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窗户,人家索赔12.5美元。闯了大祸的美国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美元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美国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支点招:
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家中应明确哪些事情是由爸爸、妈妈来做的,哪些事情可由爸爸、妈妈帮助孩子做,又有哪些事情则必须孩子自己做,对应当自己做的事必须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要领和范围,在不同的年龄给他制定不同难度的目标范围,父母绝不要包办代替,不能总是替孩子承担责任。
家里的事、别人的事帮着做。
应让孩子明白,光做好自己的事还很不够,因为还是家庭的一员、是集体的一员,当然有责任协助做一些家里的事、集体的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家庭、对集体尽责,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尽责。
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
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无论事情的结果好坏,只要是孩子的独立行为结果,就要鼓励孩子敢做敢当,不要逃避责任,应该勇于承担后果,家长不应替他承担一切,以免淡漠孩子的责任感。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家长们应努力要求自己做有责任感的好家长、好公民,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办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
本节笔记:
责任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但是,儿童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的结果。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须让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的习惯。
试一试:
让孩子对自己某些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设法补救。如小孩损坏了别人的玩具,一定要让孩子买了还给人家,让孩子知道,谁造成不良后果,就该由谁负责。
((第3节))记得说“谢谢”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天,刚搬来的小女孩去隔壁串门,邻居捧出一堆花花绿绿的巧克力时,小女孩惊奇地瞪大了眼睛。当小女孩明白这是送给她的,小女孩并没表示出应有的欣喜,也未伸出双手来接,只是犹豫地摇了摇头说:“叔叔,妈妈不让我要别人的东西。”尽管小女孩嘴里这样说,可她的眼神分明告诉别人她非常想得到这份礼物。于是邻居开导她:“小朋友,你看叔叔是不是坏人?”小女孩肯定地摇了摇头。“既然这样,你就收下吧,你妈妈不会怪你的。”小女孩终于把巧克力装进兜里,一蹦一跳地唱着歌走了。
谁料过了不一会儿,小女孩又站在了邻居的门外,红着眼睛怯生生地说:“叔叔,妈妈说了,谁的东西也不能要,妈妈让我把巧克力还给你。”说着,她把装有巧克力的塑料袋递到邻居的手上,一步一回头地走了。
诚然,品质高贵的人必须拥有自尊,拒绝施舍、拒绝贪婪,年轻的父母让孩子从小就培养不伸手索取、不随便接受馈赠的好品德,是完全应该得到理解和支持的。况且,在竞争日趋激烈、物欲不断膨胀、欺骗与奸诈日益增多的今天,增强孩子的自立自强、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也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孩子的健康成长,更需要爱的阳光,需要亲情、关爱和帮助。只有在爱的阳光沐浴下,孩子的笑容才更灿烂,才会对明天有美好的憧憬;只有在充满亲情和关爱的氛围中,孩子才会由被爱学会爱别人,由被呵护学会呵护别人;只有接受他人帮助然后再去帮助别人,孩子才能逐步学会在人生旅途的跋涉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一步步迈入成功的殿堂。如果家长从小教育孩子,除了亲人以外,谁也不相信,对谁也不能有感情,一味拒绝他人,那么长此以往养成的所谓自尊与独立,必然包含更多的是淡漠与孤僻。有了这种封闭的心灵,很难想象孩子将来如何经历风吹雨打,如何在五光十色的社会中立足与生存。就像前面这件事,如果父母教女孩在这种情况下接受好意然后再说声“谢谢”,岂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孩子本来就是爱的结晶,而孩子的成长更离不开爱的滋润与熏陶。年轻父母需要做的,是首先教会孩子如何接受爱,然后才能进一步领悟爱、鉴别爱、回报爱。所以,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别忘了给孩子一个说“谢谢”的机会。
支点招:
生活中常见到一些孩子毫无规矩、十分任性,个别的言谈举止甚至令人生厌。如对长辈没有礼貌、对小朋友随意欺侮、说话粗俗蛮横等等。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呢?专家们建议家长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视。
要和孩子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关系。许多家长在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时候,习惯用命令式的口吻:“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捡起来吃了!”“看看你身上的土,以后再这样就不准你进家门!”有的父母一时气愤还会出言不逊——“懒鬼”、“笨猪”……殊不知,这种不讲道理的强制性管理,往往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得到事与愿违的后果。
