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思想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2599700000018

第18章 卢梭(1)

让·雅克·卢梭(1712~1718),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他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过着颠沛流离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寄人篱下的生活,却形成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见解,他在许多著作中,表达了这些见解,使之传播在人们的思想中,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卢梭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法国,在世界上有着深刻的影响。

流浪前后

卢梭于1712年6月28日生于日内瓦,是法国移民的后裔(yì)伊萨克·卢梭和美丽贤淑的苏萨娜·贝纳尔夫妇的第二个孩子。他祖父留下来的微薄财产,由15个子女平分,分到父亲名下的那一份简直就等于零了,全家就靠做钟表匠的父亲的收入维持生活。

卢梭这个小生命的出生,使他的母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他自己也是奄奄一息。多亏聪明能干的姑姑苏萨娜·卢梭精心调治,才把他从死亡中解救出来,并抚养长大。

在卢梭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父亲便利用他母亲遗留下来的那些有趣的小说让他练习阅读。每天晚饭后,父亲都和他一起读,渐渐地两个人都着了迷。一本书到手,不一气读完决不罢休,所以往往通宵达旦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有时父亲听到早晨的燕子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

这样日复一日地阅读,便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不仅使卢梭迅速提高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使他获得了在他这样年龄的人中极少有的那种关于情欲方面的知识。这大概和他过早地阅读成年人的书不无关系。

卢梭7岁那年夏天,就把母亲留下的那些小说读完了。冬天,他就开始读外祖父留给母亲的图书。因为外祖父是一位博学的牧师,所以家里面有不少好书。

由于这些书的感染和由此引起父子间的交谈,卢梭的爱自由、爱共和的思想便开始形成了;倔强高傲和不肯受束缚(fù)受奴役的性格也开始形成了。每当他从英雄传记中看到那些忠于真理和祖国的形象时就热血沸腾热血沸腾:比喻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的热情。。有一天,他在吃饭时听到罗马英雄西伏拉被敌人逮捕后,把他的手放在火盆上烧,他都一声不响,以显示罗马人抵抗侵略的决心。为表演英雄的行动,卢梭也把手放在火盆上,把在场的人吓了一跳。

一次意外的变故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灾难。改变了卢梭童年的生活。他父亲跟一个叫高济埃的法国陆军上尉发生了一场纠纷,这个人跟当时日内瓦的小议会有亲戚关系,为人蛮横无礼而又胆小如鼠,卢梭父亲把他的鼻子打出血了。为了报复,他诬告父亲在城里向他持剑行凶,要把父亲送人监狱。依照当时的法律,他父亲坚决要求原告和他一同入狱,但这个要求被驳回,而卢梭的父亲只好离开日内瓦,让自己的余生在异乡度过。他宁愿这样,也决不让步;他认为若是让步,他会失掉荣誉和自由。

他父亲是位技术精湛的钟表匠,全家就靠他的手艺维持生活。他一走,已经失去了母爱的小卢梭,又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和疼爱,而他那不成器的比他大7岁的哥哥,也早已离家出走了。他只好到舅舅家,他的舅父贝纳尔就做了卢梭的监护人。当时舅父在日内瓦防御工事中任职,有一个和卢梭同岁的儿子。舅舅希望他们读书,便将他俩一起送到包塞,寄宿在朗拜尔西埃牧师家,以便学习拉丁文和其他一些科目。

在包塞两年的乡村学习生活,使卢梭恢复了一些童年的稚气。朗拜尔西埃先生是一个很通情达理的人,他对教学从不马虎,虽然要求严格,但也不给过重的作业,而且乡村新鲜的空气和四野诱人的花草,使卢梭对大自然的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有意思极了。

