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股票收益高,但波动也大。债券收益低,波动也低。两者一综合,中等收益,中等波动,这还好操作。
再说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配置比例,当然是股票型基金配置越高,收益就越大,风险也越大。只是要注意一条,国内很多基金其实都不是纯股票基金,比如广发聚富,股票配比最大也不超过75%。从这种意义上这种基金本身就已经配置好比例了。
其实单单配置了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比例还远远不够。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比例的再平衡。比如你按照自己的投资年限和风险承受能力制定了自己的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配置比例是7∶3。一年以后,股票型基金涨得快,债券型基金涨得慢,比例变成8∶2了,怎么办?这时候要降低股票型基金的比例,增加债券型基金。如果再过一年,遇到熊市,股票大跌,比例变成了6∶4,这时就要降低债券型基金的比例,增加股票型基金,使比例回到7∶3。这就是再平衡。
再平衡是很蹊跷的事情。从表面上看,你是卖掉一个上涨快的优良资产,买入一个下跌或者跑得慢的不良资产,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高抛低吸的过程,是一种通过纪律性投资来进行卖高买低的过程。另外再平衡也是保持风险等级的一个重要过程。有人用历史数据做过归算,再平衡的综合效益要远远高于不做再平衡的收益。
一般1年到1年半做一次再平衡。原则上在现在的情况下,一只股票基金和一只债券基金的组合就差不多了。建议多买几只股票基金。原因很简单,也是平衡风险,平衡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风险。
分散投资应掌握以下原则:
(1)选择负相关较大的投资标的
组合中各投资标的齐跌共涨的现象越不明显,甚至呈现相反走势,则其分散风险的效果越好。例如,货币基金走势与股票型基金价格走势不具正相关,且通常股票型基金净值下跌时,货币型基金净值并不会受影响,因此,同时投资货币基金与股票型基金就是一对比较好的组合。
(2)投资标的数量不宜太多
尽管随着投资种类的增加,风险会下降,但当投资种类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风险下降的幅度会达到极限,而且管理成本也因此而上升。因此,不宜过度地分散投资。美国股神巴菲特,那么大的投资金额,也不过投资了十几种股票。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在《击败华尔街》中指出:“投资股票就像生小孩一样,如果没有能力抚养,就别生太多。”还有一点投资人必须了解,那就是:分散投资固然可以减少最坏的可能,但最好的可能也跟着消除了。而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形,就是不会太好,也不至于太坏,非常接近平均数。因此,也有人主张:“将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好好地守住它。”若你对某项投资已经得心应手,完全可以采取集中原则。
基金组合有“八忌”:没有明确的投资目标、没有核心组合、非核心投资过多、组合失衡、基金数目太多、费用水平过高、没有设定卖出的标准、同类基金选择不当。
倘若你对大部分的基金投资技巧都不精通,同时对大多数基金都不是很熟悉,建议你还是分散投资的好。只要你投资的基金组合标的长期会上涨,那么,靠其平均报酬便足以致富。
2.分散投资时机
建议两种方式,以达到分散投资时机的目的。
(1)有钱就投资
钱先生很有投资意识,只要他在银行的存款达到一万,便提出五千元买基金,而且每次买的基金都不同。如此一来,不但分散了投资标的,也分散了投资时机。
(2)定期定额投资基金
其方式为,在每个月指定的日期,自动从指定的银行账户扣除一定的金额(如1000~5000元),将其投入投资人事先指定的基金。由于基金净值随时都在变化,所以每期买到的基金单位数都会不同。价格高的时候自然会买得较少,而价格低的时候会买得较多。长期投资下来,不但投资报酬率相当可观,而且具有降低价格变动风险的效果。
另外,在时机的选择上,建议:预期市场反转走强或基金基本面优秀时,进行申购;预期市场持续好转或基金基本面改善时,进一步增持;预期市场维持现状或基金基本面维持现状,可继续持有;预期市场持续下跌或基金基本面弱化时,进行减持;预期市场大幅下跌或基金基本面持续弱化时,赎回。
3.长期持有以避免选错卖出时机
有位证券分析师说:“根据统计,股市有55%的日子是上涨的,有45%的日子是下跌的。糟糕的是,我们不知道哪些天会上涨。”因此,若你不知道明天是涨还是跌,最聪明的办法就是猜明天会涨。因为猜的次数越多,猜对的概率就越高。既然你每天都猜股市会涨,那么最佳的投资策略就是:有钱就买,买了就不要卖。这种办法看起来很笨,却是最好的基金投资理财方法。