正确的做法是,欲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举止,首先要心平气和地耐心地与他讲明道理。孩子都喜欢听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故事,我们可以将自己儿时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听,往往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孩子“听话的前提是要让孩子完全信任你,这种信任来自开诚布公的交流”。两代人在如何培养行为美方面取得一致意见,便可收到理想的效果。
坚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的原则。可以先给孩子在行为举止方面确定一些简单的目标和准则,并在实践中,让孩子体会到哪些行为将受到劝阻,哪些行为会获得鼓励。比如当看到孩子主动收拾玩具时,应该及时地称赞或报以满意的微笑。当然,鼓励要以精神奖赏为主,如果动辄给予物质奖赏,便难免造成不良的后果了。
当孩子出现举止不规范的行为时,不可性急,要慢慢地予以纠正。如孩子同小朋友在玩耍时发生了争执,甚至打了对方,此时家长要就事论事地指出错误所在,说明他的行为为什么不受别人的欢迎和尊重。但切忌“新账老账一起算”,应将问题和孩子本身分开,绝不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此外,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对孩子来说,这种“纠正”很容易被遗忘,只有不断提醒和教育,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不能用成人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孩子,为孩子创造少犯“错误”的环境,以便减轻孩子心理负担。如,若要避免他无意中碰坏贵重物品,就不应将这些东西放在孩子够得着的地方;又如,有的孩子愿意和甲玩而不愿意和乙玩,这本来是孩子的事情,作为父母最好不要干涉,否则便会酿成孩子心理压抑和失衡。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行为美的孩子,与其说是家长“教”出来的,莫如说是家长“带”出来的。为人父母者本身的良好素质和良好行为,显然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先决条件。
本节笔记:
年轻父母需要做的,是首先教会孩子如何接受爱,然后才能进一步领悟爱、鉴别爱、回报爱。所以,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别忘了给孩子一个说“谢谢”的机会。
试一试:
欲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举止,首先要心平气和地耐心地与他讲明道理。孩子都喜欢听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故事,我们可以将自己儿时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听,往往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4节)荣誉是什么
有位中国人到外国人家庭去,看到了小孩就夸她长得非常漂亮。谁知母亲很不高兴,要求他当着孩子的面公开道歉,理由就是孩子漂亮不是她自己的荣誉,而应当归功于父母。细想确实有道理:应当是谁的荣誉就归谁,别人无权占有,哪怕是亲生儿女,你怎么能把这个人的荣誉送给那个人?
德国剧作家、诗人席勒有句名言:“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荣誉。”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荣誉,是一个值得家长重视的问题。当孩子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或参加文体比赛获得了奖后,一些家长却漠然视之、无动于衷,有的甚至把孩子的奖状视如敝屣,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而另外一些家长却过分重视孩子的荣誉,在孩子取得成绩或获奖后,广邀亲戚朋友来到家中庆贺,并且通过各种关系和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张扬。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认为:“荣誉和美德是心灵的装饰。要是没有它,肉体虽然很美,但不应该认为美。”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过:“荣誉虽然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但是它离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是最近的……它是一种指导鼓励儿童的正当方法。”生命是短暂的,荣誉是久长的;荣誉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织而成的。孩子通过不懈努力得到的种种荣誉,家长应该珍视,同时又要掌握分寸。
望子成龙,是天下所有父母亲的愿望,我们的许多家长,教育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一方面,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要包办一切,指挥一切;另一方面,又用对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认为孩子什么都该懂,应该理解父母的苦心,应该服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想过孩子的感受。在这些家长的观念里,孩子成了自己的脸面,成了满足家长虚荣心的工具。孩子被迫来圆我们尚不能圆的梦。
我们都是平常人,却想方设法要把孩子培养成名人、大师,练钢琴、背英语、画国画、学舞蹈……而在世界上,名人、大师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孩子成为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呢?