朗拜尔西埃小姐是朗拜尔西埃先生的妹妹,三十来岁,长得很漂亮。她也给卢梭他们上课。在卢梭的眼里,她是个很不错的老师。然而,在必要的时候也会变得很严厉,但这种严厉差不多总是合理的,而且从不过分。一般不惩罚他们,迫不得已时,是以惩罚来恫吓他们。开始卢梭觉得受到惩罚的恫(dònɡ)吓恫吓:威吓;吓唬。,十分可怕;可是后来当卢梭受了惩罚之后,他反倒更加热爱朗拜尔西埃小姐了。因为他尝到了小姐那纤纤玉手责打的滋味,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快感。只是由于卢梭天性善良,怕伤了朗拜尔西埃小姐的心,才没有重犯那肯定会受到同样惩罚的错误。

卢梭当时才8岁,这种内心的愉悦无疑是一种早熟的表现,但他对于老师的强烈好感,抑制住了那种朦朦胧胧的欲望,变成了一种特别亲切的情感。

不过有一件让小卢梭蒙冤的事把这种基调给破坏了。

有一天,卢梭正在厨房隔壁的一间屋子里独自读书,女仆把朗拜尔西埃小姐的几把梳子放在沙石板上烤干。在她来取的时候,发现一把梳子有一边的齿儿都断了。因为当时就卢梭一个人在那里,她就质问卢梭,而卢梭否认动过那把梳子。朗拜尔西埃先生和朗拜尔西埃小姐一起来训诫卢梭,逼问他,甚至还恫吓他。卢梭始终坚决否认。然而,一切抗议都没有用,他们认定是卢梭弄坏的,应该受罚。可是这回却不是朗拜尔西埃小姐动手来惩罚了,他们给舅父贝纳尔写了信,舅父来了,恰巧这时卢梭的表兄也被加上另一种同样严重的罪名,于是俩人都受到了极其严厉的惩罚。但是他们却没能从卢梭的口中得到他们所希望的口供。以后他们又逼问了好几次,弄得卢梭宁可去死,也丝毫不动摇。结果,暴力面对一个孩子的“魔鬼般的倔强”(他们对卢梭不屈不挠找不出别的字眼来形容)让步了。

一向腼(miǎn)腆(tiǎn)腼腆: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温顺,甚至有点怯懦(nuò)怯懦:胆小怕事。的卢梭,这次却变得那样怒不可遏(è),变得那样高傲而不可驯服。因为他过去一直生活在温柔、公正、亲切的气氛中,在他的心里连不公正这个概念都没有,可是现在恰恰受到了他所爱和所尊敬的人们的第一次不公正的磨难,心灵上受到的创伤是可想而知的。此时,他所感受到的只有委屈、气愤和失望。一个并不是他犯的过错,竟给以如此严厉的惩罚,实在太残酷了。他的表兄的情况也跟他差不多,他们把一件无心的过错当作蓄谋已久的行为来处罚他,结果也因冤屈而激怒了。两个孩子倒在了一张床上,互相拥抱在一起,甚至喘不过气来,不住地颤抖。等到俩人稍微平静了一些后,又一起直挺挺地坐在床上,一起用尽了全身的气力,不停地喊:“刽子手!刽子手!刽子手!”以此发泄内心的怒火。

第一次受到这样不公正对待的卢梭,反映如此强烈,由此可见他天性中感情激烈的一面,这一面在他后来的生活和斗争中表现得更加充分。

从此,他与牧师一家的关系变坏了,不久便离开了那里。回到城里后,因为无钱读书,他13岁起就去工作了。他去学习作律师书记,可十分讨厌这项工作,后来又到一个雕刻匠那里当学徒。他因为喜欢绘画,对雕刻也有兴趣,就决心学好这门技术。

可是他再次受到打击。有一次,他为朋友刻了一些骑士勋章,上面有国徽(huī)图样。师傅发现后,竟怀疑他在学刻假货币,把他打了一顿。其实,他当时连什么叫假币都不知道。他从此变得沉默寡言了,心情总是不舒畅。年纪不大,老是心事重重的,对生活也失去了乐趣。后来,他还沾染上一些坏毛病,说谎,贪婪,甚至小偷小摸。

幸亏读书的习惯挽救了他。他在烦闷中,又像儿时那样在书中寻找快乐。附近有个租书店。他经常去租借,什么书都读。有时候连干活时间,他也读起来。师傅发现后,气得又打又骂,还有几次,抢走或撕了他的书。可卢梭没有屈服,他在书中找到了欢乐,并改掉了不良习惯。

