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文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2599900000018

第18章 托尔期泰(2)

有一年,莫斯科地区遭受了自然灾害。地里的收成很不好。他不但没有加重农奴们的劳役,反而一次又一次地开仓对他们进行赈(zhèn)济。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的一部分森林也交给农民自己支配。对特别贫困的农户,他还直接用现金去接济。

过去,庄园里一直沿袭(xí)着体罚农奴的制度,托尔斯泰对此很反感。他成为庄园的主人后,将这一制度取消了。

然而,令托尔斯泰不能理解的是,农民们对他并不信任,有的把他当作一个怪人,有的认为他是想通过搞一些新花样为自己攫取攫取:掠夺。更大的利益。

此外,附近一些地区的地主对托尔斯泰的改革措施也十分不满。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托尔斯泰,使他心里加上了一层重重的压力。

托尔斯泰对地主们的反对并不在意,因为,这是他意料中的事,但农民们的态度却使他有些伤感。他觉得自己美好的愿望受到了打击,受到了曲解。

尽管托尔期泰一些天真、善良的改革计划几乎都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但是,他对俄罗斯农民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思想也更成熟了。他感到,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仅靠一个人的力量不行,仅靠几项对农民的优惠(huì)措施也是不行的。要想改变不合理的现状,必须要从改变人们落后的观念、落后的思想做起。那么,采用什么方法与途径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他苦苦思索了很长时间。最后,他选择了写作的方式,希望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来影响与感化人们崇(chónɡ)尚真善美,丢弃假恶丑。

然而,他也意识到,仅靠自己在庄园里的生活经验及从书本中学来的知识还不足以写出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东西。于是,他决定离开庄园,前往外地去见世面。

战场、异国与家乡

尼古拉大哥在高加索服兵役。托尔斯泰在大哥的建议下,于1851年5月到了高加索。从此,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开始了他一生难忘的戎(rónɡ)马生涯。

高加索山脉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许多山峰海拔在5000米以上。在高加索群山环抱的山村里,住着强悍(hàn)的本地山民,他们不甘于沙皇的统治。沙皇的军队驻扎在此,就是为了对付他们,以防骚(sāo)乱的发生。

1851年的6月,托尔斯泰平生第一次参加了战斗。他战胜了内心的恐惧,表现得十分勇敢。为此,总司令接见了他。

“你好啊!我们年轻的鹰,不愧(kuì)是军人的后代,你是什么军衔?怎么,才是个志愿兵士?”

“将军阁(ɡé)下,我还没有正式入伍呢。”托尔斯泰有点难为情地回答。

“伯爵(jué),你的父亲曾参加过1812年的莫斯科保卫战,你的外祖父曾经是陆军元帅,你作为世袭(xí)军人的后代,有着远大前程。你正式入伍吧!”总司令说。

“是!将军阁下,遵从您的命令,我愿为沙皇陛(bì)下效劳。”

托尔斯泰正式参军,成了四等炮兵下士。

没有战斗的时候,托尔斯泰常常躺在营帐外面,嘴里嚼着甜丝丝的草根,仰望着浩瀚(hàn)浩瀚(hàn):形容广大。无垠的天空,眺望巍峨的崇山峻岭,聆(línɡ)听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多么美啊!托尔斯泰一直想把自己内心的真切感受写下来,告诉别人,也让大家分享他的这份感受。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冲击着他。

他常常回忆起雅斯纳雅·波良纳的童年生活,想起故乡的树林、果园、白色的楼房、温暖的客厅,想起家人团聚(jù)时共叙天伦之乐的美好情景。他决定写一部以《童年》为题的小说。

他小时候记的日记一直带在身边,这对托尔斯泰写作《童年》帮助很大。他以亲身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塑(sù)造了小主人公尼古林卡的形象,描写了他纯洁美好的童年生活。写完后,他将手稿誉(téng)抄了三遍。他没有用自己的全名,而是署(shǔ)了姓名的前两个字母:列·尼。他将手稿寄到了彼得堡的《现代人》杂志编辑部,他同时还给杂志的主编,俄国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怀着焦急的心情等着您的评判,这一评判也许将鼓励我继续做我心爱的工作,也许将使我把已经写好的东西付之一炬。”