根据有人曾做过的一项实证研究显示,过去投资基金,以持有一个完全分散风险的基金投资组合而言,持有时间越长,发生损失的机率就越小。持有一天下跌的可能性是45%,持有一个月下跌的可能性是40%,持有一年下跌的可能性是34%,持有五年下跌的可能性已降为1%,若持有十年以上,则完全没有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因此,长期持有是降低选错卖出时机之风险的重要手段。
学习巴菲特规避风险的方法
1956年,26岁的巴菲特靠亲朋凑来的10万美元起家,50多年后的今天,福布斯最新全球富豪排行榜显示,巴菲特的身家已达到了近500亿美元。今天看来,巴菲特的故事无异于神话。但仔细分析巴菲特的成长历程,巴菲特并非那种善于制造轰动效应的人,他更像一个脚踏实地的平凡人。
虽然巴菲特是全球最受钦佩的投资家,但是机构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不理会他的投资方法,很少有投资咨询公司或养老金信托公司会委任他管理资金。巴菲特所掌控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包括基金经理在内的大部分人都不会去买,也从没有分析师推荐他的股票。或许在很多人眼中巴菲特更像是一个老古董,他的投资理念与市场格格不入,总之巴菲特与其他人总有那么一点点区别与距离。或许正是这一点点区别决定了巴菲特只有一个,而我们都不是。
1.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
在巴菲特的投资名言中,最著名的无疑是这一条:“成功的秘诀有三条: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第一、第二条。”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巴菲特总是在市场最亢奋、投资人最贪婪的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而激流勇退。1968年5月,当美国股市一片狂热的时候,巴菲特却认为已再也找不到有投资价值的股票了,他由此卖出了几乎所有的股票并解散了公司。结果在1969年6月,股市大跌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到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比上年初下降了50%甚至更多。
巴菲特的稳健投资,绝不干“没有把握的事情”的策略使巴菲特逃避过一次次股灾,也使得机会来临时资本迅速增值。但很多投资者却在不清楚风险或自己没有足够的风险控制能力下贸然投资,又或者由于过于贪婪的缘故而失去了风险控制意识。在做任何投资之前,我们都应把风险因素放在第一位,并考虑一旦出现风险时我们的承受能力有多强,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作一个长期投资者,而不是短期投机者
巴菲特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他是一个长期投资者,而不是短期投资者或投机者。巴菲特从不追逐市场的短期利益,不因为一个企业的股票在短期内会大涨就去跟进,他会竭力避免被市场高估价值的企业。一旦决定投资,他基本上会长期持有。所以,即使他错过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网络热潮,但他也避免了网络泡沫破裂给无数投资者带来的巨额损失。
巴菲特有句名言:“投资者必须在设想他一生中的决策卡片仅能打20个孔的前提下行动。每当他作出一个新的投资决策时,他一生中能做的决策就少了一个。”在一个相对短的时期内,巴菲特也许并不是最出色的,但没有谁能像巴菲特一样长期比市场平均表现好。在巴菲特的赢利记录中可发现,他的资产总是呈现平稳增长而甚少出现暴涨的情况。1968年巴菲特创下了58.9%年收益率的最高纪录,也是在这一年,巴菲特感到极为不安而解散公司隐退了。
从1959年的40万美元到2004年的429亿美元的这45年中,可以算出巴菲特的年均收益率为26%。从某一单个年度来看,很多投资者对此也许会不以为然,但没有谁可以在这么长的时期内保持这样的收益率。这是因为大部分人都被贪婪、浮躁或恐惧等人性弱点所左右,成了一个投机客或短期投资者,而并非像巴菲特一样是一个真正的长期投资者。
3.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
究竟应把鸡蛋集中放在一个篮子内还是分散放在多个篮子内,这种争论从来就没停止过,也不会停止。这不过是两种不同的投资策略。从成本的角度来看,集中看管一个篮子总比看管多个篮子要容易,成本更低。但问题的关键是能否看管住唯一的一个篮子。巴菲特之所以有信心,是因为在作出投资决策前,他总是花上数个月、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去考虑投资的合理性,他会长时间地翻看和跟踪投资对象的财务报表和有关资料。对于一些复杂的难以弄明白的公司他总是避而远之。只有在透彻了解所有细节后巴菲特才作出投资决定。
由此可见,成功的因素关键在于在投资前必须有详细周密的分析。对比之下,很多投资者喜欢道听途说或只是凭感觉进行投资,完全没有进行独立深入的分析。投资没有赢利的可靠依据,这样投资难免会招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