一个星期天,卢梭和朋友们到城外去玩。他们高兴地又跑又叫,感到从未有过的兴奋,可因为玩得时间长了,回来的时候,城门已经关上了,他们不得不在城外过夜。第二天,他又受到师傅的责打。可后来他又有了第二次。

“下次再这样,当心我饶不了你!”师傅恶狠狠地说。

卢梭吓得不敢再贪玩。可有一天他和伙伴们出城玩,没想到守城士兵提前关门,他们拚命跑,使劲喊,还是没有赶进城。想到第二天师傅的责打,他倒在护城河的堤上哭起来。想了一夜,他下了决心。

“我决定不回去了,我要离开这里,自己去闯天下。”他对伙伴们说。

天亮之后,他托伙伴们进城约表兄出城见了一面,然后勇敢地向远方走出。16岁的卢梭从此开始了流浪的生活。

1728年3月,卢梭怀着恐惧而凄凉的心情离城出走了。

一天他来到了距离日内瓦4公里多的萨瓦境内一个叫龚(ɡōnɡ)菲农的地方,那里的教区神父德·彭维尔先生,是个共和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引起了卢梭的兴趣。于是他登门拜访,受到了亲切接待,留他吃了饭,餐桌上还有味道醇美的弗朗基葡萄酒。作为一个天主教神父,德·彭维尔一心想把卢梭从他视为异教的新教中拯救出来,让他成为天主教教徒,所以并不想劝他回家,反而利用他那种远离家乡的念头,使他处于纵然有意回家也无法再回去的境地。德·彭维尔先生就对卢梭说:“上帝在召唤你,你到安纳西去吧!你到那里可以见到一位非常仁慈的善心夫人;她由于国王的恩惠,不仅自己摆脱了谬误,还可以把别人的灵魂从谬误中拯救出来。”他指的是最近皈依皈依(ɡuī):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后来泛指虔诚地信奉佛教或参加其他宗教组织。天主教的华伦夫人。于是卢梭就带着德·彭维尔先生给华伦夫人的介绍信上路了。本来一天的工夫就可以顺利到达,但卢梭却不慌不忙,一共走了三天。每逢看到路旁的庄园宅第,卢梭便去寻找奇遇,好像有什么奇遇在等着他。他既不敢进入宅第又不敢去敲门,他只能在最漂亮的窗户下面唱歌,然而尽管他唱了那么久,连嗓子都唱疼了,而且唱得又是那么精彩,却没有见到贵妇人,更没有见到小姐被他的优美歌声或绝妙的歌词吸引出来。

他终于到了安纳西华伦夫人的家。得知华伦夫人去教堂了,卢梭就急忙赶往教堂。卢梭现在已经年满16岁半,虽然不能说是一个美少年,但他那小小身材却很匀称,腿脚纤小玲珑,神态洒脱,容貌清秀,嘴小而可爱,乌黑的眉毛和头发,一双小而微陷的眼睛有力地放射出热血中烧的光芒。卢梭由于担心自己的拜访得不到华伦夫人的垂青,在来时的路上施展了自己的所有才华,写了一封情文并茂的长信,而把德·彭维尔先生的信封在了他的信里,然后带着惶恐的心情进行了这次非同小可的拜谒(yè)。

这一天正是1728年举行圣枝仪式的日子。当华伦夫人将要进入教堂时,听到卢梭的声音转过头来的一刹那,卢梭大为惊讶,他本来以为她是一个面目可憎,老态龙钟的老太婆,而没想到眼前所见到的却是一位风韵十足、美丽柔情的少妇,卢梭立刻被她俘虏了。他哆哆嗦嗦地把信递给她,她笑盈盈地接过去拆开,只在德·彭维尔先生的信上扫了一眼,便仔细地看卢梭的信。如果不是仆人告诉她到了进教堂的时候了,恐怕她还要看一遍。她对卢梭说:“哎,孩子,”她的声音使卢梭战栗(lì),“你这样年轻就到处漂泊,实在太可惜。”她不等卢梭回答就接着说:“到家里去等我吧,叫他们给你预备早饭,弥撒弥撒:天主教的一种宗教仪式,用面饼和葡萄酒表示耶稣的身体和血来祭祀天主。以后我和你谈谈。”