一个月以后,托尔斯泰收到涅克拉索夫的回信。信中告诉他《童年》已被编辑部采用,并说:“我不知道您的续篇的情况,所以不敢武断,但我觉得作者是有才气的……请将续篇寄来。您的小说和才华都使我很感兴趣。”

又过了一个月,托尔斯泰收到涅克拉索夫的第二封信:“尊稿即将刊登在《现代人》第9期上。我仔细读了校样,觉得这部小说要比我第一次读时好得多。我可以肯定作者是有才华的。我认为对您这样一个初学写作者来说,深信这一点,目前比什么都重要。”

这两封信使托尔斯泰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更坚定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决心。

《童年》一发表,当时的作家都对它大加赞赏。著名作家居格涅夫写信给涅克拉索夫说,这是一个大有希望的天才,如果写作能引起他的兴趣的话。他向他表示祝贺、敬意和欢迎。另一位俄国著名作家陀(tuó)思妥耶夫斯基当时正在西伯利亚流放,他写信给一位朋友,请这位朋友打听一下,这位神秘的有才华的列·尼是谁。反应最热烈的,要算是作家巴纳耶夫了,他是《现代人》的编辑,他在自己的熟人中间到处奔走,朗读《童年》的片断。有一次,屠格涅夫和他的几位作家朋友在涅瓦大街上散步,远远看见对面走来了巴纳耶夫。屠格涅夫赶紧对朋友说:“巴纳耶夫来了,让我们躲开他吧!”

一位不知情的作家奇怪地问:“为什么?你们吵架了吗?”

“没有。不过我得避开他,因为他一看见我就准会向我朗诵起《童年》的片断。”

那几位朋友顿时哈哈大笑。

托尔斯泰初试笔锋,就获巨大成功。于是,他一鼓作气完成了童年的续篇《少年》和《青年》,这是充满激情的三部曲。同时他还创作了《一个地主的早晨》、《袭击》等作品。

在高加索的一次冒险行动中,托尔斯泰差点成了当地山民的俘虏。那是1853年6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炎热,托尔斯泰和一个好朋友沙多,加上另外四个护送的士兵,护送一队载重马车去往另一个要塞。车队在山路上跋涉,走得非常缓慢,托尔斯泰无法忍受这种单调烦闷的行程,就对沙多说:

“沙多兄弟,咱们走得太慢了。我们俩骑快些,赶到车队前面去,怎么样?”

于是沙多和托尔斯泰违反了行军纪律,越过车队到了前面的山坡上。他们让另外的士兵在山谷中前行,自己走上山坡,观察周围的动静。就在刚刚走上山顶的时刻,他们就看见了三十来骑人马向他们驶来,他们正是当地的鞑靼山民!托尔斯泰赶紧向山谷下的伙伴报警,并和沙多拼命沿着山脊向后狂奔。当时沙多骑的是一匹托尔斯泰平常骑的跑不快的马,而托尔斯泰却骑着沙多的壮马,一会儿,沙多落后了,鞑靼人包抄上来,眼看就要开枪射中沙多,托尔斯泰不能舍下沙多,他想返身保护危急之中的朋友。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驻军中的哥萨克骑兵出现了。是要塞的哨兵报的警。他们脱险了。原来鞑靼人只想活捉沙多,因而没有向他射击。

托尔斯泰后来将这次经历略作改动,写成了短篇小说《高加索的俘虏》。

19世纪中叶,沙俄帝国不断向外扩张,1854年土耳其对沙俄宣战。已是炮兵准尉的托尔斯泰被调往塞瓦斯托波尔前线作战。

塞瓦斯托波尔是俄国黑海沿岸的一座港口城市。这里风景优美,有辽阔的天然海港,但那时已被弥漫的硝烟和战火包围。俄国军队士气高昂。海军上将亲临前线视察,他慷慨激昂地向官兵发问:

“弟兄们,决战的时刻到了,你们敢死吗?”

