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玩耍的时间。孩子只要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家长就应该支持孩子去玩。老舍先生有四条与众不同的教子“章程”,其中有一条:“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只有玩得好了、休息好了,孩子学习起来才有充沛的精力。
陪孩子一起玩。玩是孩子的权利,但孩子在小的时候常常不知道怎么玩,父母就要陪孩子一起玩了。在玩中不要教训孩子,不要总想给孩子增加点智力内容,玩就是玩,您也不要总说孩子笨,连玩都不会这些话。玩是为了放松精神的,如果孩子玩耍时还要不停地接受训话,那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在玩中帮助孩子。孩子毕竟还是需要指导的,当您和孩子一起游戏时,可以帮助孩子,如在对待输赢的心态上,在自信、细心、耐心等方面,都是可以培养的。
鼓励孩子和朋友一起玩。父母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而且孩子也需要外出接触更多的同伴和更宽广的世界。所以,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到外面和大家一起玩。在玩中,孩子不仅放松身心、增长智力,还学会与他人交往,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等。
给孩子一些玩的规则。让孩子拥有玩的权利,并不等于放纵孩子玩的内容或方法,父母和孩子谈一谈,告诉孩子您内心的担忧,告诉孩子有些东西可以玩,有些东西最好不玩,有些东西根本就不能玩。告诉孩子规则是必须遵守的。
本节笔记: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并非是成人眼里的随意玩耍,而是一种“严肃的工作”。
试一试:
家长不要拒绝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玩。孩子是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与人如何相处的。如果孩子长期与大人玩,大人会不自觉地迁就保护孩子,容易使孩子滋生霸道自负的行为,不利于孩子成长。所以成人要鼓励孩子与伙伴一起游戏,让孩子从游戏中得到锻炼,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发展孩子的合作意识。
(第6节)环境是重要的教育环节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当时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自己对自己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了皱眉头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模仿祭祀、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的礼仪。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得到好的教育!
有关专家指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避免以下七种不良家教:
(1)父母品质不好:父母本身行为不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品行习惯。
(2)破裂家庭:家庭破裂,孩子受冷落或成了出气筒,从而易被社会上的恶习所吸引,自暴自弃或逆反攻击别人。
(3)父母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多表现为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子女无所适从,容易流浪社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4)娇惯溺爱型:由于无止境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容易使孩子形成贪婪、懒惰、自私、任性的性格,适应社会能力差,依赖性强,易受坏人引诱,以至走上邪路不能自拔。
(5)放任型: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挣钱,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忽视了孩子的教育;还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管教方法不奏效,无计可施而放任自流。
(6)矛盾型:父母间或与祖父母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态度不一致,一方管、一方护,孩子利用这种护短心理,说谎,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7)心理虐待型:目前打骂虐待孩子的少了,但由于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心理虐待现象极为严重。一是剥夺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如交友、游戏、自尊等。一切以大人的想法出发,望子成龙心切,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或盲目地与其他孩子攀比,并常以讽刺挖苦孩子为刺激手段;二是负性心理刺激过强,对孩子猜疑,甚至查看孩子日记、跟踪等,在他们眼里孩子总是不够好。孩子好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鼓励,久而久之孩子破罐破摔或逆反,成了问题儿童。
天下的父母大多爱护自己的子女,这已经成为人人接受的不容置疑的真理了。然而,实际上许多父母对子女都进行过精神虐待,只是他们自己全然不知罢了。这并非危言耸听。美国的一些精神病学者和儿科医生认为,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对子女进行的精神虐待可归纳为三种。
一、表面的冷漠。有些父母为了严格要求子女,在他们面前故意喜怒不形于色,还有些父母为了增加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对他们的一切常显出不闻不问的样子。
殊不知,这些父母往往使他们的孩子失去安全依附感,孩子们会渐渐疏远他们,不再对他们推心置腹,因为这些其实已经受到精神虐待的孩子害怕遭到碰壁和冷遇。
二、夸大的指责。有些父母在批评做错事的孩子时,习惯用“总是”、“从来不”之类的字眼,对孩子的过去及其他一切进行不负责任、夸大其词的全盘否定。还有些父母由于望子成龙心切,爱用对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未成年的孩子。一些孩子做的事情,对他们那样的年龄已经堪称“壮举”了,但被他们的父母用成人的眼光一衡量,就变得无足轻重、微乎其微、不值一提了。
这样做给孩子们带来的精神刺激是可想而知的。其后果可能会挫伤孩子们进取向上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养成胆小怕事、自卑无能的性格。
三、爱的束缚。有些父母出自对子女的爱,常用威胁恐吓的办法来束缚他们,欲使他们免遭灾祸。有这样一个事例,四岁的汤米做了扁桃体切除术,快要康复了,然而这时护士发现他变得异乎寻常的孤独离群,不肯与任何人讲话了。后来,医生了解到,原来汤米的母亲为了能让儿子早日病愈,便吓唬他说,如果他对陌生人讲话就会死的。
做父母的利用子女对自己的信任,让他们置身于恐怖的境地,终日神经紧张、提心吊胆,这难道不是残酷的精神虐待吗?
