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局道中的历史博弈
260200000053

第53章 死局盘活启示录:胸有全局当弃则弃2

第九章 死局盘活启示录:胸有全局当弃则弃2

名与命,孰重孰轻——范蠡的“出仕”之局

局之秘籍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无法避免的历史规律,在建立功业之时,帝王总是需要尽可能多的贤能之士,并对他们礼遇有加;一旦大功告成,这些功臣反而成了帝王们最大的威胁,因为他们卓越的功勋,有功高盖主之嫌;因为他们的智谋,有掌控天下之能。这些都成为帝王统治的威胁。因此,帝王多被视为忘恩负义之徒,而谋臣们则成为后人同情的对象。但并非所有的谋臣都遭遇了被诛杀的命运,他们中的智者,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在名利与性命之间作出了明智的选择,将该舍弃的果断舍弃,因而成为历史规律中的“异类”。

人物千秋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他年轻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他辅助勾践二十余年,位列越大夫后又擢为右将军、相国,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范蠡辞去相职后,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资巨万,人称“陶朱公”。

备局:急流勇退的明智之举

越王勾践平定吴国以后,引兵北上,与齐国、晋国会盟徐州,并且得到周平王的封赏,一时号称霸王。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前后二十余年,对勾践雪耻复国屡建奇功,为越王坐上霸主之位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却整日忧心忡忡。

一天,大夫文种问范蠡:“眼下越国威震天下,你我官至上卿,功名盖世,你为何还闷闷不乐?”

范蠡苦笑着说:“俗语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勾践此人,可与之共患难,却无法共富贵。我已决定离开勾践,你也该想想出路了。”大夫文种听了不以为意,认为是范蠡太多心了,笑笑便走开了。

第二天,范蠡便上疏请辞,说:“臣听说君主忧心之时,臣下应该替君主操劳;君主受辱之时,臣下应该替君主去死。昔日陛下您曾受辱于会稽,臣之所以不死,为的只是帮助您报仇雪耻。如今您复国成功,臣请陛下赐臣死罪。”

勾践看过范蠡的上疏,不解地问:“现在你功高位尊,无所忧患,正是尽享富贵的时候,我还打算将越国分一半给你,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说这种话呢?”

范蠡搪塞掩饰,不肯正面回答。他心知勾践对自己并非真心实意,早晚要加罪于他,便让他的家人带着金银财宝,准备离开。他的家人不想逃难,纷纷说:“富贵得来不易,眼下正是再进一步的时候,机不可失啊!”范蠡长叹:“人的一念之差往往决定着生死福祸。若为贪念所系,就悔之不及了。”于是他带着家人从海路逃走了。

脱局:辗转流离只为保全性命

范蠡在齐国海边落脚之后,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他头脑聪明,且经营有方,耕种滩涂,劳身苦作,治理产业,没几年工夫就成了当地的首富。

齐国大夫听说他的贤名和才能,派人请他去做齐国的相国,他忧心地说:“治家能积累千金,居官能升至将相,这已经是一个百姓的极致了。长久有此名誉,凶险便也不远了。”

他拒绝了齐国的邀请,认为此处不宜久留,便又决定把家财分给知友、乡亲,只带些值钱的珠宝再度离开,他的家人苦劝不已,又说:“这是我们辛劳所得,不贪不占,为何要白白送给别人呢?”

范蠡说:“人贫我富,人无我有,如果只知索取而不知施与,只是富有而没有仁义,还不如放弃呢!”之后,他便与家人迁到陶邑过隐居的生活。

初到陶邑,范蠡不顾家人的埋怨,自觉无比快乐。时间一长,范蠡又思治业大计。他的家人埋怨道:“人人都想方设法地求财致富,你却在富有的时候不知珍惜,还口口声声说钱财无用,如今又何必再提治业之事,钱财有那么好赚吗?”

范蠡轻松一笑说:“贫穷与富有的差别,在于心。只要有心,要赚钱又有何难!陶邑之地,乃是天下的中心,四通八达,正是交易的好地方。”于是,他以经商为业,求取利润。没多久就又积资巨万,成了当地首富,远近闻名,人称“陶朱公”。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范蠡清楚这样的道理,所以他在自己功成之际,离开了越国,舍弃功名以换取自己的性命;所以他在齐国声名显赫之时,再次选择离开,舍弃利以换取平静的生活。在还可以保全性命的时刻,能够做到急流勇退,便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避开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也是一种智慧和大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