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本色:王杰平回忆录
2599100000006

第6章 我的主要工作经历(4)

粮食和百货仓库是抢救的重点。因为这些都是百姓生产生活的必要物资。于是我的工作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百货仓库距我们的公司又很远,如何确保仓库的安全成了我的头等大事。我在公司上下挑了三四十个年轻力壮的人组成抢险队,并想办法为仓库准备防护设施,还用沙子水泥给仓库抹墙作防水处理。我们这支队伍在仓库那里安营扎寨,费了很多的时间和力气干活儿,谁都没有喊过苦。由于天热,我和许多同志一样,一直只穿一条短裤战斗在一线。大水快来的时候,地委书记赵曙光前来检查说:"杰平同志,活儿干得不错。按咱们掌握的情况,大水很快就来,我回去继续组织力量,支持你的工作。"我明白这下面将是更严峻的挑战。

8月9日,天降中雨,据资料显示,当日早6时水位22.25米,流量达309立方米/秒。水位和流量都超出安全标准。上午衡水湖水猛涨,晚19时到达衡水南门外,数分钟即上涨1米。晚21时,电池厂、邮电局比邻的滏阳河东堤决口,公安处(西门口)横防堤决口,洪水进入城区。

大水终于来了,一人高的水头疯狂而来,水头刚过地面就变成齐腰深的湖泊,超乎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多亏我们有准备,在仓库的四棵大杨树上搭了窝棚。大水涌来时我们这三四十号人都迅速上了树上的窝棚。我平生没见过这么大的水,而且淫雨连绵、昼夜不停,真是沥水成灾。等到第二天天明一看,这下可完了,一夜之间,衡水城尽成泽国。我的心一下子像被什么给揪了起来:"衡水这回可死人多了。"我心里想着,心情越来越沉重。雨还没有完全停下来,会游泳的人就下树游泳过去看仓库,一看可傻了眼,仓库里外的水一样深,功夫全白费了。大家很伤心但也毫无办法,只有趴在仓库的窗户上等待。8月10日傍晚,衡水全境一片汪洋。四天后,主管财贸的地委副书记王英俊带着海军,开着汽船找到了我们,一见面他就大声说:"杰平,今天总算找到你们了!几天来一直没有你们的音讯,地委可着急了!"然后硬是先把我拉回去开会。回到衡水我根本没有心思开会,只想着我的三四十号人。我得赶紧想办法给大家准备吃的送去。

大水过后,仓库被淹,为确保国家财产尽可能地少受损失,我和我的抢险队一直没有回过家甚至是公司。白天大家到仓库打捞商品、晾晒商品,晚上住树上窝棚,虽然有许多的蚊虫叮咬,但总比在潮湿的地下强。我们还得把吃的东西打理好,将空投救灾食品储存起来备用。后来才有大队人马来帮我们一起抢救清理物资。大家投入到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斗争之中,每天腿脚在泥水里泡着,紧张地战斗在一线,一干就是几十天,国庆节才回到单位。

地委机关基本都被淹了,比较庆幸的是,我们单位由于地势较高,没有被水淹,当然也成了接待安置灾民的地方。

我很感谢那个窝棚,很感激抢险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很感恩那4棵大杨树。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有时也常想起那里,想起那个与同志们一起救灾的地方,也不知道那4棵大杨树现在怎样。

我们抗洪抢险受到上级的表彰。可我的腿因为1960年在赵县下乡就落下浮肿的毛病,这次又经过洪水的浸泡,一摁就是一个坑,至今也没有好起来。

参加"四清"工作"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党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的内容一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和清思想"。

中央对"四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干部都要参加;每个主要领导干部,必须取得一个生产大队的"四清"工作经验,才能继续担任原职,若晋升这也是必要条件之一。

衡水地委搞"四清"是从1964年开始的,先是组织队伍,地委是一两万人的队伍,包括中央、地区、省里以及军队、企业等各部门组成的大兵团;然后是组织干部集中学习,提高认识,训练队伍,再分配到各地开展工作。地委在衡水县设总团,第一书记挂帅,领导整个地区搞"四清";县委设分团,各县县委书记为各分团政委,各村进驻工作队。每个地委先搞一个县的试点,当时衡水定的是衡水县,石家庄定的是赵县。我先是在衡水县桃园大队搞"四清",任指导员。一两个月后,又到地委新开辟的试点--冀县搞"四清",到衡水冀县堤里王公社东午村,继续任工作队指导员,在这个村待了近一年的时间,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完成了一个大队完整的"四清"工作。