家长需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孩子的荣誉。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从孩子看问题的角度来看问题,不能将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孩子头上。我们的家长有了平常心,才会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支点招:
不要过分张扬。为了孩子出名,家长托人情、找关系,到处奔波,这不好。孩子有了一点点成绩,便吹上天,这简直是害他,特别是独生子女。古人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稍有成绩,家长就到处吹,把孩子的希望也会吹掉的。
杜绝冷漠贬低。当着众人的面指责孩子不好,于教育孩子不利,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的任何一点荣誉都不能看轻,要注重以此为契机鼓励孩子争取更大的成绩。
学会珍惜。孩子的荣誉无须张扬,也不能贬低,惟宜珍惜。面对孩子已经取得的荣誉,家长要加以肯定,并提出更高的目标,鼓励孩子去争取更大的成绩,让已经取得的荣誉成为向更高荣誉攀登的动力,用荣誉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锻炼意志力。
本节笔记:
生命是短暂的,荣誉是久长的;荣誉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织而成的。孩子通过不懈努力得到的种种荣誉,家长应该珍视,同时又要掌握分寸。
试一试:
家长需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孩子的荣誉。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从孩子看问题的角度来看问题,不能将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孩子头上。我们的家长有了平常心,才会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第5节)学会宽容
幼儿园老师要求孩子们拿来一个塑料袋,里面装上土豆。每一个土豆上都写着自己最讨厌的人的名字,所以痛恨的人越多口袋里土豆的数量也就越多。无论到什么地方孩子都要带着袋子。日子一天天过去,发霉的土豆开始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另外,孩子也不愿意再随身带着沉重的袋子。一周后,游戏结束,孩子们终于解放了。
这时,老师告诉他们:“这就和你心里记恨着自己讨厌的人一样。如果你连腐烂土豆的气味都无法忍受一天,你又怎么能让嫉恨的毒气占据你的一生?”不要让一生都背负仇恨的包袱,原谅别人的过错,是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先有一个宽容之心。学会宽容他人,对处理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但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冲突、出现误会、受到误解甚至被无理侮辱。因此,能做到宽容他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常常是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打架,受了气,做为家长想劝孩子宽容对方,但又怕这样显得太软弱了。今后孩子性格变得懦弱了怎么办?长大参加工作总吃亏怎么办?
古代有作为的人需要有广阔的胸怀,能容难容之事。现代社会信息量大,接触的人数量多、差别大,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与人和谐相处,就更需要有一个广阔的胸怀,更需要学会宽容他人。一个人的胸怀,可以像天空、像大海,也可以像针尖,生活中我们不是常常见到那些愚昧狭隘的人,为针尖大的事而争得面红耳赤、打得不可开交吗?这样活着不是很可悲吗!
因此,真正的强者,都能宽容别人。家长应教育孩子,从小树立一个观念:决不能让自己的胸怀像针尖那样狭小,要开阔自己的胸怀,只有能宽容别人,才能与人和谐相处,才能品尝到人生的快乐。
教孩子学会宽容,做到心中有他人,没有一颗宽容之心是不行的。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角色互换的方法,摆脱自我中心,学会心中有他人和宽容他人。孩子们在游戏、学习的活动中难免会发生磨擦,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处理这些磨擦,教给孩子对其他小朋友多一点忍让、多一分关心,这样别人也会遇事宽容你、体谅你、为你着想。实际上,孩子学会了宽容,就学会了如何赢得朋友,有了朋友,孩子才会真正体会生活的快乐,才能健康成长。
宽容是人的一种美德,是做人的一种风度和境界。宽容,能使人性情随和,能使心灵有回旋的余地,能使人消除许多无谓的争执。宽容的人,时时刻刻都会受到人们的拥戴,因而他们更容易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能够融洽地与人合作,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教孩子学会宽容不仅是为孩子今天能处理好同学关系,而且也是为孩子将来的幸福奠定基础。宽容的种子往往需要父母去播种,一位母亲让孩子亲亲那位有过不愉快的姐姐时,宽容的种子就已深深地植入孩子幼小的心灵了。有教育家说过:“推动摇篮的手,也就推动了整个世界!”父母亲的素质有多高,孩子就会飞多高!
一位社会学家曾经说过:“真诚待人、宽宏大量,是健康人格的必备素质,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沟通彼此心灵的重要条件。”
支点招:
培养孩子的理解与宽容,首先要从家长自身做起。家长应改正种种不良习惯,为孩子做出表率,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个豁达大度、宽宏大量的形象。同时,还特别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让孩子幼小、纯洁的心灵自然地建立起一种“人格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