华伦夫人是伏沃州佛威市古老贵族拉图尔·德·比勒家的小姐。很年轻时就和洛桑市罗华家威拉尔丹先生的长子华伦先生结了婚,没有子女。由于这桩婚姻不太美满,又由于家庭纠纷的烦恼,华伦夫人就趁维克多·亚梅德王到艾维安来的机会,渡过湖去,拜伏于这位国王膝下。就这样,由于一时的轻率,她抛弃了丈夫、家庭和故乡,被国王收留在他的庇护之下。然而当国王得知有人认为这样收留华伦夫人是他对她有爱恋之意的时候,这位热心肠的天主教国王便把她送到了安纳西,并给她1500皮埃蒙特银币的年金。她便在那里放弃新教,皈依了天主教。

华伦夫人从教堂回来后和卢梭共进了午餐,随后询问了他的情况,对他的不幸深表同情和惋惜。华伦夫人不惜冒着触犯天主教教规的风险暗示卢梭应该回到父亲身边。从她的话语中和她的眼神里,卢梭看到了她的温柔和善良,使他更不愿离开她了。卢梭拿定主意,不回日内瓦了。

从他住进这里的第一天起,华伦夫人便称他为“孩子”,卢梭则称她为“妈妈”。这种称呼最恰当地表达了他们之间亲密的、淳朴的关系。

卢梭对华伦夫人让他干的工作并不感兴趣,如草拟计划、誊(ténɡ)写账目、抄写药方之类。除了这些杂乱事务之外,还要接待许多过路客人、乞丐及各种各样的来访者,如士兵、药剂师、教士、贵妇人、修道院的杂役等等,华伦夫人都愉快地接待。卢梭虽然不喜欢他们的来访,有时还生气,但他从她的好客性格中也获得了不少乐趣。华伦夫人有限的经费有不少都花在了这些人的身上。

除了这些事情外,卢梭并没有放弃读书的嗜(shì)好。古丰神父曾教他读书不要贪多,而要多加思索,使他获益匪浅。他有时在华伦夫人身边朗读,并一起谈论他所读过的书。华伦夫人是一个有教养的天资聪慧的女人,爱好文学,对优秀的作品有很好的鉴赏能力,所以他们能谈得很投机。她是在上流社会成长的,年轻的时候就来到了萨瓦,由于经常和上流人士交流,所以她很懂得人情世故,使爱好空想的卢梭从中获得了一些处世经验。

1731年年底的一天,华伦夫人拉着卢梭的手,向正在她家的宫廷总管安东尼介绍说:“先生,这就是我向您说过的那个可怜的年轻人,请您多加关照吧,他值得您关照多久就关照他多久。这样,我以后就不用为他操心了。”然后又对卢梭说:“我的孩子,今后你是国王的人了,谢谢总管先生吧,他给你找到了饭碗。”

卢梭喜出望外,高兴得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久,卢梭就去宫廷的土地登记处做了文书。收入虽不多,但是足可以生活得宽裕些,而且通过这个工作,还可以找到更好的职位。

卢梭很快就熟悉并且适应了他的工作。经过四五年的颠沛流离之后,他终于可以冠冕堂皇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地自己挣饭吃了。

成名前后

1742年7月,卢梭来到了巴黎。这时他已经30岁了。他的整个青年时代虽然动荡不安,却也充满甘甜,而从现在起,他就要进入另一种生活了。

不久,他写了一本有关音乐的书,但销路不好,赔了钱。

受到这个打击,卢梭好像并不悲观失望,反而放松了自己,呈现出一种听天由命的心态。他手里的生活费要花光了,仍把那种懒散而孤独的生活过得那么安适和愉快。每天散步、背诗、唱歌、读一些名人的集子,还常到咖啡馆里下棋,甚至想在这一行里显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