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娟子
播出时间:2008年10月21
(出录音:马小抹,山西孝义人。1954年生于北京,长在太原,少年曾随父母下放农村,在农村上初中高中,插队三年,并入团、人党从事新闻工作30年,至今仍在这行、行业奋斗着。现任《农民日报》驻山西记者站站长:1985年曾徒步走西口采访,并著有《西口大逃荒》长篇纪实文学,对西口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马小秫:西口文化的意义就是嫁接——文化的嫁接。文化的嫁接产生了新的文化,它一定会推动社会的进步的,
山西文艺广播大型人物访谈节目《西口文化访谈录》,11月21日晚10:00~11:00到访嘉宾马小林。敬请关注!)
主持人:山西文艺广播的听众朋友,各位网犮朋友晚上好!欢迎大家收听和在线收看《西口文化现象访谈》。今天是第二期直播节闫,我们有请到的是马小林老师。您好!
马小林:又回到了广播电合,听众朋友们好,网友朋友们好!
主持人:对,马老师是广揺界的前辈,他从事广揺事业14年,在您的广揺生涯中,经历直播节目的机会不多吧?马小林:头一次!
主持人:山西文艺广播将留下马老师从事广播14年,第一次参加直播节目的声音和岡而,听众明友和各位网友可以作证哦!
马小林:哈哈!
主持人:说到岡而,马老师,我手中有一本山西人民广播电台逮台55周年的両册。马小林:对,我也有收藏。
主持人:其中葙张照片您是最熟悉的了,但我是第一次肴到,这张照片上的;——中一位就是马老师,另一位是黄河电视台的常务副台长张敬民,这是你们当时走瓯口的照片?马小林:在途中,在河曲。
主持人:我看到你们俩人穿的是运动装。
马小林:肖时也没有别的衣服,我们觉得应该有个统一的服装,还要显眼,走在野间,走在山间,能醒目,别丢了。哈哈!
主持人:您好幽默!那是在1985年,马老师他们两个人徒步走西口采访,跋涉了两千多里,历时八十多天。那份回忆今天想來还是非常淸晰吧!
马小林:今生今世都不会忘己!做新闻工作以后。经历的新鲜事很多,但是以这样一种大规模的、又是徒步的形式,长期的、远距离的跋涉,不间断地去采访、报道,是不容易的,
难以忘记的。
主持人:当时您的小女儿才三岁,那会儿您也不知道这一去要走多少天,您当时怎么能够忍心抛妻别子呢?
马小林:诬是因为这件事本身,裘时在我们走之前,已经有《经济日报》的罗开富重走长征路,这对我们荷一个强烈的刺激,我们经历过文革,经历过插队,从当年那种封闭的意识形态中,突然听到有这样的方式。对我们两个人刺激很大。
主持人:于是你们用自己最踏实的脚步,冲进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去走属于自己的不寻常的采访之路,当时除了张敬兒台长送样一位一拍即合的好褡档之外,还有个人对您非常重要,她,就是您的妻子,
马小林:对,她支持我们啊!哈哈!
主持人:今晚我们也会第一时间连线马老师的爱人田虹女士。田阿姨您好!
田虹:你好!听众朋友,网友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当时您的女儿那么小,马老师一去又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您怎么舍得放他去呢?不担心吗?
田虹:因为珣时他们俩也感染了我,我特别希望这事儿成了,所以特别支持他们。比如刚开始定时间、做方案、直到成行,我都特别有印象。
马小林:当时在我们家聊,在我家吃饭,
田虹:对,都是饭桌上成型的。张敬民点子多。小林把握大局,他们虽然差五岁,性格特相反,但配合特别默契:
主持人:徒步走西口会特别艰辛,您都给他们准备了些什么呢?
田虹:那个时侯简单,脑子毘、眼里和生活里没苟那么多丰富的东西,輿不知道该给他们准备什么5他们俩提出来要一个包一背包……
主持人:那时候已经朽双肩包了呵?
田虹:也有。我们三个人骑着车子满世界地跑,一个店一个店地挨个儿进,能想到的地方都去了,跑了宥半个多月。
主持人:半个多月?
