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伟人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2624200000011

第11章 邓小平(2)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期。提倡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还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

在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的过程中,出现了摆脱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等右的思潮。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持正确方向,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由他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次大会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他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他任中央军委主席。十二大举行产生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在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当选为主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我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搞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化化道路。十三大前夕,他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chǎn)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中共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三大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论述作了概括,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要实现现代化,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在发展生产力中,他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点。他认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他强调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高瞻远瞩(高瞻远瞩:比喻目光远大。),为我国制定了宏伟的经济发展战略。他在多次讲话中逐步形成了从80年代初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共十三大确认了这一发展战略。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全面展开。他对这个决定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这场前无古人,情况复杂的伟大试验,他确定了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指导方针。他强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他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联系。从1979年到1992年他的多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的这些谈话,为我们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论基础。

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他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他主张全面开放,向所有国家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吸收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引进外国智力,大量派遣(qiǎn)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作出设立经济特区,开放10几个沿海港口城市,进而开辟沿海对外经济开放地带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等一系列重在决策。1984年1月,邓小平到特区视察,首先来到中国第一个改革开放“试验场”——深圳经济特区。

1984年和1992年,他两次到特区视察,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全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邓小平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指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要发挥我们的优势,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为了解决香港、澳门、台湾的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尊重历史和现状,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即在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邓小平同志于1984年2月22日正式提出的。邓不平同志这个科学的构想,有它的正确性发展的过程。

1982年9月,他在同英国首相会见时,阐述了中国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基本立场,维护了祖国的主权和尊严。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整个过程中,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97年1月,我国胜利、圆满地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他的伟大构想实现了。

1983年,他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六条”方针,强烈表达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愿望。他针对分裂中国的图谋,强调不能放弃用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一国两制”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巨大的理论价值,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为国际上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范例。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小平根据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情况下,赋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新的内容,开创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针对国际风云变幻,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严重曲折的局势,提出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要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

邓小平从党和国家的前途着眼,坚决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并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1987年11月中共召开十三大,他不再参加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顾问委员会。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他又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实现了他从领导岗位上完全退下来的夙(sù)愿。在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保持党和国家的稳定的过程中,他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邓小平,仍然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关注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总结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1993年,邓小平以89岁高龄亲自主持编辑和逐篇审定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文选》共出版三卷,第二卷和第三卷汇集了邓小平在形成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富有独创性的重要著作,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总设计师的少年时代

少年时代的邓小平就已经聪明过人。6岁时邓小平进入私塾(shú)读书。当时的课文主要是《三字经》、《千字文》等。那时,老师只是按着书本,一句一句地读,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可是,聪明过人的邓小平爱动脑筋,不懂就问,一定要弄明白。所以他背课文总是理解后背,不仅背得快,而且记得牢。

邓小平很小就学会了用毛笔写字。他对书法很感兴趣。每天放学后,从不贪(tān)玩,回到家里便刻苦练字。经过努力学习,邓小平的书法有了良好的基础。喜欢读书、写字的邓小平不是个“书呆子”,他顽皮活泼。每天放学回家,总是把兄弟姐妹叫到一起,让他们坐好,自己站在他们面前一手叉腰、一手拿书,学着老师的模样,背诵(sònɡ)刚学会的诗文,逗得大家哈哈直乐,都称他“小先生”。

少年邓小平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在邓小平家附近,有—个巨大的石碑立在一个石乌龟背上。这是清朝嘉(jiā)庆年间朝廷为表扬广安高官而设立的。当地老百姓对它十分敬畏,谁也不敢去碰它,摸它,害怕招来祸害。有一天,邓小平和小伙伴们玩耍到这里。看到巨大的石乌龟,他眼珠一转,对小伙伴说:“我们爬到乌龟背上玩,好不好?”小伙伴们一听,吓得直往后退说:“我可不敢,听大人们说这碑碰不得,碰了会生病的。”邓小平不管这一套,在小伙伴惊恐的眼神里爬了上去。他高兴地对下面目瞪口呆(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的小伙伴们说:“真好玩,真好玩!”小伙伴们看了一会儿邓小平,才壮着胆子爬了上去。

不信鬼、不信神的邓小平赢(yínɡ)得了小伙伴的尊敬。特殊的“蚊帐”

1930年盛夏的一天,26岁的邓小平(时任红7军政委)在右江附近摆脱白匪(fěi)的追击时,不小心摔伤了腿。地下党的一个交通员恰好经过这里,他背起邓政委趟(tānɡ)过布柳河(在百色附近),钻进了离河不远的一个旧瓦窑洞里。

洞内阴森潮湿,蚊子成群,不一会两人便被叮得奇痒(yǎnɡ)难忍。这时,邓政委眉头一皱,不一会儿,就有一个好计策了。只见他向交通员耳语几句后,两人便悄悄来到洞外,捉了许多非常善于结网的花背蜘蛛,把它们放在洞口附近。过了一会儿,蜘蛛结起了几张大网,网上粘住了不少蚊子。

就在这时,追赶邓政委的白匪(fěi)过了布柳河,来到了窑洞口。洞内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连长便命令,一个排长进去瞧瞧。排长心里害怕,就推班长,班长又推士兵。士兵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蹑(niè)手蹑脚地走向洞口。但他忽然发现洞口有许多蜘蛛网,于是赶紧回过.身来,对连长说:“蜘蛛网都没有破,人怎样进去呀?”连长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把头一歪,说了声“撤”,就带着队伍又到别处搜索去了。

邓政委巧用蜘蛛网,不仅挡住蚊子,而且还迷惑(huò)了敌人,这个故事很快在红军中传开了。从那以后,红军每到瓦窑或山洞里宿营,总要找些蜘蛛结网。战士们还风趣地说:“这是邓政委发给我们的‘蚊帐’。”