“我们敢!乌拉!(俄语,万岁的意思)”士兵们齐声呐喊。

为俄罗斯而战的狭隘的爱国主义使托尔斯泰热血沸腾。他在战斗中表现得沉着、勇敢。战斗间歇,他趴在掩护的地方写作。士兵们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慨、临终前的痛苦呻吟,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他写成了三篇有关塞瓦斯托波尔战斗的特写。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与塞瓦斯托波尔的戎马生涯,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巨作《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对自己的切身经历作了动人心魄的再度创造。

1855年1月,经历4年多战火考验的托尔斯泰来到了彼得堡。那时,他已是文坛上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了。这位年轻的伯爵和作家,经历过保卫战战火的洗礼,身上带着黑海的海风和高加索积雪的味道,出现在上流社会和彼得堡文学圈的交际场,引起了人们的注目。

1857年1月,列夫·托尔斯泰决定到国外去旅行。

他先乘驿站马车到华沙,再从那里乘火车经柏林去巴黎。巴黎,是令列夫·托尔斯泰充满幻想的城市。到巴黎的第一天,他就到了大歌剧院,在这儿度过了传统的狂欢节,观看了莫里哀和博马舍的喜剧。他还到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学院去听演讲,参观了著名的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如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拉雷兹墓地、卢浮宫等。

在巴黎一个半月,对他触动最深的,是他亲眼看到街头公开用断头机对罪犯执行死刑的场面。当天夜晚他彻夜未眠。从这时起,他不再认为法兰西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创越性,他由喜欢转而憎恶巴黎。他给朋友写信说:“从今天起,不仅我永远不再去看行刑,而且我永远不在任何地方的任何政府中工作了”。次日,他就离开巴黎到了瑞士的日内瓦。

在日内瓦,列夫·托尔斯泰专程参观了卢梭写长篇小说《新爱洛依丝》的地方——克拉兰镇。这是个风景如画的小城。眼望着碧绿如镜的湖面,欣赏着起伏如练的青山,置身在万紫千红的鲜花丛中,列夫·托尔斯泰幸福极了,他觉得优美艳丽的大自然的美景通过他的双目注入他心灵深处,自己也成了这无限美景的一部分。

列夫·托尔斯泰来到了瑞士小城琉森,这儿因风景优美而成了外国间老旅游云集的地方。列夫·托尔斯泰住在漂亮的、面临日内瓦湖的瑞士旅馆里。

一天黄昏,他散步归来。突然,在六弦琴伴奏下异常美妙的歌声吸引住了他,那诗意的音响和甜美的歌声激起他愉快、神奇和美的感情。他寻着歌声,看到人丛中一个身穿破旧黑衣、身材矮小的流浪歌手在边弹边唱。大约有上百个衣着华丽的游客(主要是英国人)簇拥在歌手周围,谛听着歌手的歌唱,这是个标准的男中音。瘦小的人儿唱了约半个小时,便摘下帽子伸向听众,但文雅的听众们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谁也没往帽子里扔一个铜板。于是,歌手又重唱一曲,但仍然没有人给他一个小钱。矮小的歌手似乎变得更小了,他伤心地叹口气,走出人群。

被这些所谓文明人的无礼弄得怒不可遏的列夫·托尔斯泰快步追上了歌手。他热情地邀请歌手和他一起去喝酒、吃饭。面对着衣着讲究但态度真诚的“老爷”,歌手一时不知所措。他谢过后,提出在一家小咖啡厅就餐,列夫·托尔斯泰却带他进了高级的瑞士饭店。侍者把他们引进了普通餐厅。

列夫·托尔斯泰问歌手想喝点什么,歌手点了一般的葡萄酒,列夫·托尔斯泰说:

“不,要高级威士忌。”

侍者们对列夫·托尔斯泰毕恭毕敬,却围着歌手嘻嘻哈哈,讥笑、嘲讽不止。列夫·托尔斯泰气得从座位上跳了起来,他厉声对侍者们说:

“你们因为他穿得寒酸,因为他是卖唱的,因为他穷,就对他如此无礼!可他的品质比你们高一千倍。因为他不侮辱人,而你们却在侮辱他!”

