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中黄村志
2619200000006

第6章 序六

“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在老干部梁合水、张长旺的亲自指导和多方关怀下,在村老年协会成员徐永安同志的积极倡导下,在全体采编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西中黄村志与大家见面了。

编写这本村志,确实是个浩繁的工程。编写中遇到了诸多困难。首先,材料匮乏。村志中需要写进去的东西很多,方方面面都要写到,时间上要跨越几千年,事件繁繁杂杂,人物众多,牵扯面广,村里以前又没有写过村史村志这样的东西,知道旧事的人有的已经不在人世,有的已经年龄大了,说不清楚。所以给调查、采访增加了许多困难。其次村里财力又不足,不敢派更多的人员外出采访。所以,只好凭采编人员艰苦努力了。

我们这些采编人员,既然这次承担下编写村志的任务,大家就下定决心要把这件事情办好。我们都是西中黄的儿子,我们都生在西中黄,都是喝西中黄的水,吃西中黄的粮长大成人的西中黄人,西中黄是我们的故乡,是我们的母亲。母亲要我们为她写志,我们义不容辞。我们要为村里办好这件事情,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所以,全体采编人员以饱满的热情,克服种种困难,翻阅、查找了大量资料,登城墙、上房顶、翻石碑、看字板,钻进故纸堆里细心寻找有用的材料,跑到三官峪里与石碑查对资料等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有了一些眉目,初步形成了西中黄村历史的一个大概的轮廓。

在搜集资料编写村志中,我村张随意等几位老者,前几年编写的《西中黄——我可爱的家乡》这个小册子,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情况和资料。据说,当年张随意、朱长旺、张玉声、荀毓嵩等人,为了写出这个小册子,也费了许多功夫,做了大量的工作,耗费了不少精力。时任《山西工人报》总编辑的梁若洁同志看到这个材料以后,又做了文字上的修改和加工,并印成小册子。今天在成书之时,一定不要忘了他们所做的努力和付出的劳动。

在编写这部村志中,我们设想把它编写成一部记录西中黄村历史的村志,方方面面的史实尽量记载清楚,留传给后世;又想把它的内容扩大,容量增加,写各种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历史故事;还想把当前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也写进去;更想把历史人物写进去,也想把今天的人物、人才写进去。而且,情况尽量翔实,数字尽量准确,叙述尽量清楚,语言尽量平白好懂,给后人多传递一些情况和消息,使这部志书具有史料性、资料性、参考性、可读性。现在,书已编成,不知道它能不能表达出我们的意愿,就让大家评说吧。

村志编写出来了,我们的心没有放松,却缩得更紧了。因为我们知道:完成这样一个浩繁的工程,我们的能力确实有限,视野也不够开阔,知识面也有局限;材料更是收集得不够全面,调查也不够深入,该访问的人一时也没有全访问到。所以,谬误、遗漏、欠缺、问题、甚至张冠李戴者难免存在。希望看到它的人,能及时地给我们指出来,以便在修志时纠正。

最后,希望它能起到抛砖引玉和垫脚石的作用,以此为提纲,引出一部更好的、更完美的、更全面的西中黄村的村志来。

诚如是,我们就可以“三军过后尽开颜”了。

编者

2008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