环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给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力量,环境是立体化的、从头到尾的“三维教材”。就像青蛙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改变不同的体色,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会长成不同的个性。
支点招:
孩子成长需要哪些环境,父母又该如何给孩子建设一个有利成长的环境呢?
人际环境——民主、平等、和睦。
孩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父母不要娇宠溺爱,也不要冷落他。一家人要做到互相关爱,分工劳动,遇事商量,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一家人还要互相赞美良好的行为表现,运用礼貌语言和幽默;一家人可以经常开故事会、朗诵会、运动会,表演各种节目,还可请亲戚、朋友、小伙伴来家里玩,尽情享受亲情和友情。
智慧环境——爱阅读、爱提问、爱操作。
父母要给孩子准备好小书桌、小书柜、玩具柜、大地图、地球仪。生活环境要整洁优美,特别是孩子的生活环境要有色彩鲜艳的图案、美丽的风景画、优美的书法作品,“好宝宝表扬栏”更对孩子有积极的鼓励作用。当然别忘记给孩子设立一个锻炼身体的环境,如能打沙包等。
意志环境——按时起居、规律生活、自我控制。
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各种作息时间,如早起、早锻炼。制定作息时间表有利于孩子养成有动有静的活动习惯。培养孩子按时吃饭、洗漱、排便、睡眠、劳动、看电视的习惯,逐步做到不催促、不提醒,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坚持力。3岁以后的孩子看什么电视,父母要事先与孩子商量好,以儿童节目为主,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多看也不少看。3岁以前的孩子每天以10分钟为宜,3岁以后每天20~30分钟为宜。
本节笔记:
我们是否该把“望子成龙”、“逼子成龙”改为“让子成龙”。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不是书呆子,让孩子拥有更多创造的自由,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欲望,让孩子自己渴望成龙,这样,孩子才能自觉求知,最终成为真正的龙。
试一试:
闲暇与假期,让孩子多到邻居、亲戚、朋友的家里去串门做客,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既可开阔他的心胸、启迪他的智慧,又可培养他的胆识,造就他豁达的性格。即使他在与别人交往中发生争执,也可提高他的思辨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第7节)距离产生美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有一种现象,即在3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只不过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恨父亲;女孩除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这就是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伊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
这两个名字源于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两部著名悲剧,前者主人公无意中弑父娶母,后者主人公帮助弟弟杀死了母亲,为父报仇。
俄狄浦斯情结随着男童年龄的增长,逐渐被压抑、克服,被转化成不同的形式。但无论怎样总还在内心深处保留有它的地位,尤其是影响着一个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倘若他结婚以后,在他与妻子的关系中,俄狄浦斯情结如一个人的影子,时时追随、片刻不离,而又不被人承认和发现。那么,再说白了一些,就是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以对待母亲的感情来对待他的妻子——他感受到母亲的爱,渴望她的全部的爱,又感受到她的拒绝;他爱他的母亲,但或者也在许多方面抵触母亲;他希望独立于母亲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又渴望能在碰到困难时、自己心理上感到无助和软弱时,还像小时候那样受到母亲的关爱和帮助。
伊勒克特拉情结与此相似,只是对象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女童对父亲和女性对丈夫的情感。