说毕,他站起身领着歌手进入了饭店的高级餐厅,并故意坐在一对英国夫妇身旁,硬是把这对英国夫妇从座位上挤走了。

临别时,歌手双手紧紧握住列夫·托尔斯泰的右手,用泪汪汪的眼睛深情地、敬重地注视着列夫·托尔斯泰说:

“先生,您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懂得艺术,最尊重艺术家的人。谢谢您的盛情和丰富的晚餐!”

根据这段经历,列夫·托尔斯泰在1857年6月27日至29日,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写出了短篇小说《琉(liú)森》,它刊登在同年9月号的《现代人》杂志上。据达吉亚娜姑妈说,他在给人们朗读这篇作品时,激愤得浑身发抖。

1857年7月底,列夫·托尔斯泰从国外返回彼得堡,一星期后就回到了家乡。

托尔斯泰厌恶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热爱着自己的祖国。但是,贫困落后的俄罗斯大地仍在农奴制的束缚(fù)下呻吟呻吟:指病人因痉而发出声音。。托尔斯泰一想到自己不能解放农奴,不能为他们做点真正的好事,就感到如坐针毡如坐针毡(zhān):形容心神不宁。。这次回来,他决定在故乡干出点什么来。

这天早晨,托尔斯泰在自己的客厅召来了6个身强力壮的农奴,对他们说:

“你们都很年轻,有手艺。我还你们人身自由,你们自己出去吧,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我一个钱也不要你们的。”

可回答他的竟然是一片沉默,既没有感激也没有欢呼。农奴们一个个离开了。托尔斯泰觉得心里好受些了,他毕竟做了一件好事。

可没过几天,那个红脸膛(tánɡ)的花匠(jiànɡ)伊凡内奇竟又出现在托尔斯泰的家里。他摘下帽子,对托尔斯泰怯(qiè)生生地说:

“老爷,我感谢您对我的好心肠。可是,我又能上哪儿去呢?我连自己的茅草房也没有,也没有田种。老爷,求求您,还是让我伺(sì)候您吧!”

托尔斯泰感到十分茫然无措。可怜的俄罗斯农民哪!你们既如此善良,又如此愚昧(mèi)。因此,他想到农民不仅需要人身自由,更需要知识,需要教育。

托尔斯泰决定立即着手在家乡兴办学校。他让管家挨家挨户去通知办学的事情,并张贴了告示:

伯爵(jué)要在雅斯纳雅·波良纳办学校,农奴的孩子都可上学。学校不收学费,课本将由学校发。

农奴们又议论纷纷了。

“真是稀奇!哪有上学不用交学费还发书呢?该不会是骗局吧?”

“恐怕是伯爵老爷的花招,他让孩子们上学,把孩子们训练好了去给沙皇打仗,去吃土耳其人的子弹。”

不过,多数农奴倒是认为,这是白捡的便宜事。老爷是让孩子们念书,又不是服苦役。让孩子读点书,长点见识,将来说不准也能干大事,兴许还能当上老爷呢!

于是,很多孩子都来报名了。

清晨,椴木林里的黄鹂(lí)叫得好欢,路上的野菊湿漉漉(lù)的,露珠打湿了孩子们的小布鞋,他们在上学的路上一蹦一跳地说笑着。

“喂,你看,冬尼娅的衬衫真白,就是太大了。”

“这是大姐的,妈妈说上学得穿干净点。”冬尼娅羞涩(sè)地说。

阿辽沙今天穿上了哥哥新做的树皮鞋,走路时把脚抬得蛮高。卡兵卡平时乱草似的黄头发今天梳得特别整齐,还闪着亮光,原来他抹了牛油在头发上。孩子们一个个打扮得整整齐齐,好像过圣诞节似的。

孩子们来到新建的学校。这地方多么干净!多么美!农奴的孩子从未见过这么漂亮的房屋,窗户这么宽敞明亮。旁边还有树林和花园。

楼上的台阶上走下来一个人,身材魁梧魁梧(kuíwú):(身体)强壮高大。,卷曲的棕色头发,裤腿塞在锃(zènɡ)亮的皮靴(xué)里。他笑着对孩子们说:

“孩子们,你们好!”

孩子们想起父母的叮嘱,想这位就是老师,伯爵(jué)大人,于是说:

“祝您健康,大人!”

“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我的学生,我就是你们的老师你们不要叫我大人了!”伯爵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