,融入群体是人的本能,但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个性又是人性中的一个根本点。有些人在与别人熟悉之后便不分你我,甚是亲密。实际上,这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是一个大忌。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不希望与其他人太过亲密。如果有人超越了他的距离底线,他就会不舒服,会担心那个人是否会窥知自己过多的消息,会有一种不安全感。这时,他便会自然地和那个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彼此拥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就像刺猬一样。

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而互相靠拢后,又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就又分开了。

可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又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挨得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得大远,又冻得难受。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地在受冻与受刺之间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只刺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尤其是同事之间的交往,也应该有一定的距离,即“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身体距离”即“私人空间”,“心理距离”即“孤独感”。所谓“私人空间”,是指环绕在人体四周的一个抽象范围,用眼睛没有办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在拥挤的车厢或电梯内,你总会在意他人与自己的距离。当别人过于接近你时,你就会通过调整自己的位置来逃避这种接近的不快感。但是,当挤满了人而无法改变时,你就只能以对其他人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忍受心中的不快,所以看上去神情木然。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她)的旁边。实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当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时,被试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多数人很快就默默地离开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这就说明,人们不管走到哪里,“私人空间”的意识都永远存在。

交往中需要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似乎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在充满利益纷争的同事关系中,保持距离尤其重要。虽然每个人都想倾诉自己心中的孤独与愤懑,但是在倾诉时得找对场合、对象。公司里不是吐苦水的地儿,小心你说过的话会让每一个人知道。到时候,你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走人。

一位刚进公司不久的新人,因为受了点上司的窝囊气,找到上司的秘书大诉其苦;没想到当初频频附和他的秘书,一转身就向他的顶头上司打小报告,造成他与上司之间关系更加恶化。原定三个月后的加薪取消了,眼看和自己一同进公司的新人都有了起色,升职加薪忙得很高兴,自己的气不打一处来。后来,他决定越级向大老板报告,但消息却被大老板秘书转述给他的顶头上司,他不但没有机会面见大老板,而且再也无法在公司工作下去,只好辞职。

因此,当你还不了解一个公司内部的各种潜在关系之前,不要贸然找人说心事;事实上,你根本就不该跟工作上相关的人吐苦水,包括和你一样受排挤的同事。

每个人在职场中的角色随时都在变动,今天是难兄难弟,明天可能就是竞争对手。当初推心置腹的一番话很可能成为被人利用的把柄。想吐苦水,最好找身边亲朋好友,以免因为利害冲突,导致说过的话被加油添醋传出去。同事之间的关系,还是需要保持在适当的距离之内,不可靠得太近。

机智聪慧的职场中人,总是能在融入团体的同时,在自己的周围拉起一条禁止别人进入的“警戒线”,同时也谨守尺度,决不会闯入别人的禁区,即便对方并无设立禁区之心,亦是如此。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由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找出那个适中的距离,让你们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