田虹:后来他们得到一个信息,省地质局有野外人员作业背的包。
马小林:就是背矿石的包。
田虹:绿色的帆布包。他们俩很兴奋。我记得他们买这个包是开着证明去的。
主持人:还得开证明啊!就为尖一个包!
田虹:终于有个包啦!感觉真的很兴帘,就好像我也要跟他们一起去一样。他们还买了一个水壶,不是军用的,囵来后磕得乱七八糟的,遗憾的是没有把它当文物留下来。
主持人:那这包里装了些什么?
田虹:买了5桶罐头。午餐肉,那时候最好的罐头就是午咎肉。还带了两样常用的药,带了些秋天换洗的衣服,咋天晚上我还跟他卩时候特别遗憾的,就是不知道买一双好鞋,他就穿了一双特别简易的球鞋。后来他回来跟我讲。脚打泡,疼啊!那时候没那个意识,洱说包很小,得装采访机、笔记本、还布他爸爸的一个旧相机、
主持人:那个时侯能带上相机吗?
马小林:有,120的:
田虹:胶卷买了十几卷嵛上。
马小林:一卷12张,
主持人:好像那种相机是上而揭盖的那种,
马小林:对,对。
田虹:那包特别小,这呰就装得满满当当的。退时我去送他们了,茌台门口布一个小型的出发仪式。然后就上了开往大同的火车了。走了以后就夼无音信了,不知道他们走哪儿去了。主持人:那您怎么能知道他们是不是安全?
囝虹:我们家留了一张山西地間,我把它挂在墙上,只要电台播一篇新闻稿,我就知道他们到哪儿了,就用铅笔在上而划一点,记录他们一路走过的地方3当时特别±我感动的是,台领导和部领导都特别好,那吋家里没荷电话,一有稿来了,他们就第一时间敲。告诉我说他们走哪儿了,明天早上发稿,你听吧。所以那些报道我一次都没落过。
主持人:您一个人带着孩子挺难的吧?孩子那么小。
田虹:对。中间孩子也生病啊,我还得上班,这边还惦着他们走哪里了。为什么他们走西口到今天对我还有这么深的影响,因为走西口的楮神一直在影响他们俩。我们一接触走西口的话题,就又会把当时他们走西口的细节冋忆一次:一九九零年他们这本书出来以后,八月十九号,就在我家聚了一次。当时我们的女儿八岁了,正在练书法,就写了几个字一爸爸走西口五年。
主人:孩子知道爸爸迮西口是怎么间事吗?
田虹:不知道,似是他们很兴符,孩子也被感染了:
主持人:您是他们走西口的强大后盾。我们现在来假设一下,吋隔23年之后。如果马老师苒徙步去走西口的舌,您还会支持他吗?
田虹:还会同意,而还会报名加人他们这个1队,跟他们一块儿走。真的太有意思了!
马小林:现在也没有孩子之祟了嘛!
主持人:当时如果没荷孩子的话,我相信阿姨一定会跟着您走的!
田虹:会!一定会!
主持人:太羡慕你们了!真希迢荇一天你们能夫妻双双走西口。哈哈!
马田:哈哈!
主持人:谢谢阿姨,洱见!23年了,我想每一次冋顾走西口的故礙,她都和您适一样的心情。
马小林:她说得对!走西口的话题一直没断过,一直在延续。只要听到走西口的歌儿,只要谈到内蒙,就会议论,就会联想。
主持人:说到这儿呢,马老师,西口到底指的是哪里呢?很多专家有不同的看法。马小林:咋天张敬民说到了,其实西口到底在哪里,没有必要争论。最早提到西口的是明朝的顾炎武,他葙酋诗写的就是西口,那是1613年,《自大同志西口二首》,当时还提到东口,东口是指张家口。走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大规模的民间的逃荒,另一部分是商旅,他们走西口走的是杀虎口。杀虎口在明朝的时候是战场,它所在的右玉县当时是一个驻兵的地方,都说右玉县人能吃苦,因为他们是将士们的后裔,
主持人:马老师987年还走过一次西口,姮吗?
马小林那坫闪——次;1曲口后很多素材在写作上都用不完,就攒着,等待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