"四清"工作的具体路子是,首先总团培养队伍,把参加"四清"工作的一万多人集中起来学习中央文件,其中包括中央精神、各点上的经验,研究布置进村搞"四清"的具体方法步骤。第二是工作队进村以后首先开群众大会,亮出牌子,讲清工作队的任务,告诉群众工作队是干什么的。第三,宣讲中央制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通过大会小会向群众宣讲并组织讨论,由于工作人员口音不同,宣讲《二十三条》要达到预期效果,还是要下很大功夫的。第四,深入群众,扎根串联,用多种方法调查研究,发现了解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第五,根据发现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研究,分析解决。比如干部作风问题,有的需要正面教育,问题严重的、民愤大的要当众做出检查,发动群众批评教育,对经济问题要按政策退赔。第六,要建设一个好的村级领导班子,第一位的是选好村支书,留下一个不走的"四清"工作队。我在的这个东午村生产大队,我们下了很大功夫,选了一个身强力壮、有点文化、组织纪律性较好、政治觉悟高、组织能力强的村支书。

冀县"四清"工作搞完后,地委又要求在已搞了"四清"的公社、生产大队搞"四清"复查工作,我被任命为"四清"复查工作队队长,抓全县的"四清"复查工作。其任务主要是解决大兵团作战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其次是在"四清"工作中大案要案的反复问题,第三是为巩固"四清"成果,抓革命、促生产,把农业学大寨的运动进一步搞好。

"四清"工作的那段时间也是对我人生的极大考验,那时候我坚持原则,认真按党的政策办事,在我负责的这些村没有强迫命令。社员们该干活儿的干活儿,对有错误的"四不清"干部不仇恨,尽力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他们对我也都很认可。

六、两次见到周总理

我这一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曾有幸两次见到周总理,亲眼目睹他的风采,亲耳聆听他的教诲,使我深受鼓舞,终生难忘。第一次近距离见总理,是1959年周总理视察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后在石家庄看丝弦戏;第二次更近距离的接触,是1966年周总理到衡水冀县视察地震灾情。

和总理同场看丝弦那是1959年6月7日,周恩来总理带着党中央和毛主席对河北人民的关怀,在水电部副部长李葆华(***之子)和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林铁等同志陪同下,先后到正在建设中的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进行视察。视察完水库的当晚,他不顾一天的劳累,在石家庄铁路工人俱乐部观看了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的演出。

那天晚饭时,当我们得知总理要看丝弦戏,而且让我们在机关的人也参加的时候,大家都非常高兴。高兴的是不仅能看戏,最重要的是能见到周总理。剧场离机关不太远,晚饭后我们就匆匆赶往那里。我清楚地记得,我当时坐在第七排的位置,而总理坐在二三排的位置,距离不到两米。总理进剧场一坐下,扭头朝后边看了看。他微笑着,表情很亲切,目光炯炯有神,显得很精神、很年轻,看上去才四十多岁的样子,跟以前在照片上看的一样。而且我的位置紧挨着中间的过道,总理中间出去正好从我的身边过,他走得很轻,显然是怕影响群众看戏。这些细微动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天我也忘了演的什么戏,注意力都集中在总理那里了。

后来我才知道,总理在此之前就看过我们石家庄的丝弦,那是1957年在北京看的,对剧团的演出给予高度评价,并和演员们合影留念,而且还为石家庄市丝弦剧团题词"发扬地方戏曲富有人民性和创造性的特长,保持地方戏曲的艰苦朴素和集体合作的作风,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好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可见总理对地方文化的支持和厚爱。

接总理下飞机1966年3月8日,我省邢台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衡水为邢台近邻,冀县离震中最近,所以地震严重波及到冀县,冀县成了重灾区之一。房屋倒塌,墙壁断裂,道路塌陷,水井都被合上,还不断喷着黑水,天天刮着大风,漫天黄尘。灾情发生后,我们"四清"复查工作队迅即投入到紧张的抗震救灾中。当时我是冀县"四清"复查工作队队长,因为房子倒塌了,我们工作队晚上都睡在地里,春天风大,常常被子上面刮了一层厚厚的土,根本看不到什么颜色。尘土无孔不入,连鼻孔、耳窝、嘴巴里都塞满了,吐一口痰尽如黄泥。老百姓更是如此,初春的天气依然寒冷,之前又下了雪,家被震塌了,开始别说保暖,就是生命安全都难以保证。惨烈的灾难给人们带来极度的恐慌,周围的空气很紧张,人们处于一种绝望的境地。

就是这次,"地震"这个词第一次进入民众的视野。当时没有地震局,更没有地震预报系统。我和大家一样,只知道"地动"是个神秘的"怪物",并不知晓相关知识。所以当灾难从天而降,我们毫无防备,伤亡惨重,邢台也从此一夜出名,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的新中国第一次认识到地震的可怕。当时的国家可以说一穷二白,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救灾设备和高效的信息传递是根本无从谈起的。