在有些家庭中,独生子与父母的关系过于亲密。尤其是在父亲工作忙碌忽视妻儿的情况下,有些男孩与母亲事实上成了感情上的“情人”。这一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其实,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是性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有的情感现象。但随着年龄增大,社会角色、性别角色明晰,这种倾向会逐渐消失。
亲子间的爱是基于血缘关系的一种特殊的爱,这种爱无法割舍,延续于两代人的一生。但亲子之爱也是有度的,因为每个人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最终都要从家庭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因此,当告别儿童期进入青春期,青少年就应该自觉地进行“心理断乳”。因为这一时期性意识已经萌发,不管青少年自身是否意识到,他们对母亲(父亲)的爱在不知不觉中已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其中未必没有对异性爱恋的成分。因为青少年性心理成长的规律是:异性疏远期—异性吸引期—异性眷恋期—恋爱择偶期。专家经研究发现,有的青少年在异性疏远期和异性吸引期之间,有一个恋母(恋父)期,即对自己的母亲或父亲产生情感依恋。一般这个时期很短暂,随着他们与异性交往能力的增加,这个时期很快就会过去。
但有的青少年由于各种原因,长时间对异性的家长产生情感依恋,例如,有的男孩已十几岁了,还无法改掉儿童时期的习惯,非得要母亲陪自己睡觉,和母亲身体亲密接触获得性心理的满足;而女孩则与父亲关系十分亲密,常常在父亲怀里撒娇,有心里话愿意同父亲说,甚至嫉妒母亲夺走了自己的爱。这显然就是恋母恋父情结。这不但对青少年自身心理发育有害,而且也有背人伦道德准则。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不同,社会对人们之间的性关系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亲子之间是不允许有性爱成分的,否则性关系会发生混乱,给社会带来危害。
所以,母子或父女之间,不管如何亲密,那只能是两代人之间的爱,与异性间的爱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对这一点把握不好,有可能使青少年及他们的父母性心理发生错位,做出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的事。
事实证明,凡是有恋母或恋父情结的男孩和女孩,他们的性心理极不成熟,对异性或者苛责或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他们总是拿自己的母亲或父亲作参照标准去选择结交异性,并容易产生情感依赖。这种影响甚至可能不自觉地延续到恋爱择偶阶段,他们要寻找“母亲型”或“父亲型”的配偶,而现实生活里,这是很难实现的。
支点招:
孩子长时间和母亲(父亲)过分亲密,对家长和孩子都不好,一是会挤占父母的生活空间,给家长带来许多不便;二是影响孩子正常和健康地与同龄异性交往;三是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能力。如果你想远离这方面的困扰,试试下面的方法:
适时分床、分房。
欧美不少国家的孩子在婴儿期0至3岁就和父母分床而睡,到幼儿期3至6岁就和父母分房。我国的有些孩子很大了还和父母合房合床,这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当然已经形成这种情结的,要在孩子能接受的情况下,逐步进行分床、分房。为人父母应该注意让孩子从小得到相等的父爱和母爱,孩子的感情天平才不会倾斜。
适当和孩子分离。
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因此,作为母亲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离开家人一段时间,让他有单独生活的机会。
加强性的教育。
实际上,就是性的补课教育,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性的社会角色教育,让孩子明白“男女有别”,教育孩子从依恋父亲(母亲)中解脱出来;二是帮助孩子走向同龄同性伙伴,结交同性朋友,为将来青春期结交异性朋友做好铺垫。
本节笔记:
对孩子进行社会性别角色再教育,让孩子学会和异性的交往,逐渐摆脱这种过分的依恋。
试一试:
家有恋父女孩者,一方面,作为父亲,应坚定而巧妙地暂时疏远女儿;另一方面,作为母亲,则应急起直追,行为上亲近再亲近女儿,满足女儿的爱欲依附。而家有恋母男孩者,一方面,作为母亲,应坚定而巧妙地暂时疏远儿子;另一方面,作为父亲,则应急起直追,行为上亲近再亲近儿子,满足儿子的爱欲依附。
(第8节)孩子的世界像水晶
有这样一个故事:
英国某家报纸曾举办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世界兴亡命运的科学家。
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人,使他们免于因环境污染而面临死亡的厄运。
第二位是核子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子战争,使地球免于遭受灭亡的绝境。
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食物,使几千万人脱离因饥荒而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