这次地震波及整个华北地区,震动了北京,震惊了彻夜工作的总理周恩来。

就在4月1日这天,总理来了,他是来慰问灾民的。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这个时候见着总理。总理来的当天早上,县委书记高顺古找我说:"杰平,周总理今天要来我们这儿,你知道吗?"我说不知道。他又接着说:"地委让我通知你,我们一起去接总理到会场。"这就是我接到的正式通知。在那个紧张又困难的日子里,这个通知让我是多么激动!之后,我和地区专员高健、县委书记高顺古三人坐了一辆破旧的吉普车前去迎接总理。大约10点多钟,周总理乘坐的银色直升机在冀县码头李公社码头李村的村西北、衡码公路的东侧降落。周总理下飞机的地方,距离群众大会会场还有一段距离。我们三个到那里去接总理到会场。总理下飞机后,与我们边握手边说"你们辛苦了!"还向远处的群众挥了挥手,并一一问了我们姓什么、叫什么、干什么工作等,然后坐我们的吉普车一起到会场。

我一直观察着总理,他穿一身深色的呢子中山服、一双黑色皮鞋,虽然都不是太新,但很整洁。他的脸很是消瘦,脸色发黄,跟我握手的时候,感觉他的手也很瘦,有些苍老。这次与总理见面,虽然一样的亲切,也更加地激动,但与上次有很大的不同,少了那种兴奋,多了一些沉重。后来我才知道,总理来视察灾情已经两三天没合眼,没好好吃东西了。

人们一看走下飞机的是敬爱的周总理,个个激动不已,纷纷站起来涌向前去。县领导为维持秩序,让人们在原位置坐定,迎候周总理前来。到达会场后,地、县党政军领导,全县范围的公社、大队的部分干部,"四清"工作队员,重灾区的部分群众代表及支援救灾的解放军官兵、码头李中学的部分师生已经聚集在这里。这里也没有主席台,只是在会场的正面用土临时堆起了一个土堆子,形成了一个露天会场。总理站在土台上,我们三个就站在他的身后,其他中央和省里的陪同人员站在离我们较远的后面。我清楚地记得总理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毛主席派我来看望大家,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向英雄的灾区人民问候致敬!"然后,根据"快到清明了,到播种季节了,麦苗返青了,生产忙得很",重点阐述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抗灾16字方针,还讲了"修房慢一步,先搞窝棚住"、"重建家园,要首先发展生产,不误农时"。周总理一直站在那里讲话,在场的人都很受鼓舞。从那次见面,我一直记着他的第一句话,所以在"文革"期间我有一种感觉,我坚信总理是打不倒的。

在这次地震中,我们的总理不顾个人安危三赴灾区。他指示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地震预报系统,中国的地震预报事业在这次灾难的血泊中矗立起划时代的里程碑。

七、在"文革"中

1966年9月,根据当时衡水地委的通知,我从"四清"前线回到机关,名义上是让回来领导本单位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实际是挨整。

戴高帽游街回到衡水百货公司,进到机关一看,墙上贴的,楼道里挂的,院内大棚上贴的,铺天盖地都是我的大字报,个别还有人身攻击,好像是有人组织搞的,我深感震惊。心想,这两年我没有在机关主持工作,一直在下面搞"四清",怎么会一下子成了这个样子?实在是想不通啊!

接着我很快就被停职检查。主要是衡水建专时新建单位搞所谓的"铺张浪费"问题(就是当时为了方便办公,把破旧的房屋修缮粉刷了一下,把破旧的桌椅重新整修了一下)。随着运动形势的发展,我的罪名也逐步升级和增多,什么"走资派"、"三反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孝子贤孙"、"黑地委的代理人"、"黑线人物"等。

上海"一月风暴"之后,全国到处都在向"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夺权,我们这儿的批斗也达到最高潮。甚至连我写的、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商业工作的一面红旗》一书,也被当作罪行进行批判。批判会上造反派曾指着我的鼻子斥责我:"你写的这本书,是和"三家村"写的《燕山夜话》一样,在攻击共产党!"我坚定地回答:"我是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尽情地歌颂总路线、大跃进,歌颂好人好事,和"三家村"没有任何关系。"1966年春在冀县,我作为"四清"工作队代表受到周总理接见,并在主席台上陪同周总理讲话,对我一生中最光荣的这件事,造反派竟作为一大罪状横加批判。造反派责问我:"你凭什么受到周总理接见呢?"我说:"这个我也不知道,你们去问地委为什么让我去。"在挨批斗时,低头、罚站、拧胳膊、弯腰、摁脑袋、撅屁股、站凳子等形式都使用过,一场批斗就长达几个小时,高潮时天天斗,一天斗几次。除此之外,就是强令写检查交代"罪行"和打扫厕所、扫楼道、刷墙壁、到仓库劳动改造等。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很长时间。1968年6月和1969年1月,我两次参加由地革委举办的、有解放军和造反派具体掌握、本单位造反派代表参加的"当权派"学习班(即有地直机关未解放的领导干部、各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参加)。在学习班学习文件,对照自己,检查错误,求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